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一 .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二 .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三 .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 法。
案例导入:在科尔沁沙地,普遍存在着历史时期形
成的三层古土壤。这表明科尔沁沙地曾经有过三次 沙地固定时期。据文献记载,公元9世纪以后的一 段时期,大量外来移民在此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 随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地移民逐渐迁出,这里 的土地利用方式又逐渐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 所逆转。清代,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沙地垦荒, 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
(1)科尔沁沙地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2)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图2-47 科尔沁沙地位置与范围
青藏高原区 图 例 国界线 □ 研 究 区 边 界 海拔/m 高:8751.47 低:-277.047 90°
黄上高原区
西南喀斯特区
0 500 km
南海诸岛
100° 110° 120°E
一
【 思 考 】
什么是生态脆弱区
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类型和分布
有什么特点
N
人
西北干旱区 北方风沙区
读书预习:读下图结合课本完成思考
40°N
30°
20°
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 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理环境过度
地 区 。
N
A
西北千空区 北方风沙区
青藏高原区 黄上高区飞
图 例
国界线
□ 研究区边界 西情略斯特区 海拔/m
高:8751.47
低:-277.047 0 500 km(
一
一、生态脆弱区
40°N
30°
20°
90° 100° 110° 120°E
南海诸岛
2.脆弱性表现
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以及稳定性打破后会产生环境问题
生态脆弱区主要环境问题
水资源短缺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灾害频发
二、土地退化
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土地退化表现
我国的分布
土地沙化
“三北地区”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石漠化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土壤盐碱化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土壤肥力下降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120°E
40°N1
30°N
省级边界
林草交错带
2 农 牧 交 错 带
干 旱 半 干 旱 区
黄上高原生态脆弱区 青戴高原生态脆弱区 西南岩溶山区
20°N
120°E
2.土地退化表现及主要分布区
0 500
1000 km
20°NL
105°E
105°E
40°N
30°N
75°E
75°E
90°E
90°E
中国最贫困的11个片区
石漠化的孪生兄弟一贫困,国家级三大 集中连片贫困区
□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
□燕山-太行山片区
■吕梁山片区
□ 六盘山片区
□秦巴山片区
■大别山片区
□ 武陵山片区
□ 乌蒙山片区
□ 滇西边境片区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罗霄山片区
案例 一 石漠化
石漠化指在脆弱的生态环境 下,土壤受到严重侵蚀。基岩 逐渐裸露的土地造化过程。
思考 :
喀斯特地貌区
的农业生产条
件有哪些不足
地表崎岖不平,多陡坡,土层薄,地表水资源不足。
案例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
思考 :
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
表现在哪些方面
(石漠化的成因)
降水多且分配不均,春夏降水集中,融水侵蚀严重;
多陡坡,土层薄;
岩石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
过度开垦,破坏植被,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案例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
我在脱贫攻坚战区|川南边陲小镇在喀斯特地貌上的进与退
澎 湃 媒体:川江号2019-12-3011:32
12月12日,南山村村民宋平在赤水镇的地图上,用手指出自己过去居住的地方。
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之初,赤水镇有7个贫困村,贫困人口6485人,为何日新
月异的现代化也与他们无关 因为懒散,还是不够聪明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最后的 贫困,往往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有两个显著特征:
缺水、缺土。2018年,赤水
镇全年降雨量近900毫米,全 镇5个村紧邻赤水河,看似水 量丰富,但全镇的缺水情况却 是真真切切,因为喀斯特孔洞 “天生”吸水。大文村村民孙 先福家背后的屋檐下,有一个 砖块砌成的水槽。下雨天,瓦 片缝隙流下的雨水滴落进水槽, 全家靠这些“望天水”生活。
不下雨的时候,孙先福便背起木桶到4
公里外长着青苔的水沟里打水,来回 要走路2小时,而背上是100余斤的水 桶。水桶里的水,倒进水槽,浑不见 底“,喝起是‘腻′口的。”南山村 村民宋效中说, "平地上土的厚度, 一只手都比得完。”雨水、流水长年 冲刷喀斯特地貌本就不多的表层土, 而自然状态下恢复1厘米土层,至少需 要100年。缺少土壤的村民,必须精打 细算地利用每一片薄田。
读图分析: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和贫困交 织在一起
土层薄 坡陡 多暴雨
水土流失 石漠化
人口增加 过度开垦 贫困 耕地减少
图2.10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恶性循环
石漠化的主要危害:
(1)水土流失导致耕地破坏,生产力降低。
(2)旱涝频发,人畜饮水困难。
(3)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问题】石漠化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保护区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实施生态移民
【问题】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专家们通过梳理3000 年来多次
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发现:由于温 度变化导致降水变化,降水变化进 而导致半农半牧、时农时牧生产方 式的转变。
农牧交错带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互为砥 砺、吸收借鉴,并最终在这里形成 极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融合带。
黄土高原北部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原民族与 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大碰撞、大融合的舞台。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乌饰本
区
干
千
半
半
共汉o
n
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黑龙江省
物
北 京
黄
山西省
河
1.概念
指农区与牧区的交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一、农牧交错带概况
湿 润 区 昆明o
旱 区
湿
早
区
润
6#
大致沿长城一线延伸和展布。总体走
向大致与400mm 年等降水量线相当。
400
i00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字 省
农牧交错带
—200— 年等降水量线及数值 n 长城
滓善达克沙地、
秀 商 都 0
北京O
鄂尔多斯o 北
黄
该带北段大致在大兴安岭以西,南段
共涉及内蒙古、吉、辽、冀、晋、陕、宁、甘8个省级行政区。
定边陕山西省
河
2.位置和范围
黑
龙
西省
省
省
4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 —以鄂尔多斯为例
思考1鄂尔多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鄂尔多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 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 区 。
a.多年平均年内各月降水量 b.年降水量的变化
图2.12 鄂尔多斯市降水量的变化
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降水年际变化大。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100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2000 20032006 20092012
年份
125
100
75
50
25
o
10
思考2 鄂尔多斯的降水特点
1 4 7
月份
鄂尔多斯
400
300
200
降水量/mm
降 水 量 / m m
500-
思 考 3 鄂 尔 多 斯 年 降 水 量 的 变 化 对 农 业 耕 作 和 牧 业 发 展 产 生 什 么 影 响
该地降水年际变化大。
多雨年份,农业耕作条件较好,但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
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
少雨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农牧业发展受阻,加剧土地退化。
冬春季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
该地据冬季风源地近,且处在冷空气南下的主要路径上;
在加上地形平坦,地面植被少,阻力小,所以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
业
75 东经180西S 阿拉伯海 洋
思考4
鄂尔多斯为什
么冬春多大风
海
南同归线
1月
高气压
北
银川g
望州
新地岛附近的 北冰洋
中路92%
亚洲北部的 北冰洋 中 路 5 %
欧洲北面的
西 路 3 %
平
东海
北回归线
低气压
西 北 季
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气候比
较干燥,降水少;地面植被覆盖状况差, 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此时冬季风强 烈,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思考5鄂尔多斯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土壤发育差,以黄土、沙土为主,土壤结构疏松 植被覆盖度低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容易受到风蚀、水蚀的强烈影响
说明:气候异常是主要的自然原因
降水多 农耕条件好 农区向牧区扩展
降水少 农作物长势差 农民收入下降 进一步扩大耕地
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 风蚀、水蚀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
垦殖区面积扩大
存在着土地 荒漠化威胁
缺少防护林 保护
弃耕
经济效益差
过度开垦
沙质土 壤易遭 风 蚀 , 土壤肥 力逐年 下降
植 被 恢
复困难 , 继 续 遭 受风蚀
拓展:过度开垦为什么会导致荒漠化
沙区边缘
土地沙化
牲畜采食、践踏
草质下降
肥力下降 植被覆盖度降低
草场生产力降低
畜产品质量降低
②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
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 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 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 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
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 程。
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图2.13 牲畜数量增加对草场的影响
牲 畜 头 数 增 , 加
表土大量损失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 不合理灌溉导致的次生盐渍化。
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1.请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 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 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 潜在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处于干早与半干早、热带沙 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②气温:全年高温,蒸发量大
③降水:降水相对不足,且集中在夏季。
活动 ·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图2.14 萨赫勒地区示意
本地图来源:《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审图号: GS(2019)1873 号
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
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
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牲畜品种多样
(分散的小规模经营
季节游牧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 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 根据图2.15,分析这-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图2.15 自给性游牧业与商品性定居牧业的不同特点
商 品 性 定 居 牧 业
自 给 性 游 牧 业
对 草 场 的 影 响
集中的规模经营
牲畜品种单一
掘井定居
农作侵
入牧区
荒漠化 加 剧
压缩草场面
积 , 牧场向
环境脆弱地
区 转 移
土地生产力 下 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
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 为突突出的社会问题。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关联图反应了人口增长与荒漠
化加剧的因果关系。
解决办法:控制人口增长与实
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
人 口 增 加 ,
粮食需求增加
图2.16 人口增长与荒漠化
过垦
过 牧
贫困饥荒
综合治理原则
●树立生态脆弱区要 以保护、恢复自然 环境为第一要务的 观 念 。
●综合运用生物、工 程、经济、社会等 措施解决问题,实 现人地和谐发展。
2.构筑防护体系
作 用 :
◎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
力。
◎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拓展:草方格沙障
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草方格沙障
退化的草场休牧
待肥家畜
草原牧区 深加工产品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退化的草场 自然恢复
自然条件好 的区域
人工种 植高产 牧草
解决牲畜 食草问题
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带-农区
生态一生产关系模式图
饲草科
农副产品
东部农区
牲畜数量控制在草
场承载力范围内
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
坏严重的畜种比重
恢复草场
增加肉牛等比重
山羊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率高,饲
养周期短,饲养获得收入快。但是山羊 觅食能力强。在较为干旱的草原和山坡,
山羊会践踏表土,啃食草根,造成草场
退化 。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农牧交错带 的退化草场
调整牲畜结构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的生态
系统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有利于防治 荒漠化
学以致用:探索塞罕坝地区土地荒漠化
情境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 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后来由于过度采伐、连年 战争等,植被遭到破坏,风沙肆虐。1962年塞罕坝 设立机械林场,通过人工造林在这里建起了世界 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其面积为112万亩(1亩 ≈666.7平方米),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
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诠释了“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图为塞罕坝林场及周边
114° 116°
42°
40°
区域图 。
任务1.简析塞罕坝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答案]自然原因: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且年际变化大;北部紧临浑善
达克沙地,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且风力强劲。
人为原因:人口的增长,过度采伐、开垦和放牧;连年战争使植被破坏严重。
任务2.简述塞罕坝地区土地荒漠化对京津地区的危害。
[答案]沙尘暴、雾霾等天气增加,大气质量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涝灾害增加;风沙掩埋农
田、牧场,土地质量下降。
任务3.阐述塞罕坝林场建设的意
义。
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减轻土地
荒漠化;经济林的建设促进了当 地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 区域经济的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的发展,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维 护社会稳定。
合理利用水资源
采取综合措施, 多途径解决农牧 区的能源问题
调节农、林、牧用 地之间的关系
过度放牧
控制人口增长
利用生物措施和 工程措施构筑防 护体系
拓展: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原因不同,整治措施也不同。
水资源利 用不当
过度樵采
过度农垦
植被覆盖差, 气候干旱,沙 丘活化
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治理措施
人口增长快
干湿交替
农牧交错
水陆交界
森林边缘
沙漠边缘
降水少,变率大
自然原因
多大风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其他不合理活动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控制人口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土地退化
本节知识结构
生态 脆 弱 区 的 综合 治理
分布
表现
生态脆弱区
人为原因
综合治理
含义
位置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