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之 美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 语言。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也来欣赏美,看图片,联系周边环境挖掘、欣赏其中的美。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吧!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上练习。
2、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3、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小作文。
《桥之美》教学反思
《桥之美》这一篇课文上下来,我感觉很失败。精心准备了教案,按照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为什么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这么沉闷?!问题到底出在难?!
为了找出其中原因,我反复检视了教学设计:由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课文,引导学生探讨——画家吴冠中眼中的桥美在何处?从何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要点——桥之美在于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融合;紧接着由此过渡到作者列举的事例,并结合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经过上两步的铺垫,学生对桥之美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进一步品析本文的优美语言,这是锻炼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重点,不管优生差生,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这一步以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现学现用,欣赏赵州桥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画面;最后,是本文的一个延伸,生活中处处有美,鼓励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
这样一个构思无论是从可操作性,还是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还看,不都是合理可行的吗?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直到听了楼老师和蒋老师的分析,又看了其他老师的听课建议后,我才恍然大悟。
《桥之美》的作者是位专业的画家,他的欣赏角度不同于一般人,所以他的感悟学生未必能体会到!上课过程中我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弄懂作者是怎样发现其中之美,只是留于形式,所以课堂比较散乱、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其实,吴冠中是展开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把桥与周边的环境联系起来,勾画出一幕幕优美的景致。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才是这堂课的关键,同时,也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才能够言之有物,有话可说啊。
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小觑的,但是这需要教师前期的引导。启而不发、留于形式,导致学生根本就不清楚该说些什么,怎么说。所以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更好的引导学生,怎样把重点落掉实处?这是一堂好课的关键,也是我需要进一步思索、探讨、并付之于实践的重要问题。
(附:《桥之美》教学设计)
课件24张PPT。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吴冠中桥之美吴冠中, 1919年 出于江苏省宜兴。学贯中西的现代画家,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长城》等读一读,记一记 煞shā风景 关键 纤xiān细 颐yí和园 点缀 驻足
险峻 笼统 前瞻后顾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请找出文章中相关句子来说明。
(在于桥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融合)2、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试用“ 的 桥” 来概括
例;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美文美景
1、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2、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3、水天相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4、广西、云南、贵州山区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5、《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6、乡间的小桥
7、高山峡谷间的铁索桥、竹索桥密密的苇丛乌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细柳拂丝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水天相接风雨桥飞瀑流泉街头市集画中虹桥激流险峻铁索桥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铁索桥 激流险峻
和
谐
之
美研 读 赏 析 朗读第四、五段,看看作为画家的吴冠中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出桥之美,读一读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佳句品析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可从修辞手法的应用上分析)
佳句品析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 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
画家销魂!
(可从“晓风残月”的引用,以及关联词“即使……也……”的意思着手分析)佳句品析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可从修辞手法的应用上分析,“乐曲”指的是什么?)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孩子们寻找热闹”与“画家们寻桥”有什么共通之处?两者类比说明什么问题?)
现学现用 ——我们也来欣赏美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一张图片,应用我们今天所学,说一说这座桥美不美?美在何处?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吧!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练习。
2、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3、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小作文。谢观赏谢制作者
徐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