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第二部分 第八章 学科素养进阶6 人口问题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55 第二部分 第八章 学科素养进阶6 人口问题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学科素养进阶6 人口问题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八章 人口
(2023·重庆卷)常住人口指在某一地区经常居住的人,通常以是否持续居住半年以上为标准。户籍人口指户籍在某一地区的人。某市位于黄海之滨,南邻长江,常住人口长期低于户籍人口。近年来,该市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高
速发展。2021年常住人口超过了户籍
人口。右图为该市按户籍人口统计的
1970—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
线。据此完成(1)~(2)题。
(1)1970—2019年,该市户籍人口总量的变化特点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持续减少 D.持续增加
(2)几年来,该市常住人口逐渐增加并超过户籍人口的原因是(  )
A.城镇化率上升,老龄化加快
B.生育政策调整,出生率提高
C.工业企业增多,就业机会增加
D.乡村振兴加快,务工人员回流


【解题导引】
(1)图示信息→该地2005年前自然增长率大于0→户籍人口总量在增加→2005年后自然增长率小于0→户籍人口总量在减少
(2)材料信息→近年来,该市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企业增多→就业机会增加→吸引人口迁入→常住人口增加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
(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1)B (2)D [第(1)题,户籍人口源于当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人口的落户。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每年增长10~20万,增长率可达5%~10%,与我国目前自然增长率相比明显偏高,意味着大量的户籍人口增量来自外来人口的落户,A错误;2016年之前的户籍人口增量不大,2016年后增量明显加速,结合我国户籍管理实际情况可知,为保障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很多地区实施了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落户本地,B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二者对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错误。
第(2)题,该市常住人口数量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活动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该市产业的变化。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时期,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前来务工,一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可能会减少,常住人口的增速会减慢。2010年之前,常住人口增速较快,之后明显减慢,与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关系最大,D正确;人口老龄化只影响人口结构,对人口数量影响较小,A错误;GDP是国民经济的宏观数据,是多种生产要素综合的结果,而不是要素变化的原因,B错误;环境承载力是相对稳定的,并且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提升,C错误。]
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现象,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 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性别比失 衡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
性别比失 衡的影响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性别比失 衡的对策 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等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更大转折性变化。人口总量增大势头明显减弱,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2025 ·辽宁模拟)下图示意辽宁省2014—2023年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辽宁省2014—2023年十年间,关于人口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数量波动减少
B.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C.2022年人口数量最少
D.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

2.2023年人口增长率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实施“兴辽英才”等政策
B.经济复苏,GDP迅猛提高
C.出台限制人口外流的措施
D.劳动力空间分布格局改变

1.B 2.A [第1题, 图中显示辽宁省2014—2023年人口增长率一直为负,说明人口数量在持续减少,B正确,A错误;图中信息表明,图示时期人口一直呈负增长,因此此时期的最后年份(2023年)人口数量最少,C错误;若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再加上出生率的减少,不会导致后期增长率的回升,且死亡率居高不下不符合医疗水平提高的背景,D错误。
第2题,2023年人口增长率有所上升,可能与政策因素有关,“兴辽英才”等吸引人才的政策可以减少人口净流失,从而使得人口增长率有所提升,A正确;辽宁省GDP并未出现迅猛提高,B错误;出台限制人口外流措施不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政策,C错误;辽宁省劳动力空间格局的改变并不会影响人口增长率的变化,D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9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邯郸三模)下图示意2020年全国和某省级行政区的人口结构特征,完成1~2题。
学科素养进阶练(六) 人口问题
1.与全国相比,该省级行政区(  )
A.青少年人口比重更大
B.老龄人口比重更大
C.人口自然增长率更低
D.出生人口性别比更失调
2.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黑龙江    B.北京
C.浙江 D.新疆


1.A 2.D [第1题,读图可知,与全国相比,该省级行政区青少年人口比重更大,A正确;与全国相比,老龄人口比重不大,B错误;此图无法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C错误;出生人口性别比没有失调,D错误。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与全国相比,该省级行政区青少年人口比重更大,而劳动人口占比不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排除北京、浙江,B、C错误;黑龙江由于传统工业衰退,人口大量流失,青少年人口、劳动力人口占比都较低,A错误;受历史发展与人口政策的影响,西部大开发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之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性,使得新疆青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D正确。]
(2024·长沙一模)合理的青年人口(15~24岁)规模、质量和结构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青年发展和社会运行的关键因素。如图示意2000—2050年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及全球的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含预测)。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中国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丁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
A.劳动人口就业压力大
B.社会抚养负担重
C.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快
D.人均寿命短


3.A 4.B [第3题,2000年后,出生人口的减少使得我国青年人口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在极低的死亡率水平下,老年人口规模加速扩大,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开始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表示中国的曲线是甲,A正确;由图中的信息可知,乙为印度(人口仍在快速增长,青少年比例大),丙为美国(国际人口流入,青少年比例较大),丁为日本(人口老龄化,青少年比例小),B、C、D错误。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丁为日本,从2000年开始,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始终低于其他几国及全球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人均寿命长,出生率低,青壮年劳动人口数量少,就业压力不大,但会加重青年人及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B正确。]
(2025·江门三模)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不含港澳台)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中国式现代化将长
期面临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带来
的挑战。右图是1949—2023年中
国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率。据此完
成5~6题。
5.我国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产生的共同根源是(  )
A.死亡水平上升 B.生育水平下降
C.国内人口外迁 D.预期寿命延长

6.针对我国将长期同时面临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高生育支持水平
②保障有效劳动投入水平,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③出台鼓励国际移民政策,吸引国际人口迁入
④落实国家相关人口战略,释放老年人力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B 6.B [第5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我国2023年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负增长是生育水平较低导致的;老龄化是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于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且出生率较低,导致老年人口占比不断增加,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所以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产生的共同根源是生育水平下降,B正确;读图可知,我国死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A错误;国内人口外迁数量少,对我国人口总量影响小,C错误;预期寿命延长与人口负增长无关,D错误。
第6题,通过时间支持(产假、陪产假、育儿假等)、经济支持(现金补贴、税收减免等)和服务支持(公共和市场化托育服务等)等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高生育支持水平,①正确;保障有效劳动投入水平,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可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②正确;出台鼓励国际移民政策,吸引国际人口迁入不符合中国未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实情,会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③错误;落实国家相关人口战略,释放老年人力资源利于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B。]
(2025·长沙模拟)老年流动人口是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形成的新型老年流动群体。根据不同的流动目的,将流动老年人口主要分为务工经商型、照料子女型(照顾子女或孙辈)和养老型(看病和养老)三种类型。下表示意2022年不同类型流动老年人口的流动特征(%)。据此完成7~9题。
总体 务工经商型 照料子女型 养老型
流入 地区 东部地区 34 31 46 26
中部地区 10 14 11 7
西部地区 42 39 35 49
东北地区 14 16 8 18
总体 务工经商型 照料子女型 养老型
流动 范围 国内跨省 43 44 50 38
省内跨市 32 33 28 34
市内跨县 25 23 22 28
7.2022年老年人口流入地区特征反映(  )
A.东部地区医疗水平先进
B.中部地区经济水平最低
C.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D.东北地区重工业占比高

8.根据老年人口的流动特征,推测我国(  )
A.务工经商型流动老年人口家庭规模小
B.跨省老年人口流动以务工经商型最多
C.较发达地区养老型老年人口流入较多
D.农村流动老年人口以照料子女型为主
9.结合东部地区老年人口流入特征,中部地区应加快(  )
A.完善医疗保障 B.提升教育水平
C.调整产业结构 D.限制人口流出


7.C 8.A 9.C [第7题,东部地区流入的老年人以务工经商和照料子女占比最大,说明经济条件较好,但不能反映医疗水平先进,A错误;中部地区流入的老年人口占比少,但经济水平高于西部地区,B错误;西部地区的流入老年人口占比最大,其原因与回流老年人多有关,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C正确;东北地区重工业占比高,但材料无法反映,D错误。
第8题,务工经商型流动老年人口一般需要依靠自己赚钱养老,家庭规模小,A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跨省老年人口流动以照料子女占比最大,B错误;西部地区养老型老年人口流入最多,但经济不发达,C错误;国内跨省流动老年人口以照料子女型为主,但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以养老型为主,D错误。
第9题,东部地区老年人口流入以务工经商、照料子女为主,说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吸收力强,中部地区的流入人口比重小,说明经济相对落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C正确;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只靠完善医疗保障对人口流入作用不大,A错误;提升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口流动影响很小,B错误;有些老年人口有流动的需求,限制人口流出不可取,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22分)
10.(2025·邯郸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的现象。倒置程度用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比减去城镇65岁以上人口占比表示。倒置现象出现后,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可能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下图示意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与城乡收入差距趋势对比。
(1)指出图示时段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开始出现的时间和发展变化趋势,并分析倒置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2)随着老龄化城乡倒置程度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呈减小趋势,请推测其原因。(8分)
(3)针对目前农村老龄化现状,有专家提出“循环互助性养老”模式,即鼓励低龄身体健康老年人先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随年龄增长可免费享受养老服务。请说明这种模式的合理性。(8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03—2005年人口老龄化倒置程度开始大于0,之前为负数,故城乡倒置开始出现于2003—2005年;倒置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后,增长较快。原因:当代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农村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并和配偶、子女一起进城,导致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第(2)题,由于农村壮年劳动力及子女、配偶流向城镇,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增多,没有收入来源,劳动力外迁使农村抚养负担加重,外出务工收入转移到农村的比重增加;由于农村闲置土地较多,缺乏劳动力耕作,劳动力外迁使土地流转比重增加,提高土地租金收益;随着国家振兴乡村政策的实施,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老龄化程度增加,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对护工、康养等服务的需求比较旺盛,提供就业岗位,吸引了一部分人回乡就业,提高工资收入;人口老龄化倒置促使养老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养老保障补贴增加,使农村老人的退休金增长幅度较大,从而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3)题,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数量庞大,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导致目前低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数量大;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各地的医疗机构显著增多,现代医疗条件下人们生活水平高,平均寿命长,低龄老人身体健康,可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由于农村孤独老人的数量在逐渐增大,其普遍收入较低,农村养老负担增加,养老服务就业需求大;同一村落的老人相互较了解,交流容易,且我国有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
[答案] (1)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开始出现于2003—2005年; 倒置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原因: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农村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导致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2)劳动力外迁使农村抚养负担加重,外出务工收入转移到农村的比重增加;劳动力外迁使土地流转比重增加,提高土地租金收益;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老龄化程度增加,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收入;人口老龄化倒置促使养老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养老保障补贴增加,从而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3)我国目前低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数量大;现代医疗条件下人们生活水平高,平均寿命长,低龄老人身体健康,可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农村养老负担增加,养老服务就业需求大;我国有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