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知识目标】
了解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赏析语言,体会设向的作用。(难点)
【情感目标】
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重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一 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课文
(学生集体背诵苏轼《题西林壁》)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导入二 老师在黑板上画“ ”,问大家:这像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波浪、蚯蚓、蛇、长城、一截麻绳……)
确实,“ ”可以看成不同的东西,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美国(国家)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汲取(jí) 渊博(yuān)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
孜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yù)
(2)词语解释: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不言可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3.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引论)(①~③):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观点。
分析问题(本论)(④~ ):举例子,讲道理,论证观点。
解决问题(结论)(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2.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为论述这一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典型事例,富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3.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二)品析语言,探究写法。
1.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请用对文中“____”这句话,我的启示是“____”的句式回答。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个说法已经不具备振聋发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效果,但作者明确地提出来,依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如果对以往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适当“复盘”的话,就会知道,作者所言不差:“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因此,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并不困难。只要明白:正确答案可能有若干个。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个句子把思路引向深处。不仅仅知道“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要有“不满足”的心态,有“不放弃”探求的精神。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我认为这句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最有意义的。十五岁左右的学生,很容易接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但他们急于创新,认为灵机一动就可以完成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因此轻视知识积累,不肯耐心学习人类经验,所谓“创造性思维”往往流于浅薄,甚至是胡思乱想。因此,讨论这个问题,可以稍微用多一点时间,尽力透彻一些。补充例证:没有任何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同时又是知识贫乏思想苍白的人。物理学家牛顿著名的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那些“巨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给他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必要的高度。这句话是牛顿谦逊品格的体现,也告诉我们:吸纳前人的知识成果为创造奠基。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才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初中学生,一般不存在因为知识过多陷入僵化困境的情况,所以,引导学生努力求知,为创造准备好“源头活水”很重要。
D.“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这点在今天的教学环境中更应该着重讨论。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已经到来并日新月异地进步、完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的拥有量已经不再是衡量标准。“运用”应该更为重要。
E.“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这些不起眼的“细小”,原来就是智慧的光芒,是很珍贵的。
2.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②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表达效果: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面两例的还有承接、过渡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
3.说说本文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①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有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②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逻辑严密。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三)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作者在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时举了两个例子,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为作者再写一个论据。
【交流点拨】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汽机的改进。
2.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小伙伴玩球,球掉进了树洞中,洞很深,司马光让伙伴们不停往里面倒水,球终于浮了上来。
①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吗?
②如果树洞里是沙地,用灌水的办法行吗?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这节课“我”得到的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