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此思想家最有可能属于( )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2. 下面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3.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
A. 《论语》 B. 《韩非子》
C. 《道德经》 D. 《孙子兵法》
4. 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 )
A. 学而不厌 B. 温故知新
C. 因材施教 D. 不耻下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
A. 墨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B. 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 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D. 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
6.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的是( )
A.老子的言论 B.孔子的言论
C.庄子的言论 D.孟子的言论
7.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8.成语“墨守成规”的“墨守”源自战国时墨翟(即墨子)善于守城。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 )
A.“兼爱”“非攻” B.“仁政”“礼治”
C.集权专制 D.无为而治
9.孟子认为,统治者要让百姓有田有宅,有劳动时间,有物质保障。这反映出孟子主张( )
A.“兼爱”“非攻” B.实行“法治”
C.“无为而治” D.“仁政”治国
10.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派是儒家与墨家,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王嬴政却推行法家思想,这是因为法家主张( )
A.严刑峻法,中央集权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11.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知道老师是引用了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的吗(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2.《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从这本书中我们能体会的思想核心为( )
A.“法不阿贵” B.“重农抑商” C.“仁者爱人” D.“无为而治”
13.“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14.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
15.下图所示讲学者传授的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6.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驾齐驱,故有“非儒即墨”之说。下列主张出自墨家的是( )
A.无为而治 B.因材施教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17.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18.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庄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 )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兼相爱,交相利
19、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2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学派( )
A.儒、道、墨、法 B.法、儒、道、墨
C.儒、法、道、墨 D.道、法、墨、儒
2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22.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23.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中的第 75 位名人的评语是“孔子之前对人类思想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第 75 位名人是( )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24.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韩非子
25.“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三人行必有吾师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以“德”化人
二、非选择题
2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和影响是什么?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针对“校园暴力”现象,以材料三中人物代表的学派为视角谈谈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7、某校七年级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名家解读】
材料一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2)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思辨论坛】
材料二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3)材料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4)春秋战国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硝烟频发的时期。关于战争,各家观点不一,请浅谈墨家(墨子)和儒家(孟子)的看法。
28、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组长大明在整理介绍春秋战国思想家的资料时,被活泼的组员小康打乱了次序,你能帮大明对号入座吗 (要求将字母填在对应的空格中)
思想家 孔子 韩非 老子 墨子
思想
A.“兼爱”“非攻” B.“因材施教”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识读以下古代历史人物的图片: 图片中三位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 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喜欢用哪个学派的思想管理班级 说说你的理由。(应包括所选学派的名称、主要主张及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9、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寻觅春秋哲人】
材料一
(1)材料一的图一反映出孔子的什么事迹?图二体现了他在教学方面的什么主张?此外,他在政治上有什么观点?
(2)图三人物是谁?他是哪家学派代表?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重温百家争鸣】
材料二
(3)把组图一里面的人物根据内容与组图二对应起来。
【借鉴先人思想】
百家争鸣融入了我们的文化体系,渗入了我们的思想。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先人那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4)根据提示,填出下面横线上的内容。
答案
1-5DBACC 6-10BDADD 11-15BDABB 16-20DDBCD 21-25BBACC
26、(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2)人物:孔子。具体行动: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新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墨家反对校园暴力,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同学之间相处应该学习儒家的思想主张,儒家提倡“仁者爱人”;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待校园暴力会任其发展;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对待校园暴力严惩不贷。
(4)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言之有理即可)
27、(1)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为政以德。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3)因材施教。
(4)墨家(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儒家(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5)儒家: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可以说服教育。法家:损坏公物是违法行为,应严厉惩戒。认识:说服教育是主要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两者相结合,对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都起着重要作用。
28、(1)B D C A
(2)孔子属于儒家学派;老子属于道家学派;韩非属于法家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3)略。(言之有理即可)
29、(1)创办私学;学习要经常复习,学习要有谦虚、好学的精神; 以德治国。
(2)老子;道家;无为而治。
(3)A—庄子;B—墨子;C—韩非;D—孟子。
(4)仁;兼爱;非攻;无为;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