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0 09:3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教学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的哀愁,感悟词人坚韧孤高的灵魂。
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感受诗歌节奏与感情基调,深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一、课堂导入
教学过程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屈原到曹雪芹,历代都有不少优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灿若星辰,名垂青史。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人,我们今天要赏读的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一)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善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辑本。
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二)了解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作品。当时正值北宋灭亡之际,志趣相投的丈夫染病逝世,辗转南方逃亡避难中又丢失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
教学过程
三、初步感知
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
多悲叹身世,表现为思夫、思乡、思国
清新明快,细腻婉转
凄苦哀婉,深沉忧愤
前期
后期
南渡
《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
《声声慢》《永遇乐》《菩萨蛮》
作品风格
声声慢,词牌名,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
解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很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
三、初步感知
怎样入愁?
提笔哭诉——悲苦愁绝!
寻寻觅觅——动作、神态:寻觅无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心情:悲愁哀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四、文本详析
(一)开头七组叠词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说说叠词有何作用?
① 渲染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内容】
② 加强语气,极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情感】
③ 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形式】
教学过程
(二)围绕“愁”,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同学们试着给诗中每幅画面拟个名字,在品读意象中感受意境。
1.淡酒急风图
(1)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凄凉惨淡。
(2)为何用“急”字?
一个“急”字给人以迅猛、寒冷之感,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渲染愁情。
教学过程
2.秋雁南飞图
如何理解“却是旧时相识”?
雁从北方飞到南方,作者从北方避难南方,便有似曾相识之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的大雁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相逢的希望,同是大雁飞过,这次想起的却是逝去的丈夫,以及陷入敌手难以再回的故国,大雁来年可飞回北方,诗人却只能漂泊南方,大雁依旧可以传书,但写信的人却已然不在。
教学过程
3.黄花憔悴图
(1)“黄花”既是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也是作者自喻,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境况。
(2)“有谁堪摘”:反问,强调无人可摘,怀人伤己,表达作者孤寂之情。
教学过程
4.雨打梧桐图
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绵绵的细雨就像词人细细密密的愁思,无穷无尽。
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
作者的愁到底从何何来?
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后的李清照,此时正处于颠沛流离的凄苦处境中,内心有有限的哀愁,本词就是表达了这样的感情,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独居之悲、漂泊之苦交织于一身,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活动拓展
五、深入探究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年华衰老
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因何而愁?
《声声慢》这首婉约词,语言通俗自然、朴素清新,注重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综合运用叠词、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多种手法来渲染悲愁,抒情方式含蓄曲折,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词人却始终不说破,巧用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极力烘托渲染,营造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全词未写一滴泪,然而给人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委婉含蓄地露出强烈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亡之苦、孀居之悲。
六、总结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