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学年初一入学语文考试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与理解(共6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9分)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乌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乌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教更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本乐亭在琅琊山禽谷泉上,苑群翁亭不足。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体现了丰乐亭怎样的景色特点 (6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6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秦太虚书①(节选)
苏 轼
初到黄,廪入②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 ,用画叉掷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④,以待宾客,此贾耘老⑤法也。
【注释】①元丰三年十一月,苏轼被贬黄州,写给弟子秦太虚(秦观)的一封书信。②康入:伙食费用。③平旦:平明,早晨。④以大竹简到贮用不尽者:把每天节省下来的钱单独存放在一个大付筒里。⑤胃轻老:即置收,苏软的朋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8分)
(1)月色入户
(2)盖竹柏影也
(3)廪入既绝
(4)以待宾客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分)
(2)此贾耘老法也。(4分)
3.《答秦太虚书(节选)》叙述了苏轼被贬黄州初期“”的境况;《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月下美景。(均用原文回答)(4分)
4.乐观旷达是人们对苏轼的共同评价,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30分)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式,…,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 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⑧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
⑨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烃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潮洄从之,通阻且长。潮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颜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⑩《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儿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投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描写母亲的著名散文,回忆了与母亲的书相关的一些往事。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然后填写下表。(8分)
母亲最喜欢的书 喜欢的原因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橡皮纸书 (1) - (4)
黄历 (2)
《本草纲目》 (3).
·44·
2.仔细阅读第⑧⑨两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4分)
3.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6分)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本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刺绣的水平之高。
B.“无字书”是外婆传给母亲的,这本书里有母亲对外婆的怀念,也有与父亲的联系。
C.“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最后一段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D.从全文看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有爱心、会教育子女、周济别人、一心为他人、不怕苦和累、为人豪爽、知书达礼的女性形象。
5.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写是否矛盾 为什么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8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共35分)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请根据材料中的一句或几句话,确定中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等;②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答不的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学年初一入学语文考试试卷答案
一、(一)
1. 景物有绿树、山鸟、晴风、落花。体现了丰乐亭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特点。
2.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之情。
(二)
1. (1)门 (2)大概是 (3)断绝 (4)等待,招待
2.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这是贾耘老的方法。
3.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被贬后仍能欣赏月色,与友人漫步中庭,体现出他的乐观旷达;《答秦太虚书(节选)》中,他在生活窘迫时,仍能想办法节俭度日,积极应对,也展现了其乐观旷达的品格。
(三)
1. (1)里面夹着丝线、花样,还有外婆绣的鞋面和父亲的来信,承载着母亲的情感与思念
(2)可以查节气,知晓日子,寄托着对家人团圆的期盼
(3)里面有外公传授的医学知识,能帮助母亲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是一个思念亲人、勤劳能干、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智慧的人
2. 因为黄历上有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能通过它知晓节气,且黄历寄托着母亲对家人团圆的期盼。
3. 母亲用橡皮纸书里的丝线和花样绣拖鞋面,翻看里面外婆绣的鞋面和父亲的来信;母亲经常翻看黄历,背节气,“我” 也跟着背,且由此产生对家人的思念;母亲把《本草纲目》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偶尔翻看,能讲出一些医学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外公的传授。
4. D
5. 不矛盾。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通过生活经验和亲人传授,懂得很多生活智慧和知识,在 “我” 心中她是博古通今的。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二、(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