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雪
班级计划开展“阅读《沁园春·雪》 ,体会诗歌艺术魅力”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雪》上片描写红装素裹、分外(yāo ráo)的北国风光,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 甲 (意象 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惋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古代帝王的文治不足,引出对今朝风流人物的歌颂。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主席词风的雄健、大气。他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他雄阔豪放、 乙 (气势磅礴 义薄云天)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主席讲究辞章格律,而且又不刻意追求。这首词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yāo ráo)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装素裹(gě) 风流人物(fēng)
B.红装素裹(guǒ) 风流人物(fēn)
C.红装素裹(guǒ) 风流人物(fēng)
D.红装素裹(gě) 风流人物(fēn)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下方横线处。
甲: 乙:
(4)有同学读到“上片描写红装素裹”时,思考“红装”的意思。依据“装”的字形,他想到“装”的意思可能与部首“衣”有关。结合语境推测,“红装”的意思应该是
(①妇女的艳丽装束 ②红妆 ③装满)。(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
(5)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偶、互文、夸张)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比喻、拟人)
C.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偶)
D.只识弯弓射大雕。(借代)
3.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沁园春·雪》中“ , ”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总写雪景,展现北国风光和词人豪情。
(2)《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
(3)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体现词人“观今鉴古”的句子是: ,
。
(4)《沁园春·雪》中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 。
沁园春·雪(节选)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4.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英雄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5.“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 ,句中指 。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这首词的主旨句,其中“风流人物”指 ,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①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②。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③
携来百侣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⑤。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⑥。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⑦。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
注:①舸(ɡ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②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③沉浮:这里指盛衰。④百侣:众多同伴。侣,同伴,这里指同学。⑤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很多。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挥斥,纵放、奔放。遒,强劲有力。⑦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1.在《沁园春·雪》中,一个“望”字和一个“惜”字各总领了七句话。在本首词中也有两个字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们分别是“ ”和“ ”。
2.这首词描绘了四幅画面,第一幅可概括为“独立寒秋图”。照此,其他三幅图可依次概括为“ ”“ ”“ ”。
3.“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好在哪里 请说明理由。
4.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试比较这首词和《沁园春·雪》,说说它们在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上有何不同。
6.学校拟开展“爱国诗歌朗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突出活动主题。
(2)朗诵活动中,同学们的朗读水平高低不同,对此观众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网友跟帖:个别同学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你的跟帖:
(3)(跨学科)小语要为《沁园春·雪》(毛泽东)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曲风、旋律或节奏介绍,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
A.《送别》:旋律舒缓深情,意境悠远。
B.《激情燃烧的岁月》:气势磅礴,节奏强烈。
C.《平沙落雁》:轻松欢快,富有活力。
D.《阳春白雪》: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
(4)(新考法)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参观了书法作品展览,下面是同学们对图中书法作品的评价,你认为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点画相连,飞扬飘逸,大开大合,回环跌宕。
B.势若惊雷闪电,行若龙蛇盘行,筋骨内含,自然流畅。
C.结字神奇,形神兼备,气势如虹,大气磅礴。
D.形体方正,美观有序,疏密得体,端庄大气。
7.【写法练笔】《沁园春·雪》这首词语言精练,化静为动。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中的动词“舞”“驰”都极其形象,词人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舞动的银蛇,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奔跑的白象,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请你选取一种静物作为写作对象,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情境提示】①花 ②草 ③树 ④山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6题,“课后提升”5题。
常见题型:(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方法指津:把握诗人的情感可用“把握诗人情感六看法”。一看标题。有些诗歌的标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二看作者。有时可通过诗人的写作风格来领悟诗人的情感。三看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四看描写的意象。领悟了诗歌中意象的寓意,才能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五看序、注。诗歌的小序或注释往往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有助于读者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六看关键词句。要抓住诗眼或议论、抒情等关键词句,这些词句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给读者明确的信号。
此外,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等,在分析诗人情感时经常会用到。
答题模式:这首诗通过……,抒发(或:表达、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心境)。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妖娆
(2)C 解析:“红装素裹”中“裹”的正确读音是“guǒ”,“风流人物”中“风”的正确读音是“fēng”。故选C。
(3)甲:意境 乙:气势磅礴
(4)①
(5)毛主席讲究辞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
2.C 解析:A项,“千里”对“万里”,“冰封”对“雪飘”,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千里”“万里”极言雪域的广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的意思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B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大河”与“顿失”、“上下”与“滔滔”结构不相同,意思不相近,句子并未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应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D项,以“弯弓射大雕”来代指武力,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C。
3.(1)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2)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3)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4.D 解析:A项有误,分析片面,只分析了“江山如此多娇”;B项有误,分析片面,只分析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项有误,分析片面,只分析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作用。故选D。
5.《国风》和《离骚》 文学才华(文章辞藻)
6.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课后提升
1.看 忆
2.百舸争流图 指点江山图 中流击水图
3.“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的情态。
4.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5.内容上,《沁园春·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雪》描绘北国冰雪风光,后者境界更开阔;情感上,《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沁园春·雪》抒发了词人的宏伟抱负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言之有理即可)
6.(1)示例一:诵爱国诗歌,传家国情怀。
示例二:诵爱国诗歌,扬青春风采。
示例三:诵爱国诗歌,立报国之志。
(2)示例:我认为不必苛求于此。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是播音员或者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一首诗歌最能打动听众的是真挚的情感,如果朗诵者通过深情演绎感染了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我觉得读音不准、吐字不清都可以忽略不计。
(3)B 解析:《沁园春·雪》上片借景抒怀,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雄阔豪放、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所以适合用气势磅礴、节奏强烈的歌曲做背景音乐。故选B。
(4)D 解析:D项是对楷书的评价,不符合图片上书法作品的特点。故选D。
7.示例:那些松树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里。有的松树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悬在半空,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有的松树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便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