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例子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此后,日本参谋本部不断派出大批间谍和特务秘密潜入中国,窃取中国情报,秘密绘制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详细地图;1885年,日本把扩张目标定为钓鱼台群岛,但因清朝反对未果;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据此可知( )
A.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B.朝鲜成为日本侵略跳板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的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B.中国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C.中国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D.中国的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
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原始记录就是历史真相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一定能还原历史真相 D.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看法
5.某校举办甲午战争纪念展。下列句子中,适合入选此次展览的是( )
A.黄海有幸葬忠骨,马关耻辱血泪飞
B.兵败志士多战死,黄花岗上葬忠魂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炮震卢沟举世惊,全民抗战筑长城
6.通过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形成对它们的立体认识。右侧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1894年,为缅怀某次对外战役牺牲的英雄将领,光绪帝手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里的“公”指的是( )
A.丁汝昌 B.康有为 C.左宗棠 D.邓世昌
8.一位晚清官员在甲午战争期间的书信记载:“倭奴凶狡,自丰岛海面无端寻衅,我北洋水师仓促应敌。近日战况激烈,我军虽奋力抵抗,然倭人船炮之利,不可小觑。今朝廷上下,皆关注此战,吾辈亦望能扭转战局,保我海疆。”由此可知,这封书信反映的是( )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9.“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段美国《世界报》评价的事件是( )
A.日军占领旅顺进行四天大屠杀
B.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C.日本趁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
D.日本舰队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交战
10.2024年5月18日,“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定远舰、来远舰等甲午沉舰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据此,该成果展的举办地是( )
A.威海 B.旅顺 C.青岛 D.大连
11.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这一重大变局宣告( )
A.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B.洋务运动破产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2.史料记载:“1895年5月,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奔走相告,哭声震天’,纷纷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人民这种强烈反应源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以下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迫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过观察,你能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中国丧失的领土逐渐增多 B.列强侵略不断扩大和深入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14.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实业救国没有取得成就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15.19世纪末,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下图) 由此可知( )
A.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B.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6.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但慈禧太后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17.三国干涉还辽后,德国随后以两名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为由,占领了胶州湾。俄国借口保护中国不受德国侵略,强行占领旅顺与大连。而英国不甘落后于德、俄两国,租借了威海卫与九龙新界。法国又以 99年为期租借了广州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列强对外资本输出日益增大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 D.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彻底激化
18.照片作为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下列两幅照片可以用于考证( )
A.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D.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9.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同时还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张春的举措说明( )
A.倡导实业救国 B.鼓吹西方文化 C.宣传民主科学 D.宣扬自强求富
20.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刚刚建起的大生各纺织厂受到严重打击,1923年,大生一厂因无款而停工。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 )
A.官僚资本与外国资本相互勾结 B.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C.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小文同学在进行课外主题学习时搜集到近代中国两幅时局图。仔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分析图2比图1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人会很支持这些漫画发行?并分析其原因。
22.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凭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侵略的同时,也开始了经济侵略。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产品总值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近代史上根据条约开放的商埠(通商口岸)
国家 开放的商埠或者通商口岸
英国 1842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1858年:营口、烟台、台南、汕头、琼州、镇江、汉口、九江、南京、淡水;1860年:天津、大沽;1876年:宜昌、芜湖、温州、北海;1890年:重庆;1893年:亚东;1897年:腾越、梧州、三水;1902年:长沙、万县、安庆、惠州、江门;1906年:江孜、噶达克、亚东
日本 1895年:沙市、重庆、苏州、杭州;1903年:长沙、沈阳、丹东;1905年:风城、辽阳、新民屯(新民)、铁岭、通江子(通江口)、法库、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宁安)、珲春、依兰、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1909年:龙井、延吉、头道沟、百草沟
材料三 1895-1913年设在中国的外资厂矿数量
——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整理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产品总值的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开辟的商埠或通商口岸的时空特点。分析西方列强在我因开辟大量商埠(通商口岸)对我国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什么变化?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原因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D A C D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D A D B D A D
1.C
【详解】据题干“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近代史上的例子”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可知,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战火也逐渐从朝鲜半岛烧到我国,因此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密切关联,C项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都从中国广东沿海地区开始,与朝鲜无关,排除A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天津、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与朝鲜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此后,日本参谋本部不断派出大批间谍和特务秘密潜入中国......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从明治维新天皇宣称武力扩张,到参谋本部派人窃取情报、绘制地图等行为,能看出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就为侵略中国做了诸多准备,说明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D项正确;材料内容都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阴谋有关,不能说明明治维新成效显著,排除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密谋,与朝鲜无关,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等,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故他们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的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D项正确;当时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是腐朽的,不利于作战指挥,因此该选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已完成”表述绝对化,当时军队西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国并未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和结合所学知识,中方认为丰岛海战是日军挑起的,日方则认为是中方挑起的,这说明由于双方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矛盾观点,D项正确;《济远航海日志》和《二十七八年海战史》均属于原始记录,而非研究文献,因此无法直接比较两者与历史真相的接近程度,排除A项;历史真相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排除B项;材料中的差异记录表明,即使有多份文献记录,也可能因各种因素(如立场、观察角度等)导致记录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文献记录就能还原历史真相,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有幸葬忠骨”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日军,最终壮烈殉国,“马关耻辱血泪飞”则是提到了《马关条约》这一耻辱性的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屈辱,饱含着血泪和悲愤,B项正确;“兵败志士多战死,黄花岗上葬忠魂”指的是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党人,排除B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排除C项;“炮震卢沟举世惊,全民抗战筑长城”反映的是卢沟桥事变后,开始全面抗战,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片描述了日军进攻和清军反攻方向,如黄海海战,平壤战役和威海卫战役等,体现的是日本和清政府之间的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C项正确;鸦片战争涉及东南沿海地域范围,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与中法战争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黄海海域,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路线不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涉及义和团反帝斗争地区、义和团挺进方向等,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894年发生的重大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邓世昌作为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在该战役中英勇牺牲,光绪帝为邓世昌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D项正确;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佑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排除A项;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与海军无关,排除B项;左宗棠主政西北,与甲午战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倭奴凶狡,自丰岛海面无端寻衅,我北洋水师仓促应敌......今朝廷上下,皆关注此战,吾辈亦望能扭转战局,保我海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丰岛战役之后,保我海疆的战役应是黄海海战,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试图通过控制黄海制海权,进一步侵略朝鲜和中国,北洋水师奉命护送陆军增援朝鲜,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附近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最终中国还是丧失了黄海的制海权,B项正确;平壤战役发生在朝鲜平壤,而且属于陆战,与“保我海疆”不符,排除A项;辽东半岛战役属于陆战,与“保我海疆”不符,排除C项;威海卫战役标志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与“我北洋水师仓促应敌......吾辈亦望能扭转战局,保我海疆”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于1894年11月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日军占领旅顺进行四天大屠杀的野蛮性和侵略性,而不是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排除B项;日本出兵朝鲜不能体现屠杀无辜平民的野蛮怪兽的本质,排除C项;日本舰队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交战不能体现日军屠杀平民的野蛮本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1895年)中被日军围困,最终全军覆没,威海卫即今山东威海市,A项正确;旅顺虽为北洋舰队基地之一,但主要惨案为陆上屠杀,非舰队覆没地,排除B项;青岛、大连与甲午海战无直接关联,并非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排除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据题干“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和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直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虽因甲午战败而兴起,但属于后续事件,非直接“宣告”,排除A项;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甲午战败后的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据题干“1895年割让台湾”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规定清政府将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是近代中国首次因战败割让本土领土(甲午战争战败),引发台湾民众激烈反抗,C项正确;《南京条约》(1842年)割让香港岛,与台湾无关,排除A项;《北京条约》(1860年)涉及九龙半岛,不涉及台湾,排除B项;《辛丑条约》(1901年)无割地条款,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鸦片战争后开放东南沿海口岸,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口岸向沿海、长江中下游扩展,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深入长江上游及内地,清晰展现列强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程度持续深入,B项正确;图示呈现的是通商口岸,未体现领土丧失情况,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图示是通商口岸,不能体现,排除C项;“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是《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结果,与题干三次战争后通商口岸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据题干“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主要的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D项正确;题干围绕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未涉及实业救国结果,且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有一定发展,排除A项;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并非甲午战后,排除B项;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并非停滞,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漫画“贸易的钥匙”“赔款2亿元”等信息和所学可知,“贸易的钥匙”从代表清朝政府的人物手中掉落,还要赔偿殴打清政府的日本,所以漫画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到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A项正确;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与题干时间“19世纪末”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因为外国资本的入侵而受到压制,并没有迅速发展,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与题干时间“19世纪末”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但慈禧太后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从材料中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等信息反映出,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所以D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都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据材料“三国干涉还辽后……为期租借了广州湾”可知,三国干涉还辽后,列强纷纷以各种借口在中国强占港口、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占领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与大连,英国租借威海卫和九龙新界,法国租借广州湾。这些事件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展开激烈争夺,试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战略要地来攫取利益,而列强通过强占港口、划分势力范围等行动,直接体现了对中国领土和权益的激烈争夺,符合“瓜分中国狂潮”的特征,B项正确;虽然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确实增加,但材料中提及的主要是领土占领和势力范围划分,而非直接体现资本输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内部封建势力(如清政府或地方官僚)与列强勾结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尽管列强存在利益冲突,但此时它们更多是通过划分势力范围实现暂时妥协,矛盾并未“彻底激化”(如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仍有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是张謇于1895年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生公司是卢作孚于1925年创办的航运企业。二者都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在纺织、航运等领域的发展,所以这两幅照片可用于考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照片主要展示的是中国民族工业企业,未直接体现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相关信息,如列强的经济侵略手段、不平等条约影响等,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生纱厂创办于19世纪末,民生公司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二者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阶段的代表,排除B项;中国近代并未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且照片重点体现的是企业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据题干创办大生纱厂、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和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在甲午战后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正是“实业救国”理念的实践,符合史实,A项正确;张謇的核心行动是办实业与公益,未以“鼓吹西方文化”为核心,且“鼓吹西方文化”更贴合新文化运动等思想层面的活动,与张謇行为不符,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前已破产,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题意可知外国资本和商品倾销导致大生纱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停工,直接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外国经济侵略下生存艰难的现实,因此材料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发展的艰辛历程,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大生纱厂的破产经历,没有体现官僚资本与外国资本相互勾结,排除A项;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反映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不平衡,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指的是沿海和内陆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1.(1)增加了腐朽清朝统治阶层的人物形象;右下角增加了代表其他列强的动物形象;英国形象由猎犬变为凶猛的老虎;增加了“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解说词。(两点)
(2)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先进知识分子;海外华人等。
原因:这一类型漫画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朽和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可以警醒国人看清现实;激发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有利于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变化:对比材料中的图2与图1可以得出,图2相比图1在西藏地区附近增加了一个腐朽清朝统治阶层的人物形象;在图2的右下角增加了代表其他列强的动物形象;图片中部英国形象由猎犬变为凶猛的老虎;在图2两侧增加了“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解说词。
(2)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时局图》展现了中华民族出自啊列强虎视眈眈之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清政府腐败落后不能挽救民族危机,所以会收到反对清政府的产阶级革命党人、先进知识分子、海外华人等群体的支持;原因: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局图》展现的内容与作用展开表达即可,这一类型漫画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朽和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可以警醒国人看清现实;激发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有利于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
22.(1)趋势:逐步上升;原因:《南京条约》中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
(2)特点:英国: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并呈现由沿海向内地的特点;日本:时间集中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范围集中在东北地区影响: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便利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
(3)变化: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4)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产品总值”可以得出趋势是逐步上升;原因:根据材料一“《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可以得出原因是《南京条约》中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
(2)特点:英国: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英国开辟通商口岸从1842年一直持续到1902年,体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根据材料“1842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通商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而“1906年:江孜、噶达克、亚东”都位于内陆地区,所以特点是呈现由沿海向内地的特点;日本: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日本开辟通商口岸从1895年开始持续到1909年,可以得出时间集中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根据材料可以得出1903年与1909年开辟的通商口岸范围集中在东北地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大量通商口岸的开辟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西方国家利用通商口岸对我国进行商品输入,这便利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
(3)变化: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1895年至1913年,列强在中国开设了很多工厂,这趟行程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4)原因:近代中国屡次遭受西方侵略,而清政府大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包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中国之所以落后,与清王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关,所以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于西方;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原因也包括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