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内容)
及时性(报道)
简明性(语言)听读课文思考:新闻记叙了什么重要 事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举例:1、 日全食奇观世界瞩目
海尔---波普彗星千载难逢
“世纪幽会”漠河上空2、 科学与世俗碰撞
全国首例脑死亡遭非议3、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胡锦涛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当选国家中央军委主席
吴邦国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特点:简洁、醒目默读课文,迅速勾画出下列内容:渡江的人物:
时间:
地点:
渡江的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20日夜开始至发电时止(22日22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思考:概括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作用:用简练的文字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对新闻有较为详细的了解。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
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
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思考: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渡江作战兵力
战线(渡江区域)
战况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和阐释。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区域”以后一直到文章的结尾。思考: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写作顺序: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顺序能否颠倒?20日夜起 中路军(先)
21日下午5时起 西路、东路(后)时间顺序中、西:弱;
东: 强。逻辑顺序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两个方面谁详谁略?我方略,敌方详为什么这样安排?我军英勇善战,已为事实说明。议论敌方,是为了分化敌人,孤立少数,
争取多数。结语:是消息的结尾。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结语有时很明显,有
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思考:
本则新闻的结语是什么? 背景:通常交代新闻事件发 生的环境和条件之类。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 背景: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
者的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
者的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
者的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交代通讯社(或报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电头小结:
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业:
阅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要求: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2、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层主要内容。谢谢词语赏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数量多气势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战线长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战线长
胜利大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时间准确
暗示进展迅速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课堂练习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对议论性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B、揭露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C找出对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导语和标题扣合很紧,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战斗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和辉煌战果。C对本文主体先军中路军的原因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发起进攻时间最早。
B、首先突破敌军防线。
C、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D、所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D文中有两处“至发电时止”,这两处包括的时间是:A、从20日夜起到22日。
B、从21日下午5时到22日22时。
C、从21日下午到22日。
D、从20日夜起到22日22时。B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以上句子蕴含的感彩是:A、嘲讽。 B、批评。
C、斥责。 D、抨击。A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以上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A、归纳正文。 B、总结上文。
C、承上启下。 D、照应首尾。C填空题……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
激战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锡段铁路线。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课后练习三第
一
题越过突破只写出了“经过”只写出了“经过”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
“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
二
题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勇。
第
三
题句①语言声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句②语言一般记叙。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拟出恰当的标题。
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