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第一部分 第六章 课时32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46 第一部分 第六章 课时32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六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32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分析归纳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阅读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空:山麓地带的植被类型。
南坡山麓地带:A__________;北坡山麓地带:B____________。
2.简答: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和北坡自然带谱差异并解释原因。
[提示] 差异:南坡比北坡自然带丰富。
原因: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复杂。
常绿阔叶林
高山草甸草原
3.简答: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一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的海拔不一样?
[提示] 不同:南坡分布在海拔4 500~4 800米,北坡分布在海拔
4 000~4 800米。
原因:南坡为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北坡为背风坡,水热条件差。
4.简答:由以上分析可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提示] 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5.简答:总结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表现特点。
[提示] (1)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地带垂直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衔接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5.12变式
如图分别为非洲自然带(图1)和赤道附近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图2)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两图所示的自然带中,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
A.①、丙     B.②、丁
C.③、甲 D.④、乙
2.乞力马扎罗山甲、乙、丙、丁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较北坡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坡度 D.人类活动


1.B 2.B [第1题,乞力马扎罗山位于东非高原东部,处于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地势高,气候凉爽,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其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山体南坡一小部分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山体北坡山麓自然带仍与该山所在地区水平自然带一致,为热带草原带。所以北坡山麓丁位置的自然景观与②处的自然景观一致,B正确。
第2题,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南北坡热量差异较小,但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较北坡好,因此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B正确。]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提升·核心素养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同一自然带海拔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程度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南坡雪线高度比北坡低
4.影响山体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2023·江苏卷)右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培养·思维能力
(1)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2)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


(3)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解题导引】
(1)图示信息→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地带→山地下部随着海拔的上升,水分条件不断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
(2)图示信息→高山灌丛草甸带位于山体顶部→山体顶部面积较小→不同坡向之间各要素差异小→高山灌丛草甸带的分布坡向差异小
(3)图示信息→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不同层面乔木层密度不同→各层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影响其垂直分层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阅读上题图文材料,判断该山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江南丘陵 B.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西北地区
D [图示信息显示,该山地基带类型为山地草原带,可排除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结合该山地的海拔,可排除青藏高原;山地基带为草原带,可判断该山地位于西北地区。]

视角一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分析
(2025·来宾模拟)天山(42°N~46°N)南北两侧植被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在海拔2 000~3 500 m的北坡广泛分布着森林,而在同海拔的南坡却分布着山地草甸等。下图为天山北侧不同位置植被垂直带谱。据此完成1~2题。
1.天山南北两侧海拔2 000~3 500 m处形成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2.天山北侧山地森林植被类型为(  )
A.落叶阔叶林 B.温带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1.A 2.D [第1题,影响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水分和热量,天山南北两侧海拔2 000~3 500 m处,光照、土壤、热量差异不大,由于迎风坡这一因素,水分在天山南北两侧植被分布中的影响更显著,北坡降水明显多于南坡,A正确。
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天山的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而天山北侧有森林分布的海拔为2 000~3 500 m,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其对应的森林植被类型应为更高纬度低海拔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A、B、C错误,D正确。]
视角二 垂直地域分异的成因分析
(2025·邢台模拟)贡嘎山位于四川省康定市以南,是大雪山的主峰,被誉为“蜀山之王”。下图示意贡嘎山地理位置及东、西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④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B.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D.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4.贡嘎山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经度 D.土壤


3.A 4.B [第3题,①为山麓的基带,山麓基带地处成都平原西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B、D错误;④位于高山荒漠带和高山针叶林带之间,气候更为寒冷,水分较为充足,应为高山草甸带,A正确,C错误。
第4题,东坡自然带谱更为复杂,西坡自然带谱较为简单,贡嘎山东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植被更丰富;而西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故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B正确;山地两侧的热量、土壤差异不大,A、D错误;与经度无关,C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9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徐州模拟)植被是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该山地可能是(  )
A.云南苍山   B.福建武夷山
C.山西太行山 D.内蒙古阴山
2.形成山麓东西坡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人类活动 ②地形坡度 ③光照 ④水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A 2.B [第1题,该山地西坡基带为亚热带干热河谷灌丛带,云南苍山位于横断山区,基带处于干热河谷,且最高峰海拔超过
4 000米,A正确;福建武夷山位于中国南方地区,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且海拔不到4 000米,B错误;山西太行山和内蒙古阴山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地区,C、D错误。
第2题,该山地西坡从基带亚热带干热河谷灌丛带向上过渡到常绿阔叶林带,说明随海拔的升高,地形对气流抬升,降水增加,出现大量的阔叶林,而东坡阔叶林较少,分布的海拔范围较小,且西坡林线较高,影响该山东西坡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④正确;由图中耕作线、耕作区可知,人类活动导致东西坡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从而影响植被分布,①正确。山麓东西坡的光照条件相差不大,图示没有山麓东西坡地形坡度的信息,②③错误。]
(2025·四川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某山地位于我国季风区,山麓海拔约250 m,年降水量550~790 mm,年均温10.8 ℃。海拔
1 000 m以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当前为次生植被。如表为该山地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即土壤有机质中的碳元素含量)。据此完成3~4题。
海拔(m) 植被类型 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g·kg-1)
0~10 cm 10~20 cm 20~40 cm
250 灌草丛 6.7 4.5 3.9
700 疏林灌丛 10.1 5.4 4.3
1 000 落叶阔叶林 11.7 7.5 5.0
1 400 针阔混交林 18.1 13.6 10.1
1 800 针叶林 24.4 20.6 17.2
2 000 草甸 51.7 38.4 23.7
3.该山地草甸分布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气候原因主要是草甸所在地带(  )
A.气温低 B.降水少
C.风速大 D.光照强

4.若不受人为干扰,该山地海拔250~700 m植被演替到成熟阶段的地带性植被是(  )
A.疏林灌丛、疏林灌丛
B.疏林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3.A 4.C [第3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草甸分布区主要位于海拔2 000 m以上,该山地山麓海拔约250 m,年均温10.8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则草甸所在海拔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弱,土壤有机碳分解较慢,有机碳含量高,A正确。
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拔1 000 m以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当前为次生植被。海拔1 000 m为落叶阔叶林,海拔250~700 m热量条件优于1 000 m,但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年均温较低,为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若不受人为干扰,该山地海拔250~700 m植被演替到成熟阶段的地带性植被都会成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因东西坡降水差异,两坡针叶林种群有较大差异。下图为贡嘎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数字①③代表的自然带分别为(  )
A.高山寒漠带、常绿阔叶林带
B.高山苔原带、常绿硬叶林带
C.高山草甸带、常绿硬叶林带
D.高山灌丛带、常绿阔叶林带

6.沿东坡4 900 m由低处往高处眺望,依次看到(  )
A.终碛堤、冰斗、“U”形谷
B.“U”形谷、冰斗、角峰
C.终碛堤、刃脊、冰斗
D.刃脊、终碛堤、角峰
7.贡嘎山东坡针叶林耐寒喜湿,推测西坡针叶林(  )
A.喜温喜湿 B.耐寒耐旱
C.喜温耐旱 D.耐寒喜湿


5.A 6.B 7.B [第5题,结合材料“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以及①③的海拔位置可以看出,①紧邻冰川带,应为高山寒漠带;③位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之下,应为阔叶林带,又因该山纬度较低,故为常绿阔叶林带。
第6题,沿东坡4 900 m由低处往高处眺望,依次看到的是冰川地貌中的“U”形谷、冰斗、角峰,地貌出现的位置越来越接近山峰。
第7题,贡嘎山东坡针叶林耐寒喜湿,西坡针叶林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且为阴坡,水热条件较差,推测西坡针叶林除了耐寒以外还要适应较少的降水,相对耐旱。]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8分)
8.(2025·长沙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阴山是我国重要的东西向山脉,位于内
蒙古自治区中部,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
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属内陆水系。右图
示意阴山垂直自然带谱。
(1)在下图中绘制从北坡山脚—山顶—南坡山脚沿线的气温变化趋势。(4分)

(2)指出阴山山腰处南北坡植被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解析] 第(1)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因此气温先减后增;南坡为阳坡且纬度较低,北坡为阴坡且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所以南坡山脚的气温高于北坡山脚。
第(2)题,南北坡植被的差异主要是南北坡水热状况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读图可知,阴山南坡山腰处植被主要是疏林、灌丛,北坡山腰处植被主要是森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南坡位于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光热条件好,且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较少,只能满足需水较少的疏林、灌丛的生长需要;该地区是阴山山脉,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北坡是迎风坡,冬季风带来部分降水,并且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加上植被对地表的遮盖导致蒸发较少,所以山腰处的水分条件可以满足森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的生长需要。
[答案] (1)绘图如下:
(2)差异:阴山南坡山腰处植被为疏林、灌丛,北坡山腰处植被为森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
原因:南坡为阳坡,光热组合条件好,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较少,只能满足需水较少的疏林、灌丛的生长需要;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可以带来部分降水,且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遮阴多,地表水分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可以满足森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的生长需要。
9.(2025·白银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林线指森林分布的海拔上限。“假林线”是在山顶附近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使本应分布森林的地带却分布灌丛或草甸,而森林只能分布在灌丛或草甸下部,分布高度低于林线。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中北部,位于南岭山脉的最南端,最高海拔为
1 586.8 m。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假林线”主要分布于海拔700~
1 200 m处。下图示意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位置,下表示意2015年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假林线”不同坡度的分布状况。
坡度/° 0~2 3~5 6~15 16~25 26~35 36~55 >55
比重/% 0.76 4.21 34.21 33.78 20.94 6.07 0.03
(1)说明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形成“假林线”的自然条件。(6分)
(2)分析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在0°~5°和>35°的坡度地带“假林线”少的原因。(6分)
(3)指出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内从山麓到山顶的土壤类型。(4分)
[解析] 第(1)题,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假林线”形成的自然条件:保护区内地形复杂,风大坡陡,这样的地形条件使得森林难以稳定生长,而草本植物和灌木则更能适应;山顶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部分地区岩石裸露,土壤条件不利于森林的发育,而草本植物和灌木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顶降水丰富,云雾多,湿度大,气温低。
第(2)题,0°~5°的坡度地带过于平缓,排水不畅,容易积水,不利于树木生长;而坡度>35°的地带,由于坡度较陡,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和崩塌,土层薄,养分少;另外,坡度较陡,水分下渗少,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树木生长。
第(3)题,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山麓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降水丰富,形成红壤;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土壤中有机物积累逐渐增加,由山麓至山顶土壤依次为红壤、黄壤、草甸土。
[答案] (1)山顶风力大,抑制树木生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顶降水丰富,云雾多,湿度大,气温低;山顶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不适宜树木生长,更适宜草类生长。
(2)0°~5°的坡度地带过于平缓,易积水,不利于树木生长;坡度>35°的地带,坡度较陡,易发生水土流失及崩塌,土层薄;坡度>35°的地带,坡度较陡,地表水下渗少,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树木生长。
(3)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黄壤、草甸土。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