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改正下列加粗字的拼音或书写的错误。
妯娌(zhòu lì)( ) 血溅(zàn)( ) 疼痛历害( )
不辍(chuō)( ) 周剂( ) 差役(chāi yù)( )
2.根据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母亲这样地整日 着。( )
A.劳碌 B.劳力 C.劳损 D.劳役
(2)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是无法补救的 。( )
A.惨痛 B.哀痛 C.沉痛 D.悲痛
3、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将“修剪”和“栽种”调换位置)
B.每一位老师都非常特别希望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删掉“非常”或“特别”)
C.随着一声巨响,使“神州十五”号返回舱在预定区域内成功着陆。
(去掉'使”)
D.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尤其是那些能暴露主旨的标题。
(将“暴露”改为“揭露”)
4.依次填入下文括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①)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②)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侮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③)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④)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按照课文的逻辑顺序排列下列句子。
①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
③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
④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⑤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6.仿写句子。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老师是 ,他只是 ,
但是,正是这 。
7.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8.“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名词,是一个崇高的称谓,对母亲的赞美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从你的积累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句子来赞美母亲。(俗语、歌词、诗句都可以)
9.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感受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对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错落有致,收放有度
C.气韵贯通,展现书者胸襟
D.采用隶书书体,方正典雅
(2)“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这两天很多网友都有此感受。因为母亲节的缘故,不少网友选择在网上“晒妈”,赞颂母亲的诗句、和老妈的合照让人应接不暇,不少网友感叹“朋友圈被各种妈妈占领了”。母亲节网上“晒妈”行为是虚荣还是孝顺?请发表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00字以内)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德
①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问,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②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chuò劳作,尤喜纺棉。”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④我应该感谢母亲,地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他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⑥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0、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秀品质。
11、结合加粗词,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12、结合全文看,母亲带给我哪些人生影响?
13、对选文第⑤段中“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从上句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
B.用设问形式表示强调:我要报答母亲。
C.它与下句构成一个设问句,表达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
D.它用问句引起作者感情的升华: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2年3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当年9月秋季学期,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表里。
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有利于发挥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四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有改动)
材料二:
为加强劳动教育,某校拟增设“种植”特色劳动课程,并结合该课程拟订了下面的学习方案。
学科 学科知识 “学科+劳动”实践活动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化学 酸和碱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生物 植物分类和植株的生长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间苗、除草、授粉、剪枝
语文 应用文写作 撰写种植日志 总结种植经验
材料三:
2023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生农场,看到孩子们为西红柿、黄瓜等浇水、松土、除草、授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希望同学们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劳动,锤炼意志品质,增长学识才干,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材料四:
1950年至2020年,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 4万余人次。在2020年的表彰大会上,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已高达71. 1%。
14. 对上述四则材料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 家长只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能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和道理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劳动和生活。
D. 国家尊重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普通劳动者也能干出非凡的业绩,获得表彰。
15. 根据材料二,请你推断材料一横线处的内容,并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6. 某班开展以“学习紧张,劳动还有必要吗”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辩手的辩词,请你作为正方代表,结合材料进行反驳。(不少于两个理由)
反方:我方观点是在学习紧张时没有必要参加劳动。理由有二:一是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劳动;二是劳动不是必考科目,临近考试时可暂时不参加劳动。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血脉 阿来
我的故乡行政上属:于四川,习俗及心理属于西藏。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藏族聚居的山间村落。这个村落就是我的故乡。
但不是爷爷的故乡。
爷爷是汉族人。
我是这个汉族爷爷的藏族孙子。
我是一九五○年出生的。出生时我的名字叫多吉,这是一个常见的藏族男孩或男人的名字。那时,我还没有汉名。我出生的这一年,川西藏区解放。
在隔村子十多里的刷经寺,成师成团的解放军在那里聚集。爷爷在面对解放军后勤部长接二连三针对他身份的问话时,也只是伸伸长脖子,咽了口口水,没有说话。部长以为爷爷是一位不会汉语的藏族老头。
一次,通司译错了后勤部首长的指令,支前队本该往东却往西,走了一天一夜,爷爷才用生涩的汉语对领头的人说,他们走错了方向。领队的人这才知道爷爷是汉人,才没有把三门迫击炮和几百发炮弹送给敌方,回到基地,爷爷得到好大一张奖状。
那些事情都发生在我出生那年。村里人才说:那个人是我们的人了。“那个人”就是我爷爷,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有一天,他像是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在村子的小广场上突然出现。起初人们以为他是个哑巴,两年后,爷爷突然开口,用的就是村子里人们通用的藏族乡音。经年累月后,爷爷已经无法流畅地用汉语来思维和表达。之后,他和出身藏族的奶奶生下父亲,父亲和母亲又生下我,他都没有再离开过这个村子。穿着当地人的衣服,说着当地人的语言,吃着一样的粮食。
过一年,草原上的仗已经打完了。隔我们村十多里的刷经寺已经变成了一个新镇子。去过刷经寺镇的人回来说,政府就要派人来到村子里建一所学校,而且是汉文学校。爷爷兴奋得搓着手指说:“那真是太好了。”这是确切的消息,村里已经在替未来的学校寻找地方了。
晚上,一家人在一起议论上学的事情。爷爷摸摸我的头:“该给他取个名字了。”
“多吉不是有名字吗 ”
“可是多吉没有汉族名字。”听到爷爷这么说,父亲就不再言语了。于是,爷爷就把身子转向我,他慈祥的目光顷刻间就变得十分严厉了:“听着,我要叫你的汉族名字了。你上学的名字,亚伟。”
爷爷还会拦住人家说:“我家亚伟要上学了。”
“亚——伟——是谁 ”“你说谁要上学 ”
爷爷只好屈服:“就是多吉。我给他取一个汉族名字,要上汉文学校。”
在我们的期盼中,学校的老师终于来了。
她对我们笑笑。她说:“孩子们,你们好!”她肯定在哪里速成了两句藏语。
爷爷过来,把手在衣服上反复蹭过,才伸出来,一个劲叫先生,先生。先生说:“叫教师,叫同志,老乡。”“对,对!”爷爷说,“老师同志,我不是老乡,我是汉人!”老师可能正想怎么就把速成的藏语学得这么流利。爷爷一说自己是汉人,她才醒悟过来,自己和这个老乡在用汉语寒暄。老师戴一顶军帽在村里四处走动。对每一个遇见的人点头微笑,用半生半熟的速成藏话。
开学了!太阳从村子上空升起来,驱散了初秋的迷蒙雾气。我是村里唯一有大人相伴上学的孩子。所以,其他孩子就向我大声起哄。爷爷的手紧抓着我的肩头,甩也甩不开。爷爷的脸上露出前所未有的开心的笑容。我们到门口了。阳光仿佛一匹缎子做成的门帘在门上闪闪发光,那后面就是以后我的许多日子,一个接着一个。
有一天,老师向我招一招手,我立即就穿过阳光飞奔过去。
“我是要走了。”老师垂下了眼睑。她问我:“愿意去一个名叫成都的地方吗 ”我点头。她就说那是她的故乡。她说着那里的一切,泪水就流下来了。
后来,我到了这个地方,就不再离开。学习研究的都是藏文化,历史,文学,等等等等。我是大都市中的知识分子,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现在我去了西藏。机窗下面,逶迤的群山皱褶中有一个小山村是我的故乡。那里,一个孤独的、骄傲的人已经死了。
飞机下降时,血往上涌。我把头顶在前一排的椅背上。低低地叫了一声:“爷爷。”
我问过父亲爷爷在医院住了多久。父亲说有四个月。“他的汉话真正讲得好了。”
“我有专门写给他的信。用汉字写的。”
“他看的。后来,眼睛不行了,他就把信吃到肚子里去,但他从来不说什么。”
现在我只能在心里暗叫一声:“爷爷!”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来到村子后两年,爷爷能够用通用的藏族乡音和村里人交流,说明他已经成了真正的村里人。
B.老师向“我”招手,我立即飞奔过去,这一动作既符合孩子的天性,也说明我与老师的亲近。
C.文中多次提及“故乡”,但爷爷、“我”以及老师等不同个体对“故乡”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D.小说结尾,我只能在心里暗叫爷爷,表现了爷爷去世后我的悲痛与怀念之情,也含有一丝愧疚。
1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将“我”的出生年份具体到“一九五○”,使后文爷爷给队伍指路、村里建汉文学校等情节具有合理性。
B.“他像是从天上落下来一样”,这一夸张的表达写出了村里人对爷爷这个外乡人突然出现在村子里的诧异。
C.“把手在衣服上反复蹭过,才伸出来”,“蹭”这一动作细节反映了爷爷面对老师时源于身份产生的自卑。
D.“太阳从村子上空升起来,驱散了初秋的迷蒙雾气”,以环境描写烘托爷爷送“我”上学时心情的愉悦。
19.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孤独”和“骄傲”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有人评价阿来作品“有着汉藏民族血脉相融的印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美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
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他坐了同桌。
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参加咱班上的篮球队!”
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
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地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他如果要是再公开拿我的贫穷开心,我决不会对他客气的,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是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
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抬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
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划划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带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他妈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
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
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文本二:
这束淡弱的折光(节选)
路遥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2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我”在上高中之后,很快发现有比饥饿更严重的困难,既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B.“我”羡慕同班同学的幸运生活,但并不妒忌他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了“我”因极度贫困而产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与骨气。
C.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着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
D.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期待,表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青年人所面临的困难,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22.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B.文本二表明,作者对拜金主义充斥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到特别失望,因此他希望用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C.文本一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我”常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
D.路遥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过去那些特殊日子里的贫困生活,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
23.“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4.如欲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
1、zhóu lǐ,jiàn,厉,chuò,济,yì 2.(1)A (2)B 3.D 4.C 5.②④⑤③① 6.示例:一个普通的人 祖国千百万人民教师中的一员 千百万教师培育了和培育着祖国的未来 7.(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一分钟”说明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或: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9.(1)D
(2)示例一:我认为这是虚荣行为。这些饱含亲情的照片、文字,到底有几位母亲能看到呢?如果母亲年龄偏大,又不善于接受新事物,那么她很可能没有微信。那么网上分享照片、美文就和孝顺无关,而是为了向朋友展示自己多么孝顺,说到底还是一种虚荣。 示例二:我认为这是孝顺行为。现在的父母很多都会用微信了,而且,就算父母一开始不会用微信,借这个机会教教他们,既增进了和父母的感情,又让父母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岂不是一举两得?
10、勤劳、俭朴
11、“一分钟”说明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12、(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一个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生产的知识;革命的意志。
(2)、母亲去世前未能见母亲一面;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3、B
14. B
15.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16. 示例:我方认为在学习紧张时更有必要参加劳动。理由有二:一是劳动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劳逸结合,学习效率会更高;二是劳动有助于我们全面发展,能够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等,从而促进我们在当代社会学会生存。所以,劳动虽然不是必考科目,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劳动技能的学习和锻炼。
17.A
18.C
19.(1)孤独:爷爷给“我”取汉名,送“我”去汉文学校,但是却得不到理解,他在村中无法实用汉语交流,无法取得自己身份和文化的认同,倍感孤独。(2)骄傲:为能传承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如送“我”去读汉语学校)而骄傲。
20.①两族通婚,汉藏血脉相融。②“我”同时拥有藏名和汉名,汉藏两族身份的交叠。③“我”作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到成都研究藏文化、历史、文学等,让汉藏民族文化交融。
21.C
22.D
23.①衬托主要形象。小说中“我”的自尊、要强形象因为“周文明”的存在而更加鲜明。②推动情节发展。“周文明”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与“周文明”的交锋,情节有了发展变化。
24.①内容选材上,多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文本一选择的困难时期正是作者亲身经历;②作品主题方面,作者重在表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对可贵品质的坚守;③创作意图上,路遥作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比如《在困难的日子里》就是针对当下拜金主义盛行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