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梅岭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梅岭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0 09: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梅岭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学完《梅岭三章》之后,小文同学打算写一则读后感,请帮助他解决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重读陈毅的《梅岭三章》,依然能感觉到(  )年代的陈毅豪气干云、取义成仁的英雄气 ① (gài),感受到陈毅为了人民的幸福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从扬帆起航那一刻起、100多年来代代相传的“遗传密码”。在一定意义上说,读懂一个民族的英雄传奇,也就掌握了这个民族兴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遗传密码”,尽管100多年来风云变幻、险象环生,嘉兴南湖红船上(  )的那豆样大的点点灯光,能 ② (qū)走漫漫长夜,照亮全中国;井冈山上万绿丛中那如星星般的细小火 ③ (yàn)能形成燎原之势,使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如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使共产党能够一往无前,(  )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血雨腥风   跳动   攀上
B.血流成河   跳动   走上
C.血流成河   闪动   攀上
D.血雨腥风   闪动   走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一定意义上说,掌握了这个民族兴盛,也就读懂一个民族的英雄传奇。
B.在一定意义上说,掌握一个民族的英雄传奇,也就读懂了这个民族兴盛的“遗传密码”。
C.一定意义说,读懂一个民族的英雄传奇,也就掌握了这个民族兴盛的“遗传密码”。
D.一定意义说,掌握一个民族的英雄传奇,也就读懂了这个民族兴盛的“遗传密码”。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正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的核心价值所在。②正义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
就可以平均享用的物品,但是要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社会目标。③捍卫正义不仅需要法律约束,更需要每一个社会个体。④正义应融入道德之中、也应存在于信仰之中,最终成为一种“本能”的生活方式。
第④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②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③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⑤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灵魂
A. ①③④②⑤ B. ③④①⑤②
C. ②①③⑤④ D. ①④②③⑤
6. 下面诗句的意境与“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参照示例,从下面的备选汉字中任选一个为文化墙创作一首小诗。可从字形分析哲理,也可用意象表达情思,句式不限。
备选汉字:人 旦 云 灯
示例一
一 站着是1 倒下也是一
示例二
雨 夜中的雨 丝丝的 织就了诗人的情绪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8.“断头今日意如何”从全诗看起什么作用

9.分析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0.“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紧扣“        ”(填写诗句),表明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写作背景:《大江歌罢掉头东》是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1917年9月,青年周恩来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赴日留学前夕,与几个好友告别,写下这一首气魄雄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
材料二: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写作背景:1903年,鲁迅在《浙江潮》上发表了《斯巴达之魂》歌颂斯巴达人以生命和鲜血抗击侵略者,借以抨击清朝统治者的丧权辱国,唤醒中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这首诗送与好友许寿裳,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材料三: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如《左传》中所谓的“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而《尧典》中所说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而庄子“诗以道志”的
“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11.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不属于“言志”的一项是(  )
A.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B.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C.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D.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2.材料一、材料二两首诗歌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伟大人格?试简要分析。
13、某校计划9月12日下午4时在大礼堂举办“现代诗歌中的‘志’解读”讲座,打算邀请张教授来做指导。请你代表学校拟写邀请函的正文内容。
邀 请 函
尊敬的张教授:
您好!
××学校
2023年9月8日
(三)阅读下面从《艾青诗选》中摘录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摘录一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节选自《黎明的通知》

摘录二
紫蓝的林子
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
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选自《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14、两则摘录文字共同的意象是 。
15、托尔斯泰说“愈是诗的,愈是创造的。”请你结合摘录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6、摘录二中描绘了怎样的黎明景象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超山的梅花(郁达夫)
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②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那时候杭州和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杭州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③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超山脚下,塘栖附近的居民,因为住近水乡,阡陌不广之故,所靠以谋生的完全是果木的栽培。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人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④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⑤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南,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⑥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⑦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⑧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⑨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原文有删节)

17.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8.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的内容。
19.请探究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树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
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
E.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后令人掩卷难忘。
答案
①概 ②驱 ③焰 2.A 3.B 4.正义应融入道德之中,也应存在于信仰之中,最终成为一种“本能”的生活方式。 5.D 6.A
7.
示例一:人 一撇 一捺 彼此支撑
示例二:灯 夜幕中的光晕 擦亮了 夜行者的眼睛
8.起总领全篇的作用。
9.“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字表现出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10.断头今日意如何
11.D
12、《大江歌罢掉头东》体现了周恩来同志勇于担当的伟大人格;《自题小像》是青年鲁迅鸿鹄之志的写照,体现了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为理想不停实践的伟大人格。
13、示例:为提高同学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我校拟于9月12日下午4时在大礼堂举办“现代诗歌中的‘志’解读”讲座。敬请莅临指导!
14、黎明
15、托翁的意思是,诗歌贵在创造。诗人写黎明,另辟蹊径,把黎明拟人化,借助新视角给了黎明这一意象以新的姿态,开拓了审美领域。
16、描绘了一幅色彩丰富,薄雾笼罩,初阳蒸融的黎明景象,画面朦胧充满色彩,给人极为温馨的感受
17、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超山今昔不同的地位进行对比,既是让读者对超山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也为下文具体写超山的梅花作铺垫。
18、(1)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多;(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然自成一个雪海”,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白、之多;(3)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突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美。
19、(1)在结构上,和前文内容呼应;(2)在内容上,是超山的梅花给塘栖镇的人们带来了富庶安定的生活,意在提醒镇上的人们也应尽心尽力地维护和爱护梅花,揭示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20.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