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一部分 第六章 课时3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44 第一部分 第六章 课时3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六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3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简答: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是什么?有何意义?
[提示] 自然环境要素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简答:什么是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提示] ①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②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任务2——分析归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掌握其主要表现
1.填空

总结: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________的结果。
物质迁移
拓宽
2.填空
总结: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
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减少
减弱

增加
3.填表:认识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整体 响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________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________,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响应特点 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____
物质迁移
连锁变化
快速
增强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1教材活动变式
自然环境要素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图,完成1~2题。
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  )
A.具有独立性
B.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C.由大气、水、生物三部分组成
D.总是力求保持协调稳定
2.图中反映的地理功能是(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稳定功能 D.选择功能


1.D 2.C [第1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A错误;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地貌等,C错误;自然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D正确。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环境要素的地理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并不单指光合作用,稳定功能是指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并不是静态平衡,图中反映的地理功能是稳定功能,C正确。]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1教材案例变式
读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将“①地理位置,②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③色暗、肥沃的土壤”填入框图中,与图中的a、b、c相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增大 ④河流含沙量减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A 4.B [第3题,与地表植被直接相关的是土壤,不同的土壤直接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种类,c主要指向了各类地表植被,推断c对应的是③色暗、肥沃的土壤;气候与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地带性植被,b主要指向了各类地表植被和土壤,推断b对应的是②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地理位置是气候的成因之一,a对应的是①地理位置。图中的a、b、c相对应的是①②③,A正确。
第4题,土壤腐殖质得益于枯枝落叶,森林面积锐减,枯枝落叶减少,土壤腐殖质减少,①错误;森林面积锐减,地表裸露,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②正确;森林面积锐减,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则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增大,③正确;森林面积锐减,地表裸露,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提升·核心素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水文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陡,易水土流失;坡缓,泥沙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2.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1)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
(3)某一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通过四大循环引起其他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
3.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与特征。
第二步,概括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联系性
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如下图所示: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如下图所示:
(2024·全国甲卷)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它们靠暖季在冰面上滚动方能维持生存,
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右图是冰
面上的苔藓球照片。据此完成(1)~(3)题。
培养·思维能力
(1)最能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的是(  )
A.冰蚀洼地冻融  B.冰川两侧河流沉积
C.大气粉尘沉降 D.冰面砾石物理风化
(2)“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
A.排出水分 B.获得养分
C.躲避阳光 D.保持热量


(3)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  )
A.平均温度高 B.氧气含量高
C.水汽含量低 D.气压波动大

【解题导引】
(1)图文信息→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纬度高,终年气温较低→冰面地势较高,无法得到冰蚀洼地及两侧河流沉积的物质→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只能来自大气粉尘沉降
(2)冰川表面植物生存环境寒冷干燥,在暖季时方能生长→“冰川老鼠”是一种苔藓球→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水分→球形构造滚动时方能整体接受光照、水分,并获取矿物质
(3)“冰川老鼠”是一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为应对寒冷环境→球内具有保温功能→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平均温度高
阅读上题图文,分析假如因某种原因,该处冰面上的苔藓球大量死亡,对该处冰川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请说出原因。
[提示] 会导致该处冰川快速消融退缩。原因:这些冰面上的苔藓球大量死亡后,因其不再滚动,且颜色较暗,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促使其所在位置的冰面融化。
视角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2025·南京模拟)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下图为“北极放大”大气驱动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①的含义最可能为(  )
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
C.大气逆辐射增强 D.降水量增加
2.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间变长 B.暖流增温
C.融冰释放热量 D.反射率降低


3.推测“北极放大”过程中,大气环流的变化趋势是(  )
A.极地高压增强
B.极地东风风力减弱
C.高纬环流增强
D.极地高空气压降低

1.C 2.D 3.B [第1题,水汽增多,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能够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北极近地面升温明显,C正确;水汽增多会导致云量增加,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北极地区不会出现明显增温,A、B错误;降水量增加对北极增温影响不大,D错误。
第2题,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说明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反射率降低,D正确;北极地区晴天多,日照时间主要受到昼长的季节变化影响,该因素没有变化,A错误;暖流对北极地区的影响较小,B错误;融冰吸收热量,C错误 。
第3题,“北极放大”是指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以上。由于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导致极地地区高压减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高纬环流势力减弱;由于极地地表气温升高,近地面形成上升气流,极地高空气压升高。 ]
视角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24·全国甲卷)右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4~6题。
4.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
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
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
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5.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
A.冻融造成的变形 B.构造挤压变形
C.流水不均匀沉积 D.风沙差异沉积
6.距今约15千年~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
A.持续升温 B.持续降温
C.波动升温 D.波动降温


4.D 5.A 6.C [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慢,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风沙层是由风力侵蚀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挟带的沙粒堆积形成的,有机质来源较少,且分解较快,有机质含量较少;泥沼土层是在水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水体中生物量较多,有机质的来源较多,且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高,B错误,D正确。
第5题,冻融作用会导致泥沼土冻胀,接受沉积出现差异,形成波状形变,A正确;构造挤压变形不会只作用于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B错误;泥沼土层形成于相对静水环境,不会出现流水不均匀沉积和风沙差异沉积,C、D错误。
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距今14.5千年前该地为冰水扇—洪积扇砾石层,距今约14.5千年~11.81千年为灰绿色泥沼土层,距今约11.81千年~8.11千年为风沙与泥沼土互层,距今约8.11千年至今为土壤层,说明该地之前为陆地环境,之后气温升高,获得的陆地径流补给量增加,演变为水生环境,然后蒸发量增加,湖泊干涸,又逐渐演变为陆生环境,且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在灰绿色泥沼土层有冻融现象,所以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波动升温,C正确,A、B、D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7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阳泉三模)黄河三角洲由泥沙堆积而成,其成土过程也是地势不断抬高和土壤不断脱盐的过程。黄河三角洲湿地在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耐盐耐涝的碱蓬种群、耐盐耐旱的柽柳种群及较为稳定的芦苇种群。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三十)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黄河三角洲湿地自陆向海的优势种群依次为(  )
A.芦苇种群—柽柳种群—碱蓬种群
B.柽柳种群—碱蓬种群—芦苇种群
C.碱蓬种群—柽柳种群—芦苇种群
D.柽柳种群—芦苇种群—碱蓬种群

2.随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推进,推测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方向为(  )
A.种群空间分布趋于稳定
B.芦苇种群有所扩大
C.碱蓬种群向内陆方向扩展
D.各种群向海洋方向扩展

1.A 2.C [第1题,由材料可知,黄河三角洲成土过程是地势不断抬高和土壤不断脱盐的过程。三角洲最前端堆积体形成年代较短,地势较低,含盐量较高,因此耐盐耐涝的碱蓬形成了优势种群;后随着地势不断抬高,土壤盐分降低,耐旱耐盐的柽柳形成优势种群;靠近陆地的部分形成年代较久,经过充分的地势抬升、脱盐、有机质积累,自然环境比较稳定,芦苇形成优势种群且较为稳定,意味着当地环境演替已经趋于稳定,可推断出芦苇种群应为最靠近陆地的优势种群。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自陆向海的优势种群依次为芦苇种群—柽柳种群—碱蓬种群,故选A。
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推进,黄河河口输沙量减小,加之入海口附近海水侵蚀较强,冲淤平衡被打破,侵蚀加剧,三角洲萎缩,种群空间分布不再稳定,海岸带的碱蓬种群向内陆方向扩展,挤压柽柳种群的生长空间,柽柳和芦苇种群分布空间会被压缩,芦苇种群缩小,C正确。]
(2025·潍坊模拟)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陕蒙交界处(如图),当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晚更新世早期,当地还是秃尾河上游一个河谷盆地,后演变为沼泽湿地。20世纪20—70年代,红碱淖逐渐形成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面水位急剧下降。据此完成3~4题。
3.红碱淖由河谷盆地演变为沼泽湿地,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地势低洼   B.冰川融化
C.径流增多 D.河道受阻
4.20世纪20—70年代,红碱淖为淡水湖泊,主要是因为(  )
①形成时间短 ②蒸发强度小 ③径流流出多
④大气降水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D 4.B [第3题,红碱淖的水系原本应与下游秃尾河相连,但图中显示目前水系已经中断,同时红碱淖由河谷盆地变成沼泽湿地,说明泥沙淤积加重,最可能是由于风沙堆积物阻塞河道,形成地表分水岭,将红碱淖的水系与秃尾河分离,逐渐积水,成为一片沼泽湿地,D正确;地势低洼虽然有利于积水和积累泥沙,但不是其由河谷盆地演变为沼泽湿地的最主要原因,A错误;该地区海拔不高,且地处温带,不会有永久冰川存在,且冰川融化会增加其水量,促进红碱淖水的外泄,不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B错误;径流增多同样会使红碱淖面积增大、水量增加,有利于促进其湖水外泄并与其他水系连通,不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C错误。
第4题,由于红碱淖目前与外流水系分离,成为内流水系,径流不断向红碱淖注入盐分,但是其仍为淡水湖泊,说明其形成时间相对较短,积累的盐分相对较少,①正确;由于该地区位于陕蒙交界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并且在20世纪20—70年代形成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且附近地区多河流分布,说明该湖受到的补给较多,最可能是大气降水补给,④正确;该地区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毛乌素沙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强度较大,②错误;图中所示红碱淖目前已完全和外流水系分离,且水系呈向心状注入红碱淖,其径流流出很少,③错误。 ]
(2025·济南模拟)我国南沙多数珊瑚岛屿土壤以石灰性的珊瑚和贝壳碎屑为母质,经过积盐脱盐、生物积累、淋溶作用形成。某研究团队对南沙新建岛屿上不同类型的珊瑚砂土壤进行研究:纯海洋珊瑚砂和无植被覆盖岛屿珊瑚砂土壤的酸
碱度比较接近,但是与有植被覆盖岛
屿珊瑚砂土壤(pH在7.0~7.5)相比有一
定差异。右图示意研究样品土壤有机
质含量。据此完成5~7题。
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纯海洋珊瑚砂和无植被覆盖岛屿珊瑚砂土壤的酸碱性最可能为(  )
A.碱性 B.中性
C.酸性 D.无法确定

6.推测图中S3的有机质含量远低于S4的原因为(  )
①新建岛屿珊瑚砂土壤缺少外源有机质的输入
②没有植物载体,有机质来源少 
③珊瑚砂土壤黏粒含量低,质地疏松,有机质等养分易被雨水淋溶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明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为了提高南沙新建岛屿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下措施比较有效的是(  )
A.平整土地,改变地形地势条件
B.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C.补充外源有机质,改良土壤
D.岛上种果树并在果园中养畜禽

5.A 6.B 7.C [第5题,由材料可知,有植被覆盖岛屿珊瑚砂土壤的pH在7.0~7.5,呈碱性。我国南沙多数珊瑚岛屿土壤以石灰性的珊瑚和贝壳碎屑为母质,经过积盐脱盐、生物积累、淋溶作用形成,所以纯海洋珊瑚砂和无植被覆盖岛屿珊瑚砂土壤的酸碱性最可能为碱性,A正确。
第6题,新建岛屿珊瑚砂土壤缺少外源有机质的输入,①正确;S3为有植被覆盖岛屿珊瑚砂土壤,②错误;珊瑚砂土壤黏粒含量低,质地疏松,有机质等养分易被雨水淋溶,③正确;S3和S4的水热条件差异不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差异不大,④错误。故选B。
第7题,据上题可知,新建岛屿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外源有机质的输入,所以提高南沙新建岛屿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有效措施是补充外源有机质,改良土壤,C正确;平整土地,改变地形地势条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小,A错误;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有机质含量也难以达到海南岛土壤耕层有机质最低标准,B错误;岛上种果树并在果园中养畜禽,土壤有机质提高也较慢,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8.(2025·武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中心,年降水量为80~160 mm,降水主要发生于冬季(降雪)和春季(降雨)。植物自疏现象是指同一植物种群植株密度出现降低的现象。下表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发育阶段多枝柽柳灌丛沙堆划分依据。
发育阶段 沙堆形态特征 土壤、结皮特征 植被特征
雏形阶段 体积较小,形态不规则 沙堆迎风坡和背风坡基本为流沙,表面无结皮 多以单个灌丛形式生长,迎风坡植被少,长势较好
增长阶段 体积增大,形态接近锥体 迎风坡为流沙,背风坡有少量结皮 多个灌丛形式生长,长势较好,迎风坡出现植被
发育阶段 沙堆形态特征 土壤、结皮特征 植被特征
稳定阶段 体积大,形态接近半椭球体 迎风坡和背风坡均有结皮,结皮发育较完整,结皮面积>70% 多个灌丛形式生长,迎风坡植被覆盖率略大于背风坡
表退阶段 体积较大,形态接近半椭球体,两侧风蚀崩塌 沙堆表面结皮破坏严重,风蚀较明显,结皮面积<50% 多个灌丛形式生长,自疏现象严重,枯枝率高,植株主要分布于沙堆边缘
(1)春季,雏形阶段沙堆上多枝柽柳主要利用0~40 cm浅层及360~500 cm深层土壤水,试分析原因。(6分)
(2)分析灌丛沙堆从雏形阶段到稳定阶段沙丘体积逐渐增大的原因。(6分)
(3)请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自疏现象对当地环境的可能影响。(6分)
[解析] 第(1)题,首先,春季植物生长对水分需求大,多枝柽柳要维持生长就需要足够的水分供应。其次,春季有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这些水分会补给浅层土壤(0~40 cm),所以多枝柽柳会利用这部分浅层土壤水。由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多枝柽柳根系发达,为了获取更多的水分,其根系能深入到深层(360~500 cm),吸收深层土壤水。
第(2)题,随着灌丛的发育,植被数量增多,覆盖率增大,对风沙的固定作用变强,更多的沙子堆积在沙堆上; 植被增多后,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增强,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减弱,沙子更容易堆积下来而不是被吹走;沙堆表面结皮的形成和发育,使得沙堆的稳定性增加,也有利于沙子的堆积和沙丘体积的增大。
第(3)题,自疏导致多枝柽柳灌丛的退化和死亡,使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到影响;植被覆盖率降低后,沙堆表面的裸露面积增大,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保水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土壤水分减少,影响其他植被的生长,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沙堆更容易遭受侵蚀和破坏,土地荒漠化可能加剧,同时也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新的沙源,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 (1)该季节植物处于生长旺盛期,(多枝柽柳)对水分的需求量大;春季有(季节性)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浅层土壤水,多枝柽柳增加了对浅层土壤水的利用;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干旱地区植被根系发达,为满足对水分的需求,其(多枝柽柳)根系吸收大量的深层土壤水。
(2)植被数量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大,固沙作用增强;风力减弱,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沙堆表层结皮面积逐渐增大,固沙保土保水作用增强。
(3)该阶段沙堆体积较大,高度较高,(多枝柽柳)根系可能无法获取地下水(土壤水),灌丛逐渐退化、死亡,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疏现象)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沙堆地表裸露面积增大,土壤保水能力下降,土壤水位降低,水量减少(多枝柽柳灌丛出现枯萎、矮化现象);如此循环往复,沙堆植被衰退,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加剧,形成新的沙源,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9.(2024·广州二模)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的生物量较大、叶面积较大。近年来,青藏高原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森林、灌丛)向草地扩张,对生长季的地表昼夜温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下图)。
(1)描述青藏高原木本植物扩张对生长季夜间地表温度的影响。(6分)
(2)从热量收支角度,分析青藏高原木本植物扩张对生长季白天地表温度的影响。(6分)
(3)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加剧还是减缓青藏高原气候变暖?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夜间地表温度距平均为正值,说明木本植物扩张使生长季夜间地表温度升高;其中,5—6月地表温度距平数值较大,说明升温幅度较大;7—9月地表温度距平数值相对较小,说明升温幅度较小,地表温度保持稳定。
第(2)题,读图可知,白天地表温度距平均为负值,说明木本植物扩张使生长季白天地表温度降低。原因主要有:木本植物生物量较大、叶面积较大,会遮挡阳光,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木本植物叶片较大,有利于植物蒸腾,蒸腾量较大,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地表吸收热量减少;木本植物向草地扩张,导致林下草本植物退化,裸露地表增加,地表散失热量增多,使地表温度降低。综上所述,木本植物扩张,地表白天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多,生长季白天地表温度降低。
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木本植物扩张,地表白天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地表温度降低,因此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会导致青藏高原日均地表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从而减缓了青藏高原气候变暖。
[答案] (1)夜间地表温度升高;5—6月升温幅度较大;7—9月升温幅度较小(保持稳定)。
(2)木本植物遮挡阳光,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木本植物叶片较大,蒸腾量较大,水汽和云量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地表吸收热量减少;木本植物扩张,林下草本植物退化,裸露地表增加,地表散失热量增多;综上所述,木本植物扩张,地表白天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多,生长季白天地表温度降低。
(3)减缓。理由: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日均地表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