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敬业与乐业》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敬业与乐业》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9 22:0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敬业与乐业
  学完课文后,班级计划开展“歌颂优秀人物,勇担时代使命”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敬业与乐业》演讲一开始,作者先引用春秋时期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 甲 ”(有业 敬业)是做人之本。论证“敬业”问题时,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xīn wú páng wù)。接着,用“为什么该敬呢”一句设问,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仅有“乐以忘忧”的“乐业”还不够,“发愤忘食”的“敬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的重要性时,梁启超先从(sī kōng jiàn guàn)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谈起,指出应该从无法 乙 (逃避 躲避)的事中寻找乐趣。又用设问的方式列出了四个理由,其中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
  演讲最后,梁启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并“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xīn wú páng wù)       ②(sī kōng jiàn guàn)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浸透(jìn) 言简意赅(hái)
B.浸透(qīn) 言简意赅(gāi)
C.浸透(jìn) 言简意赅(gāi)
D.浸透(qīn) 言简意赅(hái)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下方横线处。
甲:       乙:    
(4)有同学读到“其中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时,思考“浸透”的意思。依据“浸”的字形,他想到“浸”的意思可能与部首“氵”有关。结合语境推测,“浸透”的意思应该是    [①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  ②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 ③液体渗透]。(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
(5)根据语境,画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在活动中,小冀摘抄了以下句子。请你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敬业,还需精业。精通业务,体现着职业上的价值追求。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当努力求精通、谋创新、出精品。 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往往都是追求卓越、业务精进的人。全国劳模、“最美职工”潘从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找难题、啃难点、攻难关”的呕心沥血。获评全国“最美公务员”的浙江“90后”科技警察钟毅,为了跟疫情赛跑,争分夺秒攻关,使“健康码”成功投入抗疫,并迅速推广到全国。经验表明,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甲)坚韧不拔的勇者,(乙)能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
(1)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只有……才…… B.不是……而是……
C.不仅……而且…… D.即使……也……
(2)有同学认为画线的句子放在这里不合适,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一)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 难道又不苦 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 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3.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5.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什么
6.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
(二)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 万恶什么为首 ”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7.选文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
8.选文使用了哪些类型的论据 论证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9.请再写出两句你知道的孔子的名言。
(2024辽宁中考改编)
卑以自牧
孙 宽
  ①《周易》中有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思是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总是以谦卑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
②“卑”,甲骨文字形像手执酒器为尊者酌酒,本义为(身份与地位)低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卑,贱也”。“卑”作为谦辞,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谦卑、内敛、自守、养性。
③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代方孝孺的“虚己者进德之基”……诸多箴言警语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这些至理名言无不提醒人们,对骄傲自满要保持警惕,应以谦恭卑下为本。明代学者张畏岩,学识渊博,声名远扬,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他抱怨试官不识人才,一位路人说,你如此心浮气躁,傲慢自恃,怎么可能考取 张畏岩恍然大悟,从此以后谦卑自持,不再心高气傲,踏实努力。三年后,果然金榜题名。
④谦卑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谦卑的人往往含蓄谨慎、内敛,有着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品格。唐代名将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在山西并州巡视,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于是娄师德放弃吃白米,和随行的官员一起吃糙米。娄师德平等待人的背后,体现的是他谦卑为怀的好品德和好作风。
⑤谦卑的人能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这与平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分不开。孔子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把别人能够指出自己的过错看作是一件大幸事。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多次劝谏唐太宗,唐太宗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自以为是,能够接受魏征劝谏,时时约束自己,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后人传颂。
⑥“卑以自牧”中的“自牧”,告诉我们更要把提高自己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待人接物学会虚心,为人处世懂得谦退。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
⑦我们要学会谦卑,只有把谦卑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来约束自己,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沉下心学习,低下头倾听,俯下身实干,甘做沉甸甸的“低头麦穗”,才能有进取的空间,才能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②~⑥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
  首先,①  。 接着,阐述谦卑有礼是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阐述②               ,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骄傲,还要③        。
4.下面哪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 说明理由。
(1)季羡林在书房里一直用着一张睡了几十年的旧床,床上还铺着粗布草垫。
(2)季羡林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
5.下面是小冀搜集到的关于“爱岗敬业学习榜样”的一则材料,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从钟老师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钟巍巍已经扎根乡村20多年,她孜孜不倦教书育人,让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她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不仅要带着学生看到世界的美好,更要教会他们做内心强大且有力量的人。”教学中,她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分层次的教学让尖子生“能吃饱”、学困生能接受。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钟巍巍总是用一颗慈母般的心来关爱学生,做到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趁势表扬,促其发光。
6.(2025衡水期中)学校开展了“工匠精神”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素养题)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画面内容,拟写一句公益宣传语。(20字以内)
(2)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焊接火箭发动机的特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左右)
7.【写法练笔】《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作者精选一些具体的事实论据进行说理,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如文中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论证“有业之必要”。这些有代表性的事例,使演讲词富有说服力。请你为下面的某一观点提供一个事例。(100字左右)
【情境提示】①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③有恒心,才能学有所成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3题,“课后提升”1题。
常见题型:(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出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
方法指津:①从位置上找论点。论点往往在较为醒目的位置,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处着手提取与归纳。分论点要注意从过渡句、段落的首句和尾句处提取与归纳。②分析论题找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在阅读时,如果能弄清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就找到了文章的论点。③分析论据找论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所以可以反向推理,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论据来挖掘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④根据语言标志找论点。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这时通常会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总之”等)或标志性的词语(如“应该”“必须”“要善于”等),一般这些词语后边的语句就是论点。
答题模式: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进行表述,常用动词有“是、要、应该”等。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①心无旁骛 ②司空见惯
(2)C 解析:“浸透”中“浸”的正确读音是“jìn”,“言简意赅”中“赅”的正确读音是“gāi”。故选C。
(3)甲:有业 乙:逃避
(4)②
(5)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2.(1)A 解析:结合语境,“坚韧不拔的勇者”和 “能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两句构成条件关系。A项,“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B项,“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C项,“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D项,“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故选A。
(2)同意。本段的论点是“敬业,还需精业”,而画线句论证的却是“敬业,还需勤业”。
3.要乐业。
4.示例: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这一工作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要找到“镭”的梦想,从来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或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论据也可以)
5.引出话题。
6.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7.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8.使用了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9.示例: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后提升
1.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或人们应该保持谦虚、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自满和骄傲,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重要道德准则)。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明代学者张畏岩的科考事例,将张畏岩科考名落孙山和他在他人的提醒下谦卑自持、踏实努力取得功名进行对比,具体且突出地论证了“对骄傲自满要保持警惕,应以谦恭卑下为本”的观点。
3.①阐释了“卑”字的含义 ②如何做到谦卑 ③将提高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
4.第(2)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因为第(2)则材料中季羡林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这体现了他非常谦卑的态度,与选文的主旨“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相吻合。而第(1)则材料中季羡林使用旧床和粗布草垫,则体现了他的朴素和节俭,与选文的主旨关系不大。因此,第(2)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
5.示例: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奉献敬业,才能把事情做好,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1)示例:秉承工匠精神,铸造中国品牌。
(2)示例:责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本领,有责任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应该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忠诚奉献,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7.示例:我国近代的画坛巨匠齐白石先生,年近花甲时还只是一个庸碌无为的画师,然而齐白石先生并没有受无为干扰,他专心研画,矢志不移,终取得大成就。齐白石先生穷其一生向人们证实了一个真理:勤奋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