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1 我的叔叔于勒(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1 我的叔叔于勒(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8 08:1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我的叔叔于勒
【知识目标】
理清小说脉络,学习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重点)
【情感目标】
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蕴含的深刻的主题思想。(难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一 有一位世界著名作家,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应征入伍两年;他战后在小职员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他30岁时成名,43岁时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法家著名作家左拉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而完整的喜剧。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沉思的。”他就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导入二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能告诉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并不会像大家想得那样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课题)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作者简介: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2.字词形音:(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拮据(jié)   栈桥(zhàn)   煞白(shà)   撬开(qiào)
诧异(chà)
牡蛎(mǔ
lì)
别墅(shù)
褴褛(lán
lǚ)
阔绰(chuò)
糟蹋(zāo
tà)
3.词语解释: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4.整体感知:
(1)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开端(1—4):(盼于勒)
发展(5—19):(赞于勒)
高潮(20—47):(遇/惧于勒)
结尾(48—49):(躲于勒)
(2)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菲利普一家因为于勒的挥霍无度而陷入困境,于是期盼着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却在船上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于是想方设法躲避于勒。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品读描写,感知形象。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称呼:好心的于勒——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原因:外在原因是于勒的贫富变化,内在原因是人的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无情。
2.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试找出文中具体语句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描写方式
语言
①“坏蛋、流氓、无赖”;②“正直的人,有良心、有办法、好心人”;③“出大乱子了!”;④“这个小子、那个贼”;⑤“你疯了”
神态
①“突然好像不安起来”;②“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③“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④“神色张皇”;⑤“吞吞吐吐”
行为
①打发;②衣冠楚楚的散步;③骂,躲避
性格
特点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势利、唯利是图、爱慕虚荣
3.生活就是大舞台,而众生就像一群木偶在台上尽兴地表演着。他们的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快乐与悲伤都展露无遗。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就如提线木偶,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被线端的“手”操纵着,那只手就是“钱”。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请选出“谁是最可怜的人”,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怜”之处的。
(二)品味语言,分析环境。
1.品味语言。
(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是否啰嗦?应怎样理解?
不啰嗦,这三个称呼用在一起强调了于勒叔叔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家的骨肉关系,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既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又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饱含讽刺,意味深长。
(2)“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
“竟”突出了他祈求能有出乎意料的发现。两个词都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的心情。
(3)“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句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内心世界?
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2.环境描写。
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自然环境:“我们上了轮船,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衬托了去哲尔塞旅游时的一种欢快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衬托了在遇到于勒之后,见到哲尔塞岛时的狼狈灰暗的心情。
社会环境: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菲利普夫妇是最可怜的人。他们是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的小市民,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夫妇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他们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盼望于勒的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然而,一次邂逅揭开了一出悲剧:“我们”一家去哲尔赛旅行时,遇见了早已归国的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竟成了衣衫褴褛的小贩。这对他们来说,不啻晴天霹雳。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巅峰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他们的希望顿时变成泡影,旧仇未了,又添新恨。
“我”是最可怜的人。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小说中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小小年纪的“我”却要经历这样赤裸裸的世俗争斗,“我”不能同亲叔叔相认,却要跟随在父母的身后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我”站在浑浊的世间,是那么孤独,那么寂寞,
“我”的善良与整个社会相比也显得那么不和谐。
于勒是最可怜的人。他的一生坎坷,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却仍要承受生活的苦痛,无家可归。他的命运除了自己的原因外,那个社会是最大的凶手。连自己的亲兄长都不能真诚相待,又怎能寄托希望于别人呢?于勒注定要潦倒一生,客死他乡了。
姐夫是最可怜的人。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郎代表我的心。姐姐与姐夫爱情的甜美被金钱的铜臭所掩盖。可笑的是姐夫等来的是空洞的承诺,永远无法兑现的财富。可怜!可笑!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赏析写法。
(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①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②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③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2)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试说说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①设置悬念:作者先以简练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以及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期盼,悬念由此而生。
②巧用插叙: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
③情节意外:本文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2.探究主题。
(1)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批判了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2)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亲情是怎样的,或者是对生活中某种关于亲情的现象表达一下看法。
我们很多人对别人的小恩小惠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感激不尽,甚至大声发誓“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但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视之为理所当然,坦然处之。真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
(四)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由教师提供一段情景,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于勒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交流点拨】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这节课“我”得到的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