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四层考查
【必备知识】 水循环;水平衡;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河流补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海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的形式、成因、分布及其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关键能力】 综合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及影响,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说明、分析海水性质及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地理联系,论证和探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图表资料中解读和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四层考查
【学科素养】 从要素综合、区域综合的角度,对典型区域的水循环类型、环节及陆地水体补给进行系统认知;分析影响海水性质、海水运动的因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空间联系的角度,认识海洋与大气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状况。
【核心价值】 能够从“人对地的影响”视角认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及陆地水体的影响。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视角认识海水性质及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课时18 水循环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简答:什么是水循环?
[提示]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填表:认识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____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____输送具有重要意义
______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______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__,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降水
热量
海陆间
陆地水
小
植物蒸腾
蒸发
任务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判断
(1)在水循环作用下,全球水量此消彼长,总体平衡。 ( )
(2)热带地区的年均温基本稳定与水循环无关。 ( )
(3)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活动可以缓解旱情。 ( )
(4)华北平原的形成与地表径流关系不大。 ( )
(5)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符合客观规律。 ( )
√
×
√
×
×
衔接一 必修第一册教材图3.2变式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水汽输送 D.下渗
2.地表径流不畅可能导致( )
A.暴雨频发 B.海平面上升
C.洪涝灾害 D.土地荒漠化
√
√
1.A 2.C [第1题,图中序号①由大气水指向地表水,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降水,A正确。第2题,若地表径流因受河道弯曲、地势低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流不畅,容易引起洪涝灾害,C正确;强降水天气会引起暴雨灾害,A错误;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B错误;气候干旱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引起土地荒漠化,D错误。]
衔接二 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变式
用不同粒径的砾石和粗砂覆盖在土壤表面而成的砂田,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一种独有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如图为2006—2008年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比较及砂田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裸田相比,砂田( )
A.易出现盐碱化 B.易出现土壤沙化
C.昼夜温差小 D.土壤含水量大
4.土层之上铺设砂石覆盖层后( )
A.蒸发量增大 B.下渗量增大
C.地下径流减小 D.地表径流增大
√
√
3.D 4.B [第3题,与裸田相比,砂田铺设的砂石有利于水分下渗,抑制蒸发,因此不易出现盐碱化,A错误;与裸田相比,砂田表面颗粒大,地表粗糙,使风力侵蚀减小,加上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因此不易出现土壤沙化,B错误;砂石比热容小,增大了昼夜温差,C错误;与裸田相比,砂田可增加下渗,减少蒸发量,土壤含水量大,D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砂田的蒸发量小于裸田,则铺设砂石覆盖层后蒸发量减小,A错误;铺设砂石覆盖层后,截留水量增多,下渗量增大,则地下径流增大,地表径流减小,B正确,C、D错误。]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提升·核心素养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影响
地面性质 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沙质土壤利于下渗
坡度 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植被 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降水持续时间 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造地、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 区大气降水 如人工增雨
影响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会减少下渗
(2024·新课标卷)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境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境;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培养·思维能力
(1)据图1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Ⅰ( )
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
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
(2)图2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降雨量大 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
√
√
(3)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题导引】
(1)材料信息→图1中曲线Ⅰ、Ⅱ和Ⅲ是在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的实验结果→30厘米为最浅的土壤测量深度→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
(2)图2信息→曲线Ⅰ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裸地在有一定坡度前提下地表产流多、流速快、下渗少→对一定深度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影响较小→曲线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
(3)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石子可阻挡地表径流→降水后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反映径流入渗和水分渗漏快慢的重要参数,主要与土壤疏松度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不同绿地类型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樱花园土壤饱和导水率低主要是因为这里( )
A.土壤密度小
B.植物根系发达
C.地表踩踏频繁
D.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2)仅考虑土壤饱和导水率影响,玉兰林相对于樱花园( )
A.径流量较大 B.蒸发量较小
C.地下径流慢 D.地表径流慢
√
√
(1)C (2)D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密度小,则土质相对疏松,利于水分在土壤中运移,土壤饱和导水率应较大,A错误;植物根系发达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通道,土壤饱和导水率应较大,B错误;樱花园属于近距离观赏性绿地,地表受人为踩踏较多,土壤变得紧实,不利于水分在土壤中运移,导致土壤饱和导水率较小,C正确;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团聚能力,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D错误。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玉兰林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比樱花园大,说明与樱花园相比,玉兰林雨水的入渗率高,地下径流量大、流速快,地表径流量小、流速慢,C错误,D正确;土壤饱和导水率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分配,对径流总量影响不大,A错误;玉兰林土壤饱和导水率高,说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强,有利于蒸发作用的增强,蒸发量较大,B错误。]
视角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024·长沙三模)绿水是指由植物根系及所在土壤储存并以蒸散发(绿水流)的形式返回大气的水。右图为我国不同地区绿水内循环率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过程中,构成绿水陆地内循环的是( )
A.海洋蒸发—大气水输送—降水—地下径流
B.陆地下垫面蒸散发—大气水输送—陆地降水
C.海洋蒸发—大气水输送—降水—地表径流—海洋环流
D.陆地下垫面蒸散发—大气水输送—陆地降水—海洋环流
√
2.符合我国绿水内循环特征的是( )
A.绿水内循环率大致呈西高东低的态势
B.华南地区绿水内循环率全国最低
C.新疆绿水内循环率全国最高
D.东部季风区的绿水内循环率全国最高
√
3.推断我国绿水循环的输送格局是( )
A.“东线”:由北向南输送
B.“中线”:由西南向东北输送
C.“北线”:由西向东输送
D.“南线”:由东向西输送
√
1.B 2.A 3.B [第1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绿水陆地内循环主要涉及水循环过程的三个环节,即陆地下垫面蒸散发、大气水输送以及陆地降水,不涉及海洋环流,C、D错误;陆地内循环未涉及海洋蒸发,A错误,B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青藏高原东部、青藏高原西部绿水内循环率最高,C、D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绿水内循环率最低,B错误;大致呈西高东低的态势,A正确。
第3题,“东线”为由南向北的绿水输送,即热带地区和东南丘陵供应的绿水不断向北传输,经长江中下游平原最终流入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A错误;“中线”为由西南向东北的绿水输送,即绿水由以云贵高原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向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输送,B正确;“北线”西部地区的绿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并未向东输送,C错误;“南线”应该是由云贵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输送,方向是由西向东,D错误。]
视角二 水循环原理的地理应用
(2024·红河模拟)西班牙是欧洲人均水坝数量最多的国家。2022年夏天,西班牙经历多轮热浪,引发干旱,使得西班牙全国水库8月的蓄水量仅为库容的40.4%,比过去十年同一时期的平均蓄水量低20个百分点。如图为西班牙水坝结
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西班牙修建水坝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D.降水
5.水库蓄水量减少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主要是( )
A.地下水位上升 B.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C.空气湿度降低 D.降水量大幅度减少
√
√
4.A 5.C [第4题,水坝调节了河流径流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A正确。地下径流、水汽输送、降水不是其影响的主要环节,B、C、D错误。第5题,水库蓄水量减少会导致下渗量减少,周边地下水位下降,A错误。水库蓄水量减少不会导致植物蒸腾作用增强,B错误。水库蓄水量减少,水汽蒸发量减少,周边地区的空气湿度降低,C正确。水库蓄水量减少对局部小范围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影响,但不会导致降水量大幅度减少,D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1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辽阳模拟)片麻岩属于变质岩。与其他类型岩石相比,片麻岩易风化、松动和破碎,未成土的半风化片麻岩层厚度可达30~60 cm。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片麻岩山区微地形类型多样,不
课时数智作业(十八) 水循环
同微地形的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等)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如图示意河北省平山县(位于太行山中段东麓)某片麻岩山区微地形分布。该片麻岩山区的天然植被以耐旱灌丛、草本群落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该片麻岩山区在夏季降水后,水分的主要输出形式是( )
A.下渗 B.地表径流
C.蒸发 D.地下径流
2.该片麻岩山区植被覆盖度最高的微地形是( )
A.背阴陡坎处 B.向阳坡顶
C.阴坡“U”形沟 D.巨石背阴
√
√
1.B 2.C [第1题,由材料“该片麻岩山区的天然植被以耐旱灌丛、草本群落为主”可知,该片麻岩山区天然植被稀疏、覆盖度低。由所学知识可知,河北省平山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坡面汇流速度快,天然植被稀疏、覆盖度低,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水流下渗少,降水后水分主要输出形式是地表径流,B正确,A、D错误;片麻岩易风化、松动和破碎,易被流水侵蚀,导致土层较薄,土壤保水能力差,蒸发较少,C错误。第2题,由材料“片麻岩易风化、松动和破碎”可知,片麻岩风化物易被流
水侵蚀,导致土层较薄,土壤保水能力差,由“天然植被以耐旱灌丛、草本群落为主”推测,该地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在阴坡“U”形沟利于地表径流汇聚,且阴坡水分蒸发较弱,土壤含水量较高,植被覆盖度较高,C正确;陡坎处不利于水分集聚,A错误;向阳坡蒸发较强,且坡顶不利于水分集聚,B错误;巨石背阴处虽然蒸发较少,但不利于水分集聚,土壤水分条件弱于阴坡“U”形沟,D错误。]
三峡水库自2003年投入使用以来,库区水位已由66米上升至175米,水域面积扩大至1 084平方千米,水库蓄水对库区及周边区域降水特征产生多方面影响。如图为三峡库区不同区域蓄水前后月平均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西北部年降水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库区西北部( )
A.获得的水汽增加
B.冷暖空气交汇强烈
C.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大
D.库区回水顶托作用增强
√
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腹地7、8月降水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别是
( )
A.增加,空气湿度增大
B.增加,水域面积扩大
C.减小,昼夜温差增大
D.减小,大气对流减弱
√
3.A 4.D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库区蓄水导致水域面积变大,蒸发量加大;同时,库区西北部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夏季,此时盛行东南风,东南风从库区带来大量水汽,所以空气中水汽增加,A正确;冷暖空气交汇属大气运动,不受水库蓄水影响,B错误;水库蓄水后会导致周围植被覆盖区被淹没,虽然对植被覆盖率影响甚微,但也不会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大,C错误;库区回水顶托作用影响水的流动和沉积作用,不会影响降水,D错误。第4题,根据
库区腹地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可知,7、8月蓄水前后差值为负值,说明降水量减少,A、B错误;库区蓄水后,库区水域面积变大,库区腹地昼夜温差应该减小,C错误;库区水域面积增大, 导致昼夜温差减小,大气对流运动减弱,故而上升气流少,降水减少,D正确。]
(2025·安庆模拟)“大气河”是指地球大气对流层中跨越中纬度地区的强水汽输送的瞬变通道,对于全球水汽循环有着重要意义。东北太平洋是“大气河”频繁发生的区域,因夏威夷盛产菠萝,所以美国气象预报员用“菠萝快车”来描述将热带的水汽从夏威夷群岛附近输送到美国西海岸的“大气河”。右图示
意2024年某月拍摄的“菠萝快车”卫星图
像。据此完成5~7题。
5.“菠萝快车”的基本组成单元是( )
A.温带气旋 B.热带气旋
C.准静止锋 D.快行冷锋
6.“菠萝快车”主要发生在( )
①1—3月 ②4—6月 ③7—9月 ④10—12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7.仅考虑物质循环,“菠萝快车”对美国西海岸的影响是( )
A.改变热平衡 B.增加极端天气
C.加快水循环 D.促进能量流动
√
5.A 6.B 7.C [第5题,“菠萝快车”的水汽源自热带地区,通过中纬度盛行西风进行输送,暖湿气流因气旋内部剧烈的上升运动,水汽凝结为水滴,气态变为液态,在这一凝结过程中释放的热能,又为气旋发展提供动力,从而形成规模庞大的云系,A正确。第6题,从全球范围来看,“大气河”是温带气旋的伴生物,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温带气旋组成。由于“大气河”与温带气旋联系紧密,气候意义上的“大气河”多发于冬半年,
1—3月、10—12月处于冬半年,①④正确。故选B。第7题,从物质循环来看,“大气河”挟带大量水汽,加快水循环,C正确;从能量流动来看,“大气河”通过潜热释放改变中纬度地区的热平衡、热交换,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的能量流动,A、D错误;受“大气河”影响,美国西海岸极端天气增加,但其不属于物质循环,B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8.(2024·秦皇岛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云南元阳(图甲)哈尼梯田主要种植水稻,总面积约 100 万亩,全部“镶嵌”在海拔 600~2 000米的山坡上,具有“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垂直景观结构(图乙),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当地的生产、生活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对森林的保护,仅允许在人工林放牧及间伐取材(对过密的林木进行疏化采伐,并留下一定高度的带芽树桩); 同时梯田长年泡水且利用雨季雨水冲洗地表污物入田实现自然施肥。
(1)阐述水田参与的水循环过程。(8分)
(2)分析当地雨季实施自然施肥的原因。(6分)
(3)随着人口的增加,当地水资源变得紧张。为节约用水,有人建议改水田为旱地,但遭到反对。请说明反对的理由,并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解析] 第(1)题,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下渗等,结合材料从以上方面分析水田参与的水循环过程即可。结合纬度位置可知,当地地处热带地区,水田长年泡水,且水田生长植被,蒸发、蒸腾旺盛;大量水蒸气沿山坡上升,遇冷凝结,在高海拔地区形成降水;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并受地势因素影响,逐级灌溉(补给)水田;水田滞留水流增加下渗,补给地下径流,水田多余的水最终汇入河流。
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水田实现自然施肥的关键是雨季雨水冲洗地表污物。当地雨季(夏季)高温多雨,为水稻的生长旺季,对肥料需求量大,高山森林区枯枝落叶、牲畜粪便积累丰富,村寨生活污水、有机废物排放量大,提供较为充足的有机肥料,这些有机肥被雨水冲刷后,形成肥沃水流,被带到地势较低的水田,汇入梯田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实现自然施肥。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改水田为旱地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减少水域面积、破坏梯田景观等方面分析。改水田为旱地,将减少当地水域面积,水域面积减小会产生不利影响,减少蒸发、蒸腾水量,局地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水资源供给减小,加剧用水矛盾;破坏梯田景观,减少旅游收入;另外,节约用水的方式很多,比如建蓄水池、提高节水意识等,没有必要将水田改为旱地。
[答案] (1)当地地处热带地区,水田长年泡水,蒸发、蒸腾旺盛;大量水蒸气沿山坡上升,在高海拔地区形成降水;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并逐级灌溉(补给)水田;水田滞留水流增加下渗,补给地下径流,水田多余的水最终汇入河流。
(2)当地雨季(夏季)高温多雨,为水稻的生长旺季,对肥料需求量大;高山森林区枯枝落叶、牲畜粪便积累丰富,村寨生活污水、有机废物排放量大;经雨水冲洗,形成肥沃水流,汇入梯田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3)改水田为旱地,将减少当地水域面积,减少蒸发、蒸腾水量,局地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用水矛盾;破坏梯田景观,减少旅游收入;可以通过节约用水、建设水塘等储水设施的方法来满足用水。
9.(2025·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奉先寺石像为河南龙门石窟的重要文物单元,位于伊河崖壁人工开凿的凹陷空间内,坐西面东,崖顶有厚达1~2.2米的松散堆积层,下渗能力强。渗水对奉先寺石像的保存威胁较大,夏季尤甚。与北壁相比,奉先寺石像所在的凹陷空间南壁渗水更多。2021—2022年,龙门石窟大修工程对奉先寺石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图1为奉先寺石像及周边景观图,图2示意奉先寺石像所在凹陷空间的地质构造。
(1)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简述夏季奉先寺石像遭受渗水危害较为严重的原因。(6分)
(2)与北壁相比,分析南壁渗水更多的原因。(6分)
(3)为治理渗水对石像文物的破坏提出可行性措施。(8分)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较大,为渗水提供充足的水源;夏季降水较为集中,短时间内渗水量较大,对石像的破坏力强;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气温高,渗水后水分蒸发速度快,盐分析出,造成奉先寺石像表面破裂变形,故夏季奉先寺石像遭受渗水危害较为严重。
第(2)题,读图可知,南壁裂隙数量更多、更密集,裂隙的深度也更深;且在南壁附近有溶洞发育,裂隙与溶洞相连,裂隙下渗的水流向南部凹陷空间内排泄;图中地层自南向北倾斜,使地下水自南向北流动,故南壁渗水更多。
第(3)题,可以在坡顶提高植被覆盖度,发挥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拦截雨水,减少流向奉先寺的水量;在坡面和坡顶修筑排水沟,尽量地排出水分,减少下渗;使用混凝土等材料封堵裂隙,阻挡水分进入;在南侧适当位置设置排水设施,保持较干燥的环境。
[答案] (1)夏季降水量较大,为渗水提供充足的水源;夏季降水较为集中,短时间内渗水量大,破坏力强;夏季气温高,渗水后水分快速蒸发,盐分析出,造成奉先寺石像表面破裂变形。
(2)南壁裂隙更密集、更深;南壁附近有溶洞发育,并接纳裂隙下渗的水流,向凹陷空间内排泄;地层自南向北倾斜,地下水自南向北流动。
(3)在坡顶提高植被覆盖度,拦截雨水;在坡面和坡顶修筑排水沟,减少下渗;使用混凝土等材料封堵裂隙;在南侧适当位置设置排水设施。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