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人教版 《选必1》 第三章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探究学习--
酸碱中和滴定的数字化实验
说课内容
目 录
01
02
03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实验器材
实验原理
实验教学目标
04
05
实验创新要点
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06
实验效果评价与反思
07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人教版 《选必1》 第三章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新 课 标》) 指 出 : “真 实 、具 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 的重要平台 , 为 学 生 化 学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提 供了 真 实 的表现机会 。”[1] 教师可以结合真实的 STSE 问题 ,创 设基于教学内 容的 问 题 情 境 , 在 问 题 链 和 任 务 链中 完成教学目标 , 促 进 学 生 化 学 学 科 核 心 素 养的 形 成 与发展 。
“酸碱中和滴定 ”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 修 1 第三章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 pH”。内容编 排上 ,本章紧承上一章节 , 聚焦于化学反应发生的主 要场所水溶液 , 继 续 深 入 探 讨 水 溶 液中的 反 应 与 平 衡 ,酸碱滴定围绕中和反应 ,将学生的 目光由之前的 定性分析 , 转 移 到 定 量 分 析 上 。 为了 更 好 地 实 现 这 一教学目标 ,《新 课 标》和 教 材 也 设 置了 学 生 必 做 实 验 “强 酸 与 强 碱的中 和 滴 定 ”。此 外 , 由 于 “中 和 滴 定 ”是物质定 量 分 析的 基 础 , 是 进 行 氧 化 还 原 滴 定 、 沉淀滴 定 的 理 论 基 础 , 因 此 , 本 节内 容 的 学 习 , 对 学 生定量分析与计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
《新课标》指出 : “真实 、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 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 。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继本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pH的计算之后 , 深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pH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滴定实验 ,将学生的知识由定性分析升级到定量分析上 。同时为下一节盐的水解做知识铺垫。
“中和滴定 ”是物质定量分析的基础 , 是进行氧化还原滴定 、沉淀滴定的理论基础 , 因此 , 本节内容的学习 , 对学生定量分析与计算能力的培养,建立化学学科四重表征的学科思维模型,十分重要 。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人教版 《选必1》 第三章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新 课 标》) 指 出 : “真 实 、具 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 的重要平台 , 为 学 生 化 学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提 供了 真 实 的表现机会 。”[1] 教师可以结合真实的 STSE 问题 ,创 设基于教学内 容的 问 题 情 境 , 在 问 题 链 和 任 务 链中 完成教学目标 , 促 进 学 生 化 学 学 科 核 心 素 养的 形 成 与发展 。
“酸碱中和滴定 ”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 修 1 第三章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 pH”。内容编 排上 ,本章紧承上一章节 , 聚焦于化学反应发生的主 要场所水溶液 , 继 续 深 入 探 讨 水 溶 液中的 反 应 与 平 衡 ,酸碱滴定围绕中和反应 ,将学生的 目光由之前的 定性分析 , 转 移 到 定 量 分 析 上 。 为了 更 好 地 实 现 这 一教学目标 ,《新 课 标》和 教 材 也 设 置了 学 生 必 做 实 验 “强 酸 与 强 碱的中 和 滴 定 ”。此 外 , 由 于 “中 和 滴 定 ”是物质定 量 分 析的 基 础 , 是 进 行 氧 化 还 原 滴 定 、 沉淀滴 定 的 理 论 基 础 , 因 此 , 本 节内 容 的 学 习 , 对 学 生定量分析与计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
从知识层面来看 ,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与表达方法 , 初步认识到水溶液中存在许多平衡(如水的电离平衡 、弱酸弱碱 的电离平衡) ,掌握了单一溶液以及强酸强碱混合溶 液的 pH 计算方法 。
从实验技能层面来看 ,学生具备 对于数字化实验仪器 、pH传感器、滴定管、磁力搅拌器 等常用仪器的使用能力以及一定的小组合作 、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 。
将酸碱中和滴定原理运用到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设计滴定实验。完成用滴定法测定食醋和布洛芬含量的实验方案设计。
进一步加深对已知量和未知量建立联系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建构。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增强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培养学生定量研究的意识,提升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感受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养目标
二、实验教学目标
三、实验器材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烧杯、铁架台,pH传感器,光电门,双阀门滴液管,数据采集器,磁力搅拌器
试剂:0.10mol·L-1左右 HCl溶液、0.10 mol·L-1NaOH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酒精,布洛芬颗粒,食醋
图1 配置实验所需药品的预处理阶段
图2 测定食醋和布洛芬的含量的滴定阶段
四、实验创新要点
(一)真实情境,激发兴趣
从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醋,药品-布洛芬作为真实情境出发,思考如何将酸碱中和滴定这一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真实应用。
(二)新仪器,科技助力探究
数字化pH传感器和电脑数据采集器,磁力搅拌器,双阀门自动滴液管体会使用数字化仪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中 pH 曲线的变化特点,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实验创新要点
(三)学生主体,任务驱动
通过创新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化学核心素养的载体。以酸碱中和滴定知识为理论基础,来解决测定调味品—醋,药品-布洛芬的含量的实际任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实验、数据分析、验证结论、建构模型,形成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探究精神。
pH
12
10
8
6
4
2
10
20
30
40
反应终点
V[HCl(aq)]/mL
突变范围
0
酚酞
甲基橙
五、实验原理
(一)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二)中和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n (H+) = n(OH-)
(三)本实验涉及到的化学反应过程: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
则:c酸·V酸 = c碱·V碱
测定原理的确定
反应终点的确定
如何测定食醋和布洛芬的含量?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类比
设计方案
讨论、修正
小组合作
实验探究
反思建模
六、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六、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测定原理的确定
如果你是质检员,如何测定醋酸和布洛芬的含量?
创设情境,提供资料,激发兴趣,明确实验测定方法,导入新课。
(一)滴定终点的判断
六、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体会定量实验过程方法,自主完成滴定实验操作,加深对滴定终点的现象的理解。依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证据,基于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酸碱中和滴定,还需要指示剂以表征反应终点。
六、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通过物质的量浓度相关计算,将待测醋酸样品(6g/100ml),稀释10倍;布洛芬颗粒4.12克(0.02mol),用20ml酒精溶解,选择酚酞为指示剂,用0.10mol·L^-1 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设计意图
(二)实验方案设计与讨论
六、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体会定量实验过程方法,自主完成滴定实验操作,加深对滴定终点的现象的理解。依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证据,基于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二)实验方案设计与讨论
六、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在滴定过程中 ,溶液 pH的变化规律 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通过数字传感技术 , 能够非常形象直观地将“微观 ”与“宏观 ”“pH变化曲线 ”建立起联系。依据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证据,基于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三)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六、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三)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滴定实验由于操作简便、快速,而且具有足够的准确度,所以除了检测上述工业废酸外,在农业 生产、科研、化验等领域常用到滴定分析的方法.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除酸碱中和滴定外,还有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等
六、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滴定实验的种类以及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最后构建滴定实验的思维模型,以解决新情境下的陌生问题,实现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
拓展延伸
思考与交流
六、实验教学内容及过程
滴定实验的思维模型
本课总结
七、实验效果评价与反思
基础科学教育肩负着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研究志趣和从事科学事业志向的重大使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家精神和科学家品质,全方位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将科学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七、实验效果评价与反思
2.以真实情境 ,务定量分析之实,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实践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1.以技术之巧 ,破宏微表征之难,本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参与度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建立宏观、微观、曲线之间相互联系。作为高考要求的必做基本实验之一,通过实际操作,突破了滴定曲线学习的难点。
3.建构思维模型,培养举一反三,补充滴定实验的种类以及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最后构建滴定实验的思维模型,以解决新情境下的陌生问题,实现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