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一章 1.4.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1.4.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30 12:27:23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4.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学习目标] 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数学抽象) 2.了解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数学抽象) 3.能通过充分性、必要性解决简单的问题.(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探究1 命题的概念与结构
问题1 你能判断这些语句的真假吗?
(1)x>2;
(2)若A B,则A∩B=A;
(3)若直线a∥b,则直线a和直线b无公共点;
(4)两个三角形两边一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生成]
(1)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____的______叫做命题.判断为__的语句是真命题,判断为__的语句是假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_称为命题的条件,_称为命题的结论.
[典例讲评] 1.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或“如果p,那么q”)的形式,并指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2)对顶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便可以很容易得出命题“若p,则q”.
[学以致用]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互余,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0,则这个数是5的倍数;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4)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问题2 考察下列各组中p与q之间的关系:
(1)p:x=1,q:x2-4x+3=0;
(2)p:a>2,q:a>4;
(3)p:两个三角形全等,q: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生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命题真假 “若p,则q”为真命题 “若p,则q”为假命题
推出关系 p__q p q
条件关系 p是q的____条件 q是p的____条件 p不是q的____条件 q不是p的____条件
定理关系 数学中的每一条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________; 数学中的每一条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________
[典例讲评] 【链接教材P18例1、P19例2】
2.(源自苏教版教材)下列所给的各组p,q中,p是q的充分条件的有哪些?
(1)p:x=2,q:x2-x-2=0;
(2)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正方形;
(3)p:同位角相等,q:两条直线平行;
(4)p: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1)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主要判断若p成立时,能否推出q成立,反过来,若q成立时,能否推出p成立.
(2)利用集合的关系判断,如果条件甲“x∈A”,条件乙“x∈B”.若A B,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学以致用] 2.(1)(多选)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是q的必要条件的有( )
A.若x,y是偶数,则x+y是偶数
B.若a<2,则方程x2-2x+a=0有实根
C.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D.若ab=0,则a=0
(2)使x>3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A.x>4 B.x>0
C.x>2 D.x<2
探究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
[典例讲评] 3.(1)已知不等式m-1<x<m+1成立的充分条件是-<x<,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2)已知p:实数x满足3a<x<a,其中a<0;q:实数x满足-2≤x≤3.若p是q的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技巧
(1)应用:可利用充分性与必要性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特别是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问题.
(2)求解步骤:先把p,q等价转化,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进行求解.
[学以致用] 3.(1)设p:-1≤x<2,q:x<a,若q是p的必要条件,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2 B.a≤-1或a≥2
C.a≤-1 D.-1≤a<2
(2)已知集合P={x|-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q是p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D.既是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
2.(多选)(教材P18例1改编)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是q的充分条件的有( )
A.若x<1,则x<2
B.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C.若|x|≠1,则x≠1
D.若ab>0,则a>0,b>0
3.用符号“ ”“ ”填空:
(1)x-3=0________(x-2)(x-3)=0;
(2)两个三角形相似________两个三角形全等;
(3)a,b都是奇数________a+b是奇数.
4.若“x<-1”是“x≤a”的必要条件,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知识链:
2.方法链:等价转化.
3.警示牌:(1)逻辑关系不清导致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断错误.
(2)求参数范围时能否取到端点值.
1.4.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探究建构] 探究1
问题1 提示:(1)无法判断 (2)真 (3)真 (4)假
新知生成 (1)真假 陈述句 真 假 (2)p q
典例讲评 1.解:(1)若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60°,则这个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条件: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60°.
结论:这个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2)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
条件:两个角是对顶角.
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3)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条件: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结论: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条件: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结论: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学以致用 1.解:(1)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互余,即这两个角的和为90°,那么第三个角为9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该命题为真命题.
(2)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0,则这个数是5的倍数,该命题为真命题.
(3)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该命题为真命题;
(4)根据矩形的性质知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该命题为真命题.
探究2
问题2 提示:(1)中p能推出q,但q推不出p.
(2)中p不能推出q,但q能推出p.
(3)中p能推出q,但q推不出p.
新知生成 充分 必要 充分 必要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典例讲评 2.解:(1)因为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2)因为p q,所以p不是q的充分条件.
(3)因为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4)因为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学以致用 2.(1)BCD (2)A [(1)对于A,x+y是偶数不一定能推出x,y是偶数,因为x,y可以都是奇数,不符合题意;对于B,当方程x2-2x+a=0有实根时,则有(-2)2-4a0,即a1,显然能推出a<2,符合题意;对于C,因为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由四边形是菱形能推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符合题意;对于D,显然由a=0能推出ab=0,所以符合题意.故选BCD.
(2)∵x>4 x>3,∴x>4是x>3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
探究3
典例讲评 3.(1)B [由题意得 {x|m-1
所以,
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B.]
(2)解:p:3a
q:-2x3,即集合B={x|-2x3}.
因为p q,所以A B,
所以a<0,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学以致用 3.(1)A [由q是p的必要条件,得{x|-1x<2} {x|x
(2)解:由题意得,P是Q的子集,
则m0.
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应用迁移]
1.B [因为p是q的充分条件,所以p q,
所以q是p的必要条件.故选B.]
2.ABC [由x<1,可以推出x<2,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由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可以推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由|x|≠1,可以推出x≠1,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由ab>0,不一定能推出a>0,b>0,比如a=b=-1,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BC.]
3.(1) (2) (3) [(1)因为方程(x-2)(x-3)=0的根为x=2或x=3,
所以x-3=0 (x-2)(x-3)=0,
但(x-2)(x-3)=0 x-3=0,故填“ ”.
(2)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个三角形相似,但两个三角形相似 两个三角形全等,故填“ ”.
(3)a,b都是奇数 a+b是奇数,且a+b是奇数 a,b都是奇数,故填“ ”.]
4.a<-1 [若“x<-1”是“xa”的必要条件,
则{x|xa} {x|x<-1},则a<-1,
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
1 / 1(共65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4.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学习目标] 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数学抽象) 2.了解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数学抽象) 3.能通过充分性、必要性解决简单的问题.(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教用·问题初探]——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了解预习教材的情况
问题1.什么是命题?“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和q存在怎样的关系?
问题2.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问题3.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存在什么关系?
探究建构 关键能力达成
探究1 命题的概念与结构
问题1 你能判断这些语句的真假吗?
(1)x>2;
(2)若A B,则A∩B=A;
(3)若直线a∥b,则直线a和直线b无公共点;
(4)两个三角形两边一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提示:(1)无法判断 (2)真 (3)真 (4)假
[新知生成]
(1)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____的______叫做命题.判断为__的语句是真命题,判断为__的语句是假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__称为命题的条件,__称为命题的结论.
真假
陈述句
真
假
p
q
[典例讲评] 1.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或“如果p,那么q”)的形式,并指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2)对顶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解] (1)若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60°,则这个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条件: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60°.
结论:这个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2)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
条件:两个角是对顶角.
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3)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条件: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结论: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条件: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结论: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反思领悟 只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便可以很容易得出命题“若p,则q”.
[学以致用]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互余,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0,则这个数是5的倍数;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4)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解] (1)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互余,即这两个角的和为90°,那么第三个角为9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该命题为真命题.
(2)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0,则这个数是5的倍数,该命题为真命题.
(3)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该命题为真命题;
(4)根据矩形的性质知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该命题为真命题.
【教师·备选题】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绝对值相等的数也相等;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解] (1)条件: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结论:它们相等.“若p,则q”的形式:
若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则它们也相等.
(2)条件:两条线段是一个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结论:这两条线段相等.“若p,则q”的形式:
若两条线段是一个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则它们相等.
(3)条件:平面上的点在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上,结论:这个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若p,则q”的形式:
若平面上的点在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上,则这个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4)条件: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相等,结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若p,则q”的形式: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探究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问题2 考察下列各组中p与q之间的关系:
(1)p:x=1,q:x2-4x+3=0;
(2)p:a>2,q:a>4;
(3)p:两个三角形全等,q: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提示:(1)中p能推出q,但q推不出p.
(2)中p不能推出q,但q能推出p.
(3)中p能推出q,但q推不出p.
[新知生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命题真假 “若p,则q”为真命题 “若p,则q”为假命题
推出关系 p__q p q
条件关系 p是q的____条件 q是p的____条件 p不是q的____条件
q不是p的____条件
充分
必要
充分
必要
命题真假 “若p,则q”为真命题 “若p,则q”为假命题
定理关系 数学中的每一条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________; 数学中的每一条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________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教用·微提醒】 (1)前提p q,有方向,条件在前,结论在后.
(2)“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q的一个充分条件是p”“p的一个必要条件是q”这四种表述形式等价.
[典例讲评] 【链接教材P18例1、P19例2】
2.(源自苏教版教材)下列所给的各组p,q中,p是q的充分条件的有哪些?
(1)p:x=2,q:x2-x-2=0;
(2)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正方形;
(3)p:同位角相等,q:两条直线平行;
(4)p: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解] (1)因为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2)因为p q,所以p不是q的充分条件.
(3)因为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4)因为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教材原题·P18例1、P19例2】
例1 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若四边形为菱形,则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4)若x2=1,则x=1;
(5)若a=b,则ac=bc;
(6)若x,y为无理数,则xy为无理数.
[解] (1)这是一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2)这是一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3)这是一条菱形的性质定理,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4)由于(-1)2=1,但-1≠1,p q,所以p不是q的充分条件.
(5)由等式的性质知,p q,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
(6)为无理数,但×=2为有理数,p q,所以p不是q的充分条件.
例2 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1)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2)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
(3)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4)若x=1,则x2=1;
(5)若ac=bc,则a=b;
(6)若xy为无理数,则x,y为无理数.
[解] (1)这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性质定理,p q,所以,q是p的必要条件.
(2)这是三角形相似的一条性质定理,p q,所以,
q是p的必要条件.
(3)如图1.4-1,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但
它不是菱形,p q,所以,q不是p的必要条件.
(4)显然,p q,所以,q是p的必要条件.
(5)由于(-1)×0=1×0,但-1≠1,p q,所以,q不是p的必要条件.
(6)由于1×=为无理数,但1,不全是无理数,p q,所以,q不是p的必要条件.
反思领悟 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1)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主要判断若p成立时,能否推出q成立,反过来,若q成立时,能否推出p成立.
(2)利用集合的关系判断,如果条件甲“x∈A”,条件乙“x∈B”.若A B,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学以致用] 2.(1)(多选)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是q的必要条件的有( )
A.若x,y是偶数,则x+y是偶数
B.若a<2,则方程x2-2x+a=0有实根
C.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D.若ab=0,则a=0
(2)使x>3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A.x>4 B.x>0
C.x>2 D.x<2
√
√
√
√
(1)BCD (2)A [(1)对于A,x+y是偶数不一定能推出x,y是偶数,因为x,y可以都是奇数,不符合题意;对于B,当方程x2-2x+a=0有实根时,则有(-2)2-4a≥0,即a≤1,显然能推出a<2,符合题意;对于C,因为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由四边形是菱形能推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符合题意;对于D,显然由a=0能推出ab=0,所以符合题意.故选BCD.
(2)∵x>4 x>3,∴x>4是x>3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
√
探究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
[典例讲评] 3.(1)已知不等式m-1<x<m+1成立的充分条件是-<x<,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2)已知p:实数x满足3a<x<a,其中a<0;q:实数x满足-2≤x≤3.若p是q的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B [由题意得m-1<x<m+1},
所以
解得-,
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B.]
(2)[解] p:3a<x<a,即集合A={x|3a<x<a}.
q:-2≤x≤3,即集合B={x|-2≤x≤3}.
因为p q,所以A B,
所以解得-≤a<0,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反思领悟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技巧
(1)应用:可利用充分性与必要性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特别是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问题.
(2)求解步骤:先把p,q等价转化,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进行求解.
√
[学以致用] 3.(1)设p:-1≤x<2,q:x<a,若q是p的必要条件,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2 B.a≤-1或a≥2
C.a≤-1 D.-1≤a<2
(2)已知集合P={x|-2
(1)A [由q是p的必要条件,得{x|-1≤x<2} {x|x<a},所以a≥2.故选A.]
(2)[解] 由题意得,P是Q的子集,
则解得-≤m≤0.
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教用·备选题】 (1)是否存在实数m,使2x+m<0是x<-1或x>3的充分条件?
(2)是否存在实数m,使2x+m<0是x<-1或x>3的必要条件?
[解] (1)欲使2x+m<0是x<-1或x>3的充分条件,
则只要 {x|x<-1或x>3},
即只需-≤-1,所以m≥2.
故存在实数m≥2,使2x+m<0是x<-1或x>3的充分条件.
(2)欲使2x+m<0是x<-1或x>3的必要条件,则只要
,这是不可能的.
故不存在实数m,使2x+m<0是x<-1或x>3的必要条件.
应用迁移 随堂评估自测
1.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q是p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D.既是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
√
B [因为p是q的充分条件,所以p q,
所以q是p的必要条件.故选B.]
√
2.(多选)(教材P18例1改编)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是q的充分条件的有( )
A.若x<1,则x<2
B.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C.若|x|≠1,则x≠1
D.若ab>0,则a>0,b>0
√
√
ABC [由x<1,可以推出x<2,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由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可以推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由|x|≠1,可以推出x≠1,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由ab>0,不一定能推出a>0,b>0,比如a=b=-1,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BC.]
3.用符号“ ”“ ”填空:
(1)x-3=0________(x-2)(x-3)=0;
(2)两个三角形相似________两个三角形全等;
(3)a,b都是奇数________a+b是奇数.
(1) (2) (3) [(1)因为方程(x-2)(x-3)=0的根为x=2或x=3,
所以x-3=0 (x-2)(x-3)=0,
但(x-2)(x-3)=0 x-3=0,故填“ ”.
(2)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个三角形相似,但两个三角形相似 两个三角形全等,故填“ ”.
(3)a,b都是奇数 a+b是奇数,且a+b是奇数 a,b都是奇数,故填“ ”.]
4.若“x<-1”是“x≤a”的必要条件,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a<-1 [若“x<-1”是“x≤a”的必要条件,
则{x|x≤a} {x|x<-1},则a<-1,
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
a<-1
1.知识链:
2.方法链:等价转化.
3.警示牌:(1)逻辑关系不清导致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断错误.
(2)求参数范围时能否取到端点值.
回顾本节知识,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若“p q”是真命题,则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提示] 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p是q的充分条件”与“p的充分条件是q”相同吗?
[提示] 不同.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p q;若p的充分条件是q,则q p.
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主要判断方法有哪些?
[提示] 定义法和集合法.
章末综合测评(一) 动量守恒定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课时分层作业(六)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一、选择题
1.“x>0”是“x≠0”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既是充分又是必要条件
D.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
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满足p是q的充分条件的是( )
A.若平面内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则PA=PB
B.若x是无理数,则x2也是无理数
C.若x=y,则=
D.若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四边形是正方形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故A满足题意;若x=,则x2=2,故B不满足题意;对于C中,若x=y,当x=y<0,则=不成立,故C不满足题意;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未必是正方形,故D不满足题意.]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
3.已知集合A={x|1<x≤3},集合B={x|m-1<x<2m+1},且x∈A是x∈B的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A.m≤1
B.m≤1或m>2
C.1<m<2
D.1<m≤2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D [因为集合A={x|1<x≤3},集合B={x|m-1<x<2m+1},解得1<m≤2.故选D.]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4.(多选)如果命题“p q”是真命题,那么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p是q的充分条件 B.p是q的必要条件
C.q是p的必要条件 D.q是p的充分条件
√
AC [根据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定义,p q为真,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所以AC正确.]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
5.(多选)-<5x-3<12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
A.-<x<4 B.-<x<2
C.-3<x< D.-1<x<6
AD [由-<5x-3<12,解得-<x<3,当x满足-<x<3时,必满足-<x<4和-1<x<6,而不一定满足-<x<2和-3<x<.故选AD.]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二、填空题
6.设集合A={1,2}.
(1)请写出一个集合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x∈A”是“x∈B”的充分条件,但“x∈A”不是“x∈B”的必要条件;
(2)请写出一个集合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x∈A”是“x∈B”的必要条件,但“x∈A”不是“x∈B”的充分条件.
{1,2,3}(答案不唯一)
{1}({1},{2}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x>5”是“x>4”的充分条件;
②“xy=0”是“x=0且y=0”的充分条件;
③“-2
①③ [②中由xy=0不能推出x=0且y=0,则②错误;①③正确.]
①③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8.已知A={x|1≤x≤2},B={x|x
{a|a>2} [B的充分条件是A,即A是B的充分条件,得A B,即A B,得a>2.]
{a|a>2}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三、解答题
9.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p是q的充分条件?哪些命题中p是q的必要条件?
(1)若x>2,则x>1;
(2)若x-1=,则x=1;
(3)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解] (1)若x>2,则x>1成立,反之不成立,即p是q的充分条件.
(2)由x-1=,得x=1或x=2,故p是q的必要条件.
(3)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不成立,反之也不成立,即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0.设甲、乙、丙是三个命题,如果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那么( )
A.丙是甲的充分条件,但不是甲的必要条件
B.丙是甲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甲的充分条件
C.丙既不是甲的充分条件,也不是甲的必要条件
D.无法判断
√
A [因为甲是乙的必要条件,所以乙 甲.又因为丙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所以丙 乙,但乙 丙,如图.综上,有丙 甲,但甲 丙,即丙是甲的充分条件,但不是甲的必要条件.故选A.]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1.已知p:-4<x-a<4,q:2<x<3,若p是q的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a|-1≤a≤6}
B.{a|a≤-1}
C.{a|a≥6}
D.{a|a≤-1或a≥6}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 [因为p是q的必要条件,即q p,则有{x|2<x<3} {x|-4<x-a<4}={x解得-1≤a≤6,即a的取值范围为{a|-1≤a≤6}.故选A.]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
12.(多选)下列式子:
①x<1;②0
其中,可以是-1
A.① B.②
C.③ D.④
BCD [∵-1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3.“一元二次方程x2-ax+1=0有两个正实数根”的一个充分条件可以为_______________;一个必要条件可以为__________________.
a>3(答案不唯一) a>-1(答案不唯一) [因为一元二次方程x2-ax+1=0有两个正实数根,设两个根为x1,x2,
所以解得a≥2.
故一元二次方程x2-ax+1=0有两个正实数根的一个充分条件可以为a>3;
一元二次方程x2-ax+1=0有两个正实数根的一个必要条件可以为a>-1.]
a>3(答案不唯一)
a>-1(答案不唯一)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4.已知P={x|a-4
[解] 因为“x∈P”是“x∈Q”的必要条件,
所以Q P,
所以即所以-1≤a≤5.
即a的取值范围为{a|-1≤a≤5}.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5.已知条件p:x<1-a或x>1+a和条件q:x<或x>1,求使p是q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的最小正整数a.
[解] 依题意a>0,由条件p:x<1-a或x>1+a,
可设M={x|x<1-a,或x>1+a},
由条件q:x<或x>1,
可设N=.
要使p是q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则M N,应有或
解得a≥.
令a=1,则M={x|x<0,或x>2} N=,
即p q,反之不成立.所以a=1.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谢 谢!课时分层作业(六)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选择题
1.“x>0”是“x≠0”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既是充分又是必要条件
D.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满足p是q的充分条件的是( )
A.若平面内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则PA=PB
B.若x是无理数,则x2也是无理数
C.若x=y,则=
D.若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四边形是正方形
3.已知集合A={x|1<x≤3},集合B={x|m-1<x<2m+1},且x∈A是x∈B的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A.m≤1 B.m≤1或m>2
C.1<m<2 D.1<m≤2
4.(多选)如果命题“p q”是真命题,那么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p是q的充分条件 B.p是q的必要条件
C.q是p的必要条件 D.q是p的充分条件
5.(多选)-<5x-3<12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
A.-<x<4 B.-<x<2
C.-3<x< D.-1<x<6
二、填空题
6.设集合A={1,2}.
(1)请写出一个集合B=________,使“x∈A”是“x∈B”的充分条件,但“x∈A”不是“x∈B”的必要条件;
(2)请写出一个集合B=________,使“x∈A”是“x∈B”的必要条件,但“x∈A”不是“x∈B”的充分条件.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x>5”是“x>4”的充分条件;
②“xy=0”是“x=0且y=0”的充分条件;
③“-2
8.已知A={x|1≤x≤2},B={x|x
三、解答题
9.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p是q的充分条件?哪些命题中p是q的必要条件?
(1)若x>2,则x>1;
(2)若x-1=,则x=1;
(3)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10.设甲、乙、丙是三个命题,如果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那么( )
A.丙是甲的充分条件,但不是甲的必要条件
B.丙是甲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甲的充分条件
C.丙既不是甲的充分条件,也不是甲的必要条件
D.无法判断
11.已知p:-4<x-a<4,q:2<x<3,若p是q的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a|-1≤a≤6}
B.{a|a≤-1}
C.{a|a≥6}
D.{a|a≤-1或a≥6}
12.(多选)下列式子:
①x<1;②0
其中,可以是-1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一元二次方程x2-ax+1=0有两个正实数根”的一个充分条件可以为________;一个必要条件可以为________.
14.已知P={x|a-4
15.已知条件p:x<1-a或x>1+a和条件q:x<或x>1,求使p是q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的最小正整数a.
课时分层作业(六)
1.A
2.A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故A满足题意;若x=,则x2=2,故B不满足题意;对于C中,若x=y,当x=y<0,则不成立,故C不满足题意;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未必是正方形,故D不满足题意.]
3.D [因为集合A={x|1
4.AC [根据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定义,p q为真,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所以AC正确.]
5.AD [由-<5x-3<12,解得-
6.(1){1,2,3}(答案不唯一) (2){1}({1},{2}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7.①③ [②中由xy=0不能推出x=0且y=0,则②错误;①③正确.]
8.{a|a>2} [B的充分条件是A,即A是B的充分条件,得A B,即A B,得a>2.]
9.解:(1)若x>2,则x>1成立,反之不成立,即p是q的充分条件.
(2)由x-1=,得x=1或x=2,故p是q的必要条件.
(3)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不成立,反之也不成立,即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
10.A [
因为甲是乙的必要条件,所以乙 甲.又因为丙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所以丙 乙,但乙丙,如图.综上,有丙 甲,但甲丙,即丙是甲的充分条件,但不是甲的必要条件.故选A.]
11.A [因为p是q的必要条件,即q p,则有{x|2
12.BCD [∵-1
13.a>3(答案不唯一) a>-1(答案不唯一) [因为一元二次方程x2-ax+1=0有两个正实数根,设两个根为x1,x2,
所以解得a≥2.
故一元二次方程x2-ax+1=0有两个正实数根的一个充分条件可以为a>3;
一元二次方程x2-ax+1=0有两个正实数根的一个必要条件可以为a>-1.]
14.解:因为“x∈P”是“x∈Q”的必要条件,
所以Q P,
所以所以-1≤a≤5.
即a的取值范围为{a|-1≤a≤5}.
15.解:依题意a>0,由条件p:x<1-a或x>1+a,
可设M={x|x<1-a,或x>1+a},
由条件q:x<或x>1,
可设N=x<,或x>1}.
要使p是q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则M?N,应有或
解得a≥.
令a=1,则M={x|x<0,或x>2}?N=x<,或x>1},
即p q,反之不成立.所以a=1.
1 / 1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2.2 基本不等式
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第三章 函数概念与性质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3.2 函数的基本性质
3.3 幂函数
3.4 函数的应用(一)
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4.1 指数
4.2 指数函数
4.3 对数
4.4 对数函数
4.5 函数的应用(二)
第五章 三角函数
5.1 任意角和弧度制
5.2 三角函数的概念
5.3 诱导公式
5.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5.5 三角恒等变换
5.6 函数 y=Asin( ωx + φ)
5.7 三角函数的应用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