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第一部分 第七章 课时34 地质灾害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50 第一部分 第七章 课时34 地质灾害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七章 自然灾害
课时34 地质灾害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认识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和危害
1.填表:认识地震。
震级 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个震级
烈度 一次地震有__个烈度。影响因素有震级、________、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震源深度
危害 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____、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
海啸
心理健康
分布 规律 世界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________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我国 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____等地区
环太平洋
台湾
四川
2.填表:认识滑坡。
多发区特点 岩体比较破碎、____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____,可能造成重大的________
地势
河道
人员伤亡
3.填表:认识泥石流。
概念 山区沟谷中由____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 地形____、具有丰富的________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____
危害 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暴雨
陡峻
松散物质
水流
4.简答:为什么说地质灾害具有关联性?
[提示] 地壳活动强烈,导致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若逢降雨集中,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壳活动强烈,也可能导致地震频发,引发地裂、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
衔接一 必修第一册教材案例变式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在重庆市有轻微震感。图1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图2为重庆市某市民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截图。读图,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发生在(  )
A.软流层    B.地壳
C.下地幔 D.古登堡界面
2.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  )
①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②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 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1.B 2.D 3.D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 km,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属于地壳范围,B正确;软流层、下地幔、古登堡界面均位于地壳以下,A、C、D错误。
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中横波造成的损失比较大,纵波造成的损失比较小;而电磁波传播速度大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故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地震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①④正确,②③错误,D正确。
第3题,地震发生时,由于横、纵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当地居民先后感受到纵波和横波,纵波会带来上下颠簸,横波能带来左右摇晃,故会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正确。]
衔接二 必修第一册教材图6.13变式
2016年9月17日我国云南元谋山区突降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图甲为泥石流发生时应急逃生示意图,图乙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路线)。读图,完成4~6题。
4.此次特大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干旱是引发泥石流的根本原因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
C.地势低洼且起伏小,易受洪涝影响
D.暴雨诱发岩体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碎屑物质
5.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乙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有(  )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6.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完全一样
B.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
C.滑坡分布在山区,泥石流发生在平原地区
D.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小

4.D 5.C 6.B [第4题,结合材料“2016年9月17日我国云南元谋山区突降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分析可知,暴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碎屑物质,进而引发泥石流,D正确;泥石流发生于暴雨之后,持续干旱不利于泥石流的发生,A错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地表缺乏植被保护,碎屑物质多,是造成泥石流的重要原因,并不是直接原因,B错误;读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且坡度较陡,重力作用强,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差,C错误。
第5题,图中①②是大致垂直于等高线向高处逃生;③逃生时穿过泥石流;④逃生时顺着泥石流方向往下游跑。当泥石流发生时,逃生不能穿过泥石流,也不能顺着泥石流方向往下游跑,而是应该顺着山坡向高处逃生,即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向,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①②正确。故选C。
第6题,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不完全一样,A错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其中一个是充足的水源,B正确;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范围广,C、D错误。]
1.地震灾害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提升·核心素养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上。
(3)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2.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滑坡、泥石流都是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与特点如图:
3.滑坡和泥石流的防避
(1)滑坡和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防御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具体措施 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
(2)滑坡与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
滑坡发生时 向滑坡两侧迅速逃离;若遇到高速滑坡或滑坡体下滑无法逃离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泥石流发生时 应迅速向垂直于泥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4.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
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培养·思维能力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解题导引】
(1)图中等高线分布→流域内断层处→岩石破碎;图文材料→峰脊区有冰川活动→冰川堆积物;山谷地带→岩石风化物、崩塌坠落物
(2)看等高线地形图→AB段等高线密集→海拔高、地形陡峻→提供崩落物和水动力条件;BC段等高线稀疏→地形较平坦和缓→可积累大量松散堆积物;CD段等高线较密→沟道顺直、狭窄→会加快泥石流流速
(3)图文材料→流域内降水量较大,叠加冰川融水,泥石流发育海拔高→陡峻绵长的沟谷地形→汇流水量大、松散堆积物多→泥石流易发、流动速度快→泥石流威胁大
【尝试解答】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平坦和缓,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川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海巴洛沟流域除泥石流多发外,还面临哪些地质灾害的威胁?说出判断理由。
[提示] 崩塌、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判断理由:该地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发地震;该地地势起伏较大,且断裂发育,岩层破碎,山体不稳,易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视角一 泥石流灾害及其防御
(2024·济宁二模)石冰川是一种沿着谷地或者坡地缓慢蠕动的冰岩混合体,广泛分布于高海拔和高纬度冰缘区。乌连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流域内石冰川导致的泥石流灾害多发。右图为乌连沟流域基岩、石冰
川、泥石流活动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乌连沟流域石冰川中岩石碎屑物质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冻融风化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重力崩塌
2.推测乌连沟流域泥石流的触发条件是(  )
A.热融凹陷积水外泄
B.地震导致坡度变陡
C.年降水量明显增加
D.冰岩物质增多下滑


3.推测乌连沟流域泥石流最为多发的时段为(  )
A.3—4月 B.5—6月
C.9—10月 D.12月—次年1月
1.A 2.A 3.B [第1题,石冰川中岩石碎屑物质形成于高山地区,主要受冻融风化影响,岩石崩解破碎,A正确;高山地区受风力、流水作用小,B、C错误;重力崩塌不是碎屑形成的原因,D错误。

第2题,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是有大量碎屑物和流水,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热融凹陷积水外泄,形成大量流水,混合碎屑物,形成泥石流,A正确;该地坡度陡峭不是地震造成的,B错误;乌连沟流域处,大量流水主要是由冰川消融带来的,而非年降水量明显增加,C错误;冰岩物质增多下滑,不是促发泥石流形成的最重要条件,D错误。
第3题,5—6月温度持续升高,冰体消融明显增多,热融凹陷积水增多外泄,致使泥石流发生频次增加,B正确;其余季节冰体消融量较小,A、C、D错误。]
视角二 地质灾害的分布
(2025·晋中模拟)地形地貌是崩滑流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崩滑流能否形成以及形成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江西省崇义县可划分为构造侵蚀中山、构造侵蚀剥蚀低山、构造侵蚀溶蚀丘陵和侵蚀堆积平原四种地貌类型。该县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下图为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读图,完成4~6题。
4.关于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丘陵区灾点数量最多
B.平原地区地质灾害为泥石流
C.中山区不稳定斜坡分布最多
D.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
5.低山丘陵区的灾点密度较大的原因是(  )
A.植被稀少 B.山体落差大
C.人类活动密集 D.岩溶作用强


6.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原因可能为(  )
①人工抽取地下水 ②地下水溶蚀作用 ③降水季节差异大 ④滑坡、泥石流导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D 5.C 6.A [第4题,由图可知,灾点数量最多的是低山,A错误;由材料可知,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B错误;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C错误;由图可知,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D正确。
第5题,低山丘陵区的植被覆盖率一般较高,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A错误;低山和丘陵区山体落差没有中山区大,B错误;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低山和丘陵的沟谷或山坡坡脚地段,修路、建房大多需要进行切坡,易形成高陡边坡,从而引发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使地质灾害的密度较大,C正确;当地位于江西省,岩溶地貌在当地分布面积小,D错误。
第6题,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原因是人类过度利用地下水,加之地下水溶蚀作用,使地面塌陷,①②正确;降水季节差异大与塌陷关系不大,滑坡、泥石流不会导致塌陷,③④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4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 ·沧州模拟)乌东德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干流上,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砂岩中含有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小汊头滑坡位于乌东德库区金沙江右岸,下图示意该滑坡全貌和滑坡前地质纵剖面图。读图,完成1~3题。
课时数智作业(三十四) 地质灾害
回水是指河道修建闸坝形成水库后库区水位壅高的现象,
其纵剖面线称为水库回水线
1.库区小汊头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是(  )
A.库区水位涨落  B.年降水量较大
C.坡面植被减少 D.岩体软硬互层
2.滑坡发生过程中,泥岩发生的变化是(  )
A.溶解流走 B.蠕变滑移
C.断裂发育 D.褶曲发育


3.滑坡体中泥岩上部的砂岩产生的断裂面应(  )
A.与岩层大致平行 B.与岩层垂直
C.与坡面大致平行 D.与坡面垂直

1.A 2.B  3.C [第1题,库区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互层状分布,在库区河水的长期浸润下,岩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砂岩中可溶性矿物溶解流失,岩体渗透性增强,地下水向坡内入渗汇集于泥岩表面。对比两图可知,水库回水线高程约975米,说明滑坡发生区域下部的泥岩会反复被淹,使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其强度不断降低并向坡外蠕滑,使得泥岩上部砂岩因压制拉裂而破坏。在库区水位的变动下,上述过程反复发生,最终导致边坡失稳破坏,形成滑坡,A正确;年降水量、坡面植被减少及岩体软硬互层都不是直接原因,B、C、D错误。
第2题, 受水库水位变化影响,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加上重力及上覆岩层压力影响会使其向下蠕移,B正确;溶解流走的是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A错误;没有断裂和褶曲发育的水平拉力或挤压条件,C、D错误。
第3题,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被水溶解流失后形成孔隙,强度下降,其下部的泥岩变薄并向下蠕移,会导致砂岩支撑减弱,从而发生断裂,断裂的走向受重力影响大致沿坡面发育,与图中读出的滑坡发育方向一致。]
(2024·北京海淀区二模)甘肃省永靖县某黄土台塬早期无人居住,20世纪60年代起,有外地移民来此定居,并开垦耕地、修建引水灌溉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塬东南部边缘滑坡多发。下图为该台塬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4~5题。
4.台塬东南部滑坡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表崎岖破碎,易于下渗 ②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大 ③地下径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④黄土下层浸湿,结构不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可有效减少该地滑坡发生频率的措施是(  )
A.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B.打坝淤地减少侵蚀
C.及时统计灾情损失 D.开展减灾自救教育


4.B 5.A [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地表较为平坦,①错误;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②错误;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下径流自西北流向东南,使得黄土下层浸湿,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结构不稳定,易发生滑坡,③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
第5题,该地表层土壤为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减少对土壤的影响,减少滑坡发生频率,A正确;打坝淤地主要应用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治理水土流失,B错误;及时统计灾情损失、开展减灾自救教育不能减少滑坡发生的频率,C、D错误。]
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防范灾害风险的有效方式之一。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不属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的是(  )
A.均衡布局,就近安排 B.安全可靠,因地制宜
C.结合现状,长远规划 D.防灾为主,平时禁用
7.设置在露天空旷地带的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滑坡  B.寒潮 C.地震  D.暴雨


8.以下避灾措施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逃生
B.洪涝发生时向高处转移
C.泥石流发生时顺着山坡往下躲避
D.台风发生时抱紧大树以防摔倒

6.D 7.C 8.B [第6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原则:均衡布局,就近安排;安全可靠,因地制宜;结合现状,长远规划,A、B、C不符合题意;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紧急时避难,平时利用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传应急逃生知识,D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故选D。
第7题,地震发生时,容易引发房屋倒塌,露天空旷地带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很好地避免地震带来的伤亡,C正确;寒潮和暴雨来临时露天避难场所不能很好地避免其带来的低温、强降水等灾害天气,B、D错误;滑坡发生时,露天空旷地带地势相对低平,很容易受到滑坡带来的影响,A错误。
第8题,地震发生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应从安全出口楼梯下楼,A错误;洪涝发生时,低处容易积水成灾,应该向高处转移,B正确;泥石流发生时应该向垂直于水流方向的高处转移,C错误;台风发生时尽量远离大树,防止大风吹断大树造成伤亡,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0分)
9.(2025·泰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断层发育。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该地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仅10 km,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与积石山县接壤的青海省民和县发生了次生灾害——“砂涌”。下图为震中及周边地区图和“砂涌”形成过程示意图。
(1)说明本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6分)
(2)说出“砂涌”现象的形成过程。(6分)
[解析] 第(1)题,此次地震震级为6.2级,震级较大,释放能量较强;震源深度10 km,深度较浅;地震发生在深夜,大多数人处于休息状态,来不及避震逃生;冬季气温低,天气寒冷,容易造成次生伤害;本地人员密集区距震中近,受灾人口多;该地断层发育,增加了地震的危害程度;次生灾害“砂涌”加剧了破坏程度,加重了人员伤亡。
第(2)题,地下深处存在含水量大的泥砂层,泥砂在水的参与下容易流动;在地震震动作用下,含水量大的泥砂层液化,能量加诸于此,形成高压的泥浆(砂浆),形成喷出地表的条件;地表岩层在地震中破裂,形成通往泥砂层的裂隙,高压泥浆(砂浆)沿裂隙通道喷涌而出,形成“砂涌”现象,造成重大危害。
[答案] (1)震级较大;震源深度较浅;地震发生在深夜,大多数人处于休息状态;冬季气温低,天气寒冷;本地人员密集区距震中近;该地断层发育,加剧了地震的破坏程度;次生灾害加剧了破坏程度等。
(2)地下深处存在含水量大的泥砂层;在地震震动作用下,含水量大的泥砂层液化,形成高压的泥浆(砂浆);高压泥浆(砂浆)沿裂隙通道喷涌而出,形成“砂涌”现象。
10.(2024·池州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2017年9月7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直美村发生滑坡事件,中国科学院组织科研人员赴现场实地勘探调查。8月初到滑坡前共38天,降雨天数达19~28天,平均累积降水量108~178 mm。滑坡后壁土壤有机质层厚度约1.2 m,下部是松散坡积物,夹杂着小型砾石,透水性好,其下有冻土层。研究表明,滑坡区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颗粒胀缩系数不同。依据研究结果,将滑坡区划分为滑坡源区、流通铲刮区和堆积区。下图示意沿滑坡中轴线的剖面。
(1)为调查清楚此次滑坡成因,除文字材料中提及的信息外,科研人员还应获取哪些现场资料?(6分)
(2)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此次滑坡发生的过程。(6分)
(3)简述滑坡后流通铲刮区地形线下降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获取滑坡区土壤的含水率,有利于了解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影响;获取滑坡发生前后的影像资料,有利于了解滑坡的发生过程;获取滑坡区植被覆盖状况,判断当地植被破坏是否严重;获取滑坡区的宽度、长度和滑坡体体积,有利于了解滑坡的规模和破坏程度;获取滑坡区地形坡度,坡度陡峭更容易促使滑坡发生;9月气温较高,冻土层会融化松动,容易引发滑坡,故需要了解季节性冻土层的厚度和冻融时间等。
第(2)题,据材料可知,滑坡区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颗粒胀缩系数不同,该地为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反复冻融造成土壤多发裂隙;当地8月初至滑坡前,降雨天数达19~28天,平均累积降水量108~178 mm,持续大量降水,沿裂隙下渗,造成土壤水分趋于饱和,土壤软化;据材料“下部是松散坡积物,夹杂着小型砾石,透水性好”可知,土质松散,夹杂砾石,利于水分下渗,加上季节性冻土融化,底层土壤含水量增加;长时间暴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高度饱和,高含水土壤在重力作用下沿底层冻土冰面下滑,形成滑坡。
第(3)题,由于这次滑坡的规模和破坏程度都较大,滑坡体下滑,挟带大量碎屑物,以巨大的动力推挤、铲刮下部土体;由于滑坡体的运动速度较快,碎屑物多,侵蚀掉原有堆积物并向低海拔搬运,造成流通铲刮区地形线下降。
[答案] (1)滑坡区土壤的含水率;滑坡发生前后的影像资料;滑坡区植被覆盖状况;滑坡区的宽度、长度和滑坡体体积;滑坡区地形坡度;季节性冻土层的厚度和冻融时间等。
(2)滑坡区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颗粒胀缩系数不同,反复冻融造成土壤多发裂隙;(8月初至滑坡前)持续大量降水,沿裂隙下渗,造成土壤水分趋于饱和,土壤软化;土质松散,夹杂砾石,利于水分下渗,加上季节性冻土融化,底层土壤含水量增加;高含水土壤在重力作用下沿底层冻土冰面下滑,形成滑坡。
(3)滑坡体下滑,以巨大的动力推挤、铲刮下部土体;侵蚀掉原有堆积物并向低海拔搬运,造成流通铲刮区地形线下降。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