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课时56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课时56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5: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课时56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第十五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过程、特点、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简答:地区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提示] 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主要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
2.填空:认识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及表现。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________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
发展过程
(2)表现
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______________转移
国民经 济重心 由第一产业转向________,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________ 方式 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第二、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经济增长
3.填表:认识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比较优势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________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比较优势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政策 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____,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________。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产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带动相应地区的产业升级
引导
根本原因
4.填空:写出上海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点。
(1)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________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业经历了轻纺工业—______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
第三产业
综合性
(2)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点
①工业化初期,以________为支柱产业。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________协调发展。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迅速。
④今后,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都市。
轻纺工业
轻重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
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2教材节首内容变式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据此完成1~2题。
1.深圳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地理位置 B.交通条件
C.著名侨乡 D.国家政策

2.深圳如今又在经历着一场产业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可能是
(  )
A.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B.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C.走生态农业为主的生产结构道路
D.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问题

1.D 2.B [第1题,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D正确;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著名侨乡的条件在获得国家政策支持之前就具备,是重要影响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A、B、C错误。
第2题,深圳如今又在经历着一场产业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可能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B正确;该地发展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A错误;生产结构应是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不是第一产业为主,C错误;产业结构变革,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产业结构升级,D错误。]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2教材活动变式
2015年,经国家批准,贵阳市、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至2018年,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截至2023年5月28日,贵阳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如表示意贵阳市产业结构变化。据此回答3~5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0年 5.1 40.7 54.2
2020年 4.1 36 59.9
3.2010—2020年,贵阳市(  )
A.第一产业产值下降
B.第二产业生产效率降低
C.第三产业产值最高
D.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协调

4.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贵阳市建成我国大数据中心的突出优势是(  )
A.人才与技术 B.市场
C.资源与环境 D.交通
5.随着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的举办,推测贵阳市(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B.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C.人口向市中心迁移
D.城市环境质量逐渐减低


3.C 4.C 5.B [第3题,读表可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其产值不一定下降,A错误;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随着第二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其生产效率可能提高,B错误;第三产业在2020年比重占59.9%,占比最大,其产值最高,C正确;2010—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协调,D错误。
第4题,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贵阳市在人才、技术、市场以及交通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A、B、D错误;贵阳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同时环境优美,可满足大数据中心对能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C正确。
第5题,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促进贵阳市与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发展,其第二产业的比重不会上升,应该在目前的趋势下趋于下降或保持稳定,A错误;随着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的举办,贵阳市的知名度提高,与大数据相关的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B正确;市中心地租昂贵,并不会促使人口向市中心迁移,C错误;随着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的举办,贵阳市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环境得到的关注度更高,其环境质量提高,不会降低,D错误。]
1.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提升·核心素养
2.合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1)从产业结构的比例看,产业结构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以微笑曲线寻求企业的升级路径
微笑曲线中间是工农业生产,附加值低;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附加值高。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3.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路径 具体内容
产业延伸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
产业更新 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替代产业群
路径 具体内容
综合发展 在转型初期,采取产业延伸模式,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遂向综合性方向演化
技术突破 技术积累,突破关键技术限制,实现产业转型的整体升级
企业收购 通过国内外企业收购,获取技术或品牌,实现跨越式升级
4.区域产业发展措施
产业 措施
第一产业 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防止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等),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培育优势品牌;拓展销售市场等
产业 措施
第二产业 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工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改造设备及生产工艺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树立品牌意识,拓展市场
第三产业 促进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业、服务业的管理;合理分工和布局,保护环境
产业 措施
共同 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对劳动力技能的培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等
(2024·浙江6月卷)下表为2022年上海、宁夏、河南和黑龙江四省级行政区GDP、人均GDP和三次产业比重构成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题。
培养·思维能力
省级行 政区 GDP /万亿元 人均GDP /元 第一产 业比重 /% 第二产 业比重 /% 第三产
业比重
/%
甲 1.59 51 096 22.7 29.2 48.1
省级行 政区 GDP /万亿元 人均GDP /元 第一产 业比重 /% 第二产 业比重 /% 第三产
业比重
/%
乙 4.46 179 907 0.2 25.7 74.1
丙 6.13 62 106 9.5 41.5 49.0
丁 0.51 69 781 8.0 48.3 43.7
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宁夏、上海、黑龙江、河南
B.黑龙江、上海、河南、宁夏
C.上海、宁夏、河南、黑龙江
D.上海、河南、宁夏、黑龙江

【解题导引】
比较四省级行政区的自然及经济发展特点→宁夏的经济总量最小→看表中GDP一栏信息确定丁对应宁夏;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比重大→看表中第一产业比重确定甲对应黑龙江;上海是四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上海的人均GDP最高且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看表中数据确定乙对应上海
结合上面的表文材料分析,某企业计划投资建设一大型电子装配厂,其最应该在四省级行政区中选择建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C [大型电子装配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充足且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四省级行政区中丙代表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符合建厂要求。甲代表黑龙江、丁代表宁夏,二者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但人力资源条件相比河南较差。]

视角一 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与优化
(2025·河南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23年,郑州都市圈获批成为我国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右图表示都市圈内郑州、
开封、许昌、新乡、焦作五城市2010年和
2022年产业结构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与2010年相比,2022年图示五城市(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B.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C.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郑州都市圈中,郑州的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吸纳第一、二产业集聚
B.促进产业同质发展
C.推动产业分工协作
D.实现产业同步转型

3.为促进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图示五城市应积极推进(  )
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②城市规模快速扩张 ③城乡人口均匀分布 ④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D 2.C 3.B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五个城市2022年第一产业比重均比2010年小,故第一产业比重下降,A错误;2022年第二产业比重均比2010年小,故第二产业比重下降,B错误;2022年第三产业比重均比2010年大,说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且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或与第二产业相当,说明产业结构趋于优化,C错误,D正确。
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州从2010年到2022年,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且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小,说明郑州没有吸纳第一、二产业集聚,反而是第一、二产业分散转移,A错误;郑州通过产业转移、交通联系、科技与信息以及人口流动等方式,促进周围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且各城市因与郑州距离、交通等联系强弱的差异,以及各自发展条件的不同,产业类型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通过郑州的辐射作用实现不同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B错误,C正确;图中各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及变化各不相同,所以未实现产业同步转型,D错误。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题目可知,促进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图示五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所以必须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彼此之间高速、高效的互联互通,①正确;随着都市圈的发展,各城市规模和产业活动强度的扩大,环境问题也会加重,还应该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④正确;城市规模应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扩张过快缺少产业支撑,容易出现城市经济结构失衡,不利于城市发展,②错误;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差异,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大,城乡人口分布不可能均匀分布,③错误。故选B。]
视角二 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
(2024·太原三模)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级结构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高级结构转变的过程。人工智能可通过辅助或替代劳动力生产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下表是我国不同地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越大,促进作用越明显。据此完成4~6题。
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影响系数 0.914 8 0.775 7 0.662 4 0.032 8
4.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人工智能可提高(  )
①劳动生产效率 ②信息交流程度 ③企业技术占比 ④员工工资水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作用显著的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大 B.资源储备多
C.研发技术强 D.开放程度高
6.导致东北地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远低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通信 B.市场需求
C.人才技术 D.产业结构


4.A 5.C 6.D [第4题,人工智能可通过辅助或替代劳动力生产,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其研发投入较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也直接提高了企业技术占比,①③正确;缺少人工智能的产业,其信息交流程度也可以很高,人工智能对提高信息交流程度影响不大,②错误;人工智能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减少,对于部分员工而言,可能面临失业,而不是工资水平的提高,④错误。故选A。
第5题,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级结构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高级结构转变的过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人才多,研发能力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作用显著,C正确;人工智能更关注人口素质,而不是人口密度或资源储备(尤其是自然资源储备),A、B错误;相比于研发技术而言,开放程度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
第6题,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是巩固国家粮食压舱石地位,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全国钢铁、机械、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东北地区长期依靠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存在一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型城市,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进程偏慢,对于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尚不具备需求规模与成熟条件,所以东北地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远低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D正确;东北地区交通通信并不比其他地区(如西部地区)差,A错误;东北地区依然有人工智能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市场需求,B错误;相比于其产业结构,人才技术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7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近年来,深圳市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打造“深圳质量”,不断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方向,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下图示意深圳市2018年和2019年前三个季度的产业结构比重(单位:%)。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六)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1.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主要依赖的产业是(  )
A.金融和服装制造业   B.服装制造和重工业
C.生物制药和纺织工业 D.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
2.深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利于(  )
A.提高城市人口就业率
B.提高医疗养老保障度
C.改善市民的身体素质
D.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1.D 2.D [第1题,纺织工业、重工业、生物制药、服装制造等属于第二产业,A、B、C错误;金融属于第三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D正确。
第2题,由材料及图示分析可知,深圳市产业结构趋向于更合理,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D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是否提高城市人口就业率,A错误;与提高医疗养老保障度、改善市民的身体素质无直接关系,B、C错误。]
(2025·呼和浩特模拟)城市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经济冲击、从中恢复和更新的能力,是城市转型的
综合衡量标准。右图为湖北省大冶市
2000—2018年主要工业行业产值占比
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2000—2018年,大冶市经济韧性变化趋势可能为(  )
A.逐年减弱 B.逐年增强
C.总体减弱 D.总体增强
4.2018年大冶市经济韧性总体特征的成因是(  )
A.治理环境污染 B.壮大传统产业
C.优化经济结构 D.加强资源整合


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2000—2018年,矿物采选、洗选业、冶金业等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优势产业整体占比呈下降趋势,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制品制造业、机械、汽车等制造业比重提升,应对经济冲击、从中恢复和更新的能力增强,说明其经济韧性总体增强,D正确。
第4题,读图可知,2018年大冶市经济韧性总体特征是矿物采选、洗选业、冶金业等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优势产业整体占比降低,B错误;而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制品制造业、机械、汽车等制造业比重得到了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当地优化了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C正确;治理环境污染不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A错误;加强资源整合的是同一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对产业之间的占比变化影响较小,D错误。]
(2024·济南模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用于分析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越大,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下表示意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九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据此完成5~7题。
城市 广州 深圳 佛山 东莞 惠州 中山 珠海 江门 肇庆
广州 1.000 0 0.403 8 0.438 7 0.417 6 0.484 9 0.475 9 0.474 2 0.487 7 0.382 0
深圳 1.000 0 0.273 8 0.989 1 0.925 0 0.606 7 0.682 0 0.476 8 0.276 5
城市 广州 深圳 佛山 东莞 惠州 中山 珠海 江门 肇庆
佛山 1.000 0 0.344 7 0.425 1 0.891 8 0.800 3 0.765 7 0.628 3
东莞 1.000 0 0.933 2 0.661 3 0.712 7 0.565 4 0.353 0
惠州 1.000 0 0.704 2 0.802 2 0.587 0 0.387 6
城市 广州 深圳 佛山 东莞 惠州 中山 珠海 江门 肇庆
中山 1.000 0 0.943 0 0.756 4 0.482 3
珠海 1.000 0 0.712 8 0.408 8
江门 1.000 0 0.776 9
肇庆 1.000 0
5.产业结构差别最大的一组城市是(  )
A.深圳与惠州 B.佛山与深圳
C.中山与珠海 D.江门与肇庆
6.深圳与东莞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说明两个城市(  )
A.产业分工合作明确
B.产业布局趋同性高
C.产业呈精细化、高端化
D.产业类型完全相同


7.现代服务业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  )
A.金融服务业、货运仓储业
B.海洋生物医药业、现代会展业
C.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业
D.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

5.B 6.B 7.C [第5题,根据材料“系数越大,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可知,产业结构差别最大的一组城市应该是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小的一组城市,由表可知,佛山与深圳相似系数最小,B正确。
第6题,深圳与东莞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说明这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深圳与东莞产业布局趋同性较高,B正确;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说明产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A错误;结合材料无法判断深圳与东莞产业是否呈现精细化、高端化的特点,C错误;两个城市产业类型相似而不是相同,D错误。
第7题,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发达,应以科技和制造优势为依托,推进科技服务与现代金融业的融合,C正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较高,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用地成本较高,而货运仓储业占地面积较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不适宜将货运仓储业作为重点的发展方向,A错误;海洋生物医药业不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B错误;粤港澳大湾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乡村发展空间受限,虽然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特点,但产业规模较小、效益不高,故其不适合作为该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8.(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沈阳市重工业基础雄厚,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2023年4月,沈阳都市圈正式获批为第九个国家级都市圈,成为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下图为沈阳都市圈规划及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示意图。
(1)比较沈阳市和阜新市产业结构的异同点。(4分)
(2)简要分析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不利条件。(6分)
(3)简述建设沈阳都市圈对东北振兴的促进作用。(8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知,沈阳市和阜新市相同之处是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50%;不同之处是沈阳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阜新市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沈阳市重工业基础雄厚,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制约发展;读沈阳都市圈规划图可知,各城市产业体系趋同,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读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示意图可知,各城市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环境问题突出,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等。
第(3)题,通过都市圈的建设,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能够为东北地区吸引更多资金、人才和技术;都市圈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发展,有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区域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打破行政区域和产业区隔,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作为示范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分工与合作,从而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东北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盘活东北经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加强生态规划,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答案] (1)相同: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不同:沈阳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阜新市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
(2)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制约发展;各城市产业体系趋同,同质化竞争严重;各城市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环境问题突出,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等。
(3)为东北地区吸引更多资金、人才和技术;有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推动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东北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上海制造”是我国的传统品牌,当前上海正谋求产业梯度大范围转移,“两头(研发、营销环节)在沪,中间(生产和加工环节)在外”的经营模式,将成为上海企业未来生存的常态。右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时期主导产业变化示意图。
(1)据图指出20世纪90年代前后,长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4分)
(2)分析上海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保留“两头在沪”的原因。(6分)
(3)评价上海“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经营模式对上海的影响。(8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之前,该地以传统手工业和轻纺加工业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之后,主导产业发生转变,逐渐变成以信息产业、汽车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两头(研发、营销环节)在沪,中间(生产和加工环节)在外’的经营模式”可知,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人才集聚,研发优势明显;同时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稳定的消费市场,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便于获取市场信息,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研发与销售两环节附加值高,获取效益高。
第(3)题,对上海的影响一般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上海保留研发和营销环节,产品附加值高,可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将生产和加工环节迁出,有利于调整本地产业结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美化环境。不利影响:生产和加工环节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
[答案] (1)20世纪90年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2)上海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人才集聚;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稳定的消费市场;易于获取市场信息;研发与销售两环节附加值高,效益高。
(3)有利影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上海经济发展;减少空气污染,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不利影响:生产和加工环节迁出,失业人口增加,上海就业压力增大。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