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竞秀区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保定竞秀区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8 03: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河北保定竞秀区七年级下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标志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事件是
A.隋朝建立 B.隋朝灭陈
C.陈桥驿兵变 D.巨鹿之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隋朝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标志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事件 。因为581年二月,杨坚建立隋朝;588年春,隋文帝下诏伐陈,589年陈朝灭亡,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2.有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里的“利“指的是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强了北部边防 D.便于隋炀帝南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因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因此只有选项符B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3.隋朝在历史上重新统一了分裂的中国,但它却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其统治类似于历史上:
A.东汉 B.秦朝
C.北魏 D.元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隋朝与秦朝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因为秦朝统一六国,但是持续时间也短暂,统一于公元前221年,止于公元前207年。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4.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因为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5.史学界对我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帝的评价以肯定为主,主要是因为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
C.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替唐高宗处理政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女皇武则天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对我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帝的评价以肯定为主。因为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下列哪位统治者的赞誉
A.秦始皇 B.隋文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武则天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为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以下能反映统治者践行这个道理的是
A.唐太宗接受魏征直言 B.唐玄宗重用杨国忠
C.武则天重用来俊臣 D.宋高宗接受秦桧议和建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唐太宗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意思是,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因为在ABCD四个选项中B、C、D杨国忠、来俊臣、秦桧都属于奸臣。唐太宗时,敢于直言进谏的著名大臣是魏征。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8.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中可以看出,他生活在
A. 唐高宗时 B. 唐玄宗时
C. 武则天时 D. 唐太宗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唐玄宗时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开元全盛。开元盛世是唐朝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因为唐玄宗年号为“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9.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
A.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B.唐朝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C.唐朝政府力求以才学选拔官员 D.唐朝文学艺术繁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科举制度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因为科举制注重才能,力求以才学选拔官员。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10.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唐太宗与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唐太宗期间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西部各少数民族对唐太宗诚服、信服,他们都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
11.体现“和同为一家”的是
A.日本遣唐使来唐 B.金城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马可·波罗来华居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唐与吐蕃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和同为一家。因为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
12.要研究唐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书籍是
A.《史记》 B.《西游记》
C.《大唐西域记》 D.《唐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大唐西域记》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研究唐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历史。因为玄奘西游天竺,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有《大唐西域记》,同时也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3.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B.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 唐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活跃 D. 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唐朝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因为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大。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4.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有一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永远纪念的人物,他是
A.张骞 B.班超
C.玄奘 D.鉴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真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 。因为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5.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歌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C.对仕途道路的认识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李白和杜甫不同诗歌风格原因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体现了盛唐的豪放和博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
16.下列哪一项关联是错误的
A.吴道子——画圣 B.李白——诗仙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白居易——“诗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隋唐文化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人物关联错误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B、C三项人物关联是对的。杜甫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称作“诗史”。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隋朝印制的《金刚经》 B.唐朝印制的《大藏经》
C.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D.隋朝印制的《大藏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雕版印刷品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因为教材提供“《金刚经》雕印于唐朝,公元868,具有确切的日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
18.在河北民歌《小放牛》中有这样的歌词“赵州桥什么人儿修”,对唱是“赵州桥鲁班爷爷修”, 其实对唱并不符合历史。如果由你来对唱,歌词可以改为
A.“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修” B.“赵州桥唐朝工匠李春修”
C.“赵州桥唐朝工匠李白修” D.“赵州桥宋朝工匠毕升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赵州桥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河北民歌对唱“赵州桥鲁班爷爷修”并不符合历史。因为根据历史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赵州桥是隋朝的李春设计和主持修建的。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
1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莫高窟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因为莫高窟里有大量壁画和无数塑像、佛经、文书等。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
20.辽、宋、夏、金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请你选出下列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民族政权并立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辽、宋、夏、金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金;因此南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1.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对北宋来说,它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B.它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C.客观上使得辽宋关系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D.缩小了北宋的统治区域,是北宋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澶渊之盟相关的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2.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A.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岳飞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因为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3.“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指的是谁与谁的分界线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民族政权并立相关的知识点。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宋金双方订立和议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宋金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中间的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以北归金,以南归宋。此后,宋金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4.七年级三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民族关系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因为“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等属于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而“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都属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5.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见下图)。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它应该出自
A.越窑 B.哥窑
C.邢窑 D.景德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哥窑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图片这件珍贵的拍品是冰裂纹瓷。依据教材知识,知道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 。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6.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
①扬州 ②杭州 ③广州 ④泉州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两宋时期著名外贸港口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两宋时期的名港。因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宋代海外贸易兴盛,以广州和泉州为重要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广,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7.“买卖昼夜不绝”是形容宋朝
A.商业繁荣 B.交通发达
C.手工业繁荣 D.饮食多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宋朝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买卖昼夜不绝。因为南宋临安城商业繁华的程度,超过了北宋东京。城内自大街到各个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也有繁盛的夜市和早市。交易量也很大。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8.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宣政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宋朝外贸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宋朝时期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因为1087年北宋正式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开始确立泉州在全国外贸港口中的重要地位。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9.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主要原因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宋代城市中瓦子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主要原因。因为北宋东京称瓦子为瓦舍、瓦肆,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30.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食、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你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瓦子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北宋东京城系列社会风貌。结合宋朝的历史分析: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31.下列节日连线正确的是
A.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元宵节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
D.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秋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与之相对应的诗句搭配。因为A是新疆少数民族的节日,C是清明节,D是春节,搭配错误。只有选项B正确,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32.元朝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行省制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元朝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因为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3.下列人物属于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
①阿骨打 ②元昊 ③铁木真 ④阿保机 ⑤忽必烈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 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因为①阿骨打是女真族;②元昊是党项族; ④阿保机契丹族;③铁木真和⑤忽必烈是蒙古族。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的是
A.都开凿过运河
B.都存在了不到50年
C.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D.所设机构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秦、隋、元三个朝代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CD三项是它们的相似之处;因为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5.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统一了本民族 B.建立了本民族政权
C.打败了北宋 D.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BD三个选项是他们的共同之处,C项打败了北宋与成吉思汗无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综合题: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王定保《唐摭(zhí)言》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答案】
(1)科举制度(1分) 隋朝(或隋炀帝时)(1分)
(2)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凭借才学做官;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④使得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6分)(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2个问来进行考查。
(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科举制度相关知识点。题文信息:科第之设。依据《旧唐书·杨绾传》引杨绾上唐肃宗的奏疏说:“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就试策而已。”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一书中说:“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开科考试在隋炀帝时就形成了一个层次不同、要求各异,由法令所规定的完整的体系,成为国家纯粹按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根据要求即可回答:科举制度;隋朝(或隋炀帝时)。
(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根据要求即可回答: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凭借才学做官;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④使得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昭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汉人等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何特点?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谈一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
(1)唐朝通过打败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和亲。(2分)
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议和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2分)
(2)元朝(1分);
特点:①民族交流频繁;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③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④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
(3)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3个问来进行考查。
(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唐朝与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相关知识点。题文信息:唐朝灭亡东、西突厥,与少数民族册封、通婚;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民族关系: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东西突厥;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渤海都督府;册封爵位,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实行“和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等。宋朝的民族关系:在与少数民族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议和、送岁币苟且偷安;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攻灭。
(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元朝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民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是在元朝。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3)此题通过三则材料考查民族关系的认识。因为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战争、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根据要求即可回答: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8.读图明史,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十分精美,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材料三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宋代社会哪些行业的盛况?
(2)材料三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一地区,它的出现有何意义?
(3)与我国以前的朝代相比,南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农业,手工业,商业(3分)
(2)交子。四川地区。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3分)
(3)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或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2分)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②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变化;④政府扶植;⑤政治重心的南移。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3个问来进行考查。
(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宋代社会行业的相关知识点。题文信息:“苏湖熟,天下足”,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最早的纸币图片。解答的关键是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含义的理解,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苏(州)湖(州)一带粮食熟了,天下的粮食就有了,是指宋代农业发展;瓷器,指宋代手工业发展;纸币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是商业繁荣的表现。因此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农业,手工业,商业。 。
(2)此题通过图片材料考查纸币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最早的纸币图片。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同时考查了学生图文结合的学习以及读图能力。图片来自课本,在学习时,只要注意了图文结合的学习与掌握,解决本题很简单。根据题干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图片,可判断是交子,链接课本可知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宋代商业的繁荣。根据要求即可回答:交子。四川地区。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3)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南宋经济发展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南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及出现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结合教材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含义的理解,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湖一带农业发展水平高,同时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而苏湖一带正是江南地区,所以这条谚语也从一个侧面佐证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南方了。再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第一,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第三,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