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智取生辰纲》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智取生辰纲》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0 08:0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智取生辰纲》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中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② 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
③ 我们且躲在这林子里,看他众人怎地。
④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 "智取生辰纲"。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① 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
② 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③ 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
④ 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
(3)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① 杨志( )要行,( )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A. 只要 B. 如若 C. 若是 D. 只有)
② 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 )在里头!"(A. 蒙汗药 B. 毒药 C. 迷魂汤 D. 麻药)
③ 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 杨志( )着朴刀,( )着腰,口里( )着粗气,只顾赶路。(A. 提 B. 握 C. 叉 D. 喘 E. 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杨志一行人,顶着烈日,在黄泥岗上蹒跚前进,他们的心情和这天气一样,都是火热的。
B. 吴用等人的计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准确把握了杨志等人的心理和天气特点的原因。
C. 通过阅读《智取生辰纲》,使我们了解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D. 黄泥岗上的这场较量,不仅是智慧的比拼,更是正义与不义的较量。
(5)文学常识填空。
① 《智取生辰纲》选自《》,作者是(朝代)的_______。这部小说是中国第一部歌颂_______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② 生辰纲是_______为_______祝寿而搜刮的民脂民膏,其被劫反映了_______的社会现实。
(6)根据课文内容,仿照示例,补全下面的句子。
示例:杨志的谨慎,体现在他 "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的行程安排上。
① 吴用的智慧,体现在他_______的计策设计上。
② 白胜的演技,体现在他_______的卖酒表现上。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 那汉子应道:"是白酒。" 众军道:"挑往那里去?" 那汉子道:"挑去村里卖。" 众军道:"多少钱一桶?" 那汉子道:"五贯足钱。" 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 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 众军道:"买碗酒吃。" 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 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 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 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 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 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 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 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 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 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 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 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那七个客人说道:"呸!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只见这五个客人,都笑着道:"倒也!倒也!" 只见那挑酒的汉子,也把瓢里的酒往地下一倾,口里也道:"倒也!倒也!"
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7)选段中挑酒的汉子是谁?他唱的山歌有什么作用?
(8)杨志为什么不让众军买酒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9)吴用等人的 "智取"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
(10)选段中多次描写天气炎热,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1)结合选段,说说你对 "官逼民反" 这一说法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黄泥岗劫案之后,杨志一行人狼狈下山。众军汉相互搀扶,怨声载道。老都管叹道:"我等跟随杨提辖,原想图个平安,谁知落到这般田地!" 杨志面色铁青,望着远方,一言不发。
不远处,吴用正与晁盖等人清点生辰纲。公孙胜道:"此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只是杨志乃将门之后,此番折了前程,怕是心中不甘。" 晁盖道:"我等非为私念,实为百姓除此祸害。他日若有缘,或可与他共图大事。"
(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改写)
(12)文段中老都管的话反映了众军汉怎样的心理?
(13)结合原著,说说杨志 "折了前程" 后的去向。
(14)比较文段中杨志与晁盖等人的心态,分析其体现的性格差异。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浒传 黄泥岗
佚名
炎炎烈日烤黄泥,好汉设谋藏杀机。
一桶白酒销心防,七星聚义夺金赀。
官舟载得民膏去,草莽挥戈正义归。
莫道绿林无道义,从来苛政逼民飞。
(15)诗歌中 "一桶白酒销心防" 指的是课文中的哪个情节?
(16)结合诗歌和课文,说说 "苛政逼民飞" 在《智取生辰纲》中的体现。
三、拓展探究
(17)《智取生辰纲》中的 "智" 体现在多个方面,请你以 "智慧的较量" 为题,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评论。
(18)有人认为吴用等人的行为是 "劫富济贫",也有人认为是 "强盗行径",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模块
一、积累与运用
(1)① ténɡ ② qù ③ duǒ ④ jiào
(2)① 处境艰难,不容易处理 ② 急促喘气 ③ 怎么,哪里 ④ 计策,办法
(3)① B A ② A ③ A C D
(4)D(解析:A 项 "心情和这天气一样,都是火热的" 与杨志等人的焦躁不符;B 项 "因为…… 的原因" 句式杂糅;C 项缺少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
(5)① 水浒传 元末明初 施耐庵 农民起义 ② 梁中书 蔡京 官逼民反
(6)① 让白胜扮卖酒郎、用两桶酒迷惑杨志(或:利用天气炎热和众人口渴设计圈套) ② 假意与吴用等人争执、故意说酒里有蒙汗药(或:逼真的卖酒吆喝和神态)
二、阅读理解
(一)
(7)那汉子是白胜。他唱的山歌点明了天气炎热,烘托了农夫的苦难,与 "公子王孙" 的安逸形成对比,暗示了生辰纲的不义,同时为下文卖酒情节做铺垫。
(8)杨志担心酒里有蒙汗药,怕众人被麻翻。这体现了他谨慎多疑、经验丰富的性格特点。
(9)① 伪装身份:扮作枣商和卖酒郎,降低杨志警惕;② 利用天气:炎热使杨志等人口渴难耐,为买酒创造条件;③ 心理战术:白胜假意不卖酒,吴用等人 "偷喝" 示无毒,打消杨志疑虑;④ 配合默契:分工明确,行动有序。
(10)示例:"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作用:渲染酷热氛围,烘托杨志等人的焦躁心理,为他们买酒解渴、中计被麻倒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11)生辰纲是梁中书搜刮的民脂民膏,代表着官府的不义;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是对这种不义的反抗,体现了 "官逼民反"—— 官府的苛政迫使百姓起来反抗。
(二)
(12)反映了众军汉对杨志严苛管理的不满和对现状的无奈。
(13)杨志失纲后不敢回京,先投二龙山,后与鲁智深、武松等共归梁山。
(14)杨志:懊恼、自责,仍有对仕途的留恋;晁盖等人:从容、坚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体现了草莽英雄的豪爽与担当。
(三)
(15)吴用等人通过卖酒、偷喝等手段,让杨志等人放下警惕,喝下掺有蒙汗药的酒。
(16)生辰纲是官府搜刮的民脂民膏,代表着 "苛政";吴用等好汉被迫反抗,劫取生辰纲,体现了 "民飞"(百姓被迫起来反抗)。
三、拓展探究
(17)示例:《智取生辰纲》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吴用等人善用天时,借酷热设局;巧扮身份,降低对方警惕;把握心理,用 "偷喝" 破防。杨志虽谨慎,却因急躁失了人心。这场较量,不仅是计谋的比拼,更是对人性和环境的精准把握,尽显 "智" 的深度。
(18)示例:吴用等人的行为具有两面性。从文本看,生辰纲是不义之财,他们的行动带有反抗苛政的正义性;但从现代法律看,未经允许夺取他人财物确属不当。这启示我们:评价历史事件需结合时代背景,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