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课时55 城市的辐射功能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81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课时55 城市的辐射功能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第十五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考试要求
1.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四层考查
【必备知识】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关键能力】 辨识大都市与其他城市的空间位置关系,综合分析、概括大都市辐射功能;描述、分析、归纳产业结构空间动态过程及其规律,说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四层考查
【学科素养】 能够从区域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的视角,认识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能够分析和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能够从区域空间演变的视角,认识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综合分析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核心价值】 能够从“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的视角,认识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课时55 城市的辐射功能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理解并掌握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功能和城市的辐射功能
1.简答: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提示] 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2.填空:城市的功能类型。
主要有____、服务、管理、集散、____等功能。
3.填空:了解城市辐射功能的影响因素。
(1)城市腹地特征: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____。
(2)城市规模等级高低:在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规模____、辐射范围越大。
(3)城市的功能。
生产
创新
越强
越大
4.简述:纽约的发展优势有哪些?
[提示] ①港口条件得天独厚。②伊利运河的开通,使纽约的腹地迅速扩展到中西部地区。③纽约是美国经济、金融、文化中心;最大的港口城市;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等。
5.填空:了解纽约的辐射功能。
(1)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
(2)对城市带的影响:纽约与其他城市之间通过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紧密联系,形成了以__________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金融、贸易
(3)对美国的影响:通过便利的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为美国__________的城市。
(4)对世界的影响:是全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
最具影响力
物流枢纽
信息中心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2教材节首内容变式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在没有开通铁路之前,郑州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县城。清朝末期,京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会,郑州城市地位逐渐提高。1954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目前,郑州已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据此完成1~3题。
1.清朝末年,郑州城市地位逐渐提高。此时,郑州的主要城市功能是(  )
A.生产  B.服务  C.集散  D.创新

2.1954年之后,郑州作为省会,其城市辐射功能增强,表现在
(  )
①城市腹地范围扩大 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③城市规模扩大 
④城市综合性功能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目前,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说明郑州与周边相比(  )
①城市规模更大 ②交通网络更密集 ③联通效率更高,联通强度更强 ④辐射范围更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C 2.D 3.D [第1题,由材料“清朝末期,京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会,郑州城市地位逐渐提高”可知,此时郑州的主要城市功能是集散,C正确。
第2题,由材料“目前,郑州已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可知,郑州作为省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腹地范围扩大,城市综合性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增强,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第3题,城市等级越高,职能级别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说明郑州与周边相比,城市规模更大,交通网络更密集,联通效率更高,联通强度更强,辐射范围更大,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2教材表3.1、图3.8变式
波士华(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该城市带总人口约6 500万,城镇化水平高达90%。如图为波士华城市带各城市人口等级规模图,如表为波士华城市带主要城市及其产业统计表。据此完成4~5题。
波士华城市带主要城市及其产业
主要城市 波士顿 纽约 巴尔的摩 华盛顿
主导产业 高科技产业、金融业、教育和医疗服务业、建筑业、运输服务业等 金融业、商贸服务业、文 化产业等 国防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服务业等 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健康和教育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
4.目前波士华城市带(  )
A.内部发展差异较小
B.经济增长极不平衡
C.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D.第二产业高度集聚

5.下列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及主要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各城市之间能紧密联系,主要是通过便利的海运和快捷的航空线路
B.各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C.纽约是该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同时也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D.该城市带环境优美,经济发达,航空运输便利,健康养老等产业发达

4.A 5.B [第4题,由材料可知,美国的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总人口约6 500万,城镇化水平高达90%,属于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发展差异较小,A正确;各城市经济增长差异也较小,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城市带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D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人口数量增长较慢,C错误。
第5题,波士华城市带中各城市之间主要通过便利高速的陆路交通(如高速公路)和快捷的航空线路紧密联系,A错误;读表可知,各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B正确;纽约是该城市带的核心城市,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但不是政治中心,C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地处美国东北部地区,属于传统工业区,经济发达,航空运输便利,但城市带污染较严重,环境相对较差,健康养老等产业不发达,D错误。]
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提升·核心素养
2.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的关系
关系 实例
城市的发展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 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
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 有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
关系 实例
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 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
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 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
3.现代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4.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因素 影响 表现
人口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作用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逐渐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2024·广东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下表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1)~(2)题。
培养·思维能力
名称 2008年 2015年 2019年
上海都市圈 3.45 5.21 6.54
兰州都市圈 2.20 2.36 2.78
合肥都市圈 2.16 0.81 0.97
(1)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考虑,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内
(  )
A.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大幅降低
B.城市间功能互补性明显减弱
C.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D.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

(2)根据合肥和兰州两个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可以判断
(  )
A.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
B.兰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扩大
C.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
D.合肥都市圈的城市数量增多

【解题导引】
(1)对比分析表格中2008年和2019年上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上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增大→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2)兰州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增大→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性增强,产值增加→指数值变化与都市圈地域范围没有直接关联;合肥都市圈邻近上海,受其辐射作用强,合肥都市圈接收其制造业外迁→合肥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减小→指数值变化不能直接说明城市数量增多
阅读上题材料,上海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高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应有效避免产业(  )
A.布局的集聚化
B.相似与同质化
C.生产的规模化
D.体系的特性化

B [上海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每一个城市应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独具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防止产业的同质化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B正确;高端制造业集聚化布局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和技术交流,有利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A错误;生产规模化可使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C错误;产业体系的特性化可以形成自身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有利于产业的发展,D错误。]
视角一 城市的辐射功能及特点
(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经济联系量可用作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指标,相邻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越大,它们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下表为2021年成都都市圈城市经济联系量统计表,下图为成都都市圈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城市 成都 德阳 眉山 资阳
成都 - 1 122.07 1 018.61 405.53
德阳 - 33.58 34.55
眉山 - 34.76
资阳 -
总量 2 546.21 1 190.20 1 086.95 474.84
1.成都都市圈各城市间(  )
A.眉山与成都的经济联系最强
B.眉山与德阳的经济联系强于眉山与资阳
C.成都与德阳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
D.经济联系的强度与城市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2.近年来,广汉市成为流入成都市域跨城通勤人数最多的城市,其原因是(  )
A.德阳对广汉的城市辐射作用减弱
B.成都就业机会多,成广交通便利
C.成都的行政管理功能较德阳更强
D.广汉劳动力更适应成都高新产业

3.广汉市近年来依托三星堆遗址发展旅游业,其可借用的成都因素有(  )
①广阔的市场 ②便利的交通 ③发达的科技 ④悠久的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C 2.B 3.A [第1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和观察区域地图可知,成都与德阳的经济联系最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A错误,C正确;眉山与德阳的经济联系是33.58,与资阳的经济联系是34.76,眉山与资阳的经济联系更强,B错误;读图可知,成都与眉山的距离远,与资阳距离近,但是成都与眉山的经济联系更强,经济联系的强度与城市间的距离不呈正相关,D错误。
第2题,随着德阳经济的发展,对广汉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在增强,A错误;成都经济水平高,产业丰富,就业机会多,成都与广汉距离近,交通便利,吸引广汉人口来成都就业,B正确;人口跨城通勤主要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行政管理功能关系小,C错误;广汉到成都就业的不都是高素质劳动力,相反一些农民可能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到城市务工,D错误。
第3题,广汉市距离成都近,成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多,有广阔的客源市场,成都是地区交通枢纽,有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广汉市发展旅游业,①②正确;广汉市发展旅游业与成都的科技水平无关,广汉市依托三星堆遗址发展旅游,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不需要借助成都的历史文化,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
视角二 城市辐射功能的影响因素
(2025·连云港模拟)对非中心城市在都市圈经济辐射中的承接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发挥中心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的最大价值。图1为武汉城市圈分布图,图2为武汉城市圈内非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承接能力的评价指标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鄂州承接武汉市经济辐射能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相对经济规模 B.邻近度
C.产业相似度 D.基础设施
5.综合各项指标来看,承接武汉市经济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是
(  )
A.黄石 B.孝感
C.黄冈 D.潜江


6.为提升承接能力,实现武汉市经济辐射的高效转化,非中心城市应(  )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②推动城市等级提升
③加快市政服务建设 ④创设良好投资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A 5.C 6.D [第4题,根据武汉城市圈内非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承接能力的评价指标数据统计图可知,图中评价越高,越有助于承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由图2可知,鄂州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指标中,相对经济规模评价指数最低,属于承接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短板,为主要限制因素,A正确。
第5题,综合评价越高,承接武汉市经济辐射能力越强,由图2可知,四个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数排名如下:黄冈>黄石>孝感>潜江,黄冈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因此承接武汉经济辐射能力最强,C正确。
第6题,由图2可知,武汉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评价指数不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压缩出行距离与交通时间、提高货物运输与交通通勤效率,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利于提升承接能力,①正确;城市等级越高,越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但城市等级的提升需要经济、人口等各要素共同发展,这一过程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实现城市经济辐射的高效转化,②错误;据图2分析可知,武汉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
服务设施评价指数不高,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建设便捷高效、生态宜居的城市,提升居民生活体验,能提高对劳动力与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提升承接能力,因此要完善的是整体的城市服务建设,不单是市政服务,③错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能提高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让各要素的流动更畅通,促进武汉市经济辐射的高效转化,④正确。]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9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天津河东区一模)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就是来自辐射源(中心城市)的辐射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辐射动力(如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作用下经过辐射通道(交通通道、信息通道等)到达辐射接收地(周边地区)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成都、西安两个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图中数值越大,表明城市在该要素上的辐射力越强。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五) 城市的辐射功能
1.总体来看,西安的经济辐射力较成都弱,从数值上分析西安与成都差距最大的是(  )
A.经济质量   B.资金流
C.人流 D.物流

2.下列关于增强西安经济辐射力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提升西安城市行政等级,增强服务范围
B.提高西安经济总量,扩大西安都市圈范围
C.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引进重量级企业入驻
D.加快西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C 2.A [第1题,由图可知,西安和成都的经济质量差距较小,资金流的差距约为0.5,人流的差距约为0.6,物流的差距约为0.1,所以差距最大的是人流,C正确。
第2题,提升西安的城市行政等级,主要在行政政策方面产生影响,不能增强经济辐射能力,A符合题意;提高西安经济总量,扩大西安都市圈范围,能够增强其辐射强度,B不符合题意;加大政策的优惠力度,引进重量级企业,能够促进西安经济发展,C不符合题意;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打造西安综合交通枢纽,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流、物流等辐射流,完善辐射通道(交通通道),D不符合题意。]
(2025·昆明模拟)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包含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三大都市圈的大型城市群,在面积上位居我国城市群第一位。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逐渐形成三角形主架构的城际交通网络,综合实力和地位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能力有所增强。断裂
点为两个城市影响区域的分界点。右图
为基于断裂点的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沙与南昌的断裂点,位于新余市中部
B.武汉对南昌的辐射作用明显大于武汉对长沙的辐射作用
C.黄石市属于南昌的强辐射范围
D.长沙对武汉的辐射范围大于长沙对南昌的辐射范围

4.襄阳与宜昌两市综合发展质量明显高于周边相邻城市,但是尚未划入辐射范围内,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交通通达度 B.人口密度
C.地理位置 D.产业结构

3.B 4.C [第3题,由图可知,长沙和南昌的断裂点位于宜春市而非新余市,A错误;武汉到断裂点九江市的距离大于武汉到断裂点岳阳市的距离,说明武汉对南昌的辐射作用明显大于武汉对长沙的辐射作用,B正确;黄石市属于武汉市的强辐射范围,C错误;由图可知,长沙对武汉的辐射范围小于长沙对南昌的辐射范围,D错误。
第4题,襄阳与宜昌两座城市位于该区域的西北部,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受长沙和武汉的辐射作用较小,尚未划入断裂点辐射范围内,C正确;由题干可知,襄阳与宜昌两市综合发展质量明显高于周边相邻城市,交通通达度、人口密度、产业结构方面没有处在劣势地位,A、B、D错误。]
长江经济带3个城市群中心城市2小时出行交通圈衔接联系模式(下图)可分别概括为多中心网络型、多中心组团型与双中心轴辐型。据此完成5~6题。
5.在城市群中心城市2小时出行交通圈衔接联系模式中,中心城市向周边产生辐射扩散效应最强的是(  )
A.多中心网络型 B.多中心组团型
C.双中心轴辐型 D.三种模式一般弱
6.从多中心网络型模式看,节点城市与中心城市2小时出行交通圈
(  )
A.相互干扰 B.全面覆盖
C.均衡发展 D.多层叠加


5.A 6.D [第5题,对比多中心网络型、多中心组团型与双中心轴辐型三种衔接联系模式图可知,多中心网络型模式中,所有的节点城市都可依托高密度高速公路通道连接贯通中心城市2小时出行交通圈,使中心城市向周边产生辐射扩散效应最强,A正确。
第6题,读图可知,多中心网络型模式中,中心城市与其2小时出行交通圈所覆盖节点城市形成联系网络,均存在交叉叠加现象,尤其是位于三大中心城市之间的节点城市,表现更为明显,D正确;以互联互通的高密度高速公路通道网络构成的多层级网络化的空间衔接模式,使节点城市与多个中心城市间均产生紧密联系,可以减少相互干扰,A错误;由图可知,多中心网络型模式并未对城市群内所有地域实现全覆盖,B错误;中心城市对节点城市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但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C错误。]
(2025·黄冈模拟)近年来,“合肥模式”成为新的热点话题,一座20年GDP增长超20倍的城市,在所有的城市中脱颖而出,不复以前的“低调”。“合肥模式”通过国有资本牵引,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招商引资战略性产
业,陆续引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和新
能源汽车;2015年合肥产业进入人工智
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成功实现了经济
的“跃迁”。右图示意合肥所在城市圈
的位置和范围。据此完成7~9题。
7.与武汉相比,合肥在早期经济发展中“低调”,主要是因为其
(  )
A.自然资源匮乏 B.产业基础较差
C.科技力量薄弱 D.“虹吸效应”较弱
8.“合肥模式”实现经济“跃迁”之前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承接产业转移 B.政策支持
C.科技水平提高 D.新能源开发
9.下列城市最有可能成功“复制”合肥模式的是(  )
A.拉萨  B.西宁  C.石家庄  D.赣州



7.D 8.B 9.C [第7题,自然资源较匮乏是武汉和合肥的共同特征,A错误;合肥距“江浙沪”近,早期“江浙沪”对其周边城市的“虹吸作用”更强,导致合肥发展较慢,产业基础较差,科技力量较弱,B、C错误,D正确。
第8题,“合肥模式”是指政府依托国资平台,通过直接投资、组建和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进而服务地方招商引资的模式,所以政策支持是其早期发展的最大区位优势,B正确;承接产业转移、科技水平提高对其后期经济“跃迁”具有促进作用,A、C错误;新能源的开发只是合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方面,不具有主导意义,D错误。
第9题,石家庄与合肥同属省级行政中心,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较高,分别靠近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C正确;拉萨、西宁虽然是省级行政中心,但科技优势不明显,A、B错误;赣州城市等级较低,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22分)
10.(2024·武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江苏、安徽历史上曾同属一省。南京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成员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常州和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是我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南京市被戏称为“徽京”。近年来,为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南京市不断推进跨产业升级。跨产业升级是指企业将用于一种产业的专门知识(技术)应用于另一种产业的产业升级形式。图1示意南京都市圈,图2示意南京某代工企业实施跨产业升级的路径框架。
(1)从城市辐射功能的角度,分析南京市被戏称为“徽京”的原因。(6分)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代工企业实施跨产业升级的意义。(8分)
(3)为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靠近安徽省;江苏、安徽历史上曾同属一省,两省关系密切,历史渊源深厚;南京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安徽省内各城市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安徽省辐射带动能力强。
第(2)题,代工企业实施跨产业升级,有利于产业链延伸,打造新的品牌渠道,进行技术创新、树立品牌;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制造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升品牌渠道和营销能力,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可以通过收购等方式获取战略性资源,立足相关性资源,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进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3)题,南京都市圈为我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要做好都市圈整体规划,加强资源整合;南京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范围较大,要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城市联系;加强区域合作,发挥主要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进跨产业升级;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发展;扩大开放程度,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对话、协商机制。
[答案] (1)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靠近安徽省;江苏、安徽曾同属一省,历史渊源深厚;安徽省内各城市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安徽省辐射带动能力强。
(2)有利于技术创新、树立品牌;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制造能力;有利于提升品牌渠道和营销能力,扩大市场;有利于获取战略性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3)做好都市圈整体规划,加强资源整合;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城市联系;加强区域合作,发挥主要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发展;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对话、协商机制。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