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第一部分 第七章 课时35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51 第一部分 第七章 课时35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七章 自然灾害
课时35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1.填图:遥感技术的优点与作用。
(1)优点
  



(2)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预报
预警
范围
灾害救援
2.填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性
全天候
连续性
实时性
精确定位
发出求救信号
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
3.简答: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有哪些?
[提示] (1)利用其他地理信息技术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2)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衔接一 必修第一册教材图6.23变式
读我国某地区2006年5月14日与2008年5月14日两幅影像对比图,完成1~2题。
1.形成两幅影像所用到的最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对比两幅图可以得出,2008年5月份该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不包括(  )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旱灾


1.A 2.D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A正确。
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区河流断流,出现了堰塞湖等情况,说明2008年5月份该地区可能发生过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根据题意,故选D。]
衔接二 必修第一册教材图6.26变式
在地理科学中,常采用叠图分析来进行一些地理事物的规划与选址。读图,完成3~4题。
3.在上述选址过程中进行叠图分析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4.通过叠图分析处理,图示选址最适合建设(  )
A.大型钢铁厂 B.自来水厂
C.奶牛场 D.煤炭的开采与加工厂


3.A 4.B [第3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在选址过程中进行叠图分析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IS,A正确;RS的主要功能是获取信息,B错误;GPS、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C、D错误。
第4题,通过叠图分析处理,图示选址人口稀少,植被保护好,地质条件适宜,水质状况良好,最适合建设自来水厂,B正确;大型钢铁厂、奶牛场、煤炭的开采与加工厂污染水源,不宜建设,A、C、D错误。]
1.遥感(RS)技术的应用
(1)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提升·核心素养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方向
资源 普查 矿产资源 有许多蕴藏矿产的地方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方向
资源 普查 生物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方向
环境和灾害监 测 环境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监测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2)农业方面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应用
交通 空中导航——飞行路线管理,空域划分与管理等;航海——自主导航,港口调度
探险旅游 定位、线路选择、报警等
军用 定位和导航
其他 大地测量、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生态研究
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 主要功能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向城市居民提供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应用 主要功能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
城市抗灾减灾 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并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和模拟
(2024·浙江1月卷)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据此完成(1)~(2)题。
培养·思维能力
(1)如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遥感技术(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解题导引】
(1)三图比较→图①夜间灯光强度最大、图③最小、图②居中→震前输电网络和各项设备都正常运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大,对应图①→震后设施破坏严重→影响供电和道路通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小,对应图③→灾后救援随即展开→供电设备部分得到恢复,夜间灯光强度较2月8日大,对应图②
(2)遥感技术(RS)特点→可远距离动态获取和实时采集地物信息→A、C错误;地理信息系统(GIS)→可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B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以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D正确
在此次灾后重建中,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遥感技术(RS)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B [灾后重建中,灾区恢复重建的决策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需要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视角一 地理信息技术与灾害防御
2023年7月1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风云卫星应用先行计划2023年度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风云气象卫星在监测、预报与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能力,开展新卫星、新载荷和新探测能力的技术预研与应用攻关,推动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水平迈上新台
阶。右图示意2023年9月24日05:15风云二号
气象卫星云图。读图,完成1~2题。
1.卫星云图的获取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为(  )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遥感技术(RS)
D.地理信息系统(GIS)
2.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可以(  )
①确定天气系统位置 ②精准测量区域降水量
③预测天气系统发展趋势 ④实时播报区域气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C 2.B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遥感技术(RS),通过卫星遥感,获得卫星云图信息,C正确;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A、B、D错误。
第2题,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可以确定天气系统位置、预测天气系统发展趋势,①③正确;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可以估算测量区域降水量,②错误;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主要是预报,不能实时播报区域气温,④错误。]
视角二 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图分析
2010年8月8日甘肃省舟曲县城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举世震惊。利用GIS系统进行图层叠加分析,就能分析出泥石流最有可能发生的区域(如右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的数字分别为(  )
A.1、0、0、1 B.0、1、1、0
C.1、1、1、0 D.0、0、1、1
4.为有效评估“8.8”舟曲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利用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GNSS、RS B.RS、GIS
C.GNSS、GIS D.GNSS、RS、GIS


3.A 4.B [第3题,结合图文信息可知,甲位于谷地旁,土质疏松为1,则甲属于危险谷,应为1;乙不是谷地且土质疏松为0,则乙不是危险谷,应为0;丙对应危险谷但没有位于暴雨的方格中,应为0;丁在危险谷中且降水类型为暴雨,因此丁应该为1,则甲、乙、丙、丁的数字分别为1、0、0、1,A正确,B、C、D错误。
第4题,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图层叠加分析利用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的GIS;而收集泥石流发生区域的地理信息主要是通过RS进行拍照摄影获取第一手资料。故为有效评估“8.8”舟曲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利用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的GIS和RS,B正确,A、C、D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3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杭州模拟)在地震发生之后,由于地壳的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砂土会进行一种强烈的液化现象,这种液化的砂层,受到挤压会沿着一定的通道到达地表,形成“砂涌现象”。右图为某次地震后发生“砂涌”影响范围照片。读图,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五)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下列对“砂涌”发生地和受灾地的情况说明,正确的是(  )
A.“砂涌”受灾地地形坡度大
B.“砂涌”发生地一般在山脊
C.“砂涌”受灾地降水丰富
D.“砂涌”发生地地势较高

2.要快速评估“砂涌”受灾地的受灾程度,最佳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实地查看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砂涌”受灾地面积较大,且主要为居民生活的村庄和农田,地形坡度较小,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地震发生之后,由于地壳的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砂土会进行一种强烈的液化现象,这种液化的砂层,受到挤压会沿着一定的通道到达地表,形成“砂涌现象”。“砂涌”发生地土层深厚,地下水丰富,一般在山谷,B错误;“砂涌”到达地表后会自高处流向低处,危害村庄和农田,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砂涌”发生地地势较高,与受灾地降水关系不大,C错误,D正确。
第2题,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管理、查询、更新、分析和表达,因此,要快速评估“砂涌”受灾地的受灾程度,最佳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B正确;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现代技术,它主要获取信息,不能评估受灾程度,A错误;实地查看受灾程度,速度慢,耗时多,C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D错误。故选B。]
(2024·杭州二模)2021年以来,为提升灾害防治精准度,浙江省推出了集实时预警、专业监测等功能于一身的“地灾智防”App。据此完成3~4题。
3.当受台风影响时,山区群众在该App中最可能获得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是(  )
A.滑坡、泥石流 B.滑坡、地面沉降
C.崩塌、泥石流 D.崩塌、地面沉降

4.“地灾智防”应用场景,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排查房屋人员撤离进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规划人员撤离线路
C.遥感(RS)实时采集防范区降水量信息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实时获取受灾人员信息

3.A 4.B [第3题,台风影响时会伴随大风、强降水等天气,山区地势起伏大,受强降水的影响,山体岩层软弱面易发生滑坡;坡面径流汇聚易挟带碎屑物形成泥石流,A正确;台风一般不会导致出现崩塌和地面沉降,B、C、D错误。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定位系统(GPS)用来定位、导航,不能排查房屋人员撤离进度,A错误;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通过叠加图层可以规划人员撤离线路,B正确;遥感技术(RS)可以确定降水区域范围,但是不能实时采集防范区降水量信息,C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主要是定位、导航,不能实时获取受灾人员信息,D错误。]
(2025 ·铜川模拟)1949年至2023年,共有127个台风从不同方位登陆台湾岛。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于7月25日0时前后以强台风级别登陆台湾岛,登陆前走出逆时针转圈的轨迹。台风移动路径一般受副热带高压带位置、地形、洋面温度、台风结构等因素影响。图1示意台风“格美”经过台湾岛的移动路径,图2示意“格美”卫星云图。读图,完成5~7题。
5.台风登陆台湾岛频次最多的方位是(  )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6.台风“格美”登陆台湾岛前,走出逆时针转圈路径的原因可能是(  )
A.副热带高压带位置偏西,引导加强
B.中央山脉南北延伸,阻挡其北移
C.洋面温度较高,增强大气对流运动
D.台风结构松散,缺少漩涡风雨区


7.绘制台风“格美”移动路径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5.A 6.B 7.C [第5题,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海域,位于我国东南方,台湾岛东侧面向台风移动路径,故东部登陆频次最高。
第6题,台湾岛中央山脉南北延伸,有众多海拔3 000米以上的山峰,对台风北上起到阻挡作用,迫使台风向南掉头,B正确;若副热带高压带位置偏西,引导加强,台风受其推动,移动速度会加快,直接穿过台湾岛,难以出现转圈路径现象,A错误;洋面温度高会增强大气对流运动,从而增强台风强度,对台风走逆时针转圈的路径影响不大,C错误;从卫星云图来看,“格美”云系明显,旋转强烈,存在明显的漩涡风雨区,D错误。
第7题,绘制台风移动路径需要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输出,这些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C正确;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台风的位置、影响范围等信息,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B错误;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8.(2024·衡阳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非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大洲,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平均每年因技术、应急不当等原因而造成的气象灾害损失高达85亿美元,导致至少5 000人死亡。下图示意1月和7月非洲及其周边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单位:hPa)。
(1)请在图中用箭头分别画出1月和7月几内亚湾北岸的风向。(4分)
(2)简析非洲干旱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6分)
(3)简述在非洲国家预防气象灾害方面我国可提供的技术性帮助。(6分)
[解析] 第(1)题,在1月和7月,几内亚湾北岸的风向分别受到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北半球为冬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几内亚湾北岸受到东北信风的影响,箭头应从东北向西南画;北半球为夏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箭头应从西南向东北画。
第(2)题,非洲干旱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属于热带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影响范围大,降水稀少;其次,地形起伏不大,难以形成地形雨,非洲大陆内部距离海洋较远,导致内陆地区降水更为稀少,且非洲被称为“热带大陆”,气温高;区域内河流、湖泊较少。
第(3)题,在非洲国家预防气象灾害方面,我国可提供多种技术性帮助,我国可以建立气象卫星监测系统,帮助他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象灾害,我国可以分享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和预警系统,此外,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方案,我国可以分享在气象灾害防御和减灾方面的经验,共同应对气象灾害的挑战,减少灾害损失。
[答案] (1)画图如下:
(2)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且地形较单一,地形雨少,气温高;河流、湖泊较少。
(3)向非洲国家提供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向非洲国家提供气象和遥感应用设施,提升非洲国家对气象灾害的监测。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物源是泥石流发生的前提条件,震后滑坡、崩塌堆积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源。下图示意2008年以来,汶川地震强震区泥石流灾害点的个数、密度与地表断裂带距离的关系。
(1)指出泥石流灾害点个数、密度与地表断裂带距离的关系,并分析原因。(6分)
(2)推测除断裂带外,影响该地物源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4分)
(3)遥感监测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该地物源面积减小而数量增多。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距离地表断裂带越近,泥石流灾害点个数越多、密度越大,大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距离断裂带越近,地质构造越不稳定,碎石、泥沙也就越多,物源越丰富,泥石流灾害点个数越多、密度越大。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气候影响下,岩石受风化的程度不一样,例如:温差大的地方风化速度快,物源较丰富。地形及坡向会影响气候,从而影响物源分布。岩性及土壤疏松程度也会影响物源分布,岩性较软、土壤较疏松的易被风化;岩性较硬、土壤较黏重的不易被风化。
第(3)题,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势起伏较大,地面物源会被流水从高处往低处搬运,在地势较低的地方集中堆积;大型物源被多次搬运、侵蚀,分解成多个小型物源,物源面积减小,数量增多。
[答案] (1)泥石流灾害点个数、密度与地表断裂带距离大致呈负相关。
原因:距离断裂带越近,地质构造越不稳定,碎石、泥沙越多,物源越丰富,泥石流灾害点个数越多、密度越大。
(2)气候、地形、坡向、岩性及土壤疏松程度等。
(3)该地降水多,地势起伏较大,地面物源会被流水搬运,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堆积;大型物源被多次搬运、侵蚀,分解成多个小型物源,物源面积减小,物数量增多。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