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8.人之初》
教学内容 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教材分析 关注课文:《人之初》精选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片段一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片段二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教材选取的片段对于现代儿童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关注字词:本课13个会认字中,“之、初、专、知”是翘舌音,“之、远、玉、知、义”是整体认读音节,“近、专”是前鼻音。本课6个会写字中,“习、玉、义”3个字是独体字,“学”是上下结构的字,“近、远”都是走字底的字,书写时要注意走字底的半包围结构汉字的要点。 关注词语:文中部分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距离,记忆有难度,教学时可采用联系生活、直接讲解、扩词等方式辅助理解。
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在识字教学中立足于汉字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识字策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学习效果显著而扎实。 本课虽是识字课,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但《三字经》是经典的儿童启蒙读物,因此,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介绍了《三字经》,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选文深含的寓意。在拓展学习中补充讲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三字经》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中国传统文学,诵读《三字经》。 语言运用:感受《三字经》的节奏与韵律,熟读成诵。 思维能力:能够根据生活体验理解《三字经》的大致意思。 审美创造:明白要不断进取、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写“近习”等7个字。 (重点) 2.认读“相近、相反、学习、练习”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难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情境主题:种下善良的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标题: "神秘的种子" 内容: 展示一张神秘的种子图片,展示问题:“如果你有一颗神奇的种子,你希望它长成什么?” 展示回答“就像这颗种子需要土壤、水分和阳光才能成长,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善良和教育来培养。” 再次展示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善良’?”(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 "古人的智慧" 师:在很久以前,古人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我们在文中寻找答案,请大家齐读课题《人之初》。随题识字“之”。 任务一:奇妙种子的生字探索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探讨了神秘的种子以及它如何成长为美丽的花朵,那么我们的心灵是否也如同这颗种子一般,需要善良和教育的滋养呢?现在,让我们进入任务一:奇妙种子的生字探索。 1.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标出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小节。(出示2小节) 2.我会认。 小组读、指名读、男女读等方式认读生字,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组词。 3.教师指导读音。 ①读准字音:“之、初、专、知”都是翘舌音;“远、专”是前鼻音,“相”是后鼻音。(可以让学生利用生字小卡片互相认读,互相正音) ②熟字加一加:衤+刀=初 王+丶=玉 辶+斤=近 辶+元=远 辶+首=道 谜语巧记 叫人孝顺的文章(打一汉字)“教” 4、生字游戏(现在我们进入对生字的深入学习和游戏,让我们一起在汉字的世界中探索、发现、享受学习的乐趣吧!) 任务二:探索诗文的节奏之美 品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课文的品读,你们能发现这篇文章特有的节奏特点吗?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本文三字一句,短小精悍且朗朗上口。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篇文章的节奏之美。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篇富有节奏感的文章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出示:分节奏朗读,并找出带有“不”字的词组,读一读。 3、“不”字的读音: 当后面的字是第四声时,读第二声:bú不会 bú 不要。当后面的字是其他声调时,都读第四声:bù不能bù不可能。 任务三:解读智慧,指导书写 过渡: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任务,解读智慧,指导书写。在完成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生字背后的含义和书写要点。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再口头组词。 ①近: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②习: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 ③远: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旁最后的平捺要舒展。(远和近是反义词,它们都有共同的辶走之旁,书写时笔画为3画。) 学:前三笔均匀,横向笔画平行,下横长度与横钩大致一样。竖钩端正略带弯度,且与上中点相对。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了解笔顺、笔画。 3.学生跟着老师做书空练习,掌握笔顺、笔画书写要点后再描红、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展评学生书写作品,鼓励学生写好每个字。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在解读智慧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掌握生字的书写,为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 过渡语:现在,让我们进入新的学习任务,一起走进传统文化世界。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前,让我们先来复习这些生字,加深记忆。 复习生字:读一读,记一记(去掉拼音你还会认吗?)出示:之 初 相 近 习 远 教 道 专 幼 玉 知 义 读一读,记一记 相近 相反 学习 练习 知道 道路 专心 专门 任务四:走进传统文化世界 过渡语:读完这些生字,我们现在已经做好了走进传统文化世界的准备。现在,让我们一起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价值。 1、朗读全文,了解字意。 师:让我们一起朗读全文,理解其中的字词含义。 (1)指名读课文。(2)帮助学生理解字词。 教师讲解重难点字的意思。 [习]习惯,习性。 [苟]如果,假如。 [乃]就。 [迁]搬迁,变迁,变化,改变。 [宜]合适,适宜。 [琢]雕刻。 [器]器具,有用的玉器。 [义]道理。 2、理解第1小节。 教师:自由读一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分小组交流。 ①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②译文: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③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 明确:第1小节主要告诉了我们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④师: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预设1:我们要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预设2:我们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3、理解第2小节。 师:让我们再一起朗读第2小节,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 指名读第2小节,再分小组交流第2小节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①译文: 小孩子不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②译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③思考:读了这一小节,你有怎样的感受或体会? 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小时候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师小结: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 随文识字 ①玉:写“王”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长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 ②义:点在撇、捺交叉点偏左处。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 过渡: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小节的意思。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生字,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世界的魅力。 任务五:感受韵律,练习背诵
1、让我们观看视频一起跟着视频诵读,感受韵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妙的韵律,让我们在诵读中加深对《三字经》的理解和记忆。 2、练习背诵。背诵指导: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三字经的节奏与韵律,熟读成诵。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练习背诵,感受这千古传诵的经典是如何在我们的唇齿间流淌的。 任务六:《三字经》中的文化传承 介绍:《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引入孟母三迁:你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吗?这个故事与《三字经》有何关联?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3、积累:搜集一些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或俗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名言提醒我们要珍惜年少时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俗语告诉我们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鼓励我们要不断学习,拓宽视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二者相辅相成。 ●知识是人生的航船,学习是扬帆的风帆。这句名言强调知识是人生的基础,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课后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了解收集更多有关《三字经》的故事,并把今天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人之初 第一节 三 第二节 孩子授受教 字 学习对孩子 育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