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课时49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72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课时49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7张PPT)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十二章 环境与发展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考试要求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4.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四层考查
【必备知识】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主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关键能力】 综合分析、比较、概括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说明、分析、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我国重大国家战略的影响;辨识我国岛屿与邻国的空间位置关系;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四层考查
【学科素养】 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区域的影响。
【核心价值】 能够从“人与地如何协调”的视角,认识人地关系,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认识我国的国情、海洋权益;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课时49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任务——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区域差异
1.填空:认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两个表现。
(1)获取: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______获取所需的资源,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2)排放:人类将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排放到环境中。
自然界
废弃物
2.填空:理解环境问题形成的两个原因。
(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____________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2)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________,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环境承受能力
净化能力
3.填表: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________、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__________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煤矿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________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海洋污染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________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土地荒
漠化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土壤盐碱化 ____________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__________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不合理的灌溉
生物多样性
(3)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________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________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工农业生产用
水量大
城市建设
利用效率
4.简述:城市和乡村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提示]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5.简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提示]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衔接一 必修第二册教材图5.2变式
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生态破坏所属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不属于③④环节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台风造成重大损失
C.伦敦烟雾事件
D.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1.A 2.B [第1题,根据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可知,图中①表示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③表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影响;④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生态破坏属于人类对环境的过度索取,属于①环节,A正确。
第2题,图中④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台风是环境自身的演变,不属于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B符合题意;全球气候变暖、伦敦烟雾事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都属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C、D不符合题意。]
衔接二 必修第二册教材活动变式
人们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甚至使人类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下图示意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  )
A.围湖造田 开垦草场 毁林开荒 自然灾害
B.开垦草场 围湖造田 毁林开荒 自然灾害
C.围湖造田 毁林开荒 开垦草场 自然灾害
D.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开垦草场 自然灾害
4.驱使人们垦荒的根本原因是(  )
A.饮食结构变化 B.人口数量激增
C.生活水平提高 D.土地生产力低


5.打破该恶性循环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精耕细作 ②保护生态环境 ③禁止使用化肥 ④控制人口增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A 4.B 5.C [第3题,由图示关联结构可知,扩大耕地必然会有以下几种垦荒方式: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等,其分别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围湖造田导致湿地减少,水利破坏;开垦草场导致草场破坏,风沙侵蚀;毁林开荒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进一步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作物减产、粮食不足,A正确。
第4题,垦荒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由于人口增加,粮食短缺,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就得增加耕地面积,所以就垦荒种粮。其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激增,B正确;饮食结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及土地生产力低不是根本原因,A、C、D错误。
第5题,要打破恶性循环可以采用精耕细作,提高单产质量,①正确;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②正确;化肥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禁止使用化肥不切合实际,③错误;控制人口增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④正确。故选C。]
(2023·北京卷)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图(a)为该流域示意图,图(b)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寻访中华蜜蜂谷
(1)阐述该流域发展养蜂产业的优势区位。
任务二 探究水环境变化
查阅文献,获取到图中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监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采样 日期 2月 25日 4月 25日 7月 2日 8月 15日 9月 10日 10月
21日
氮含量 (毫克/升) 3.4 3.2 5.8 13.9 11.8 8.8
(2)绘制统计图,概括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并说明理由。
【解题导引】
(1)图文信息→由位置、植被状况推知蜜源丰富→由养殖历史推知养蜂经验丰富→由科普馆推知蜜蜂养殖技术好→由产品认证推知产品质量好→由新媒体宣传推知知名度高、市场广阔
(2)读表中数据→设计坐标系→竖轴代表氮含量、横轴代表日期→可以用柱状图或折线图表示→用柱状或折线代表每个日期对应的河水氮含量,然后进行绘制→分析柱状或折线图示→读出最高和最低氮含量对应日期→归纳出不同季节的河水氮含量变化→对应此地是乡村地带→考虑农业生产对应的季节→考虑农药、化肥施用的影响
【尝试解答】 (1)蜜源丰富;蜂蜜酿造工艺水平高;技术有保障;产品质量好;市场广阔;知名度高。
(2)绘图如下:

变化特征:先增后降呈单峰变化,8月中旬河水氮含量最高(或夏秋季节河水氮含量高)。
理由:2—4月降水少,径流量小,冲刷地表带来的氮元素少;而7—8月降水多,暴雨冲刷土壤中的氮元素进入河流中;7—8月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使用的化肥农药多,增加了河流中的氮含量;9—10月雨带南退,降水减少,冲刷带来的陆源氮元素减少,河水氮含量下降。
居住在黄峪口村的村民发现在冬春季节有时会遇到大气浮尘严重,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试说明可能的原因。
[提示] 大气中浮尘严重往往是由大风天气导致的,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经常出现冷锋活动,常带来沙尘暴天气,会导致华北地区大气浮尘严重。
视角一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2024·大庆模拟)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福建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和生产使用水源。近年来,闽江口海域出现一系列诸如毒赤潮暴发、富营养化和缺氧等环境问题。如图示意闽江口海域秋季小潮和大潮期间污染主要成分综合指数(圆圈越大,代表污染越严重)。据此完成1~3题。
1.闽江口海域(  )
A.潮汐对水体污染影响小
B.大潮期间水体污染严重
C.梅花水道水体污染严重
D.长门水道水体污染严重
2.闽江口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治理闽江口海域污染亟须(  )
A.治理流域污水
B.筑堤向海导流
C.筑坝切断潮流
D.控制海产养殖规模

1.D 2.B 3.A [第1题,结合材料中闽江口海域秋季小潮和大潮期间污染主要成分综合指数示意图可知,小潮时闽江口海域水体污染严重,尤其是长门水道水体,圆圈大而多,污染严重,而梅花水道污染相对较轻,圆圈小而少;而大潮时整体污染都较小潮时轻。
第2题,小潮时入海径流量大,对应污染严重说明闽江口海域水污染主要源于河流上游污染排放,而一年之中,夏季受降雨量增多的影响,径流量较多,入海径流量也增加,污染较秋季更严重,春季和冬季降水量也不如夏季多。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闽江口海域污染主要源于河流污染,治理流域污水是最为主要的解决措施,A正确;筑堤向海导流、筑坝切断潮流和控制海产养殖规模都不是解决污染源头的措施,B、C、D错误。]
视角二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防治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土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1%,但各类生物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目前,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威胁。据此完成4~5题。
4.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有(  )
①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时有发生  ②地处边境,外来生物入侵概率高 ③全球气候冷暖无常,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④大规模砍伐森林、排干湿地、污染湖泊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5.保护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开辟与扩大旅游景区
C.大规模迁移居民
D.人工繁衍濒危动植物

4.D 5.A [第4题,云南省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现象时有发生,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①正确;云南省地处边境,外来生物入侵概率高,会影响本土生物的栖息与生存,②正确;全球气候趋于暖化,而不是冷暖无常,③错误;如今的云南省在重视环境保护的理念下,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砍伐森林的现象,④错误。
第5题,保护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外界的干扰,A正确;开辟与扩大旅游景区会导致生物生存环境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错误;大规模迁移居民不现实,C错误;人工繁衍濒危动植物对于保护濒危动植物有效,与非濒危动植物保护关系不大,D错误。]
考点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任务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填图:环境问题带给人类的反思和认识。

发展
人地关系
观念
2.简答: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提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填空:识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
(1)基础:____________
(2)条件:____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
4.简答: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提示]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
任务2——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
填空: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
(1)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________的共同努力。
(2)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________、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________、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3)提倡可持续消费:建立简约适度、________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国际社会
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
绿色低碳
衔接一 必修第二册教材案例变式
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了2016—203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该议程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实施计
划的深化。如图示意《2030年可持续发
展议程》设定的第1个和第2个可持续发
展目标。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两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①公平性原则 ②持续性原则 ③共同性原则 ④区域性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为实现该目标,世界各国应(  )
A.禁止开发落后地区的资源
B.在落后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
C.在落后地区修建交通设施
D.改变落后国家独特的民俗文化


1.B 2.C [第1题,结合图片和材料可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第1个和第2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是消除贫困和饥饿,主要针对的是落后国家、落后地区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公平性原则的区域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①③正确;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区域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②④错误,故选B。
第2题,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开发落后地区的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A错误;在落后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会严重破坏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B错误;在落后地区修建交通设施,有利于加强落后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饥饿,C正确;改变落后国家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不尊重落后国家民族文化的体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D错误。]
衔接二 必修第二册教材活动变式
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人们创建了一个闲置物品交换平台,用来进行闲置物品交换。右图为闲置物品交换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闲置物品交换平台的创建,有利于(  )
①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减少资源浪费 
③促进信息技术发展 ④消除贫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行为与闲置物品交换活动理念相符的是(  )
A.多使用空调 B.多食用反季节水果
C.多开车出行 D.多选择使用节能灯


3.A 4.D [第3题,闲置物品交换平台的创建,有利于促进闲置物品的交换,从而减少闲置物品的丢弃,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也减少资源浪费,①②正确。对促进信息技术发展帮助不大,③错误。这种闲置物品交换并不能消除贫困,④错误。故选A。
第4题,多使用节能灯,有利于节约能源,与其理念相同,D正确;多使用空调以及多开车出行会加大能源消耗,A、C错误;反季节水果的种植需要建立温室大棚,会增加能源消耗,B错误。]
1.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点 提出背景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全球气候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点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同点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2024·江苏卷)20世纪90年代以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广泛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地。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图为景迈山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农业社会时期,景迈山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  )
A.生态经济  B.规模经济
C.集聚经济 D.轮作经济
(2)20世纪90年代,景迈山部分古茶林被改为现代茶园的主要原因是古树茶(  )
A.种植成本高 B.生产加工难
C.运输难度大 D .市场需求小


(3)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  )
A.生活方式传承 B.珍稀茶树保护
C.基础设施建设 D.人居环境改善

【解题导引】
(1)图文信息→位于较高海拔的传统村寨被古茶林和森林包围→山麓更为低平的地区有耕地分布→形成了与茶相伴、依茶为生、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属于生态农业
(2)图文信息→古茶林的茶叶产品属于高品质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茶叶消费的大众需求旺盛→高端茶叶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开辟现代茶园可快速增加普通茶叶产量→满足大众的市场需求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流动频繁→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传承→影响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
结合上面的图文材料可知,在普洱古茶林文化景观系统中,森林位于传统村寨的上部,其主要功能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古村寨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读图,图中森林分布在高海拔区,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净化地表径流,使村落有清洁的水源;此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不需要“防风固沙”。]

视角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是一个由诸多自然寨组成的纯苗族聚居区。该村地处高寒山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如图为该村近年来的空间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十八洞村产业发展的特点有(  )
①多元化 ②非农化 ③市场化 ④组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十八洞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基础设施完善 B.农业经济发展
C.生态环境保护 D.乡村空间规划


1.A 2.C [第1题,读图可知,十八洞村有苗绣加工/特色种养区、农旅产业区、农家乐/旅游核心区、猕猴桃基地、生态休闲区等,说明产业发展多元化,①正确;十八洞村发展手工加工业、旅游业,产业发展的特点有非农化,②正确;农产品面向市场销售,产业发展的特点有市场化,③正确;组织化就是趋于正规管理化的程度,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是村集体引导下,村民自发参与,不具备组织化,④错误。
第2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持续发展,因此十八洞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保护,C正确;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A、B错误;乡村空间规划,便于村民生产生活,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D错误。]
视角二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5·武汉模拟)废纸造纸是将各种回收的废纸和纸板进行再生产。我国对废纸的利用和处理,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简单的蒸煮、疏解、打浆、洗涤后用于生产低档箱纸板等。到20世纪80年代,废纸的回收率已达25%左右,少数厂家亦能生产脱墨浆。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废纸利用得以全面
发展。据此完成3~5题。
3.回收废纸常见的使用途径有(  )
①再生纸 ②电器制造 ③棉布加工 ④家具制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我国对废纸的利用和处理得以全面发展是由于(  )
A.市场扩大 B.科技进步
C.政策支持 D.交通改善


5.废纸造纸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降低对国外木材的依赖
B.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
C.减少对大气的不利影响
D.提高造纸企业经济收入

3.D 4.B 5.C [第3题,20世纪90年代后科技发展,废纸回收利用范围广,除了制造再生纸、制作家具和发电这三种常见的使用途径外,废纸还可以制成肥料改善土壤土质、加工成牛羊饲料、打浆后回收甲烷燃料等,①④正确;棉布的原料是棉花,废纸无法替代,更无法制造电器,②③错误。故选D。
第4题,结合材料可知,我国对废纸的利用和处理得以全面发展是由于脱墨浆的广泛生产使用,B正确;对废纸的利用和处理得以全面发展并不是市场需求扩大造成的,A错误;材料未显示我国对废纸的利用和处理有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C错误;交通改善对废纸利用和处理影响小,D错误。
第5题,废纸造纸可减少能源消耗,但不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B错误;减少大气污染和碳排放可以减少对大气的不利影响,C正确;降低对国外木材依赖和提高造纸企业经济收入不属于对环境的影响,A、D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3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右图为2020年长江宜昌断面月
径流量与断面污染物月通量季节变
化图。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九)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断面月径流量与断面污染物月通量(  )
A.两者大致呈负相关   B.冬春季高于夏秋季
C.两者大致呈正相关 D.皆呈单峰状变化
2.可推断污染物源于(  )
①林草地径流 ②酸雨 ③城市排污 ④农田径流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C 2.A [第1题,断面月径流量与断面污染物月通量皆呈双峰状;夏秋季高于冬春季;两者大致呈正相关,C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污染物主要是总磷和氨氮,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城市排污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A正确;林草地径流和酸雨不会产生总磷和氨氮,排除B、C、D。]
(2024·沧州三模)自然农法是指以土壤培育为基础,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遵循生物循环规律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我国应用自然农法设计了一款蚯蚓塔(如下图),将厨余垃圾放入其中,通过蚯蚓在土壤中的一系列活动,可改善
土壤结构。读图,完成3~4题。
3.与现代农业相比,自然农法(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生态环境效益好
C.科学技术水平高 D.生产成本高
4.蚯蚓塔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未体现在(  )
A.增强土壤黏性 B.增强土壤渗透性
C.减少环境污染 D.增加土壤养分


3.B 4.A [第3题,自然农法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遵循生物循环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相比,生态环境效益更好,B正确;现代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更高,A错误;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科学技术水平更高,C错误;自然农法劳动力需求较少,化肥、农药使用少,生产成本更低,D错误。
第4题,蚯蚓在土壤中不断活动,构成大量纵横交错的孔道和空隙,这些孔道使土壤疏松,降低土壤的黏性,A符合题意;孔道和空隙可增强土壤渗透性和透水能力,B不符合题意;蚯蚓可促进厨余垃圾的分解,减少环境污染,C不符合题意;蚯蚓食用厨余垃圾后将其分解,排放的有机肥可增加土壤养分,D不符合题意。]
(2025·菏泽模拟)北京郊区的窦店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个典型。该村在被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试点后,实施了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多级物质循环利用工程(如右图),该
工程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取得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
提高。目前窦店村的生态农业建设作为
样板在全国进行推广。据此完成5~7题。
5.窦店村生态农业的基础产业是(  )
A.畜牧业 B.淡水养殖业
C.种植业 D.人工沼气业
6.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循环过程的生态意义有(  )
①减少污染、净化环境 ②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③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④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窦店村为北京市场提供的主要产品为(  )
A.乳肉、玉米、食用油类
B.小麦、水稻、瓜果蔬菜类
C.大豆、海鲜、多种杂粮
D.肉类、鱼类、无公害蔬菜

5.C 6.A 7.D [第5题,读图可知,秸秆用来生产食用菌和饲料;饲料喂养畜禽;人畜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液用于水产养殖业;沼渣为有机农产品——“无公害蔬菜”施肥和喂养畜禽,从而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故种植业是该村生态农业的基础产业,C正确。
第6题,人畜粪便作为沼气的原料,减少蚊蝇侵扰,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起到减少污染、净化环境的作用,①正确;将人畜粪便和秸秆加以循环利用,实现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②正确;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循环过程与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无直接关系,③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第7题,窦店村位于北京郊区,耕地有限,不可能向北京市场提供能够长期存储的粮食类,而是提供保质期短,不易长期存储的肉类、鱼类和无公害的蔬菜类,并且窦店村位于内陆,不适合养殖海鲜,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8.(2024·潍坊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太湖(图1)属于浅水平原湖泊,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蓝藻水华开始频繁出现。图2示意蓝藻在水中的季节性移动。
(1)说明太湖湖水深度对蓝藻水华形成的影响。(6分)
(2)自2008年起,太湖流域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论述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长三角地区的意义。(8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太湖属于浅水平原湖泊,再结合蓝藻在水中的季节性移动图分析,太湖湖水较浅有利于阳光透射至湖底,使蓝藻获得充足的光照;同时湖水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春夏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繁殖;蓝藻细胞下沉湖底越冬,第二年春季需上浮恢复生长,湖水较浅则湖底易受风浪搅动,既有利于蓝藻新群体上浮,又有利于湖底营养物质上泛,为蓝藻生长提供养料。
第(2)题,太湖流域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可以减少蓝藻水华现象,保护太湖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障长三角地区的饮用水安全;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恢复太湖自然水体生态系统功能,对该地区生态安全起到保护作用;提高太湖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推动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答案] (1)太湖水域较浅,有利于蓝藻获得充足的光照,春夏季升温快,水温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水易受风浪搅动,既有利于蓝藻新群体上浮,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上泛,为蓝藻提供养料。
(2)太湖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可保障该地区饮用水资源安全;保护和恢复太湖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障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资源支撑;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9.(2024·黄石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浙江某大型工业园聚集了107家企业,形成了以医药、染料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园区内各企业构建产业链和产业共生、集中治污,推进园区低碳化和循环化。在共享共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上下游企业生产环节,充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经济与资源、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下图为该工业园以染料和医药行业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示意图。
(1)从产业链的角度,说明该工业园生产染料的循环经济过程。(6分)
(2)分析大量化工企业在该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6分)
(3)简述该工业园区向制造高端化转型的措施。(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在共享共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上下游企业生产环节,充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的副产品,研发上游基础原料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原料利用率,削减废渣产生量,减少污染;研发新技术,实现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三废”近“零排放”,有助于实现清洁生产;充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2)题,大量化工企业在该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是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产品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可以共同利用园区土地和基础设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生产建设的投资,提高经济效益;产业集聚有利于集中治污,从而降低环保成本,提高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收益。
第(3)题,该工业园区向制造高端化转型的措施主要通过技术发展来实现,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制造、智慧园区的物联网体系,提高生产效率;统筹推进园区能源革命和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园区低碳化,减少碳排放,有助于实现经济与资源、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构建产业链接和产业共生,推动园区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强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清洁化和环境友好的末端处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答案] (1)研发上游基础原料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原料利用率,削减废渣产生量;研发新技术,实现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三废”近“零排放”;充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
(2)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共同利用园区土地和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生产建设的投资;集中治污有利于降低环保成本,提高利润。
(3)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制造、智慧园区的物联网体系;统筹推进园区能源革命和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园区低碳化;构建产业链接和产业共生,推动园区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强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清洁化和环境友好的末端处理。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