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课时20 海水的性质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理解并识记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1.简答:写出表层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提示] 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状况主要与纬度位置、季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有关。
2.填空:总结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 km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____,而1 km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____。
(2)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__________递减。
(3)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____冬季。
较大
较小
低纬向高纬
高于
任务2——理解并识记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1.简答:写出盐度的影响因素。
[提示] 海水的温度、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
2.简答:读图,总结世界盐度的分布规律。
[提示] 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并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任务3——了解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1.填表:写出下列因素与海水密度的相关性。
影响因素 与海水密度的相关性
温度 ______
盐度 ______
深度(压力) ______
负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2.判断
(1)大洋表层海水密度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 )
(2)一般情况下,高纬度海区的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大。 ( )
(3)一般而言,在中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 ( )
√
×
√
衔接一 必修第一册教材图3.8变式
读太平洋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完成1~2题。
1.三个观测站中( )
A.观测站①的表层水温超过25 ℃
B.观测站②的纬度位置最低
C.观测站③的海水热量源于地球内部
D.0~1 km,观测站①的水温变化幅度比观测站②大
√
2.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观测站①表层海洋生物稀少
B.观测站②深度越深海洋生物越多
C.观测站①②③海洋表层生活的生物种类不同
D.观测站①②③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不会影响生物
√
1.B 2.C [第1题,该图纵坐标表示深度,横坐标表示海水温度,可读出观测站①的表层水温为20 ℃,A错误;观测站②的表层水温约为22 ℃,观测站③的表层水温为15 ℃,海水表层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观测站②的海水温度最高,纬度最低,B正确;海水热量源于太阳辐射,C错误;0~1 km,观测站②的海水温度变化幅度最大,D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读出,观测站①的表层水温为20 ℃,海洋表层水温较高,生物较多,A错误;同一个海区,水温
的垂直变化也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层水温高,阳光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多,B错误;从图中可读出,观测站①②③海洋表层水温不同,生活的生物种类不同,C正确;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可能引发海洋生物的季节性游动,以追逐更适宜的温度,D错误。]
衔接二 必修第一册教材图3.12变式
读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单位:‰)分布图,完成3~4题。
3.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 )
A.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B.副热带海域向两极逐渐降低
C.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D.热带海域向两极逐渐降低
√
4.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的( )
①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②温度越高,盐度越低
③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 ④蒸发量越大,盐度越低
⑤降水量越大,盐度越高 ⑥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
3.C 4.B [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大致呈东西走向(看整体走向),等盐度线数值在回归线附近较大,即副热带海域(大致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海水盐度较高,两极海域和赤道海域数值较小,即盐度较低。所以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故选C。第4题,根据盐度分布规律和世界各海域自然地理特征可以看出,在外海或者大洋,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①正确;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③正确;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⑥正确。故选B。]
衔接三 必修第一册教材自学窗变式
新加坡年平均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但由于地域狭小,无法在陆地上找到较大的蓄水区,淡水资源极度匮乏。为此,新加坡通过建设滨海堤坝,将滨海湾和外海隔开,雨水汇入海湾,使其中海水逐渐被替换为淡水,从而缓解了淡水资源短
缺状况。如图示意新加坡滨海堤坝位置。
据此完成5~6题。
5.从水循环的角度,推测新加坡淡水资源匮乏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平,下渗量小 B.雨季短,年降水量小
C.气温高,蒸发量大 D.河流短小,储水难
6.滨海堤坝建成后,堤坝外围海域海水主要变化是( )
A.盐度增大 B.密度降低
C.温度升高 D.潮汐规律改变
√
√
5.D 6.A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势低平,利于下渗,且下渗量小会使地表径流量大,其不是新加坡淡水资源匮乏的原因,A错误;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B错误;新加坡虽然降水多,但国土面积狭小,无大河,存水条件较差,导致淡水资源匮乏,而与蒸发量关系不大,C错误,D正确。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滨海堤坝建成后,雨水和河水被隔绝在堤坝内,堤坝外围海域汇入淡水减少,盐度增大,A正确;堤坝外围海域海水盐度升高,密度也升高,B错误;该措施对海水的温度与潮汐规律影响较小,C、D错误。]
1.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提升·核心素养
影响因素 对海水温度的影响
纬度 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则全球海水表层温度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同纬度海区海水表层温度大致相同
影响因素 对海水温度的影响
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表层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表层温度较低
季节 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深度 表层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 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 000~2 000米变化较小,2 000米以下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2.海水温度的影响
(1)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还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的影响。
(2)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影响海洋运输。
(3)大气温度
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3.海水盐度的分布
分布规律 随纬度变化呈现双峰分布格局,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海域差异 赤道 海域 气温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不高
副热带 海域 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海域差异 中高纬 度海域 气温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
南北半球 纬度40°~60°附近海域,北半球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北半球该纬度带陆地广阔,有较多的河川径流入海,对海水起稀释作用
4.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因素 原因 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稀释海水,使海水盐度降低;蒸发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盐度较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入海径流能稀释海水 有径流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没有径流注入的海区,则盐度相对较高;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因素 原因 影响
洋流 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使海水蒸发加强,使得盐度升高;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使海水蒸发减弱,使得盐度降低 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因素 原因 影响
海域封闭程度 主要影响内外海水的交换能力和交换量 较封闭的海区,盐度会越来越高或者越来越低(有大量河流水注入,盐度越来越低;没有河流水注入,盐度越来越高)
海冰 融冻 融冰过程中释放淡水,稀释海水,盐度降低;反之,结冰过程中盐度升高 融冰海区盐度降低;结冰海区盐度升高
5.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水平分布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温度、盐度、深度(压力)
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分布 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有时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
6.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航行 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有利于潜艇的航行
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军事侦察 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密度迅速增加,对声波有反射和折射作用,潜艇在此深度范围以下活动,不易被声波侦测到
(2024·山东卷)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
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
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
据此完成(1)~(2)题。
培养·思维能力
(1)下列月份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洋流
√
√
【解题导引】
(1)图文信息→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该处海域表层营养盐类密度高→此处属北印度洋海区→盛行“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M区域位于孟加拉湾南部、西邻阿拉伯海→在夏季,阿拉伯海周边河流淡水注入少,海水上升流较强→底层营养盐类上泛,表层营养盐类多→7月西南季风将阿拉伯海高营养盐海水带到孟加拉湾
(2)图示N区域位置→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蒸发、降水季节差异小→N区域邻近的岛屿面积较小、获得的入海径流较少→7—8月,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带来孟加拉湾北部被入海径流稀释后的海水→海水盐度降低;12月至次年1月,北印度洋海区洋流为逆时针→受孟加拉湾北部稀释海水的影响小,海水盐度高
阅读上题图文,比较孟加拉湾沿岸与阿拉伯海沿岸的盐度高低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提示] 孟加拉湾沿岸的盐度较阿拉伯海沿岸低。
理由:阿拉伯海沿岸以沙漠气候为主,蒸发旺盛,降水稀少,周边河流淡水注入少,盐度较高;孟加拉湾沿岸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相对较多,陆地河水注入多,盐度相对较低。
视角一 海水盐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025·重庆万州区模拟)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山东半岛北部,海湾西北方向为黄河入海口。某研究者在该海湾西部沿某经线剖面做盐度空间分布统计,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夏季等盐度线分布图(单位:‰)。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剖面夏季表层海水盐度南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 B.降水
C.河流 D.风浪
2.图示剖面夏季海水盐度在垂直方向上( )
A.分层明显 B.均匀分布
C.逐渐降低 D.逐渐升高
√
√
3.与夏季相比,该剖面冬季表层海水盐度特点是( )
A.高纬度地区下降快 B.平均盐度低
C.低纬度地区下降快 D.南北差异小
√
1.C 2.A 3.D [第1题,读图可知,夏季该海域北部盐度低,南部盐度高。根据材料可知,该剖面西北方向为黄河入海口,可知北部盐度低是由于黄河水的稀释,C正确;温度、降水和风浪对海水盐度有影响,但不是该剖面海水盐度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A、B、D错误。第2题,根据图中等盐度线垂直分布特点可知,垂直方向上盐度分层明显,从表层到底层盐度呈“高—低—高”的变化特点,其中低盐度层的形成是河流从北向南的扩散过程导致的,A正确。第3题,冬季时北部黄河入海径流减少,河流稀释作用减弱,因此北部盐度变高,南北差异减小,D正确,A、B、C错误。]
视角二 海水温度及其影响
(2024·南昌二模)研究表明,中美地峡西侧海域受赤道逆流影响,存在季节性暖池(多年平均海水表层温度大于28 ℃的暖海区)。受各种因素影响,中美地峡两侧海面温度季节和空间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某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中美地峡东西两侧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中美地峡两侧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差异较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图中甲、乙两处表层海水温度与周边海域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是( )
A.陆地风势力强 B.海域较为封闭
C.汇入径流较多 D.寒流影响显著
√
√
6.与冬季相比,夏季中美地峡东西两侧海域表层海水( )
A.东侧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升高
B.西侧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升高
C.西侧海域的渔获量全年最多
D.东侧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变大
√
4.D 5.A 6.B [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冬季气压带、风带整体南移,表层海水水温偏低,加之受东北信风影响,中美地峡山地狭管效应明显,离岸风势力强,西侧海域上升流明显,导致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中美地峡东侧海域受陆地阻挡,北赤道暖流在此汇聚,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导致冬季中美地峡两侧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差异较大,D正确。夏季赤道逆流北移,中美地峡西侧海域暖池效应明显,两侧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差异较小,B错误;春季和秋季大气环流稳定,两侧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差异较小,A、C错误。
第5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时期是冬季,北美大陆冷空气南下,受东北信风的叠加作用,狭管效应显著,陆地风势力强。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导致甲、乙两处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偏低,A正确;甲、乙两处海域宽阔,不封闭,B错误;冬季降水较少,西侧海域汇入径流较少,C错误;寒流流经,导致海水等温线呈条带状,不符合图中海水等温线的闭合状态,D错误。
第6题,与冬季相比,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逆流在陆地轮廓影响下,在中美地峡西侧海域汇聚,形成夏季暖池效应,故西侧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升高,B正确;夏季东侧墨西哥湾海域降水多,汇入径流量多,表层海水盐度降低,密度变小,A、D错误;西侧海域冬季受上升流影响,营养物质随冷海水上泛,浮游生物丰富,渔获量全年最多,C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9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绍兴二模)冷泉是以甲烷等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流体在海底的渗漏活动。“海马”冷泉是我国首次在南海北部发现的具有世界级规模的冷泉系统。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二十) 海水的性质
1.能正确反映“海马”冷泉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是( )
A. B.
√
2.“海马”冷泉活动产生的影响是( )
A.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B.显著降低海域水温
C.有助于形成可燃冰 D.减缓全球变暖
√
1.D 2.A [第1题,海水垂直方向变化规律是从海面到海底,总体上温度下降,A、B图海水温度均为下高上低,A、B错误;“海马”冷泉区位于我国南海海域,属热带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在20 ℃以上,C图表层温度较低,C错误,D正确。
第2题,海底冷泉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碳源和能量,丰富了海底生物多样性,A正确;冷泉的命名是与海底“热液”相对,真实水温与正常水温差异不大,B错误;可燃冰在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冷泉是可燃性气体的渗漏活动,会使海底失去可燃性气体,不利于形成可燃冰,C错误;冷泉泄漏到大气中,会增加大气碳含量,甲烷也属于温室气体,会加剧全球变暖,D错误。]
(2024·九江二模)下图示意我国南海距陆地较远的某海区海水盐度月均垂直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该海域1 500米深度内,盐度垂直差异最小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10月表层海水盐度出现低值,推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径流
C.洋流 D.台风
√
√
3.A 4.D [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月盐度垂直差异为0.3‰~0.9‰,4月盐度垂直差异为0.9‰~1.5 ‰,7月盐度垂直差异为0.6‰~1.2 ‰,10月盐度垂直差异为0.9‰~1.5‰,综上所述,该海域1 500米深度内,盐度垂直差异最小的月份是1月,A正确。第4题,该图为我国南海距陆地较远的某海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月为秋季,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降低表层海水盐度,D正确;我国南海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季节差异较小(10月与邻近月份的太阳辐射差异小),排除A;图示地区距陆地较远,表层海水盐度出现低值,推测其主要影响因素不是径流,排除B;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较稳定,排除C。]
(2025·沧州模拟)因垂向混合作用,海洋表层水体通常存在性质几乎不随深度变化而变化的水层。若该水层受强烈的盐度变化影响,海水密度在一定深度内随深度的增加
而迅速增加,则会形成障碍层,使海
水上下层的热量交换受阻。右图示意
赤道西太平洋暖海区海水性质随深度
的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该海域障碍层的深度范围为( )
A.0~50米 B.50~90米
C.90~120米 D.120~160米
6.该海域形成障碍层的根本原因是( )
A.降水丰富 B.气旋多发
C.水温偏低 D.暖流流经
√
√
5.B 6.A [第5题,据材料可知,该障碍层是海洋表层水体受强烈的盐度变化影响,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大形成的。结合图中信息,该海域50~90米深处温度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但盐度迅速增加,密度也随深度增加迅速增大,形成障碍层,B正确;0~50米深处盐度、密度、温度变化小,A错误;90米以下温度有明显下降,但密度变化不太大,C、D错误。
第6题,据材料可知,海水障碍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表层海水的盐度变化,即表层海水盐度降低,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大形成。该海域位于赤道附近西太平洋,受赤道低压影响,降水丰富;同时受信风的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侧海水流入西侧,使西侧暖水聚集,近海面空气受热上升,降水丰富。因此海洋表层水体盐度低,而其下部海水盐度较高,因此形成了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大的障碍层,A正确;赤道附近西太平洋地区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小,难以形成气旋,B错误;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水域水温总体较高,而不是偏低,C错误;暖流只对表层海水有一定影响,对深层海水影响较小,D错误。]
(2025·遵义模拟)在潮滩(表层淤泥层中有大量生物通道集群分布)地区存在一个由海水与地下水混合形成的活跃区,该区域与地表河口的功能相似,故被称为“地下河口”。“地下河口”由盐水楔形体、盐度晕(由于不断向海洋排泄的淡水将较高密度的海水顶托在含水层顶部,该区域形成高盐水透镜体)和地
下水排泄通道三个明显的水盐混合
区域组成。右图示意山东省莱州湾
坡度平缓近岸潮滩地区地下河口模
式。据此完成7~9题。
7.海平面变化对盐度晕产生的影响是( )
A.涨潮时盐度晕面积扩大、厚度增大
B.涨潮时盐度晕面积缩小、厚度缩小
C.退潮时盐度晕面积缩小、厚度增大
D.退潮时盐度晕面积扩大、厚度缩小
√
8.潮滩盐度晕形成的部位( )
A.海水与地下水交换更显著
B.海水渗透率较其他部位低
C.与地下水排泄通道相分离
D.生物通道较其他部位集中
9.图示盐水楔形体向海洋方向移动最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
7.A 8.B 9.B [第7题,由材料可知,“地下河口”由盐水楔形体、盐度晕(由于不断向海洋排泄的淡水将较高密度的海水顶托在含水层顶部,该区域形成高盐水透镜体)和地下水排泄通道三个明显的水盐混合区域组成。涨潮时,海水顶托作用强,盐度晕面积扩大,厚度增大,A正确,B错误;退潮时,海水顶托作用弱,盐度晕面积缩小,厚度缩小,C、D错误。
第8题,由图可知,潮滩盐度晕形成的部位海水与地下水交换不显著,A错误;海水渗透率较其他部位低,难以与淡水交换,B正确;与地下水排泄通道相连,C错误;若生物通道较其他部位集中,海水发生搅动,淡水和海水容易混合,不易发生盐度晕,D错误。
第9题,夏季降水丰沛,大气降水对河流补给量大,为河流的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大,当河流径流量较大时,盐水楔形体的位置可能向海洋移动,B正确;春季、秋季、冬季河流径流量小,盐水楔形体一般不会向海洋方向移动,A、C、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10.(2024·兰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渤海三面环陆, 中部存在水深约20米的浅滩,浅滩的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水深大于25米和30米的洼槽,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受地形、 气候影响,渤海底层水温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右图示意8月下旬渤海底层海
水温度图。
(1)据图描述渤海底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4分)
(2)分析夏季渤海底层中部海水暖中心形成的原因。(8分)
(3)分析渤海湾海域污染严重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判断,渤海南侧、西侧和北侧的海湾内及中部底层水温高于24 ℃,水温较高;而其他海域底层水温较低。第(2)题,读图可知,渤海三面环陆,海域封闭,夏季海水的热交换能力较低;中部存在水深约20米的浅滩,太阳辐射使底层海水升温较快;浅滩的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水深大于25米和30米的洼槽,在夏季风吹拂下,受中部浅滩南北洼槽地形的影响,海水形成顺时针环流,减少了中部浅滩的暖水与周围冷水的热量交
换,使中部浅滩保持高温;洼槽水较深,冬季残留的冷水多,再加上黄海底层有较低水温的海水流入,导致南北洼槽海水温度较低。第(3)题,渤海湾沿岸为环渤海经济区,区域内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渤海湾三面环陆,海域封闭,水体较浅,水体与外界海区交换能力较差;沿岸为淤泥质海滩,污染物易富集,不易扩散。
[答案] (1)渤海南、西、北部的海湾及中部底层水温较高,其他水域底层水温较低。
(2)渤海海域较封闭,夏季海水热交换能力较低;中部浅滩海水较浅,太阳辐射使底层海水升温快;在夏季风吹拂下,受中部浅滩南北洼槽地形的影响,海水形成顺时针环流,减少了中部浅滩的暖水与周围冷水的热量交换;南北洼槽海水深,冬季的残留冷水量大;黄海底层冷海水的流入,导致南北洼槽海水水温较低。
(3)渤海湾沿岸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海域封闭,水体较浅,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沿岸为淤泥质海滩,污染物易富集。
11.(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有理论认为,全球变暖会放大全球水循环规模(即更多的水从海洋中蒸发,水循环各环节随之变化)。由于全球规模的蒸发量难以测量,全球水循环规模及变化难以被观测。某研究通过海水盐度数据对全球水循环规模进行估计,为“全球变暖会放大全球水循环”的观点提供了证据。右图为1960—2017年
太平洋某断面0~400米海水
盐度变化趋势图。
(1)据图绘制太平洋该断面上A—B海水盐度变化趋势剖面,并描述该剖面上海水盐度变化的特点。(6分)
(2)在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出全球变暖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影响,并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依据图例可知,从A(0)海水盐度先逐渐增大,在10°S~18°S盐度出现峰值(100~150)后又逐渐减小,在8°N附近出现低值(-50)后再增大,然后在25°N附近出现次峰值(50~100)后盐度再次减小到B(-100~-50),绘图如下:
副热带海区蒸发旺盛而降水少,因此盐度高;赤道附近海区蒸发旺盛但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盐度相对较低。故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盐度以升高为主,形成盐度高值区,南回归线附近盐度更高,盐度变化更显著;而赤道及以北地区因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除副热带海区),盐度往北降低。
第(2)题,读图可知,甲位于南极洲附近海域,纬度高,多海冰及冰川。全球变暖导致蒸发旺盛,同时全球变暖还会使南极洲冰川及附近海冰融水增大,淡水汇入增多,淡水收入大于蒸发,表层海水盐度降低;乙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而全球变暖使蒸发加剧,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故海水盐度升高。
[答案] (1)画图:
变化特点:赤道以南区域、北半球副热带区域盐度以升高为主;赤道以北除副热带区域外盐度以降低为主;变化最显著区域在南回归线附近。
(2)甲:全球变暖导致蒸发量加大;甲为南半球高纬度海区,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南极冰川、附近海域海冰融化量增大,淡水汇入增多;淡水汇入作用强于蒸发,表层海水盐度降低。
(或乙:全球变暖导致蒸发量加大;乙为南半球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降水少,各要素作用叠加,该区域表层海水盐度升高。)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