期末评估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P—31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龙东中考)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木已成舟 B.钻木取火 C.滴水成冰 D.沙里淘金
2.(2024临沂中考)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闻气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过滤液体 D.检验氢气纯度
3.空气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下列关于空气和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B.工业上利用沸点不同分离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得到氮气和氧气
C.过滤江水后得到的是纯水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4.(2024牡丹江中考)“中国芯”的关键材料是硅。结合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提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x=8
B.硅属于非金属元素
C.硅原子有3个电子层
D.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g
5.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利用进行了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过程为木材→蜂窝煤→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木材架空燃烧更容易产生CO
B.蜂窝设计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液化石油气属于可再生燃料
D.天然气充分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6.只用下列鉴别方法不能将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 )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氧气和空气 分别向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烧情况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
C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加二氧化锰,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D 氢气与一氧化碳 点燃后观察火焰的颜色
7.瑞德西韦(C27H35N6O8P)是新型抗病毒药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瑞德西韦由6种元素组成
B.瑞德西韦相对分子质量是602 g
C.瑞德西韦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5∶8
D.瑞德西韦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8.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说明 ( )
A.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9.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10.(改编题)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探究分子的运动 证明石墨具有导电性 证明二氧化碳 密度比空气大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50分)
11.(3分)现有下列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A B C D E F G H
(1)仪器B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于夹持试管的是 (填字母,下同)。
(3)瓶口一般需要经过磨砂处理的有 。
12.(5分)氧气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物质。
(1)唐代化学家马和最先发现氧气,他认为空气中存在“阴阳二气”,阳气比阴气多得多。则氧气属于马和认为的 (填“阳气”或“阴气”)。
(2)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人在长跑时急促的呼吸属于缓慢氧化
B.氧气具有可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D.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3)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①~④中生成氧气的是 (填序号)。
①食物腐败 ②煤炭燃烧 ③植物光合作用 ④人的呼吸
(4)将集满氧气的两个集气瓶如图所示放置,并分别同时迅速插入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发现木条均复燃,并且A中燃烧比B中更旺,该实验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 。
A B
13.(10分)我国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某种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后,再利用某种高效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X。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②使用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 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2)反应①的能量转化形式中存在光能转化为 能,产生的H2、O2的体积比约为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2CO2+6H24H2O+X,则X的化学式为 。
(4)反应②生成的水全部循环利用,为使该过程持续发生,反应①需要不断补充水,其原因是 。
14.(12分)请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及化学变化的本质。
(1)图1、图2表示同一种元素Se(图2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则图2中n= 。
(2)图3是氢弹的结构图。其中钋、铍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氘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则图4中表示氘原子的是 (填“A”或“B”)。
(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由上图判断,化学变化前后不变的粒子是 。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15.(10分)近年,某地各学校均安装了直饮机,让师生们喝上了干净、放心的饮用水。下图1是直饮机的工作流程图。请回答:
(1)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而大分子无法通过,如图2,该过程相当于净水中的 。
(2)活性炭滤芯具有 作用,吸附颜色异味的同时,也吸附重金属离子,如钡离子 (填写离子符号)。
(3)热交换器内,开水管、冷水管紧密交替排列,开水管中开水的温度降低,冷水管中冷水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冷水输送至电热开水器,加热成开水,这样交换的优点是 。
(4)直饮水在煮沸的过程中,水中的Ca(HCO3)2分解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6.(10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用途是 。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装置B相对于装置C,其优点是 。
(3)比较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两者的共同点是 (填字母)。
A.发生装置可以相同 B.都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C.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D.收集装置可以相同
(4)用D装置收集氢气时,开始收集的适宜时刻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14分)
17.(2024青岛中考改编)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 ℃,红磷着火点260 ℃。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疑问,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3)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四、计算应用题(本题共1小题,共6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18.某同学称取过氧化氢溶液17 g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按图1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天平示数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计算:
(1)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是 g。
(2)过氧化氢的质量为多少
图1 图2
【详解答案】
1.B 解析:木已成舟,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钻木取火,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沙里淘金,只是将金子从沙子中淘洗出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C 解析: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故A正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B正确;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很小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故D正确。
3.B 解析: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故A不符合题意;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工业上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氮气和氧气,故B符合题意;过滤除去的是水中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所以过滤江水后不能得到纯水,故C不符合题意;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4.D 解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14=2+x+4,x=8,故A项说法正确;“硅”是“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项说法正确;根据硅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硅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C项说法正确;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故D项说法错误。
5.B 解析:A.木材架空,木材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木材燃烧更充分,不容易产生CO,故选项说法错误。B.蜂窝设计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C.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加工的产品,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则液化石油气属于不可再生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D.天然气充分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6.D 解析:A.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烧得更旺,在空气中正常燃烧,可以鉴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产生大量气泡,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火焰颜色相近,不能鉴别,故选项符合题意。
7.C 解析:A项,瑞德西韦是由碳、氢、氮、氧、磷5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项,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C项,1个瑞德西韦分子中含有35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则瑞德西韦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5∶8,故选项说法正确。D项,瑞德西韦中碳、氢、氮、氧、磷五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7)∶(1×35)∶(14×6)∶(16×8)∶(31×1)=324∶35∶84∶128∶31,则瑞德西韦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8.C 解析: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重新鼓起来,主要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C。
9.D 解析:燃放烟花爆竹时,火药能燃烧爆炸,所以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故A正确;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开窗通风,一是能降低天然气的温度,防止它达到着火点,二是可稀释天然气,防止达到爆炸极限,故B正确;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失火,火势小易控制,可用湿布盖上以隔绝空气或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易连电短路,或造成触电事故,故D错误。故选D。
10.D 解析:A.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B.小灯泡发光,说明石墨可以导电,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C.向右边纸筒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右侧杯子下降,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D.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后气体逸出,不能用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11.(1)烧杯 (2)H (3)F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B为烧杯。(2)实验室用于夹持试管的是试管夹。(3)集气瓶是用于气体的收集和存放的仪器,瓶口一般需要经过磨砂处理。
12.(1)阴气 (2)BD (3)③
(4)助燃性 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1)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根据阳气比阴气多得多,可知氧气是阴气。(2)A项,呼吸属于缓慢氧化,说法正确;B项,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错误;C项,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说法正确;D项,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但不能说明氧气易溶于水,说法错误。故选BD。(3)①食物腐败是食物与氧气反应,不符合题意;②煤炭燃烧是煤炭与氧气反应,不符合题意;③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符合题意;④人的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选③。(4)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满氧气的A、B瓶中,木条均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且A中燃烧比B中更旺,可知B中氧气比A中氧气扩散更快,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13.(1)质量 (2)化学 2∶1
(3)C2H4 (4)水作为反应①的反应物不断被消耗,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解析:(1)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反应①②使用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2)由图可知,反应①为水在太阳能和新型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反应①的能量转化形式中存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产生的H2、O2的体积比约为2∶1。(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12个氢原子,反应后已知物中有4个氧原子、8个氢原子,则X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化学式为C2H4。 (4)由图可知,水作为反应①的反应物,不断被消耗,反应②生成的水全部循环利用,为使该过程持续发生,反应①需要不断补充水,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14.(1)6 (2)金属 A
(3)①氢原子和氯原子 ②H2+Cl22HCl 化合
解析:(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所以m=34,则n=34-2-8-18=6。(2)钋、铍的元素名称中带有“金”字旁,所以钋、铍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氘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故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选A。(3)①由微观粒子的变化可知,氢原子和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再分,所以该反应中化学变化前后不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氯原子。②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氢气和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15.(1)过滤 (2)吸附 Ba2+
(3)节能、效率高
(4)Ca(HCO3)2CaCO3↓+CO2↑+H2O
解析:(1)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而大分子无法通过,该过程相当于净水中的过滤。(2)活性炭滤芯具有吸附作用,吸附颜色异味的同时,也吸附重金属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钡离子表示为Ba2+。(3)热交换器内,开水管、冷水管紧密交替排列,开水管中开水的温度降低,冷水管中冷水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冷水输送至电热开水器,加热成开水,这样交换可以节约能源、效率高。(4)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CaCO3↓+CO2↑+H2O。
16.(1)用来给物质加热
(2)分解 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3)AD (4)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解析:(1)仪器a是酒精灯,用途是用来给物质加热。(2)B装置是固液常温型装置,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装置B中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3)A.二者的反应物都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都是固液常温型装置,故正确;B.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故错误;C.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后剩余固体为大理石中的杂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为二氧化锰,故错误;D.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集气法收集,故正确。(4) 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开始产生的气体是装置内的空气,所以要等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
17.(1)物质具有可燃性
(2)【现象与结论】①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评价与反思】①环保 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氧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
(3)①调大 ②盖上锅盖(合理即可)
解析:(1)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这是因为它们都是可燃物,具有可燃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们不是可燃物,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2)【现象与结论】①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它达到了着火点(40 ℃)并且与氧气接触;而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其着火点较高(260 ℃),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因此不能燃烧,这个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②水中的白磷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因此不能燃烧,这个现象进一步证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评价与反思】①图1装置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白烟会污染空气。而图2装置形成密闭环境,有效地防止了空气污染,因此图2装置的优点是环保。②小明设计的图3装置通过测定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得到了图4所示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在燃烧过程中,氧气含量逐渐降低,最后趋于一个稳定值,并不是减少为0,这说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并不是简单的“接触”或“不接触”,而是需要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或比例,因此,“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氧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3)①用天然气做饭时如果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且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说明天然气没有充分燃烧。为了促进天然气的充分燃烧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以增加氧气的供应。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以采取多种灭火措施,例如可以盖上锅盖以隔绝氧气使火焰熄灭,也可以放入较多的蔬菜以降低油的温度到其着火点以下使火焰熄灭,还可以关闭燃气阀门以切断可燃物的来源使火焰熄灭等。
18.解:(1)1.6
(2)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1.6 g
=
x=3.4 g
答: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