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一章 1.4.2 充要条件(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1.4.2 充要条件(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30 12:46:50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1.4.2 充要条件
[学习目标]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数学抽象) 2.会判断一些简单的充要条件问题.(数学运算) 3.能进行充要条件的证明.(逻辑推理)
探究1 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
问题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
(2)若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3)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两角的夹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两角的夹边分别相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生成]
1.逆命题:将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p和结论q互换,就得到一个新的命题“________”,称这个命题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2.充要条件:如果“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均是真命题,即既有____,又有____,就记作____.此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也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____条件.
3.条件关系判定的常用结论:
条件p与结论q的关系 结论(p是q的)
p q,且q p 充分不必要条件
q p,且p q 必要不充分条件
p q,且q p 充要条件
p q,且q p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典例讲评] 【链接教材P21例3】
1.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择恰当的一种填空.
(1)a≥5是a为正数的________;
(2)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相等是该四边形为矩形的________;
(3)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________;
(4)若x∈R,则x2=2是x=2的________.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四种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p,则q”以及“若q,则p”的真假.
(2)集合法: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
(3)等价法:利用p q与q p的等价关系,一般地,对于条件和结论是否定形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4)传递法: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具有传递性,即由p1 p2 … pn,可得p1 pn;充要条件也具有传递性.
[学以致用] 【链接教材P22习题1.4T2】
1.下列各题中,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1)p:(bc≠0),q:b2=ac;
(2)对于反比例函数y=,x>0,p:k>0,q: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3)p: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q:函数y=x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 充要条件的证明
[典例讲评] 【链接教材P22例4】
2.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b+c=0.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充要条件的两个方法
(1)直接法: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首先要明确p是条件,q是结论;其次推证p q是证明充分性,推证q p是证明必要性.
(2)集合法:记p:A={x|p(x)},q:B={x|q(x)},若A=B,则p与q互为充要条件.
[学以致用] 【链接教材P23习题1.4T5】
2.求证:“a=b”是“a2+b2=2ab”的充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3 充要条件的应用
[典例讲评] 3.已知p:-2≤x≤10,q:1-m≤x≤1+m(m>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题探究] 本例中“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改为“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其他条件不变,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及充要条件求参数值(范围)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将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间的关系.
(2)根据集合间的关系构建关于参数的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求解.
[学以致用] 3.已知p:x<-2或x>3,q:4x+m<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已知a,b为实数,则“a=0”是“ab=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多选)设全集为U,在下列条件中,是B A的充要条件的有( )
A.A∪B=B B.( UA)∩B=
C.( UA) ( UB) D.A∪( UB)=U
3.若“x
A.a≥3 B.a≤-1
C.-1≤a≤3 D.a≤3
4.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填空:
(1)“x∈N”是“x∈Q”的________;
(2)“x=2”是“x2-3x+2=0”的________;
(3)“x>2”是“x>3”的________;
(4)“>0”是“xy>0”的________.
1.知识链:
2.方法链:等价转化.
3.警示牌:证明充要条件时,条件和结论辨别不清.
1.4.2 充要条件
[探究建构] 探究1
问题 提示:(1)真 (2)真 (3)真 (4)真
新知生成 1.若q,则p
2.p q q p p q 充要
典例讲评 1.(1)充分不必要条件 (2)必要不充分条件 (3)充要条件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a5 a>0,a>0 a5.因此应填“充分不必要条件”.
(2)四边形是矩形 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相等,反之不成立,比如等腰梯形.因此应填“必要不充分条件”.
(3)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们实际上都在描述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此应填“充要条件”.
(4)x∈R时,x2=2 x=2,x=2 x2=2.因此应填“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学以致用 1.解:(1)若(bc≠0),则b2=ac,充分性成立;
若a=b=c=0,满足b2=ac,但分式无意义,必要性不成立,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对于反比例函数y,x>0,若k>0,则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反之,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k>0,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3)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函数可以是y=x2,也可以不是,充分性不成立,函数y=x2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必要性成立,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探究2
典例讲评 2.证明:先证明充分性:
由a+b+c=0,得c=-a-b.
∵ax2+bx+c=0,∴ax2+bx-a-b=0,
即a(x2-1)+b(x-1)=0.
故(x-1)(ax+a+b)=0.
∴x=1是方程的一个根.
再证明必要性:
∵x=1是方程ax2+bx+c=0的根,
∴a·12+b·1+c=0,
即a+b+c=0.
故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b+c=0.
学以致用 2.证明:先证充分性:
因为a=b,所以a2+b2=a2+a2=2a2,
又因为2ab=2a2,所以a2+b2=2ab.
再证必要性:
因为a2+b2=2ab,所以a2+b2-2ab=0,
即(a-b)2=0,所以a=b.
综上可知,“a=b”是“a2+b2=2ab”的充要条件.
探究3
典例讲评 3.解:p:-2x10,q:1-mx1+m(m>0).
因为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即{x|1-mx1+m} {x|-2x10},
故有解得m3.
又m>0,
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0
母题探究 解:p:-2x10,q:1-mx1+m(m>0).
因为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设p代表的集合为A,q代表的集合为B,
所以A B.
所以
解不等式组得m>9或m9,所以m9,
即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m9}.
学以致用 3.解:设A={x|x<-2,或x>3},B=,
因为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B A,
所以--2,即m8.
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m|m8}.
[应用迁移]
1.A [a=0可以推出ab=0;但ab=0,则a不一定为0.故选A.]
2.BCD [由Venn图可知,BCD都是充要条件.
故选BCD.
]
3.B [因为“x
4.(1)充分条件 (2)充分条件 (3)必要条件 (4)充要条件 [(1)当x∈N时,一定有x∈Q成立,但反之不一定成立,如x∈Q,但 N,故填充分条件;
(2)当x=2时,22-3×2+2=0,反之当x2-3x+2=0时,x=1或x=2,故填充分条件;
(3)当x>2时,x>3不一定成立,如x>2,但<3,反之x>3时,x>2一定成立,故填必要条件;
(4)当>0时,说明x,y同号,即xy>0成立,反之当xy>0时,>0一定成立,故填充要条件.]
1 / 1(共69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4.2 充要条件
[学习目标]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数学抽象) 2.会判断一些简单的充要条件问题.(数学运算) 3.能进行充要条件的证明.(逻辑推理)
[教用·问题初探]——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了解预习教材的情况
问题1.什么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问题2.什么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问题3.什么是充要条件?
探究建构 关键能力达成
探究1 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
问题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
(2)若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3)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两角的夹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两角的夹边分别相等.
提示:(1)真 (2)真 (3)真 (4)真
[新知生成]
1.逆命题:将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p和结论q互换,就得到一个新的命题“________”,称这个命题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2.充要条件:如果“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均是真命题,即既有____,又有____,就记作____.此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也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____条件.
若q,则p
p q
q p
p q
充要
3.条件关系判定的常用结论:
条件p与结论q的关系 结论(p是q的)
p q,且q p 充分不必要条件
q p,且p q 必要不充分条件
p q,且q p 充要条件
p q,且q p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教用·微提醒】 “p是q的充要条件”与“p的充要条件是q”的区别:
(1)p是q的充要条件说明p是条件,q是结论.
(2)p的充要条件是q说明q是条件,p是结论.
[典例讲评] 【链接教材P21例3】
1.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择恰当的一种填空.
(1)a≥5是a为正数的_______________;
(2)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相等是该四边形为矩形的________________;
(3)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_________;
(4)若x∈R,则x2=2是x=2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不必要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
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充分不必要条件 (2)必要不充分条件 (3)充要条件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a≥5 a>0,a>0 a≥5.因此应填“充分不必要条件”.
(2)四边形是矩形 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相等,反之不成立,比如等腰梯形.因此应填“必要不充分条件”.
(3)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们实际上都在描述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此应填“充要条件”.
(4)x∈R时,x2=2 x=2,x=2 x2=2.因此应填“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教材原题·P21例3】
例3 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四边形是正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2)p:两个三角形相似,q:两个三角形三边成比例;
(3)p:xy>0,q:x>0,y>0;
(4)p:x=1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q:a+b+c=0(a≠0).
[解] (1)因为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所以q p,所以p不是q的充要条件.
(2)因为“若p,则q”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若q,则p”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所以它们均为真命题,即p q,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3)因为xy>0时,x>0,y>0不一定成立,所以p q,所以p不是q的充要条件.
(4)因为“若p,则q”与“若q,则p”均为真命题,即p q,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教师·备选题】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请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回答).
(1)p:x=1,q:(x-1)(x-2)=0;
(2)p:-1≤x≤5,q:x≥-1且x≤5;
(3)p:x+2≠y,q:(x+2)2≠y2;
(4)p:a是自然数,q:a是正数.
[解] (1)法一:当x=1时,(x-1)(x-2)=0成立;
当(x-1)(x-2)=0时,x=1或x=2.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法二:A={x|x=1}={1},
B={x|(x-1)(x-2)=0}={1,2},
可知A B,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1≤x≤5 x≥-1且x≤5,
∴p是q的充要条件.
(3)由q:(x+2)2≠y2,
得x+2≠y且x+2≠-y,又p:x+2≠y,
故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0是自然数,但0不是正数,故p q;又是正数,但不是自然数,故q p.故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反思领悟 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四种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p,则q”以及“若q,则p”的真假.
(2)集合法: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
(3)等价法:利用p q与q p的等价关系,一般地,对于条件和结论是否定形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4)传递法: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具有传递性,即由p1 p2 … pn,可得p1 pn;充要条件也具有传递性.
[学以致用] 【链接教材P22习题1.4T2】
1.下列各题中,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1)p:(bc≠0),q:b2=ac;
(2)对于反比例函数y=,x>0,p:k>0,q: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3)p: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q:函数y=x2.
[解] (1)若(bc≠0),则b2=ac,充分性成立;
若a=b=c=0,满足b2=ac,但分式无意义,必要性不成立,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对于反比例函数y=,x>0,若k>0,则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反之,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k>0,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3)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函数可以是y=x2,也可以不是,充分性不成立,函数y=x2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必要性成立,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教材原题·P22习题1.4T2】在下列各题中,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请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回答):
(1)p: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q: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p: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实数根,q:b2-4ac≥0(a≠0);
(3)p:a∈P∩Q,q:a∈P;
(4)p:a∈P∪Q,q:a∈P;
(5)p:x>y,q:x2>y2.
[解] (1)因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故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实数根,则判别式Δ=b2-4ac≥0.
故p是q的充要条件.
(3)因为a∈P∩Q,故a∈P且a∈Q;当a∈P时,a∈Q不一定成立.
故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4)因为a∈P∪Q,故a∈P或a∈Q,
所以a∈P不一定成立;
当a∈P时,a∈P∪Q一定成立.
故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5)当x=1,y=-2时,满足x>y,但x2>y2不成立;
当x=-2,y=1时,满足x2>y2,但x>y不成立.
故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探究2 充要条件的证明
[典例讲评] 【链接教材P22例4】
2.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b+c=0.
[证明] 先证明充分性:
由a+b+c=0,得c=-a-b.
∵ax2+bx+c=0,∴ax2+bx-a-b=0,
即a(x2-1)+b(x-1)=0.
故(x-1)(ax+a+b)=0.
∴x=1是方程的一个根.
再证明必要性:
∵x=1是方程ax2+bx+c=0的根,
∴a·12+b·1+c=0,
即a+b+c=0.
故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b+c=0.
【教材原题·P22例4】
例4 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求证: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
分析:设p:d=r,q:直线l与⊙O相切.要证p是q的充要条件,只需分别证明充分性(p q)和必要性(q p)即可.
[证明] 设p:d=r,q:直线l与⊙O相切.
(1)充分性(p q):如图1.4-2,作OP⊥l于点P,则OP=d.
若d=r,则点P在⊙O上.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Q(异于点P),
连接OQ.在Rt△OPQ中,OQ>OP=r.所以,除点P外直
线l上的点都在⊙O的外部,即直线l与⊙O仅有一个公共点P.所以直线l与⊙O相切.
(2)必要性(q p):若直线l与⊙O相切,不妨设切点为P,则OP⊥l.因此,d=OP=r.
由(1)(2)可得,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
反思领悟 证明充要条件的两个方法
(1)直接法: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首先要明确p是条件,q是结论;其次推证p q是证明充分性,推证q p是证明必要性.
(2)集合法:记p:A={x|p(x)},q:B={x|q(x)},若A=B,则p与q互为充要条件.
[学以致用] 【链接教材P23习题1.4T5】
2.求证:“a=b”是“a2+b2=2ab”的充要条件.
[证明] 先证充分性:
因为a=b,所以a2+b2=a2+a2=2a2,
又因为2ab=2a2,所以a2+b2=2ab.
再证必要性:
因为a2+b2=2ab,所以a2+b2-2ab=0,
即(a-b)2=0,所以a=b.
综上可知,“a=b”是“a2+b2=2ab”的充要条件.
【教材原题·P23习题1.4T5】设a,b,c∈R.证明:a=b=c是a2+b2+c2=ab+ac+bc的充要条件.
[证明] (1)充分性:如果a=b=c,
那么(a-b)2+(b-c)2+(a-c)2=0,
∴a2+b2+c2-ab-ac-bc=0,∴a2+b2+c2=ab+ac+bc.
(2)必要性:如果a2+b2+c2=ab+ac+bc,
那么a2+b2+c2-ab-ac-bc=0,
∴(a-b)2+(b-c)2+(c-a)2=0,∴a-b=0,b-c=0,c-a=0,∴a=b=c.
由(1)(2)知,a=b=c是a2+b2+c2=ab+ac+bc的充要条件.
【教用·备选题】 已知a,b,c均为实数,证明“ac<0”是“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的充要条件.
[证明] 充分性:∵ac<0,∴a≠0,∴方程ax2+bx+c=0为一元二次方程,且Δ=b2-4ac≥-4ac>0,∴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分别设为x1,x2.
∵ac<0,∴x1·x2=<0,
∴x1,x2为一正一负,即ax2+bx+c=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
必要性:∵ax2+bx+c=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a≠0,
∴方程ax2+bx+c=0为一元二次方程.
设两个根分别为x1,x2,
则x1x2=<0,∴ac<0.
综上,“ac<0”是“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的充要条件.
探究3 充要条件的应用
[典例讲评] 3.已知p:-2≤x≤10,q:1-m≤x≤1+m(m>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p:-2≤x≤10,q:1-m≤x≤1+m(m>0).
因为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即{x|1-m≤x≤1+m} {x|-2≤x≤10},
故有或解得m≤3.
又m>0,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0
[母题探究] 本例中“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改为“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其他条件不变,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p:-2≤x≤10,q:1-m≤x≤1+m(m>0).
因为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设p代表的集合为A,q代表的集合为B,所以A B.
所以或
解不等式组得m>9或m≥9,所以m≥9,
即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m≥9}.
反思领悟 应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及充要条件求参数值(范围)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将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间的关系.
(2)根据集合间的关系构建关于参数的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求解.
[学以致用] 3.已知p:x<-2或x>3,q:4x+m<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设A={x|x<-2,或x>3},B=,
因为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所以B A,
所以-≤-2,即m≥8.
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m|m≥8}.
应用迁移 随堂评估自测
1.已知a,b为实数,则“a=0”是“ab=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A [a=0可以推出ab=0;但ab=0,则a不一定为0.故选A.]
√
2.(多选)设全集为U,在下列条件中,是B A的充要条件的有( )
A.A∪B=B B.( UA)∩B=
C.( UA) ( UB) D.A∪( UB)=U
√
√
BCD [由Venn图可知,BCD都是充要条件.
故选BCD.]
√
3.若“x
A.a≥3 B.a≤-1
C.-1≤a≤3 D.a≤3
B [因为“x
4.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填空:
(1)“x∈N”是“x∈Q”的________;
(2)“x=2”是“x2-3x+2=0”的________;
(3)“x>2”是“x>3”的________;
(4)“>0”是“xy>0”的________.
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 (2)充分条件 (3)必要条件 (4)充要条件 [(1)当x∈N时,一定有x∈Q成立,但反之不一定成立,如x=∈Q,但 N,故填充分条件;
(2)当x=2时,22-3×2+2=0,反之当x2-3x+2=0时,x=1或x=2,故填充分条件;
(3)当x>2时,x>3不一定成立,如x=>2,但<3,反之x>3时,x>2一定成立,故填必要条件;
(4)当>0时,说明x,y同号,即xy>0成立,反之当xy>0时,>0一定成立,故填充要条件.]
1.知识链:
2.方法链:等价转化.
3.警示牌:证明充要条件时,条件和结论辨别不清.
回顾本节知识,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命题“若p,则q”及其逆命题的真假与充分、必要条件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
条件p与结论q的关系 结论
p q,且q p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q p,且p q 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 q,且q p,即p q p是q的充要条件
p q,且q p p是q的既不充分
也不必要条件
2.要证明一个命题的充要条件需要证明几个方面?
[提示] 需要证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
章末综合测评(一) 动量守恒定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课时分层作业(七) 充要条件
√
一、选择题
1.若a∈R,则“a=3”是“(a+1)(a-3)=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A [由(a+1)(a-3)=0,得a=-1或a=3,
所以“a=3”是“a=-1或a=3”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即“a=3”是“(a+1)(a-3)=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
2.已知a>0,b>0,c>0,则“a+b>c”是“a,b,c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 [若a,b,c是某三角形的三边长,则有a+b >c,当a=5,b=1,c=2时,得a+b>c,但a,b,c不能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长,所以“a+b>c”是“a,b,c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
3.“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其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的条件.你认为“东风”是“赤壁之战东吴打败曹操”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B [“东风”是“赤壁之战东吴打败曹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4.(多选)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中,是a∥b的充要条件的有( )
A.∠2=∠4
B.∠1+∠4=180°
C.∠5=∠4
D.∠1=∠3
√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BC [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若两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A选项正确;
若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若两直线平行,则同旁内角互补,B选项正确;
若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若两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C选项正确;
显然,∠1与∠3是对顶角,由∠1=∠3不能得到两直线平行,D选项错误.故选ABC.]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
√
5.(多选)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x>4”是“x<5”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B.“三角形为正三角形”是“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有实数根”的充要条件是“Δ=b2-4ac≥0”
D.若A∩B=A,则A B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CD [由于“x>4”与“x<5”互相不能推出,所以A正确;
正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正三角形,所以B错误;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知,C正确;
由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可知,D正确.故选ACD.]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二、填空题
6.已知甲:p是q的充分条件;乙:p是q的充要条件,则甲是乙的___________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或“充要”).
必要不充分 [当p是q的充分条件时,p可以推出q,但q不一定能推出p,因此不一定有p是q的充要条件.当p是q的充要条件时,p和q可以相互推出,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
故答案为:必要不充分.]
必要不充分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7.已知p:-4≤x-1≤6,q:-a+2≤x≤2+a,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实数a=________.
5 [因为p:-3≤x≤7,q:-a+2≤x≤2+a,p是q的充要条件,所以-a+2=-3,2+a=7,解得a=5.]
5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8.给出下列条件:
①p:x=1或x=2,q:x2-3x+2=0;
②p:x2-1=0,q:x-1=0;
③p:x>4且y>3,q:x+y>7.
其中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的为________.(填序号)
②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② [对于①,p:x=1或x=2;q:x2-3x+2=0,解得x=1或x=2,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对于②,p:x2-1=0,解得x=±1,
q:x-1=0,解得x=1,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对于③,由p:x>4且y>3可得q:x+y>7成立,
但当x+y>7时,可令x=6,y=2,不满足y>3.
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三、解答题
9.已知p:-2<x-a<4,q:x>b,r:<x<2a,若r是p的充要条件,r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值与b的取值范围.
[解] 因为p:-2<x-a<4,所以a-2<x<a+4,
又因为r是p的充要条件,所以解得a=4,故r:2<x<8,
又因为r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b≤2,
综上所述,a=4,b的取值范围是{b|b≤2}.]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0.方程ax2+2x+1=0(a≠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a<0 B.a>0 C.a<-1 D.a>1
√
C [一元二次方程ax2+2x+1=0(a≠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是0,则其充分不必要条件的范围应是集合a<0},故C正确.故选C.]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1.已知集合A={1,a2},B={a,b2},则“a=0,b=1”是“A=B”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 [充分性:当a=0,b=1时,A=B,充分性成立;
必要性:当A=B时,有或
由得(舍去)或(舍去),
由且a2≠1得或即不一定有a=0,b=1,必要性不成立,
故“a=0,b=1”是“A=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2.下列选项中,p是q的充要条件的是( )
A.p:ab=0,q:a2+b2=0
B.p:xy≥0,q:|x|+|y|=|x+y|
C.p:m>0,q:方程x2-x-m=0有实数根
D.p:x>2或x<-1,q:x<-1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 [对于A,由p q知,p不是q的充要条件;对于B,由|x|+|y|=|x+y|知x,y要么同为正数,要么同为负数,要么至少一个为零,能得到xy≥0,故p是q的充要条件;对于C,方程x2-x-m=0有实数根,判别式Δ=1+4m≥0,即m≥-,所以q p,所以p不是q的充要条件;对于D,因为p q,所以p不是q的充要条件.故选B.]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3.函数y=x2+m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
m=-2 [函数y=x2+m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则-=1,即m=-2;反之,若m=-2,则y=x2-2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m=-2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4.证明:“△ABC两边上的高相等”是“△ABC为等腰三角形”的充要条件.
[证明] 充分性:在△ABC中,设AC边上的高为h1,AB边上的高为h2.
则S△ABC=AB·h2,
因为h1=h2,所以AC=AB,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充分性成立.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必要性:若△ABC为等腰三角形,设AB=AC,AC边上的高为h1,AB边上的高为h2,
则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
S△ABC=AB·h2,
可得h1=h2,必要性成立.
故“△ABC两边上的高相等”是“△ABC为等腰三角形”的充要条件.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5.设集合A是一个点集,对A定义一个新运算 ,若集合A中的元素m与n满足m=(a,b),n=(c,d),则m n=(a×(c+d),b+d).
(1)求(2,1) (3,2);
(2)已知α∈A,若“α=(x,y)”是“对于任意β,β α=β都成立”的充要条件,求α.
[解] (1)(2,1) (3,2)=(2×(3+2),1+2)=(10,3).
(2)必要性:
若β α=β,设β=(p,q),
则β α=β,即(p(x+y),q+y)=(p,q),
即则y=0,
若p=0,则x∈R,α=(x,0);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若p≠0,则x=1,y=0,α=(1,0).
充分性:
若α=(x,0),则满足β α=β的β只能是β=(0,q),不符合任意性;
若α=(1,0),此时β α=β,即为(p(1+0),q+0)=(p,q)恒成立.
综上,α=(1,0).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谢 谢!课时分层作业(七) 充要条件
一、选择题
1.若a∈R,则“a=3”是“(a+1)(a-3)=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已知a>0,b>0,c>0,则“a+b>c”是“a,b,c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其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的条件.你认为“东风”是“赤壁之战东吴打败曹操”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多选)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中,是a∥b的充要条件的有( )
A.∠2=∠4
B.∠1+∠4=180°
C.∠5=∠4
D.∠1=∠3
5.(多选)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x>4”是“x<5”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B.“三角形为正三角形”是“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有实数根”的充要条件是“Δ=b2-4ac≥0”
D.若A∩B=A,则A B
二、填空题
6.已知甲:p是q的充分条件;乙:p是q的充要条件,则甲是乙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或“充要”).
7.已知p:-4≤x-1≤6,q:-a+2≤x≤2+a,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实数a=________.
8.给出下列条件:
①p:x=1或x=2,q:x2-3x+2=0;
②p:x2-1=0,q:x-1=0;
③p:x>4且y>3,q:x+y>7.
其中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的为________.(填序号)
三、解答题
9.已知p:-2<x-a<4,q:x>b,r:<x<2a,若r是p的充要条件,r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值与b的取值范围.
10.方程ax2+2x+1=0(a≠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a<0 B.a>0
C.a<-1 D.a>1
11.已知集合A={1,a2},B={a,b2},则“a=0,b=1”是“A=B”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2.下列选项中,p是q的充要条件的是( )
A.p:ab=0,q:a2+b2=0
B.p:xy≥0,q:|x|+|y|=|x+y|
C.p:m>0,q:方程x2-x-m=0有实数根
D.p:x>2或x<-1,q:x<-1
13.函数y=x2+m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
14.证明:“△ABC两边上的高相等”是“△ABC为等腰三角形”的充要条件.
15.设集合A是一个点集,对A定义一个新运算 ,若集合A中的元素m与n满足m=(a,b),n=(c,d),则m n=(a×(c+d),b+d).
(1)求(2,1) (3,2);
(2)已知α∈A,若“α=(x,y)”是“对于任意β,β α=β都成立”的充要条件,求α.
课时分层作业(七)
1.A [由(a+1)(a-3)=0,得a=-1或a=3,
所以“a=3”是“a=-1或a=3”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即“a=3”是“(a+1)(a-3)=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2.B [若a,b,c是某三角形的三边长,则有a+b >c,当a=5,b=1,c=2时,得a+b>c,但a,b,c不能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长,所以“a+b>c”是“a,b,c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
3.B [“东风”是“赤壁之战东吴打败曹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4.ABC [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若两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A选项正确;
若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若两直线平行,则同旁内角互补,B选项正确;
若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若两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C选项正确;
显然,∠1与∠3是对顶角,由∠1=∠3不能得到两直线平行,D选项错误.故选ABC.]
5.ACD [由于“x>4”与“x<5”互相不能推出,所以A正确;
正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正三角形,所以B错误;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知,C正确;
由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可知,D正确.故选ACD.]
6.必要不充分 [当p是q的充分条件时,p可以推出q,但q不一定能推出p,因此不一定有p是q的充要条件.当p是q的充要条件时,p和q可以相互推出,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
故答案为:必要不充分.]
7.5 [因为p:-3≤x≤7,q:-a+2≤x≤2+a,p是q的充要条件,所以-a+2=-3,2+a=7,解得a=5.]
8.② [对于①,p:x=1或x=2;q:x2-3x+2=0,解得x=1或x=2,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对于②,p:x2-1=0,解得x=±1,
q:x-1=0,解得x=1,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对于③,由p:x>4且y>3可得q:x+y>7成立,
但当x+y>7时,可令x=6,y=2,不满足y>3.
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9.解:因为p:-2
又因为r是p的充要条件,所以解得a=4,故r:2
又因为r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b≤2,
综上所述,a=4,b的取值范围是{b|b≤2}.]
10.C [一元二次方程ax2+2x+1=0(a≠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是<0,即a<0,则其充分不必要条件的范围应是集合{a|a<0}的真子集,又{a|a<-1} {a|a<0},故C正确.故选C.]
11.A [充分性:当a=0,b=1时,A=B,充分性成立;
必要性:当A=B时,有
由(舍去)或(舍去),
由即不一定有a=0,b=1,必要性不成立,
故“a=0,b=1”是“A=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12.B [对于A,由pq知,p不是q的充要条件;对于B,由|x|+|y|=|x+y|知x,y要么同为正数,要么同为负数,要么至少一个为零,能得到xy≥0,故p是q的充要条件;对于C,方程x2-x-m=0有实数根,判别式Δ=1+4m≥0,即m≥-,所以qp,所以p不是q的充要条件;对于D,因为pq,所以p不是q的充要条件.故选B.]
13.m=-2 [函数y=x2+m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则-=1,即m=-2;反之,若m=-2,则y=x2-2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14.证明:充分性:在△ABC中,设AC边上的高为h1,AB边上的高为h2.
则S△ABC=AC·h1=AB·h2,
因为h1=h2,所以AC=AB,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充分性成立.
必要性:若△ABC为等腰三角形,设AB=AC,AC边上的高为h1,AB边上的高为h2,
则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
S△ABC=AC·h1=AB·h2,
可得h1=h2,必要性成立.
故“△ABC两边上的高相等”是“△ABC为等腰三角形”的充要条件.
15.解:(1)(2,1) (3,2)=(2×(3+2),1+2)=(10,3).
(2)必要性:
若β α=β,设β=(p,q),
则β α=β,即(p(x+y),q+y)=(p,q),
即则y=0,
若p=0,则x∈R,α=(x,0);
若p≠0,则x=1,y=0,α=(1,0).
充分性:
若α=(x,0),则满足β α=β的β只能是β=(0,q),不符合任意性;
若α=(1,0),此时β α=β,即为(p(1+0),q+0)=(p,q)恒成立.
综上,α=(1,0).
1 / 1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2.2 基本不等式
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第三章 函数概念与性质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3.2 函数的基本性质
3.3 幂函数
3.4 函数的应用(一)
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4.1 指数
4.2 指数函数
4.3 对数
4.4 对数函数
4.5 函数的应用(二)
第五章 三角函数
5.1 任意角和弧度制
5.2 三角函数的概念
5.3 诱导公式
5.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5.5 三角恒等变换
5.6 函数 y=Asin( ωx + φ)
5.7 三角函数的应用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