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2唐雎不辱使命(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2唐雎不辱使命(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7 21:0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唐雎不辱使命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重点)
【能力目标】
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衬托、语言等写作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情感目标】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战国的烽
( http: / / www.21cnjy.com )烟已消失于历史的黄尘古道,但岁月的风沙永远也掩埋不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所造就的特殊英雄群体的光芒。他们勇敢机智,他们不卑不亢,他们甚至为了捍卫自己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一起翻开《战国策》,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面对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了解编者、作品。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
( http: / / www.21cnjy.com )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ɡ)
傀(ɡuī)
祲(jìn)
缟(ɡǎo)
挠(náo
)
谕(yù
)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③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④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⑤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2)一词多义:

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容上》
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使







(3)古今异义:
①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②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③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④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⑤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关联词,表转折,后多接“但是”“却”等)
⑥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⑦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⑧长跪而谢之(跪: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谢: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⑨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⑩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4)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灭、亡: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
③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④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⑤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⑥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理解内容,分析人物
1.学生根据课文编排白话版或文言版课本剧。要求:把握好人物心理,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再现历史情景和矛盾冲突。
2.这一幕历史剧中两个主要人物秦王和唐雎始终针锋相对,许多地方都擦出了扣人心弦的火花,你能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微之处品评一下这些火花吗?
(对比映衬的写法基本贯穿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作为读者自然会感受到这种时时存在的碰撞和较量,抓住这些去品析,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和潜台词以及动作神态的表现力也就能拿捏到位了)
本文存在的对比点:
第2段秦王话语中流露出大国君主居高临下、骄横虚伪、仗势欺人的作风,而唐雎的回答则体现了来访使臣的谦恭礼貌、不卑不亢和坚决鲜明的态度。
第3段写秦王“怫然怒”,用“天子之怒”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以恐吓,试图使唐雎和安陵国就范,露出了强国之君的暴虐骄横的真实嘴脸。而唐雎沉着冷静地抛出“布衣之怒”与之抗衡,并用掷地有声的陈词和“挺剑而起”的动作予以还击,表现得慷慨激昂、有胆有识。
第4段唐雎隐去而独写秦王,“色挠”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跪而谢之”的表现与先前情态形成鲜明对比,前倨而后恭,色厉而内荏,大国的优越感和强势劲头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了唐雎最终压倒秦王、不辱使命的胜利。
3.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二)深入研读,拓展迁移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护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统一战争的步伐。
2.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键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3.主题探究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三)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交流点拨】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2)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
【交流点拨】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这节课“我”得到的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