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课时14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课时14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14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
1.简答:什么是大气环流?有何意义?
[提示]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填空:写出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环流名称及形成原因。
三圈环流
3.填表: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1)气压带
字母 名称
A ________带
C __________带
E __________带
G ________带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极地高压
(2)风带
字母 名称 风向
B ________带 ____风
D ________带 ____风
F ________带 ____风
东北信风
东北
盛行西风
西南
极地东风
东北
4.简答: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原因及规律是什么?
[提示]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3.10变式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时间最接近(  )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2.此时(  )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乙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丙地盛行东南风
D.丁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1.C 2.A [第1题,结合图中的南北回归线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可判断,此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时间为北半球夏季,最接近夏至日,C正确。第2题,结合图中的南北回归线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可判断,此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甲地为东北风,丙地为西南风,丁地为东南风,A正确,C、D错误。结合图例可知乙地盛行上升气流,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乙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B错误。]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3.11变式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完成3~4题。
3.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
A.夏季北移 B.冬季南移
C.夏季向高纬度移动 D.冬季向高纬度移动


3.A 4.C [第3题,根据图示,①为北半球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处于偏北(北极圈以北)位置,因而可推知,为北半球夏至日;②为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和盛行西风带,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至日;③为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南信风带,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至日;④为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气压带、风带位置居中,为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①②。故选A。第4题,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致,大体是夏季向高纬度移动,冬季向低纬度移动,故选C。]
巧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提升·核心素养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上图所示)。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侧视图   北半球俯视图   南半球俯视图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图所示:
(2022·广东卷)某研究机构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右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培养·思维能力
(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有
(  )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解题导引】
(1)图中信息→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60°N~70°N→考虑此区域范围内的大气环流→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的影响
(2)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甲区域位于北大西洋海域→此季节该海域受西风带影响明显→该海域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海域的超强气旋多发
气旋中心气压的高低与气旋强度有何关系?图示甲区域冬季出现的超强气旋会对欧洲西部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一般来说,气旋中心气压越低,气旋内部与外部的气压差越大,气旋强度越大。甲区域冬季的超强气旋可能导致欧洲西部出现暴雪、降温现象。
视角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2024·杭州模拟)如图为某季节15 km高度范围内平均纬向风速分布图,正负代表不同纬向风向。据此完成1~2题。
1.只考虑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此时最可能为(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最接近该经线20°N不同高度风速、风向的是(  )
A      B
C      D

1.A 2.A [第1题,图中30°N附近近地面与40°N以北地区平均纬向风速均为正值且风速较大,结合该纬度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等基础知识可知,30°N附近近地面与40°N以北地区均吹西风,此时气压带、风带偏南,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故最有可能为1月,故选A。第2题,选项中不同箭头代表不同高度的风向与风速。近地面20°N为东北信风,风向为东北风,风速较上空小,B、C错误;5 km高度和10 km高度的高空,在高空的同一水平方向上,低纬度气压高,高纬度气压低,纬向风向转变为西南风且随高度升高不断右偏和加速,A正确,D错误。]
视角二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影响
2023年9月4日,极其罕见的热带风暴“丹尼尔”在希腊附近海域形成,10日和11日特大暴雨分别袭击了利比亚和埃及。下图为热带风暴“丹尼尔”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的热带风暴相比,“丹尼尔”最大的不同之处为(  )
A.风力大小 B.移动路径变化
C.降水强度 D.水平旋转方向
4.导致“丹尼尔”在10日至11日期间未继续南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副极地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海陆轮廓 D.东北信风带


5.“丹尼尔”肆虐期间,西风带在本区域的形态应为(  )
A. B.
C. D.

3.B 4.B 5.D [第3题,两地都是热带风暴,风力大小相似,且风力大小与热带风暴强度有关,与登陆地点无关,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丹尼尔”的移动路径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而中国的热带风暴主要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在沿海登陆,因此两者移动路径不同,B正确;两者都是热带风暴,降水强度相差不大,降水强度与降水量、降水时长、热带风暴的湿度等有关,与登陆地点无关,C错误;两地的热带风暴都位于北半球,均为逆时针旋转方向,D错误。第4题,副极地低压带大致位于60°N附近,远离此处,两
者关系小,A错误;“丹尼尔”南移时,遇到南侧的副热带高压带,且副热带高压北侧有盛行西风运动,西风会阻碍“丹尼尔”继续南移,因此热带风暴10日至11日不能继续南移,B正确;海陆轮廓不能改变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陆地上地形起伏、植被等会影响摩擦力大小进而影响大气运动,C错误;东北信风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对位于盛行西风带的“丹尼尔”热带风暴影响小,D错误。第5题,西风带应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选项B、C中的气压带大致位于60°附近,排除B、C;结合材料可
知此时为9月4日至11日期间,太阳直射点靠近赤道附近,副热带高压带位于纬度30°附近,西风带应为30°N~40°N之间,由于受西风引导的热带风暴呈波动移动,表明此时西风带呈波动带状分布,D符合题意,排除A。]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9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十四)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北半球各纬度区间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下沉气流 D.30°~40°盛行西北风
2.自甲图至乙图,能正确反映的地理信息是(  )
A.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
C.天津逐渐进入冬季 D.气压带、风带向南移


1.C 2.B [第1题,甲图所示,依据纬度变化自北向南纬度数减小,为北半球,则20°~30°之间出现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C正确;此时气压带、风带南移,0°~10°盛行东北信风,排除A;10°~20°盛行东北信风,排除B;30°~40°盛行西南风,排除D。第2题,自甲图至乙图,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B正确,排除D;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代表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排除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逐渐进入夏季,排除C。]
(2025·邢台模拟)某观测站海拔约2 900 m,夏季,盛行风驱使湿润空气从亚得里亚湾经波河河谷到达该观测站,导致该观测站受波河河谷人为排放的氮污染气体影响较大,而冬季氮污染气体易在波河河谷谷底堆积。下图示意该观测站的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夏季,为该观测站带来氮污染气体的盛行风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 ②盛行西风遇到地形转向
③阳坡增温快,加剧低压 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冬季,氮污染气体在波河河谷积聚,主要是因为(  )
①冷空气下沉到河谷 ②暖空气下沉到河谷 ③大气对流作用弱 ④大气对流作用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D 4.A [第3题,夏季,为该观测站带来氮污染气体的盛行风来自亚得里亚湾,盛行风为偏东风(并非盛行西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①②错误;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且阿尔卑斯山南坡为阳坡,升温快,形成低压,海洋气温较低,形成高压,导致亚得里亚湾气流沿波河河谷到达该观测站位置,③④正确。第4题,冬季,冷空气密度大,常堆积在波河河谷,易出现逆温现象,①正确,②错误;河谷积累的氮污染气体多,且气温低,大气对流作用弱,氮污染气体难以扩散,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
(2025·西安模拟)西伯利亚的暖气团向北移入北冰洋的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分布发生改变,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层。北冰洋洋面蒸发提供水汽形成云雾,伴随着暖气团北移,云雾的高度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图)。据此完成5~7题。
5.从西伯利亚移入北冰洋的暖气团较少,主要受制于(  )
A.东北信风 B.极地东风
C.西北季风 D.盛行西风

6.西伯利亚的暖气团向北移入北冰洋的过程中,形成图示大气层结构时(  )
①近地面气温较低 ②近地面气温较高 ③大气垂直运动受阻 ④大气垂直运动顺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该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B 6.A 7.B [第5题,西伯利亚纬度高,主要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风向为东北风,读图可知,从西伯利亚移入北冰洋的暖气团,其方向为向高纬移动,风向为偏南风,和极地东风风向基本相反,需要克服极地东风的阻力,B正确;东北信风位于低纬地区,不影响西伯利亚地区,A错误;西北季风源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并不会从北冰洋吹向西伯利亚,C错误;盛行西风是向高纬移动,与西伯利亚暖空气移动方向基本相同,D错误。第6题,暖气团北移过程发生在夏季,夏季暖气团北移过程中,北冰洋部分海冰消
融,融冰吸收热量导致近地面气温进一步下降,近地面气温较低,①正确,②错误;由材料推断,夏季暖气团北移过程中,北冰洋部分海冰消融,融冰吸收热量导致近海面气温进一步下降,形成逆温,大气垂直运动受阻,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第7题,据材料可知,此时北冰洋洋面蒸发提供水汽形成云雾,说明北冰洋海冰消融,且从西伯利亚来的气团为暖气团,最有可能出现在夏季,B正确;春季、秋季、冬季不易出现该现象,A、C、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8分)
8.(2024·葫芦岛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当地时间2024年4月16日产生强降水天气,自194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单日最大降雨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54 mm,持续降雨造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城区主要道路、居民区、商业中心、机场、轻轨设施等被淹。
研究发现2024年北半球春季下垫面相比往年升温明显。海面升温更加剧烈,同时北半球西风带位置明显偏南,造成冷涡(冷涡是指位于高空且中心气压较四周低的涡旋天气系统)向南运动,大气运动极不稳定,本次大气环流形式属于全球性,同时将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右图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周边地区气压场分布简图。
(1)试分析此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降水产生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迪拜此次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如此严重的原因。(8分)
(3)推测本次大气环流形式的持续存在可能对我国南方春季天气产生的影响。(8分)
[解析] 第(1)题,从水汽和大气上升运动的角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2024年北半球春季下垫面相比往年升温明显,大气升温使上升气流势力增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周边地区形成强对流天气;海面升温更加剧烈,使海水蒸发加大,海—气水分交换活跃,大气中的水汽十分充足;北半球西风带位置明显偏南,造成冷涡向南运动,遇到低纬度暖湿气流,大气运动极不稳定,形成强降雨。第(2)题,可从水量、排水设施、社会经济活动密集程度、防灾减灾措施等角度展开分析。气候异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当地时间2024年4月16日
产生强降水天气,自194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单日最大降雨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54 mm,短时强降水量大;迪拜位于波斯湾沿岸,海拔低,地势平坦,排水不畅;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洪涝灾害较少,人们的防范经验不足,城市中缺少应对洪水的完善排洪系统;迪拜属于城区,单位面积上经济体密度大,财产损失大。第(3)题,北半球西风带位置明显偏南,造成冷涡(冷涡是指位于高空且中心气压较四周低的涡旋天气系统)向南运动,大气运动极不稳定,本次大气环流形式属于全球性,西风带偏南造成雨带位置偏南,使低
纬的副热带高压带位置也偏南,影响我国夏季风的北上,使我国雨带长时间停留在南方地区,形成南方地区持续降水,降水增多;降水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导致日照时数较往年偏少;西风带偏南影响我国春季升温,由于阴雨天气多,加上西风形成的冷涡南下导致春季升温速度慢,气温偏低;我国南方受冷涡影响,大风天数增多。
[答案] (1)北半球春季升温明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周边地区形成强对流天气;海洋升温幅度大,海水蒸发旺盛,水汽运动活跃,水汽充足;西风带南偏,遇到低纬度暖湿气流,形成强降雨。
(2)气候异常,短时强降水量大;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候干旱,洪涝灾害少,城市中缺少应对洪水的完善排洪系统;单位面积上经济体密度大,财产损失大。
(3)西风带偏南造成雨带位置偏南,南方地区持续降水(副热带高压偏南,降水增多);降水增多导致日照时数较往年偏少;西风带偏南影响我国春季升温,导致春季气温偏低(冷涡南下导致春季升温速度慢);大风天数增多。
9.(2025·九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在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区域,如图中
10°N~20°N大陆西部地区及30°N~
40°N大陆西部地区均属这一情况。即
使在常年受同一大气环流控制地区内的
不同地点,大气环流也存在差异。右图
为欧洲、非洲局部某时刻气压场分布图。
(1)若此刻气压形势在这一季节属于常态,请判断此刻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请判断M地此刻最可能的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3)图中30°N~40°N大陆西部地区也是因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区,请描述该气候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4分)
(4)N、P两地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请从所处位置及大气环流角度推测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此时亚欧大陆中部为高压区,而同纬度的大西洋为低压区,说明此时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结合M地附近的等压线,空气沿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流动,受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偏,可知M地的风向是偏西风。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30°N~40°N大陆西部地区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原因是30°N~40°N大陆
西部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因此降水稀少;到了冬季,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西风带随之南移,30°N~40°N 大陆西部地区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第(4)题,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且温和湿润。读图可知,N地比P地纬度高,大致位于西风带的中心位置,西风势力更强,受西风控制的时间更长;P地大致位于西风带的边缘位置,西风的势力较弱,受西风控制的时间较短;因此N地的年降水量大于P地。
[答案] (1)冬季。理由:北大西洋为低压区(或亚欧大陆中部为高压区),说明此时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为北半球冬季。
(2)偏西风(或西南风、偏南风)。理由:空气沿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流动,受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偏而形成。
(3)该气候区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成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4)N地年降水量大于P地。原因:N地比P地纬度高,N地处于西风带中心控制区,P地位于西风带边缘控制区,N地西风势力强于P地,N地受西风控制的时间更长,因此N地年降水量大于P地。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