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yīn huì( )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xiāo suǒ(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这jì sì( ),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
(3)这畜生很líng lì( ),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4)我è rán( )了。
(5)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bǐ yí( )的神色,仿佛chī xiào(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阴侮 诲人不倦 影像 印象深刻
B.蓬隙 蓬勃向上 愕然 扼腕叹息
C.寒噤 屡禁不止 箫索 肃然起敬
D.潮汛 杳无音讯 惶恐 张皇失措
3.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泰州面海朝阳,最初叫作海阳;西汉时建县,因其地傍海而高,叫海陵县【甲】南唐时期,因 “国泰民安”,故名泰州。泰州处于长江北岸、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古称“三水”,而“泰”州的“泰”字恰恰是由“三”“人”“水”组合而成, 泰州“人在三水中【乙】泰州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北宋教育家胡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诗书画怪才郑板桥等,均是受泰州水 而成长的。水是泰州的城脉,它成就了泰州的繁华,造就了泰州的桑田,孕育了泰州的生灵。
3.在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企盼 比喻 浇灌
B. 企盼 隐喻 哺育
C. 企图 比喻 浇灌
D. 企图 隐喻 哺育
4.填入【甲】【乙】两处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5.文段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改后的句子。
6.与下面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A、但父亲终于带他走了。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7.深入品读下列语句。
A.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如何理解
8.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班级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
9. 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1)“阿!闰土哥,——你来了?……”
(2)“老爷!……”
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选段中有两处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11. 画线句子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联系全文内容并结合下列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过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现出人生本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①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②我小时候,就是个没开窍的小男孩,很典型。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儿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真实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底,变成了“小兔”。
③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切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各种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详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教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不可救药。
④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前进,渐渐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功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发生似的。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⑤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让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的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⑥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⑦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早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⑧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被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⑨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⑩有一次,我坐在东边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教过我打麻将,是数番的那种,很复杂,动脑筋做牌,只玩不贴。他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就带着我去看他。夏天晚上乘凉时,父亲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用他自己的方式再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脚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小学毕业,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有删改)
①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曾多次举办画展。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写了自己小时候从不开窍到开窍的成长历程。
B.第二段通过描写全班同学和老师的“笑”,侧面表现出幼时的“我”很愚钝。
C.父亲送老师鸭子,是因为他觉得儿子是个“傻小子”,需要老师的特别关照。
D.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我们阅读过他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小说《骆驼祥子》。
13.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几个学习生活细节:(1)在幼儿园终日呆若木鸡,排名倒数第一,(2)______,(3)______等。表明那时候的“我”就是个没开窍的小男孩,父亲却以为一切正常,不必担忧。
14.作者在记叙往事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
15.作者说“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6.在作者笔下,爸爸开放民主的儿童教育观让他受益匪浅。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舍先生培育孩子的哪些理念和做法值得父母们学习借鉴?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吃 客 苏童
(1)此人照理说是到了德高望重的年纪了,头发已经白得像腊月里的雪,一根黑的也看不见,奇怪的是他的气色很好,他的皮肤不老,其红润与细腻堪比初生的婴儿。他的眼神也不见一丝浑浊,老年人中常见的迎风泪、睑毛脱落、眼屎过多的毛病他都没有,他的眼睛在饱览了七十年风霜之后竟然清澈如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何以如此?有什么灵丹妙药吗?老人说,有,吃,吃呀,吃出来的。
(2)大家并不怎么尊敬他,街上老老少少的人都叫他小三宝,很明显这是一个乳名,小三宝,哪里听说一个老人被满街的小孩唤做小三宝的?可这样离谱的事情就发生在小三宝身上。他的孙子那会儿刚刚学会说话,也伊伊呀呀地对他祖父说,小——三——宝——抱——抱。
(3)小三宝对抱孙子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他对吃感兴趣。他站在家门口与人聊天的内容大多与吃有关,他批评肉铺里卖的冰冻猪肉要不就是皮太厚,要不就是没有皮,总是不好吃,炒肉丝怎么炒都嫌老,烧红烧肉吧,怎么烧吃起来都不香。人家说,那也没办法呀,猪肉这么紧张,有冷冻肉吃就算不错了。小三宝站在那里神秘地摇头,微笑着说,有地方买新鲜的农家猪的,你们不知道罢了。人家自然就追问那个地方,这时候小三宝便打岔了,你想打听的他不透露,他把话岔到竹笋上去了,他说,码头那里有宜兴过来的船,卖竹笋,那笋很嫩,炖腌笃鲜不错的。
(4)大家现在应该看出来了,一个本该是德高望重的人被人唤成小三宝,总是有它的道理的。
(5)小三宝的妻子是个节俭的善于持家的老妇人,虽说是近墨者黑,她也特别喜欢翻看女邻居的菜篮子,告诉别人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但她对吃的兴趣基本上是过日子人的态度,她一直不赞成丈夫这个吃法,不是反对美食,是反对他为了吃花了好多本该储蓄的钱,谁都知道,小三宝虽然家底殷实,但他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儿子都没成家,算算看,要花多少钱?你嘴上省一点是一点,小四小五明年都要结婚了呀!这一大把年纪的人,怎么就不懂事呢?老妇人经常像教训孩子一样教训小三宝,这时候小三宝清澈的眼睛里掠过一丝迷惘,很快他就想明白了,说,毛主席说的,自力更生,让他们自力更生嘛。
(6)小三宝在吃的问题上执迷不悟,早晨他往市中心去,对老妇人说他去大公园打太极拳,其实太极拳是个幌子,小三宝天天去老字号的黄天源吃早点,有一次让一个邻居撞见了,看见小三宝面前放着一碗鸡丝馄饨,一只炒肉团子,还有一块白糖玫瑰方糕,小三宝当时不免有点慌张,一手擦着嘴角上的油,对邻居说,回去千万别告诉我们家老太婆。
(7)邻居确实是替他保密的,不幸的是经济账最终是由储蓄金额和抽屉里的现金反映的。这年国庆前夕小三宝的四儿子五儿子一人打了小三宝一个耳光,大家一定猜到为什么了。小三宝捂着脸跑到邻居家,泪流满面,邻居也听见了这个家里的战争之声,不知道怎么安慰小三宝好,后来就听见小三宝自己在安慰自己,他说,这个年头,如果吃点好的都吃不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17.第二段内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8.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小三宝的“吃货”形象的?
19.请简要赏析第(5)段划线句的内容。
20.你认为小三宝鹤发童颜的原因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 瓣 饭
迟子建
我正出神地蹲在灶坑前看火,灶房的门响了,爸爸回来了。他一进来就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你妈还没回来?”
“回来了,又走了。”我说,“找你去了。”
爸爸皱了皱眉头,突然盯着那顶高高的纸帽子问我们:“你妈妈今天又游街去了?”
“去了。”姐姐说。
“游街时没人打她吧?”
“没人打她。她戴着高帽子走,好事的人跟着看看而已。”姐姐说。
爸爸略感欣慰地哦了一声,嘱咐我们先吃饭,然后自己转身又出门寻妈妈去了。
他出门一会儿,妈妈便无声无息地回来了。她进来没有和弟弟说话,也没有搭理我。径直进了里屋。我跟了过去。她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泪眼朦胧。她说:“知道爸爸上哪儿找我去了?他上梁老五家!”
“你是不是碰到梁老五的老婆了?她骂了你?”姐姐问。
“是啊,我路过梁老五家,正赶上他老婆出来泼水。她一见我就骂:‘你一个特务还想养汉养到我家门口!’然后故意把水泼到我脚下。”
妈妈说完,像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一样,嘤嘤哭个不休。
姐姐说:“妈,你别生爸的气。爸去他家找你,肯定以为你去那里找他去了……”
“那梁老五的老婆凭什么那样污蔑我?”妈妈一梗脖子,天真地问。
我说:“就是因为你比她长得好看,她看着眼气。”
妈妈含泪笑了。她笑得很好看。
姐姐不失时机地告诉她,爸爸很惦念她,向我们打听她上午游街时受没受委屈。这个“苏修特务”听到这番话后,眼睛里就泛出温柔亮色了。她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嘟嚷一句:“这么晚了,他别是因为上老梁家遭了白眼,想不开了,我得出去找他。”
妈妈一转身消失在夜色中。我坐在灶坑前,灶膛的火微微熏炙着我,使人昏昏欲睡。正在似睡非睡之时,院子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爸爸推门而入了!
“你妈妈还没回来?!”
我看不清他的脸,只听见他焦急的声音。
“回来了,又找你去了。”我有气无力地说。
“她怎么不知道在家等我?”爸爸抱怨道。
“那你怎么不知道在家等她?”我反问。
“她是个女人,我不放心她天黑时一个人在外面,我不去找她行么!”爸爸跟我喊道。
“那她怕你不当校长去当装卸工想不开了,她在家能坐得住凳子么?”我抢白爸爸。
姐姐简短地把妈妈遭梁老五老婆羞辱的事告诉了爸爸,爸爸更加着急了,他说:“我得赶快去找她,她哭完了出去,别再出点什么事。”
爸爸像旋风一样来去匆匆。那夜伸着一条长舌头,把他又卷入黑暗之中了。
钟摆左摇一下,右摇一下,时间就让它给这么不经意地摇走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弟弟开始伏在饭桌一角打盹,我和姐姐有些提心吊胆了,爸爸妈妈是否真的去死了?他们是不是抛下我们不管了?
我们一旦把事情往坏处想了,就魂不守舍了。这样思来想去,便觉得他们已经死了,于是此起彼伏地哭着,把夜都给哭深了。
突然院子里响起脚步声,我们三个人几乎同时奔向门口,爸爸妈妈回来了!
他们进了屋里,一身夜露的气息。爸爸和颜悦色地提着手电筒,妈妈娇羞地抱着一束花,那花紫白红黄都有,有的朵大,有的朵小,有的盛开着,有的则还打着骨朵,还有一些已经快凋谢了。爸妈都是爱花的人,我们家的窗台上除了冬天,似乎从来都少不了花儿的影子。在爱花的问题上,爸爸更像个女人,极具怜惜之情。他清晨起来的惯常动作是,先奔到窗台去闻闻野花的香气。他从粮库回来骑自行车走山路的时候,只要天气好,又碰到了姹紫嫣红的野花,他总要停下车子采上一束。所以他回家的时候,车把上常常别着一束花。镇子里的一些人见了会啐口痰说:“臭老九就爱瞎浪漫!”
妈妈抱着那束花经过饭桌的时候,许多花瓣就落进了粥盆里。那苞米面粥是金黄色的,它被那红的黄的粉的白的花瓣一点缀,美艳得就像瓷盘里的一幅风景油画。
我赶紧去灶房当我的司火女神。柴火已经灭了,我又重新点燃,把那份落着花瓣的饭给重新热了。
当我端着粥盆回到里屋时,正赶上妈妈把那束花往一个大罐子里插,她一摇晃,好家伙,又有一批花瓣落在饭上,这盆粥真是香气蓬勃了。
妈妈把花插好,将它摆在八仙桌中央。深夜全家团聚在桌子旁,吃起了花瓣饭。谁也没舍得把那些花瓣挑出来扔了,我们把它们吃了。那是我们家吃的最晚的一顿饭,也是最美最美的一顿饭。
(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妈妈回来后由哭到笑到“温柔亮色”等细腻表情的变化,表明孩子们的乖巧懂事,为美好的结局作下铺垫。
B.小说极力渲染爸妈爱花,尤其将爸爸爱花的具体情节呈现出来,这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乐观态度。
C.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着笔,通过描写一家人的遭遇,主要反映了对文革的批判,使文章厚重深沉。
D.“温情书写”是迟子建小说的重要特征,本小说也不例外,字里行间弥漫的温情让读者读后为之感动且回味不已。
2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花瓣饭”,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3.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阴晦 萧索 (2)祭祀 (3)伶俐 (4)愕然 (5)鄙夷 嗤笑 2.D 3.B 4.D
5.它造就了泰州的桑田,孕育了泰州的生灵,成就了泰州的繁华。6.C 7.A.因为还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我”以为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仿佛和闰土对神灵的祈求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只不过闰土的希望在眼前,“切近”,“我”的希望在未来,但对这个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而显得“茫远”。
B.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8.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 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 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9.(1)“我”久别重逢闰土时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我”的心情很复杂,是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
(2)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恭敬而隔膜的矛盾心理。
10、第一处:闰土与水生脸色的对比以及“银项圈”有无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境遇。
第二处:闰士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松松爽爽”“一路出去”毫无隔膜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
11、原先的好朋友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在“我”与闰士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
12.C
13. 写错自己的名字 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学不会拼音)
14.这个议论句总括上文,点明父亲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引出下文“我”在父亲的启蒙下不知不觉爱上画画的典型事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15.父亲的包容、爱护和引领让“我”倍感温暖和踏实,“我”信赖、敬佩、喜爱父亲,愿意跟着父亲,勇敢前行。(意思对即可)
16.示例:①“顺其自然”,尊重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顺应孩子的专长和爱好,让它自然发展。②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③欣赏、鼓励、帮助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健康成长。④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见世面,开拓视野,丰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17、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18、站在家门口与人聊天谈的多是吃的内容;天天早上去黄天源吃早点;吃到家里经济拮据,被未娶媳妇的儿子打了耳光
19、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方式,表现小三宝的爱吃、会吃和不顾家庭的吃
20、会享受生活;思想单纯,执意于吃
21.C
22.①艺术效果上:题目新颖别致,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情节上:小说层层铺垫,写爸爸妈妈三个回合的相互寻找之后,在故事高潮部分有意“制造”花瓣饭,情节高潮自然而精彩。③人物形象上:“花”这一事物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爸爸”是爱花的,“妈妈”是爱花的,“我们”都是爱花的,表现一家人在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怀。④主题上:通过对花瓣饭的细致描绘,作者赞美了一家人在患难中更呈现出一种纯洁和美丽的灵魂,预示着阴霾过后美好的生活。
23. ①采用了“我”这一儿童视角叙事,借“我”这个小女孩的眼睛去看故事的发展,这使得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趣。②在叙述人称上采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通过我对爸爸妈妈的称谓反映时代特点,我和弟弟一样称自己的母亲为“苏修特务”,反映了那个年代对孩子的巨大影响。③多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推动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