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课时5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第十四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认识资源枯竭型城市及转型途径
1.简答:资源型城市的含义。
[提示] 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2.填图:根据示意图,填写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特点。
快速成长
开采和
加工
城市
转移
3.简答: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4.简答: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有哪些?
[提示] 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任务2——分析典例,了解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1.填图:了解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产业兴起
煤炭
水源
(2)产业衰落
环境
基础设施
2.填表:了解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措施 表现
推动工业__________ 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
措施 表现
大力发展______ 着力打造“焦作山水”等旅游品牌,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加快农业__________ 重点培育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品牌,并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
旅游业
产业化步伐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2教材节首内容及图2.26变式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煤矿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2005年由于煤炭资源枯竭正式关闭。阜新市在资源枯竭之后,首先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然后大力发展新能源等其他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已经建成的国家矿山公园,集旅游、考察、科普、休闲于一体,是阜新城市转型的一大亮点。据此完成1~2题。
1.阜新市首先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依据是( )
①现代农业需要劳动力多,就业岗位多 ②矿区废弃土地多,人均土地资源丰富 ③交通运输便捷,基础设施完善 ④位于老工业基地,相关产业基础较好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
2.关于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改造传统优势工业
B.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
C.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
1.B 2.C [第1题,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土地,阜新市矿区有大量废弃土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阜新市交通运输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转型发展现代农业,②③正确。现代农业受技术影响大,不需要太多劳动力,①错误;传统老工业对农业影响小,④错误。
第2题,该地区的优势产业是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且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该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C符合题意。改造传统优势工业、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符合阜新市的产业发展方向,A、B、D不符合题意。]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2教材活动变式
日本的北九州在20世纪初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钢铁、化学工业,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20世纪50年代后,北九州钢铁工业逐渐衰落,其成为“灰色城市”。20世纪60年代,北九州利用其自身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著名的“绿色之都”。右图为北九州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北九州一度成为亚洲最大钢铁工业城市的条件有( )
①铁矿资源丰富 ②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工业技术先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世纪50年代,北九州成为“灰色城市”,其主要体现在( )
A.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缓慢
B.城市人口膨胀,资源供应紧张
C.世界钢铁需求增大,生产不足
D.天气阴冷潮湿,常有浓雾笼罩
√
√
5.北九州转变为“绿色之都”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借鉴意义是
( )
A.大力发展海运,增强与外界的联系
B.停止资源开采,关闭污染严重企业
C.提高绿化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D.立足产业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3.B 4.A 5.D [第3题,由材料及图示可知,北九州煤炭资源丰富,且位于太平洋沿岸,可以通过便利的海运,从外部运输铁矿石发展钢铁工业;20世纪初,日本国内经济发展较快,对钢铁需求量大;20世纪初,日本工业刚刚开始起步,工业技术较为落后。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第4题,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世界钢铁产能过剩和北九州因发展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众多钢铁企业关闭,钢铁工业萎缩,经济衰退,大量人口失业,居民为获取经济收入和躲避环境污染危害,离开北九州,导致北九州经济发展缓慢,成为“灰色城市”,A正确,B、C错误;“灰色城市”与天气阴冷潮湿,常有浓雾笼罩无关,D错误。
第5题,北九州作为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利用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绿色之都”,我国资源型城市也应立足其自身产业基础,发展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摆脱资源枯竭困境,D正确。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位于内陆,不宜发展海运,A错误。停止资源开采易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B错误。北九州转变为“绿色之都”主要依靠产业升级,而不是提高绿化水平,C错误。]
1.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得到支撑。
(2)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往往承担就业安排、环境保护、科技投入等大量的工作,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限制城市的转型。
提升·核心素养
(3)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支柱产业的衰退往往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员工大量失业,且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较高,加之地方政府财力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一系列社会矛盾。
(4)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多存在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粗放式开采和利用的情况,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污染、土地沙化、地表塌陷等。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措施
(1)合理开采资源,延长开采年限。
(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
(3)寻求替代资源或引进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状况。
(4)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
(5)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6)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7)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8)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支持力度。
(2024·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印度尼西亚的沙哇伦多是十九世纪末因荷兰人开采煤炭而兴起的一座城市,吸引了印度尼西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迁入。随着该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为摆脱困境,该城市依托煤炭开采的遗产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印度尼西亚著名的采矿文化旅游城市。如图示意沙哇伦多城市发展生命周期。
培养·思维能力
(1)说明“煤炭开采”在该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2)该城市选择采矿文化旅游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试分析其独特条件。
(3)指出该城市成功转型为采矿文化旅游城市所带来的好处。
【解题导引】
(1)图文材料→抓住“煤炭开采”→兴起与繁荣期阶段,重点看吸引人口聚集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衰退期阶段,重点看煤炭枯竭对人口和产业的不利影响→再兴期阶段,重点看采矿遗产开发利用状况
(2)材料信息→采矿吸引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迁入→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采矿形成采矿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3)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新兴产业兴旺→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环境改善等
【尝试解答】 (1)兴起与繁荣期:煤炭开采促进人口迁入,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带动矿产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衰退期:煤炭开采导致资源枯竭,且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类型单一,转型困难,环境污染严重,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再兴期:煤炭开采遗留的工业遗产成为特色旅游的资源禀赋,促进人口回流与经济转型。
(2)因荷兰人开采煤炭而兴起,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利用废弃矿山、工厂等设施,满足基础设施利用需求;废弃矿山的土地成本较低,降低旅游开发成本;与东南亚传统旅游资源差异较大,吸引力强;文化旅游产业为无烟产业,当地政府大力支持;随着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3)摆脱对传统煤炭开采业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人口回流与增长,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国际交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资金回笼,带动基础设施修复与建设。
结合上面的图文材料,下面对沙哇伦多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论述,错误的是( )
A.兴起与繁荣期,产业结构相对复杂
B.衰退期,煤炭资源枯竭且人口流失
C.再兴期,推进人口回流与经济转型
D.采矿文化旅游兴起,促进产城融合
√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沙哇伦多市在兴起与繁荣期,以煤炭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单一,这也导致了后来产业的衰落;衰退期,煤炭资源枯竭且人口流失,A叙述错误、B叙述正确。再兴期,沙哇伦多市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城市的发展,推进人口回流与经济转型;城市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采矿文化旅游兴起,促进产城融合发展,C、D叙述正确。综上所述,对沙哇伦多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论述,错误的是A。]
视角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与发展
(2024·南京二模)资源型城市,即因资源开采而兴,且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问题,更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如图为我国117个资源型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从我国主要资源型城市的地域分布来看( )
A.南方地区多于北方地区
B.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
C.西部地区多于东北地区
D.沿海地区少于西部地区
√
2.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距省级行政中心的远近
B.城市的区位和海拔
C.城市的对外开放时间
D.采掘从业人员占比
√
3.资源型城市有效转型措施有( )
A.鼓励人口外迁,减轻城市压力
B.加强城市规划,打造特大城市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
D.关停传统工业,塑造无烟城市
√
1.B 2.D 3.C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从我国主要资源型城市地域分布来看,南方地区少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少于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多于西部地区,A、C、D错误,B正确。
第2题,距省级行政中心越近,城市区位条件越优越,城市的对外开放时间越早,越有利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A、B、C不符合题意;高质量发展不是走资源开采的老路,因此与采掘从业人员占比关联较小,D符合题意。
第3题,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C正确;鼓励人口外迁,不利于城市发展,A错误;加强城市规划,打造特大城市不是资源型城市的有效转型措施,B错误;关停传统工业,不利于经济发展,D错误。]
视角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2024·丹东二模)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集中到中央的收入拨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给予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出。受资源类型、城市规模、地区经济等因素影响,转移支付资金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效果差异较大。据此完成4~6题。
4.资源枯竭型城市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还可能用于( )
A.增加行政开支 B.开发商品住房
C.治理环境污染 D.扩大资源开采
5.转移支付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效果最好的是
( )
A.中部大城市 B.东北小城市
C.东部大城市 D.西部小城市
√
√
6.转移支付对森工类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 )
①产业链不完善 ②生态破坏严重 ③地理位置偏僻 ④经济规模过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C 5.C 6.B [第4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经济转型,而不是用于增加行政开支和开发商品住房,A、B错误;扩大资源开采,会加剧资源枯竭,D错误;由材料“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给予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出”可知,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升级,如治理环境污染等,C正确。
第5题,由材料“受资源类型、城市规模、地区经济等因素影响,转移支付资金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效果差异较大”可知,东部大城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快,对东部大城市推动效果最好。故选C。
第6题,据材料“受资源类型、城市规模、地区经济等因素影响,转移支付资金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效果差异较大”可知,森工类资源型城市以开采加工木材资源作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地地区,交通不便,①③正确;虽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但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仍然良好,②错误;并没有经济规模过大,④错误,故选B。]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南通二模)资兴市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后,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产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双轮驱动转变。下图为资兴市城市经济发展历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四)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1.2009年以前,下列四种产业中,生产总值占资兴市比重最大的可能是( )
A.食品行业 B.电力产业
C.纺织工业 D.旅游产业
√
2.新生期的资兴市在第二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
A.技术力量不足 B.矿产资源缺乏
C.市场需求较小 D.环境污染严重
1.B 2.A [第1题,由材料“资兴市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可知,2009年以前,资兴市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主导产业,结合选项可知,食品行业、纺织工业、旅游产业和煤炭没有直接关系,A、C、D错误;依托煤炭资源可以发展电力产业,生产总值占资兴市比重最大的可能是电力产业,B正确。
√
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2009年后,资兴市发展的新兴产业有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产业,这些产业对技术要求高,第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技术力量不足,A正确;新兴产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小,B错误;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量大,C错误;读图可知,新生期煤炭开采量迅速减少,环境污染通过产业调整及相关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治理,不是主要的困难,D错误。]
(2025·南京模拟)濮阳中原油田占地面积大,场地及生产设备已废弃多年,目前经改造成为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的基地。同时,中国石化将濮阳已枯竭的文23气田改建为我国中东部最大的地下天然气储气库。据此完成3~4题。
3.中国石化制氢示范项目基地选址于中原油田,关键是可以( )
A.共用厂区已有的生产设备,减少投资成本
B.利用地面空间开发新能源,满足用电需求
C.依托存储的石油能源发电,降低用电成本
D.借助中原油田已有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
√
4.文23气田被改建为我国中东部最大地下储气库的意义为( )
A.改变天然气供需格局
B.增加天然气的产量
C.减少国外天然气进口
D.保障天然气供需安全
√
3.B 4.D [第3题,据材料信息“场地及生产设备已废弃多年”可知,不会共用厂区已有的生产设备,A错误;濮阳中原油田占地面积大,可以利用较大面积的废弃土地进行发电,满足项目用电需求,B正确;由材料中“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的基地”可知,该项目用电需求大,且利用的是可再生电力,即利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产生的电力,C错误;中原油田知名度对制氢没有明显作用,D错误。
第4题,文23气田被改建为我国中东部最大地下储气库,能储备大量的天然气,保障天然气的供需安全,D正确;供需格局改变涉及资源开发和市场消费,而文23气田只是储气库,不能改变天然气供需格局,A错误;储气库不能增加天然气产量,也不能减少天然气进口,反而因为有了大的存储空间,天然气的进口也可能增加,B、C错误。]
(2024·长沙二模)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处,1960年因煤炭产业而立市,2009年被列入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0年以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下图为该煤炭资源型城市1990—2020年城乡聚落演变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淮北市( )
A.Ⅰ阶段主城区、矿业城镇以及乡村均衡发展
B.Ⅱ阶段主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减弱
C.Ⅲ阶段主城区、矿业城镇、乡村趋向融合发展
D.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先弱后强
6.淮北市城乡聚落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是( )
A.交通发展 B.产业结构转型
C.政策规划 D.人口迁移
√
√
5.C 6.B [第5题,由图可知,Ⅰ阶段要素由乡村流向矿业城镇和主城区,说明主城区、矿业城镇、乡村发展不均衡,A错误;Ⅱ阶段要素均流向主城区,说明主城区要素集聚能力增强,B错误;Ⅲ阶段乡村与矿业城镇、主城区之间均有相互的要素流动,由此说明Ⅲ阶段主城区、矿业城镇、乡村趋向融合发展,C正确;Ⅰ阶段煤炭对城市发展作用强,Ⅱ阶段要素流动由矿业城镇转向主城区,说明煤炭作用减弱,故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先强后弱,D错误。
第6题,据材料“2000年以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可知,产业结构转型是促进淮北市城乡聚落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B正确。]
(2025·石家庄模拟)杜伊斯堡是德国西部鲁尔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是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也是国际性的贸易和物流中心。杜伊斯堡经济发达,旅游业兴盛。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曾经是工业废弃地,如今已蜕变为全新的多功能公园。下图为鲁尔区位置图。据此完成7~8题。
7.杜伊斯堡的成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传统产业改造 B.环境污染治理
C.消费需求转变 D.新兴产业发展
√
8.借鉴杜伊斯堡的发展经验,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 )
A.修复废弃矿区,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或旅游业等
B.集中力量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C.禁止开采自然资源,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D.关停原有资源型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
7.D 8.A [第7题,杜伊斯堡在鲁尔区衰落,成为工业废弃地,后来改建为景观公园,且功能较多,发展旅游业等新兴的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正确;材料显示传统工业衰落后,并未改造传统产业,A错误;环境污染治理有助于转型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消费需求的转变不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且材料显示该城市发展主要依托新兴的产业,C错误。
第8题,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应当修复废弃的矿区,有效改善环境的同时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和新兴的产业等,可以快速恢复城市的经济发展,A正确;单一发展第三产业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B错误;目前我国大多城市主要的能源结构依然是以火电为主,禁止开采将阻碍城市发展,C错误;关停原有资源型企业,将对企业和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冲击,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6分)
9.(2024·衡阳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锡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我国最早开采和使用锡可追溯到商代时期。云南个旧是世界上锡矿丰富的地区之一,埋藏浅,品质好。从西汉时期锡矿开采业的迅速兴起,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个旧市锡矿开采业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未能逃脱资源枯竭的命运,2008年被列入国家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转型发展试点城市。2011年个旧市政府选择“退二进二”的转型道路,即从锡矿资源采掘业向第二产业多元化发展,着力推动实施“产业链延伸+产业更新”的复合型模式,成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如图示意云南省个旧市锡矿分布及其1960—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1)指出云南个旧西汉时期锡矿采掘业迅速兴起的主要原因。(6分)
(2)请从产业结构角度,推测个旧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可能产生的问题。(6分)
(3)云南个旧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上选择“退二进二”的转型道路,请说明其合理性。(4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云南个旧是世界上锡矿丰富的地区之一,埋藏浅,品质好”可知,当地的锡矿资源丰富且品质好,便于开采;西汉时期锡矿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促使锡矿采掘业得到发展;由材料可知,锡矿开采从商代开始,到西汉时期已有较长的开采历史,具有一定的开采技术和经验;锡矿开采技术要求较低,投入少。
第(2)题,由图可知,个旧市的三次产业特点:第一产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但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第一产业比重过低,可能会导致粮食供应短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矿产的过度开采,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导致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不足,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第(3)题,由材料“2011年个旧市政府选择‘退二进二’的转型道路,即从锡矿资源采掘业向第二产业多元化发展,着力推动实施‘产业链延伸+产业更新’的复合型模式”可知,“退二进二”是城市经济重心从单纯的矿产采掘冶炼转向第二产业多元化发展,走“产业延伸+产业更新”的转型路子。“退”就是淘汰落后和污染较大的第二产业部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保护环境;“进”就是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进”是为了更好地培育优势接续替代产业,可以推动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
[答案] (1)个旧锡矿资源储量丰富,埋藏较浅,品质较好;西汉时期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促使锡矿采掘业得到发展;锡矿采掘业从商代时期开始至西汉时期,开采历史较长,具有一定的开采技术和经验等。
(2)第一产业占比过低,粮食种植面积萎缩,会造成粮食供应短缺;第二产业占比较高,矿产资源过度开采,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三产业增长过快,会造成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减少和成本上升等。
(3)淘汰落后和污染较大的第二产业部门,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锡资源产业链,可以增加附加值和经济收入;培育优势接续替代产业,可以推动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