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酒》导学案
【题目解说】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蒙。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走进作者】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背景链接】
琦君,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
( http: / / www.21cnjy.com )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
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字词全解】
⒈生难字词
炮制(páo)
挑剔(tì)
枸杞(gǒu qǐ) 门槛(kǎn)
酬(chóu)谢
煨炖(wēi dùn)
两颊(jíá)
凑(còu)齐
2。词语补注
①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②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③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④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⑤落幕:闭幕。
⑥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句段解读】
⒈"农村的新年"至"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剖析】:本文开篇就给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开了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小孩子们不许在大厅玩;好吃的东西要先供佛与祖先;说话要小心等。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的"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都为新年增添了喜悦的气氛,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民风之美。这一段末尾过渡到"喝春酒",用了一个奇特的比喻:"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令人捧腹。
⒉"可是说实在的"至"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剖析】:开头紧承上文,说"我家吃的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多",从侧面写出了母亲与乡邻们融洽的关系。很显然,北平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多半来自邻舍,邻居之间互通有无,气氛无比和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舔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了,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重点探究】
本文其实只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这样简单的内容有何意义呢?
【剖析】这些内容至少让人品味到以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种美: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红”。笑眯眯的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叙述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以及乡亲之间吃春酒、喝酒会的有关情况,抒发 了对童年、对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写作借鉴】
⒈ 采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描绘人物鲜明细腻,尤其是母亲宽容、善良、勤俭的品质得到了极为传神的刻画。
⒉设置奇特的比喻,饱含深情的细节描写,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
【结构图解】
过新年
春酒 喝春酒 风俗美 人情美 家乡味 思乡怀旧
喝会酒
【资料集锦】
(1)古诗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写出了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过节时格外的思念家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写出了思乡之情。
(2)现代诗:
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的代表。
席慕容的《乡愁》: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里响起。
琦君的《乡思》:“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22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落幕(mù)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ì)
B.枸杞(gǒu qǐ) 门槛(kǎn)
凑齐(còu) 酬谢 (chóu)
C.煨炖(wēi )
两颊(jíá) 元宵( xiāo ) 稀罕(han)
D.划拳(huá)
巴结(jie)
别致(zhì)
助兴(xìng)
2.指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3分)
A.兴高彩烈
拘束
如法泡制
挑剔
B.故弄悬虚
家醅
莫明其妙 招徕
C.囊荧映雪
荸荠
引精据典
淳朴
D.即物起兴
熹微
龙吟凤哕 譬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B )(3分)
A.全班同学和团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
B.一只狗在一只麻雀看来该是多么大的怪物啊!
C.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峰似的。(比喻)
B.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设问)
C.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
D.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拟人)
5.本文语言生动传神,试着分析下面一句的妙处。(5分)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答:运用细节描写。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6. 阅读文章后,你认为作者除了怀念家乡的春酒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5分)
答: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母亲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
㈠阅读《过节(节选)》,完成第7~11题。(18分)
过节(节选)
叶圣陶
①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方桌子只有一只,只得用小圆桌凑一凑。本来是三面设坐位的,因为椅子不够,就改设一面。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支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好在母亲并不拘拘于成规,对于这一切马虎不曾表示过不满。但是我知道,如果就此废止过节,一定会引起她的不快。所以我从没有说起废止过节。
②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在满坐的祖先中间,记忆得最真切的是父亲和叔父,因为他们过世最后。但是我不能想象他们同十几个祖先挤坐在两把椅子上举杯喝酒举筷吃菜的情状。又有一个十一岁上过世的妹妹,今年该三十八了,母亲每次给她特设一盆水果,我也不能想象它剥橘皮吐桃核的情状。
③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跪拜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新教育的推行跟时代的转变把古传的精灵信仰打破,把儒家的报本返始的观念看得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于是“如在”既“如”不起来,“临事”自不能装模作样地虚“敬”,只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这原是必然的事情。
④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象的,好比我不能想象父亲跟叔父会到来参加这家族的宴飨一样。从这一点想,虽然逢时过节,对于孩子大概不致有害吧。
7.文中说,“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马虎”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答:用圆桌凑数,分两次祭祖;三面设位改为一面设位;杯筷碗碟取杂色应用;蜡盏弯头,只把三支香搁在炉口。
8.文中“这原是必然的事情。”其中“必然的事情”指什么?(3分)
答:新教育的推行使跪拜成为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
9.文章结尾说,“对于孩子大概不致有害吧。”其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答:过节只是家庭宴飨,是家庭特种游戏,封建迷信思想不会影响孩子。
10.文章写了父亲辈、我、孩子们三代人对于过节跪拜的三种不同态度,有什么目的?(3分)
答:突出孩子心中的所谓“跪拜”已没有封建迷信的意义,作者借以表明新教育的推行对时代进步的影响。
11.你有作者这样过节的经历吗?请写出对你印象最深的一次。(50字以内)(5分)
答:言之有理即可。
㈡阅读《百衲衣》,完成第12~14题.(19分)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
( http: / / www.21cnjy.com )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2.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6分)
答:正面描写有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送百衲衣给我。
侧面渲染有: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13.第③段中加粗的“抢”字表现了什么?(4分)
答:表现了母亲浓浓的慈爱。
14.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4分)
答: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5分)
答: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示例:“莫以善小而不为”或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
【综合·展示个性的绿地】(13分)
16. 思春酒 忆琦君
6月7日,享年90岁的琦君怀着对故乡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念,驾鹤西去。临终前,她还反复念叨,我要回去,我要回去……最后,她的骨灰被带到了家乡温州,了却了她的心愿。琦君虽然远去,她的情思却永驻在我们心中。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用以下句式造句,表达对琦君的哀思。(4分)
“琦君,虽然您已离去,但《春酒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__________________(细节描写)却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感受到了您故乡的__________________美(风俗/人情)”
(解析:示例一:琦君,虽然您已离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春酒》中母亲红红的脸颊却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感受到了您故乡的人情美。示例二:琦君,虽然您已离去,但《春酒》中将手指偷偷伸进杯子,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的孩子却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感受到了您故乡的人情美。)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材料一】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学院三年级在校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致伤,之后又连剌八刀致伤者死亡;此后,药家鑫驾车逃逸,途中再次撞伤行人。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药家鑫一案,一审判处药家鑫死刑。
【材料二】西安市中院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庭审理药家鑫一案时,当庭对旁听者进行了关于药家鑫判决意见的现场调查。500名旁听人员中有400人是大学生,其中很多是药家鑫的同学、校友,出于同窗之情、朋友之谊,他们中大多数人不希望判处药家鑫极刑。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自己微博上表示:“鉴于西安音乐学院学生集体支持药家鑫,今后音乐界将不接受他们。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华商网就此作了一个调查,80%的网友表示支持高晓松。
【材料三】5月1日,有关司法部门宣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从即日起“醉驾入刑”,之后不久,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醉酒驾车,造成四车追尾受损、驾乘人员受伤。高晓松因此被刑事拘留,判处拘役6个月。
(1)请将“村料一”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3分)
药
家
鑫
一
审
被
判
死
刑
(2)根据三则材料所述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3分)。
答: (答案开放,角度观点可以是:A.
( http: / / www.21cnjy.com )漠视生命的人,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B.亲情和友情不能凌驾于生命和法律的尊严之上。C.法律是公正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③根据材料三,给爱好喝酒的司机写一句温馨提示语。(3分)
答: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请别酒后驾驶!或:醉驾猛于虎!
【学习本文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