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第一部分 第六章 课时31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45 第一部分 第六章 课时31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六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31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分析地域差异的产生,掌握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填图:认识同纬度地区沿海与内陆的地域差异。
演化
蒸发
2.简答: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地域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 低纬度地区与高纬度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3.填写:认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作有规律的更替。
(2)分布
①低纬度、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道到两极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②中纬度地区
大陆东岸 ________________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大陆西岸 ________________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填写:认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景观: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
(2)典型地区:__纬度地区。原因:北半球__纬度地区陆地广阔,____差异明显,从沿海向内陆,____条件差异大,所以自然地带分异明显。
森林带
草原带
荒漠带


海陆
水分
任务2——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
1.填表:认识温带湿润区不同地形的分异规律。
不同地形 水分条件及原因 适宜生长的植被
高而陡的山坡 降水较多地转化成________,土壤吸收较少,____条件差 只能生长较耐旱的植被,如____________等
低洼的河谷地带 周边汇水丰富,____条件好 生长着________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 水分适中 生长__________
坡面径流
水分
针叶树、灌木
水分
草甸植被
落叶阔叶林
2.连线:判断主导性因素。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5.7变式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典型植被分布示意图,①②③④⑤代表五种不同的植被类型。据此完成1~3 题。
1.图中所示各植被类型分布区域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③区域植被(  )
A.形成受寒流影响较大 B.季节变化不明显
C.普遍存在旱生结构 D.群落结构简单


3.导致②④两区域自然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海陆位置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1.D 2.B 3.D [第1题,结合世界某区域典型植被分布示意图可以判断,该地为非洲西部,其中①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②为热带草原,分布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区,③为热带雨林,分布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④为热带荒漠,分布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因此年降水量最小的是④。
第2题,③区域植被为热带雨林,分布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形成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较大,A错误;热带雨林季节变化不明显,B正确;热带雨林普遍不存在旱生结构,C错误;热带雨林群落结构最为复杂,D错误。
第3题,②热带草原分布区域的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以及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而④热带荒漠分布区域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因此导致②④两区域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D正确。]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5.8、图5.9、图5.10、图5.11变式
如图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十一假期拍摄的我国四个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照片。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四地植被类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②——热带草原
C.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D.④——温带荒漠

5.②地植被景观反映出当地(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夏暖冬冷,气候干燥

4.D 5.D [第4题,读图可知,①是温带落叶阔叶林;②是温带草原,我国没有热带草原气候分布;③是亚寒带针叶林;④是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第5题,②地植被是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暖冬冷,气候干燥,降水少,以草原植被为主,适合发展畜牧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1.理解掌握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提升·核心素养
2.掌握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地带的变化。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3.全面认识非地带性现象
(1)非地带性现象的分析技巧
①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②成因分析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2)非地带性现象的典型表现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陆地环境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的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如下表所示:
地区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形成原因
南美大陆西岸3°S~30°S 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呈狭长带状分布 安第斯山脉限制荒漠向内陆延伸(东西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北长)
地区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形成原因
南美大陆南部安第斯山脉以东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岸为离岸风,处于背风坡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地区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形成原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几内亚湾沿岸等地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纬度较低;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
地区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形成原因
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 温带荒漠带 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缺失 南半球相应纬度几乎全为海洋
4.地方性分异规律成因和表现
成因 地方 地形 如华北平原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是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并由此产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质的分异;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成因 地方水分 如湖泊周围地区,由于水分不同,出现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等的变化
较大范围 地面组成 物质 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表 现 有序性 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重复性 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2023·全国甲卷)如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3)题。
培养·思维能力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2)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3)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解题导引】
(1)材料信息→该区域的基本地貌为山地和谷地→地势高低起伏→源于内力作用(构造运动)
(2)图文信息→山坡地势较高、谷地地势较低→地下水水位高度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发育草甸植被
(3)材料信息→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不断抬升→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草甸植被逐渐被森林替代,比例下降→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
假如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简要分析图示谷地不适宜森林生长的原因。
[提示]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地下有冻土发育,谷地地下水水位高,冻土层厚,不利于林木根系的伸展,因此谷地不适宜森林生长。
视角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2023·浙江6月卷)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
①罗盘 ②雨具 ③冲锋衣 ④放大镜 ⑤手持卫星定位仪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
A.① B.②
C.③ D.④


1.B 2.C [第1题,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在地质考察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工具,通常有地质锤、指南针、十字镐、高度计、登山鞋、罗盘、放大镜、地质记录本、三角尺、测绳、笔记本电脑、手持卫星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系统)、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等,①④⑤正确;雨具、冲锋衣是保障物资,不是地质考察工具,②③错误。
第2题,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显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形成半环形气候类型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荒漠带周围为热带草原带,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森林景观,因此,路线③沿途可以欣赏到三种自然植被景观,C正确。]
视角二 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4·黑吉辽卷)河谷演化过程中,受坡度、地下水水位、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会发生地方性分异,各地貌位置的植被处于向地带性植被(与气候相适应的稳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如图示意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某河
谷地貌形态。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现存植被最接近地带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如果流域整体构造抬升,最早演替为地带性植被的是(  )
A.河漫滩草甸 B.洪积扇灌丛
C.沟谷沼泽林 D.分水岭疏林


3.D 4.B [第3题,该区域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应为落叶阔叶林。根据材料“受坡度、地下水水位、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会发生地方性分异”可知,该河谷植被受局部地区自然因素影响,发生地方性分异。乙、丙属于河漫滩及冲(洪)积扇,地下水水位较高,不适合乔木发育,易发育草本植物或灌丛植物,B、C错误;图中甲位于山脊一侧较陡的山坡上,海拔较高,地下水埋深较大,水分条件较差,因此该地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较大,A错误;丁远离河流,位于海拔较低的缓坡上,易发育森林,自然植被最接近地带性植被,D正确。
第4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该流域整体构造抬升,将导致河谷与坡地的相对高度逐渐减小,水分输入和输出差异也逐渐减小,因此从河谷至坡地距离越近,越早演替成为地带性植被,图中显示丙为洪积扇灌丛,距离丁坡地较近,构造抬升后,丙最早演替成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河漫滩草甸区位于河流两侧,构造抬升后,其水分条件依然较好,演替速度较慢,A错误;沟谷沼泽林区域水分条件与抬升前差异不大,且构造抬升后易发育成集水区,不易演替成落叶林,C错误;分水岭疏林海拔不变,输出水分依然较多,且气温较低,演替成为地带性落叶林的时间更长,D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1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3·山东卷)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1.B 2.B [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因此可生长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所以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
第2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条件不足,生长季较短,A错误;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该地区气候寒冷,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
(2025·南通模拟)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自然带Ⅰ、Ⅱ、Ⅲ分布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4.导致图中自然带Ⅱ在M处向南突出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地形 B.河流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3.D 4.A [第3题,自然带Ⅰ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于冰原带;自然带Ⅱ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附近,应为苔原带;自然带Ⅲ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三个自然带分布为南北向更替、东西向延伸,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4题,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60°E附近,图中自然带Ⅱ在M处向南突出区域应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东西两侧的平原高,气温偏低,因此出现苔原景观,故主要因素是地形,与河流、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2024·南通二模)某地理考察队到内蒙古大青山野外考察,发现山地甲坡长满了草本植物,乙坡则长满了白桦林和灌木。随着海拔升高,坡面植被差异减小。如图为考察队员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5~7题。
5.推测甲坡为(  )
A.阳坡、迎风坡 B.阳坡、背风坡
C.阴坡、迎风坡 D.阴坡、背风坡
6.影响山地两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岩性  D.水分
7.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减小,原因是(  )
A.坡度迅速变陡 B.坡面面积变小
C.风力差异减小 D.人类活动减少



5.A 6.D 7.B [第5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为内蒙古,为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且地形抬升作用较弱,降水较少,阳坡蒸发旺盛,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少,不适宜生长树木,适宜生长草类;阴坡蒸发较弱,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大,适宜生长树木,因此,甲坡为阳坡,乙坡为阴坡;甲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乙坡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综上所述,A正确。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响山地两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的水分,D正确;与热量、岩性关系不大,两坡降水差异不大,而且甲坡为迎风坡,则甲坡的降水量有可能略多于乙坡,如果单从降水量来看,甲坡生长森林的可能性更大,不符合实际情况,A、B、C错误。
第7题,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坡面面积变小,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减小,B正确;不是所有的山体顶端附近都是陡坡,A错误;风力差异、人类活动对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影响不大,C、D错误。]
黄河流域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主要为冲积平原。流域内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分布不均,植被类型多样。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植被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①②③④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寒草甸、热带雨林、温带草原
B.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
C.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
D.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
9.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海拔
C.水分 D.昼夜温差


8.D 9.C [第8题,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C错误;④植被位于黄河流域以南,应为我国南方的常绿阔叶林,A、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③位于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所以③表示的植被类型是高寒草甸,D正确。
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所以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C正确,D错误;影响④→①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A错误;海拔是影响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B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4分)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澳大利亚西北部干湿季分明,干季漫长,易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现象,湿季降水集中,多风暴,典型自然带为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也存在植被种类、植被覆盖度等分异规律。该区域可划分出长达
1 000千米的样带,使其成为研究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分异的“天然实验室”。研究表明,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异更多地表现为水分差异,而非纬度变化带来的热量差异。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降水量分布。
(1)简述澳大利亚西北部成为研究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分异“天然实验室”的条件。(6分)
(2)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异更多地表现为水分差异而非热量差异,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推测图示区域南北向植被特征的差异。(6分)
[解析] 第(1)题,澳大利亚西北部可划分出长达1 000千米的样带,热带稀树草原面积广大,研究空间大;据图中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知,南北方向水分条件差异大,有递变规律,内部植被种类、植被覆盖度等分异规律明显;西北部地形平坦,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小,植被分布典型;西北部地广人稀,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植被保护完好。
第(2)题,澳大利亚西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总体较好,澳大利亚西北部热量南北差异小;澳大利亚西北部自北向南离海岸线越来越远,受西北风影响逐渐减少,降水量逐渐减小;澳大利亚西北部是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受限,易成为植被生长的制约因素。
第(3)题,图示区域自北向南水分减少,逐渐变为沙漠,稀树草原的树木会减少;图示区域自北向南由草原演变为荒漠,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整体降低。
[答案] (1)热带稀树草原面积广大,研究空间大;南北方向水分条件差异大,有递变规律;地形平坦,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小,植被分布典型;地广人稀,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植被保护完好。
(2)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总体较好,南北差异小;自北向南离海岸线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受限,易成为植被生长的制约因素。
(3)自北向南稀树草原的树木减少;自北向南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整体降低。
11.(2025·南通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哈得孙湾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冰封期长,一年中雾日约300天,沿岸平原地区人口稀少,多以捕鱼和狩猎为生。
材料二 北美洲部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绘制甲地所属风带的风向并指出哈得孙湾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4分)
(2)判断自然带Ⅰ的类型,并简析其在哈得孙湾沿岸分布纬度较低的原因。(6分)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哈得孙湾沿岸环境人口容量小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甲地所属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受极地东风(东北风)的影响,盛行风长期吹拂海水,以及受哈得孙湾的海陆轮廓影响,使该区域以逆时针环流为主。
第(2)题,自然带Ⅰ主要分布在北极圈附近,应为极地苔原带。由于该自然带分布纬度较高,所以要求气温低,能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哈得孙湾沿岸,说明当地气温较低。哈得孙湾沿岸受寒流的降温影响,以及有海冰存在,所以当地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
第(3)题,从大气圈分析:哈得孙湾沿岸纬度高,气候寒冷,多雾,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弱,气候条件差,不适宜人口分布;从岩石圈分析:气候寒冷,冻土发育;从生物圈分析:气候寒冷,不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生长期短,生物量小。
[答案] (1)绘图如下:
影响因素:东北风;海陆轮廓。
(2)极地苔原带。
原因:受寒流及其所挟海冰影响,气温偏低。
(3)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多雾,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弱;冻土发育;生物量小。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