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1 10:1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弗利尔: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
——【美】汉森 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裴迪南夫妇遇刺身亡
普林西普
他是历史第一刺客,连开7枪刺杀皇室成员,改变了世界格局!
“萨拉热窝”事件
一个在欧洲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暗杀皇族的事件
何以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
重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引线点燃——一战的缘起

政府对欧洲群众的态度有什么影响?
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在舆论界的疯狂鼓吹和政府的操纵利用下,在民众的喧嚣声中,导致欧洲日趋癫狂,局势逐渐失控。
——国家档案《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
①舆论环境:欧洲媒体和政府的宣传,激发民族主义热情,使群众期待战争。
一战爆发前欧洲各国群众对战争态度如何?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
——(日)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双方诸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引线点燃——一战的缘起

②时代背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史料阅读】: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图(1914)
思考:这种狂热实质上是什么导致的?
材料一: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民族主义蜕变为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 ——国家档案《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
材料二:一战前英德法美工业发展与殖民地占有位次对比表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③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经济实力)政治(民主化程度)发展不平衡
引线点燃——一战的缘起

④国际形势: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俄国
法国
领土争端与殖民地的争夺
巴尔干半岛问题
突尼斯问题
争夺世界和欧洲霸权
贸易摩擦




三国协约
国家 1890年 1914年
德国 2.88 11.08
奥匈帝国 1.28 3.66
意大利 1.48 2.82
英国 3.14 7.68
法国 3.74 5.74
俄国 2.9 8.82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的增加情况
(单位:千万英镑)
⑤巴尔干地区的复杂性使其成为欧洲火药桶
帝国主义国家在巴尔干的争夺与巴尔干民族解放斗争的交织
引线点燃——一战的缘起

⑥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衅端既起,两大集团推波助澜:
德皇威廉二世: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法国总统普恩加莱:“是时候用武力解决同德国的争端了。”
英国的外交大臣格雷公开唆使俄国积极发动战争。
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
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③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时代背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①舆论环境:欧洲媒体和政府的宣传
⑥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自1914年8月迄今,大家从未停止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所用掉的墨水、所制造的纸张、所牺牲的树木以及忙碌的打字机,比回答历史上任何其他问题都多。
——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
④国际形势: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⑤巴尔干地区的复杂性使其成为欧洲火药桶

火药桶爆炸
——战争失序
火药桶爆炸 ——战争失序

火药桶如何爆炸?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
战争
世界
大战
1905年德国
前参谋长施
里芬主持制
定了速决战
为核心的施里芬计划,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
东线战场
西线战场
南线战场
怀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
1914.9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
1915-1916年战局在胶着中倒向协约国。
意大利倒戈
火药桶爆炸 ——战争失序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上对决,英国胜。
英国掌控制海权。
1916年6月— 11月,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英坦克第一次投入实战(18辆)。
索姆河战役
1916年2月— 12月,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双方损失近百万人。
凡尔登战役
东线
南线
西线
火药桶爆炸 ——战争失序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1914年 西线
其它
第二阶段 (1915-1916) 1915年 东线 南线
其它
1916年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1918) 1917年 1918年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德军进攻法国,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半岛;
意大利倒戈;
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坦克)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协约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11.11同盟国投降
阅读课本p86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917年--1918年(第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
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下半年,协约国不断发动反攻,德军败局已定。
相关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保持中立,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财。1917 年,德国进行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两国交恶。同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接着,中国、巴西等中立国也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中国虽没有派军队直接参战,但派出十几万劳工到欧洲战场。中国劳工在前线挖战壕、运弹药,吃苦耐劳,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火药桶爆炸 ——战争失序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
参战国家 33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另有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思考:从战争的过程来看,它有哪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破坏强、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火药桶爆炸 ——战争失序

据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战死人数
①一战给世界造成深重灾难
火药桶爆炸 ——战争失序

材料4: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
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德国战败,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经济困境。——《世界经济史》
材料3: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
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材料5:“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_____。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1919年3月22日的日记)
和平
④战争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火药桶爆炸 ——战争失序

⑤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秩序重构——一战的反思

一战结束
巴黎和会1919
《凡尔赛条约》等
凡尔赛体系
调整列强在
欧洲西亚秩序
调整列强在
亚太地区秩序
华盛顿体系
《九国公约》
《五国海军条约》
《四国条约》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国际联盟1920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秩序重构——一战的反思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 巴黎和会
主导国家:英、美、法
《凡尔赛条约》
焦点在战后对德处置问题
确立列强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秩序
《凡尔赛条约》内容:
(1)惩罚德国及其盟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重划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法国,瓜分德国全部殖民地,德国需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2)承认波兰复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独立。 (3)成立国际联盟。
对战败国的过度惩处和掠夺,激发德国的强烈民族仇恨情绪。
规定德国赔款马克2260亿,并且在42年内必须赔偿完,后改为1320亿马克,66年还清。
德国复仇主义者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口号。
法国总统在巴黎和会开幕式上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里。由于他(德意志)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
上图:(凡尔赛和约》签署后,柏林的一次群众集会抗议活动受到警察的阻止。
1916年还是一个士兵的阿道夫 希特勒(右)
这幅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将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內脏吞食殆尽
秩序重构——一战的反思

秩序重构——一战的反思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1-1922年 华盛顿会议
主导国家:美《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
焦点是海军力量对比和中国利益冲突。 确立列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秩序。
宰割中国
《九国公约》内容:
(1)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2)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3)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无视、宰割弱小国家利益,表现出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特征。
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对等,标志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美国快速崛起。
(一)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
第五条
全体一致决策机制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际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世界里的中国:国际联盟与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ー八事变”,国际联盟对这一侵略事件的既不援助中国也不制裁日本的做法,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决策机制问题)。直到1932年3月日本炮制的伪“满洲国”宣布成立,国际联盟始终没有遣责日本是侵略者,不仅拒绝对其制裁,更拒绝援助中国,实际上是在鼓励日本不断扩大侵略。
——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2、国际联盟(1920-1946)
秩序重构——一战的反思

秩序重构——一战的反思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②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
③裁减军备;
④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⑤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特权;
③“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思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削弱德国,但引起德国的强烈复仇情绪
承认民族主权,但实际是战胜国按自身利益处理领土问题
维护战胜国的殖民统治
日美获得在中国的特权,中国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没有真正消除竞争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利益;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列宁
为什么说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引起德国的强烈复仇情绪
新独立国家的民族矛盾:
“民族自决”原则实际是战胜国按自身利益处理领土问题
极端民族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德国挑起新国际争端的温床
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
分赃不均引发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
秩序重构——一战的反思

思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能否满足民众对战后和平的愿望?
材料一: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材料二: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打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蔓延。
——摘编自赖凡《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看二战起源》
①实质上是战胜国之间新一轮的分赃,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
②未能根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祸根。
①带来暂时的和平,为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创造条件;
②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民族自决原则,顺应了国际关系公开化、民主化趋势。
局限:
积极:
家书难寄,战争无情。 ——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
一战之后的残垣断壁
战壕中在写家信的士兵
为什么人类要互相残杀
为什么战火永不熄灭
为什么没有永久的和平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学会宽容与理智
英法力不从心,德国心怀怨恨,美国日益崛起,日本野心勃勃,苏联积聚实力,强权政治维系的和平局面不过是二十年休战。新兴大国还要继续挑战守成大国,革命和局部战争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酝酿着更大的世界战争。
战争反思
珍爱和平
远离战争
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但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中国智慧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总书记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课后练习与记忆巩固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后练习
2、有位老师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引用了“德国平民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1915—1918年)”“丘吉尔1923年写的回忆录《世界危机》”“索姆河战役幸存士兵的回忆”等材料。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法国大革命 B.德意志统一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期,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由此可知,它们当时(  )
A.防范政治危机的发生 B.极力地维护世界和平
C.欲打击社会主义运动 D.寻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D
C
课后练习
4、20世纪初,俄国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德国人也宣称“大日耳曼主义思维”。这表明一战前(  )
A.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B.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
C.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在巴黎和会上,围绕着不同的议题,列强之间不断改变着排列组合,既勾结又争夺。列宁讥讽地说:“他们像野兽一样彼此斗来斗去,互相撕咬。”这说明(  )
A.世界和平成为主流 B.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C.美苏矛盾成为焦点 D.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
C
第14课背诵
一、一战背景。
1.时代背景:19c末20c初,二工完成,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局势动荡。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按照新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分配利益。
3.军事集团: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形成。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5.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一战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争后期“协约国”集团的变化和一战特点。
时间长;
范围广;
规模大;
破坏强;
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四大帝国解体: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
三、一战影响。
影响: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
②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欧洲中心的国际格局。
③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④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五、国际联盟评价。
评价:消极
①性质: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②“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制约;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作用很小。美国没有加入,使国联支持力量不足,没有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积极④开创国际合作形式,推动联合国建立。
默写
1、写出一战的时代背景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写出一战起止时间,精确到月份。
3、分别写出三条战线的敌对国家、写出一战中4场战役名称和中美参战的时间。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分别是哪一年哪两场会议构建?两个体系分别确立列强在哪些地区的秩序?
5、战后什么条约和中国利益有关?
6、简写一战的4点影响。
7、简写国际联盟起止时间、2点原则和4点评价。
8、同盟国国家有哪些?战后哪4大帝国解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