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学情分析】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是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专题,是整个初中阶段的第一个作文专题。初一学生初入新阶段,不宜过分强调写作技巧,而应引导其在实践中领悟‘生活是写作源泉’的真谛,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教学目标】
激发同学们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
鼓励学生勤思考、细观察,深入感受家庭与校园生活的点滴,关注周遭人事,捕捉并记录那些生动有趣的瞬间。
学会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教学难点】
学会灵活取材表达情感。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升入中学后的第一次作文课,你们当中可能会有同学害怕写作文,拿起笔觉得无话可说。没关系,从现在开始,放下这种畏难的心理,不要把写作看成“高难度动作”,而要把它看成生活中必需的,是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就像日常说话一样。简而言之,写作即是以笔代言。
同学们不妨大胆尝试,暂时抛开文章形式的束缚,从日常琐事着手,描绘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见解,无需预设过高目标,如此一来,写作过程将变得轻松愉快,难度亦随之降低。
【全文分析】
写自己熟悉的景物,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学生在阅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春》时,会发现文章主体部分精心挑选了五种极具代表性的春日景物——春草、春花、春雨、春风以及迎春的人们,细致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春日画卷。能表现春天特点的景物有很多:冰雪融化、杨柳发芽、燕子归来.......但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却选取了草、花、风、雨、人这五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春天进行描绘。小草是最先感知春天由枯黄转绿的,有代表性;花儿开放是春天的主旋律,有代表性;春风和春雨与其他季节全然不同,也有代表性;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少。
通过对《春》这篇课文的回顾,我们明白。写景要写自己熟悉的景物,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这样更能表现出所写对象的特点。
学生速读《济南的冬天》一文,谈谈作者是如何选取景物的?
预设:为了描绘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选取了最能代表济南冬天的四种景物: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以及冬天的水色。《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4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写济南冬天的水突出了水的绿、清亮的特点。山和水,共同构成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练一练
请以《故乡的秋天》为题。用四个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它的美。
预设:(1)秋风 (2)秋雨 (3)柿子 (4)落叶.......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可拓展为什么熟悉且有代表性)
多感官写景。
写景散文,不仅要把眼睛看到的美景写下来,把听到的美景写下来,还要充分调动人体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触觉、味觉、嗅觉等不同的感官角度描绘所写的景物。
读《春》一文,“春风图”的语段,思考作者用到了哪些感官?
“吹面不寒杨柳风”……
预设:风是无形的,作者却可以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加以描绘。
视觉: 鸟儿,繁花嫩叶,牧童
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微微润湿的空气。
听觉:婉转的曲子,轻风流水声,牧童的短笛声。
充分调动人体的多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通过“看、听、闻、尝、触、想”这些观察的方法,从不同感官角度描写出景物的色、形、声、味这是写景类文章的一种基本写作技巧。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让描写的语言生动起来。
读《雨的四季》一文,描写“秋雨”的段落,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表达作者情感的写法。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
预设:当田野披上金黄外衣,果实如铃铛轻摇之时,秋雨宛若已为人母的妇人,展现出端庄与沉静,映射出静谧、深情且略带凄清的秋意。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把果实和秋雨写得生动形象,而且流露出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语段中“出门”“等待”“需要”“希望”“倾诉”“陪伴”等大量拟人化词语的运用使所写对象庄稼、山果、秋雨等特别的生动形象,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我们还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
有结构地写景。
写景要有顺序。
如《春》一文中的“春花图”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景:先写树上的花;再写花下的蜜蜂、蝴蝶;最后写树下的野花。这样写景,由上到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学生分析《济南的冬天》写雪后的小山一段的写景顺序。
预设: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来写景的。
《雨的四季》一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不同季节的雨。
写景要有结构。
从文章结构来看,最常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景。
《春》,先是“盼春”,中间部分具体写“绘春”,最后用三个比喻句“赞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间也有运用“总-分”结构写景的,如《济南的冬天》写雪后的小山一段,就采用此种结构。
有结构的写景,可以使文章结构层次更清晰,更能体现出所写景物的特点。
写作实践活动:
请以《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为题,写一段文字,运用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绘所写的景物。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观察,寻找有趣的地方。
在走出教室前,老师明确活动规则:
班里的同学分成两组,每个组选出两名小组长,排成两队,有秩序地下楼,小组长维持组内的秩序。
路上不许大声喧哗,注意安全,不准擅自离队。
每人带笔,作文本,将找到的写作素材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
到了室外,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得随意乱跑。
不得随意打闹,不得去危险的区域,安全第一、
有突发状况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第一时间通知老师。
小组长需切实担责,确保每位成员遵循其指导。
外出观察时,需细致入微,积累丰富素材,归来后将评选‘优秀观察员’。
组织学生走出教学楼,来到教室外面的小花园。步入小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棵巍峨挺立的松树。
教师提问引导:
远处观察:
大家对松树并不陌生,可是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松树吗?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棵松树,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首先我们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请观察小花园中的那几棵松树,试着描绘它们的形态吧。
预设:粗壮、高大,比教学楼还要高出许多,像一把很大的伞……
这几棵松树给你的总体感觉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要想清楚地了解这三棵松树必须走近它做进一步的观察。
学生近处观察:先自由观察五分钟。
同学们抬头仰望,感觉这棵松树有多高?
预设:大概有十几米高,要两个人合抱才能抱住。特别高大,应该栽种了很多年了。(教师补充:它是86年瓜坡镇中学建校时学校师生栽种的。)
松树会一下子长高吗?大家能想到它刚栽种下时的样子吗?
(教师点拨)它不经历那些风风雨雨是长不成大树的……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不经历风雨,不经受各种困难挫折,也难以成长为有用之才。
同学们摸一摸树干,抱一下这棵松树,看它有多粗,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和你以前触摸到的一些树一样吗?你以前触摸到什么东西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预设:树干极为粗壮,几乎难以一人环抱,需两三人合力方能围住,其树皮表面粗糙不堪,仿佛岁月在其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树干是什么颜色的?(灰褐色的)
我们再来看看树枝,树枝是什么颜色的?这些树枝交织在一起像什么?让你想到了什么?
……
看看小花园里还有哪些树木花草,你能把它们也描述一下吗?
预设:我们的小花园里,除了挺拔的松树,还点缀着多种树木,如绚烂的樱花树、浪漫的紫荆花树、以及典雅的紫薇花树等。(学生描述观察所得)
松树的叶子还是青绿的,没有掉落。但是别的树上的叶子有些已经开始飘落,地上也有很多的树叶。看到它们,你想到了什么?
.......
同学们,有人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你相信吗?捡起一两片树叶拿在手里仔细观察观察。看看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它有多长多大?用手去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预设:同学们捡到的树叶都是不同的。让我们聚焦一下,贾同学手中的这片叶子虽不完整,一角已缺损。面对这片残叶,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同学们,不妨也仔细观察,思考一番,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呢?
预设:有同学说,我想到了断臂的维纳斯。残缺也是一种美……
小李同学,你手中的这片叶子完整而美丽,能否为我们细致描绘一番?
预设:这片叶子的叶脉清晰可见,宛如一张精密的网,紧紧交织。它凭借叶脉、枝干与根系的协作,从大地深处汲取生命的滋养。它到了秋天,枯黄了,开始掉落。春天和夏天的时候,它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它开始变成了红色和黄色,它是花瓣形的。
还有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你捡到的叶子?
预设:我捡到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它一边是颜色深,一边颜色浅。一边到秋天变黄,是浅黄色的,另外一边是红色的,特别的红。我觉得深的那一面,得到的阳光多一些,得到的营养应该也多一些。颜色浅的那一面得到的阳光和养分可能是少一些。
看到这些树叶。同学们都有哪些想法呢?同学们拿起手中的树叶,放到鼻子边上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样的味道?
预设:有同学闻到了泥土的味道;有同学闻到了青草的味道;有的同学闻到了那种发霉的味道。那是因为捡到的这个叶子由绿变黄,有一点点已经变黑了的缘故。
(老师补充)树叶飘落、枯黄,这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也是任何生命都不能抗拒的。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凋落的树叶可以化作养料来滋养大树。
在感受了叶子的芬芳之后,让我们进一步探索,将叶片轻轻置于舌尖,细细品味它的独特韵味。
预设:有同学尝了,有苦苦的味道;有同学说就跟吃草一样,有青草的味道……
(教师点拨):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味道,酸甜苦辣咸,这些,构成了我们多滋多味的生活。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尝树叶的味道,老师找同学来说一下。
预设:你怕有毒。你看着它就觉得它很难吃……
此刻,请大家屏息凝神,紧闭双眼,让心灵与自然对话,你们听到了什么细微的声响?又在这宁静中想到了哪些美好的画面?
预设:听到了,风吹树叶的声音,树叶子落下来的声音……
有同学说还听到了蜜蜂“嗡嗡”的声音……
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这棵松树,加上我们的深入思考,相信同学们也有了一定的收获,下来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脚底下。
在松树的底下种了很多开红色小花的三叶草。它叫红花酢浆草。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描绘一下叶子和花的形状和颜色,它们看起来像什么?
你仔细观察了吗?它们的花由几个花瓣组成?看着这盛开的花朵,你想到了什么?
在阳光照耀下的花朵和背对阳光的花朵有什么不同?你想到了什么?闻一闻,尝一尝,说说你的发现。
小花园的地上还有什么?
预设:枯树、松针、花瓣儿,有同学还找到了许多小昆虫,有西瓜虫.......
在阳光斑驳中,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教室,开始了一场关于自然奥秘的观察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了学校里的小花园,重点观察了花园里那棵最高大的松树和小花园里的红花酢浆草。我们像探险家一样,用眼睛捕捉每一抹色彩,用耳朵聆听每一声细语,用鼻子轻嗅每一缕芬芳,用舌尖品尝每一丝甘甜,用手掌感受每一份触感,用心思考每一份感悟,全方位地记录下了小花园的点点滴滴。现在请同学们写一写。
现在,让我们拿起笔,将那些独特的观察体验和心灵触动,像画家描绘风景一样,细腻而真实地记录在纸上,让每一个字都跳跃着我们的思考和情感。
【板书设计】
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
写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
观察生活——敏感和好奇心
感受生活——用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