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错题重做(开学考试)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13小题,36分。1-10为单选,11-12为双选。)
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一次实验时让小车从棉布表面滑过,第二次实验时去掉棉布,让小车直接从木板表面滑过,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实验应将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位置释放
B.第一次实验中应在斜面和水平木板上都铺上棉布
C.两次实验中运动的小车都会停下来,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从实验可以看出,运动的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小
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盲道是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道路设施,一般由两种砖铺成,一种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种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或上、下坡了,称为提示盲道。砖上的条形或圆点高出地面5mm,当盲人走在上面时( )
A.增大了脚底的压力,使脚底产生感觉
B.增大了脚底的压强,使脚底产生感觉
C.减小了脚底的压力,使脚底产生感觉
D.减小了脚底的压强,使脚底产生感觉
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把同种材料制成的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把甲放在乙的上面,如图所示,则乙对桌面的压强为( )
A. B. C. D.
5.(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一辆赛车在赛道上疾驰,其尾翼风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尾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赛车被向下“压”
B.尾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赛车被向下“压”
C.尾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赛车被向上“抬”
D.尾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赛车被向上“抬”
6.(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竖直悬浮在某液体中,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1为5N,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为13N(g取10N/k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方体受到的浮力为8N
B.两侧面受到的液体压力相等
C.正方体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5cm
D.正方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竖直向上的
7.(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分别用甲、乙两种物质制成实心球,将球放到盛有足量水的大容器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球的密度小于球乙的密度 B.乙球的密度是2×103kg/m3
C.甲球一定漂浮在水面 D.乙球一定漂浮在水面
8.(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则( )
A.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等于在C处的机械能
B.小球在D处的机械能大于在A处的机械能
C.小球在B处的动能小于在C处的动能
D.小球在A处的动能等于在D处的动能
9.(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将物体A和B同时向靠近支点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杠杆仍能平衡 B.杠杆不能平衡,左端下沉
C.杠杆不能平衡,右端下沉 D.无法判断
10.(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小艾陪爷爷去公园锻炼,看到工人在用园艺剪刀修剪树枝,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园艺剪刀正常修剪树枝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园艺剪刀是费力杠杆 B.支点为大拇指与手柄的接触点
C.剪的树枝越远离支点越省力 D.将手往手柄末端移动更省力
1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垃圾分类,让垃圾变成资源!”为了美化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环保驿站已逐步进入校园。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垃圾中的金属和塑料为导体,织物和纸张为绝缘体
B.利用垃圾焚烧可以发电,垃圾在燃烧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环保驿站上方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宣传语,说明光可以传递能量
D.先活垃圾分类后需要及时清运,避免散发腐败气味,其中闻到气味属于扩散现象
1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物理源于生活,下列说法最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人体安全电压是36V
B.我们教室的长度约为3米
C.一个鸡蛋的质量的为500g
D.家用空调正常工作1小时耗电约为1kW·h
二、填空题(共3小题,14分)
1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物体与墙的接触面积为0.2m2,某人用200N的力将重为300N的物体压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对墙的压力为 N,物体对墙的压强为 Pa.物体受到墙对它的摩擦力为 N.
1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是小红设计的一款盆景自动浇水器。当盆景盘中的水位下降到刚好露出塑料瓶口时,瓶中的水就会流出一些直至将瓶口重新淹没。塑料瓶中的水能保持一定高度是由于受到 的作用;该装置 (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15.(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甲所示,一个棱长为10cm、重为9N的正方体物块M,水平放置在一个方形容器中,M与容器底部不密合。以恒定水流向容器内注水,容器中水M的深度h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当t=100s时,物块M在水中处于 (选填“沉底”、“悬浮”或“漂浮”)状态,图乙中a的值为 cm(g=10N/kg)。
三、作图题(共2小题,共4分)
16.(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质量忽略不计的AC硬棒能绕O点转动,在C点挂一物体。在B点施加力F1时,棒刚好处于静止状态。请画出F2的力臂L2以及在B点画出作用在杠杆上最小的动力F1。
17.(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请在图中组装好滑轮组,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共30分)
18.(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一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实验记录如图:
实测物体 物体质量 重力 G与m的比值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1)在探究过程中,测量工具除了天平和砝码,还需要 ;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分析,能正确描述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质量m关系的图像是__________。
A. B.
C. D.
19.(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为了“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同一装置分别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乙两次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压强的大小与 有关。
(2)对比 两次实验可以解释拦河大坝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的原因。
(3)小组同学得出甲图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于丙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他们的判断依据是 。
20.(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为测定大气压强实验。
(1)科学家 通过此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
(2)现将玻璃管向上缓缓提起,且玻璃管口未离开水银液面,在这一过程中,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 。如果将此装置拿到比地面高很多的山顶,则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 (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变化情况,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足够深的水中,如图甲所示,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底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 7
0 2 4 6 8 10 12
6.75 6.25 5.75 5.25 4.75 4.25 4.25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第7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N,物体的密度是 ;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说明 。
2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小勇利用铁架台,带有均匀刻度的杠杆,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每个钩码质量相同)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应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图甲中,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2)将杠杆调成水平位置平衡后,如图乙所示,在A点挂3个钩码,要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应在B点挂 个钩码;
(3)小勇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在B点竖直向下拉,然后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逆时针旋转一小段至如图丙所示位置。在旋转过程中,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变小,动力慢慢变 。
五、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8分)
2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小李利用滑轮组提升货物,已知某次提升货物重为160N,动滑轮重为20N,在10s内,他用竖直向上的力把货物匀速提升了4m,(不计绳重和轮轴间的摩擦)求:
(1)小李提升货物时拉力F的大小;
(2)小李提升货物时拉力的功率;
(3)该提升过程中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甲所示,小明课余时间用弹簧测力计做浮力实验,他用弹簧测力计挂着实心圆柱体Q,圆柱体Q浸没在水中且不与容器壁接触,然后将其缓慢拉出水面,弹簧测力计示数随圆柱体上升距离的变化情况如图乙,g取10N/kg,不计水面的变化;
(1)圆柱体的重力为多少?
(2)圆柱体的底面积为多少?
(3)将物块P与圆柱体Q用细线连接放入装水容器内,二者恰好悬浮如图丙所示;如果物块P的体积为400cm3,则物块P的密度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 实验中,为了让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都相同,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便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故A错误;
B. 实验中,应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第一次实验只在水平木板上铺上棉布,故B错误;
C. 实验中运动的小车受到阻力都会停下来,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
D. 接触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试验仪器由小车、斜面,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某个物理量,如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因素有:不同材料的水平面,速度,在探究某个单一变量对物理量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其余变量相同,如探究 不同材料的水平面对物体的速度影响时,需要小车速度相同,故 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相同位置)由静止下滑 。
2、试验步骤:将小车放置在斜面相同位置静止下滑,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水平桌面的移动长度;据此可知,阻力越大,小车速度减小的越快,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的越慢,据此可以推断阻力为0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答案】D
【知识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解答】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则二者方向相同,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桌子受到的重力作用在桌子上,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作用在茶杯上,则二者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都作用在茶杯上,即二者受力物体相同,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前者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后者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答案】B
【知识点】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脚踩在盲道上,砖上的条形或圆点减小了脚和地面的受力面积,增大了地面对脚的压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压强的计算公式:F=Ps,增加压强的方式有增加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式有减小压力,增加受力面积。
4.【答案】B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设两正方体的密度为,边长分别为和,则甲乙的压强为,所以甲、乙两正方体的边长分别为,,把甲放在乙的上面时,乙对桌面的压力为甲乙的重力,即
,根据压强公式计算乙对桌面的压强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压强的计算公式:F=Ps,增加压强的方式有增加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式有减小压力,增加受力面积。
5.【答案】A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解答】尾翼上平下凸,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与下方,上方的压强大于下方,形成向下的压力差,赛车被向下“压”,从而增大了地面对它的摩擦力,防止车子打滑,增大了行车的安全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控制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接触面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等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压强越大,流速越小,应用为飞机机翼上凸,空气流速快,导致压强较小,形成向上的升力。
6.【答案】C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解答】A.浮力为上下表面受到压力差,所以正方体受到的浮力等于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之差为13N-5N=8N,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两侧面所处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压力相等,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正方体悬浮在液体中,浮力等于自身重力,根据浮力公式计算可知,根据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正方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表达式为,结合压强公式计算正方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为
,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据图可知,正方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的压力F2竖直向上,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浮力的本质为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计算公式为F浮=ρ液gV排,所以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当排开水的体积越小时,浮力越小,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时,浮力越大;
2、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等于物体所受浮力;
3、物体沉浮条件:物体悬浮时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漂浮表明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4、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可知P=ρgh。
7.【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以及密度公式计算可知甲、乙物体的密度:ρ甲===2g/cm3,
ρ乙===0.5g/cm3,ρ甲>ρ水,所以甲会沉入水底;因为ρ乙<ρ水,所以乙会漂浮在水面上,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物体沉浮条件:物体悬浮时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漂浮表明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8.【答案】A
【知识点】机械能及其转化
【解析】【解答】AB.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小球机械能守恒,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小球在B处和C处的机械能相等,在B重力势能较小,所以此位置动能较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小球在A处和D处的机械能相等,小球在A处和D处重力势能不相等,动能也不相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机械能:机械能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当质量不变时,动能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不变时,动能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不变时,重力势能和高度成正比,高度不变时,重力势能和质量成正比。
9.【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解答】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mAgOC=mBgOD,由图知OC<OD,所以mA>mB
当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L时,此时左边的力矩为mAg(OC-ΔL)=mAgOC-mAgΔL,右边的力矩为mBg(OD-ΔL)=mBgOD-mBgΔL,分析可知mA>mB,所以mAgOC-mAgΔL<mBgOD-mBgΔL
因此杠杆不能平衡,将向悬挂B物体的一端即右端下沉。
故选C。
【分析】杠杆原理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0.【答案】D
【知识点】杠杆及其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园艺剪刀的支点在转轴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故园艺剪刀为省力杠杆,故AB错误;
C.剪的树枝越远离支点,阻力臂越大,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当动力臂不变时,动力需增大,故C错误;
D.修剪树枝时将手往手柄末端移动,动力臂增大,在阻力和阻力臂大小不变时,动力减小,即更省力,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省力杠杆:动力臂较长,所以动力较小,常见的例子有羊角锤、核桃夹;费力杠杆:动力臂较短,动力较大,常见的例子有镊子、筷子等,等壁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常见的例子有:天平。
11.【答案】B,D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或转移;导体与绝缘体;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金属为导体,塑料是绝缘体,故A错误;
B.垃圾在燃烧时,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B正确;
C.环保驿站上方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宣传语,是提醒行人注意该消息,说明光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闻到气味属于扩散现象,表明是气味分子无时无刻在运动,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1、导体: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金属,人体、液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橡胶、塑料、石墨;
2、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3、发生化学反应,如燃烧等属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2.【答案】D
【知识点】物理常识
【解析】【解答】 A、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故A错误;
B、我们教室的长度约为10米,故B错误;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C错误;
D、家用空调正常工作1小时耗电W=Pt=1kW×1h=1kW h,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13.【答案】200;1000;300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大小
【解析】【解答】某人施加200压力压物体,故对墙的压力为200N;根据压强公式计算物体对墙的压强为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重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物体受到墙对它的摩擦力f=G=300N.
【分析】力和运动:物体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压强的计算公式:F=ps,增加压强的方式有增加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式有减小压力,增加受力面积。
14.【答案】大气压;不是
【知识点】连通器原理及其应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1)当瓶子内外所受的力一致时,谁将不再流动。当大气压强对瓶口处的水产生的力等于瓶内气体和水对瓶口处的水产生的力大小相等时,瓶内的水就停止流动,所以塑料瓶中的水能保持一定高度是由于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称为连通器,当液体不在流动时,液面总是相平的;由于塑料瓶上端是封闭的,所以不是连通器。
【分析】利用平衡的方法,分析瓶子内外的气压的关系;上端开口、底部相连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15.【答案】漂浮;9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物块M的体积为,结合重力公式计算可知物块M的质量为
,结合密度公式计算可知物块M的密度为
;所以物块在水中最终会漂浮,当t=40s时,物块M刚好处于漂浮状态,所以当t=100s时物块在水中将漂浮;
当t=40s时,物块M刚好处于漂浮状态,则F浮=G=9N,根据可知,所以物体的体积为
,此时水的深度为
。
【分析】1、重力公式:G=mg,密度公式m=ρv;
2、物体沉浮条件:物体悬浮时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漂浮表明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3、浮力的本质为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计算公式为F浮=ρ液gV排。
16.【答案】
【知识点】力臂的画法
【解析】【解答】最小动力臂对应最大动力,图中支点在最O点,OB作为动力臂最长,力臂和力的作用线垂直,由图知动力的方向应该向上,如图所示:
【分析】1、杠杆原理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力臂的画法:力臂是支点和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
17.【答案】
【知识点】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
【解析】【解答】最省力,则动滑轮缠绕的绳子数最多,从动滑轮开始缠绕,依次绕过定滑轮和动滑轮,如图所示:
【分析】滑轮组连线的原则:遵循一定一动,需要省力,则需要绕过动滑轮的绳子数多,需要改变力的最终的绳子应该缠绕在定滑轮上。
18.【答案】(1)弹簧测力计
(2)B
【知识点】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探究影响重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解析】【解答】(1)测量重力的影响因素原理为G=mg,所以需要天平天平和砝码测量质量,需要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2)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即图像为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大小为自身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位于物体重心,公式为G=mg。
(1)天平和砝码测量质量,还需要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2)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故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答案】(1)液体密度
(2)乙、丙
(3)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
【知识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解答】(1)甲、乙两实验,变量为液体,当液体密度越大时,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跟液体密度有关。
(2)乙、丙变量为深度;水越深,水产生的压强越大,乙丙实验可以解释拦河坝上窄下宽的原因。
(3)甲图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大于丙图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说明甲图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于丙。
【分析】1、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ρgh,压强和液体的密度、浸没深度有关,且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同;
2、液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试验:仪器有压强计、不同密度的液体,U型管;试验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为 按压探头的橡皮膜,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变化 明显,则气密性良好;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强和深度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密度不变;
3、转换法: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某些物理量(动能、电能)难以直接观察,需要转换成容易观察的指标进行测量,如用通过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表示探头处液体压强的大小。
(1)甲、乙两实验,液体的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当液体密度越大时,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大,实验说明液体压强跟液体密度有关。
(2)乙、丙两实验说明液体密度一定,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越深,水产生的压强越大,所以拦河大坝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来增强抗压,所以乙丙实验可以解释拦河坝上窄下宽的原因。
(3)甲图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大于丙图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说明甲图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于丙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
20.【答案】(1)托里拆利
(2)不变;变小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解析】【解答】(1)托里拆利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
(2)将玻璃管略向上提一些,外界的大气压不变,大气压能支撑起的水银柱高度仍然为760mm,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不变。拿到高山上测量时,由于海拔越高,外界大气压越小,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变小。
【分析】压强和海拔的关系为:随着海拔的增加,压强减小,海拔的减小,压强增加。
(1)1644年科学家托里拆利通过此托里拆利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
(2)[1]托里拆利实验中标准大气压能支撑起的水银柱高度为760mm,将玻璃管略向上提一些,外界的大气压不变,大气压能支撑起的水银柱高度仍然为760mm,所以水银柱的高度将不变,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不变。
[2]拿到高山上测量时,由于海拔越高,大气压越小,所以大气压能支撑起的水银柱的高度将变小,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变小。
21.【答案】(1)2.5;
(2)在物体浸没前,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随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增大。
【知识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1、7实验数据,第一次实验物体的重力为6.75N,第7次实验时,结合称重法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浮力公式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为
,结合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是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物体浸没深度慢慢,排开液体的体积慢慢增大,浮力慢慢变大,故结论为在物体浸没前,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随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增大。
【分析】1、称重法测量物体浮力:先测出物体的重力,然后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会减小,减小的示数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2、浮力的本质为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计算公式为F浮=ρ液gV排,所以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当排开水的体积越小时,浮力越小,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时,浮力越大;
3、物体沉浮条件:物体悬浮时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漂浮表明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1)[1]实验数据,第7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为
物体的密度是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物体还没有浸没,深度慢慢增加,排开液体的体积慢慢增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浮力慢慢变大,故结论为在物体浸没前,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随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增大。
22.【答案】(1)左
(2)2
(3)变大;大
【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解析】【解答】(1)甲图中,杠杆右端重,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2)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0,杠杆上一格的长度为l0。在A点挂3个钩码,应在B点挂钩码的个数为
使得杠杆平衡。
(3)旋转过程中,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不变,动力臂变小,动力增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变大。
【分析】1、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原理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首先对杠杆进行调平:调平原理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当指针偏左表明左侧较重,所以需要增加右侧力和力臂;调平的原因为:减小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试验的影响;
2、其次不断改变钩码重力以及钩码的位置,记录多组试验数据,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其中动力大于阻力此时杠杆为费力杠杆,反之属于在省力杠杆;
3、最后,使用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平衡进行动态分析,改变拉力的方向,实质为改变动力臂的大小,动力臂变小,则动力变大。
(1)如图所示,甲图中,杠杆右端重,需要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如图乙所示,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0,杠杆上一格的长度为l0。在A点挂3个钩码,要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应在B点挂钩码的个数为
(3)[1][2]在旋转过程中,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不变,动力臂变小,动力增大。因此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变大。
23.【答案】解:(1)由图可知动滑轮上有三段绳子,则n=3,因为不计绳重和摩擦,所以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nh=3×4m=12m
拉力做的总功
W总=Fs=60N×12m=720J
拉力做功的功率
(3)拉力做的有用功
W有=Gh=160N×4m=64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答:(1)小李提升货物时拉力F的大小为60N;
(2)小李提升货物时拉力的功率为72W;
(3)该提升过程中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8.9%。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动滑轮上有三段绳子,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物体移动距离的3倍,即s=nh;根据W=Fs计算可知拉力做的总功;结合功率公式W=Pt计算拉力做功的功率;
(3)拉力做的有用功W有=Gh;结合效率公式计算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4.【答案】解:(1)由图乙知,当上升高度在20cm以上,圆柱体脱离水面,弹簧测力计示数F=2.0N,此时圆柱体处于空气中,圆柱体Q的重力GQ=F=2.0N;
(2)由图乙知,圆柱体上升高度在0~10cm时,圆柱体Q浸没在水中,根据称重法可知:Q所受到的浮力F浮Q=GQ﹣F1=2.0N﹣1.6N=0.4N;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圆柱体Q的体积VQ=VQ排==4×10-5m3=40cm3;当上升高度在20cm以上时,圆柱体Q脱离水面,所以圆柱体Q的高度为hQ=20cm﹣10cm=10cm;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根据V=Sh可得圆柱体的底面积SQ==4cm2;
(3)图丙中物块P和与圆柱体Q悬浮在水中,则P、Q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总=VP+VQ=400cm3+40cm3=440cm3=4.4×10-4m3P、Q所受的总浮力F浮=ρ水gV排总=1.0×103kg/m3×10N/kg×4.4×10﹣4m3=4.4N根据悬浮体积可知:P、Q的总重力G总=F浮=4.4N则P的重力GP=G总﹣GQ=4.4N﹣2.0N=2.4NP的质量mP==0.24kg所以,P的密度ρP==0.6×103kg/m3.
答:(1)圆柱体的重力为2.0N;
(2)圆柱体的底面积为4cm2;
(3)将物块P与圆柱体Q用细线连接放入装水容器内,二者恰好悬浮如图丙所示;如果物块P的体积为400cm3,则物块P的密度为0.6×103kg/m3。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图乙知,当上升高度在20cm以上,圆柱体没有和液面接触,不受浮力,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重力,即GQ=F;
(2)圆柱体上升高度在0~10cm时,圆柱体Q浸没在水中,根据称重法可知:Q所受到的浮力F浮Q=GQ﹣F1;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圆柱体Q的体积VQ=VQ排=;当上升高度在20cm以上时,圆柱体Q脱离水面,所以圆柱体Q的高度为hQ;结合V=Sh可得圆柱体的底面积;
(3)图丙中物块P和与圆柱体Q悬浮在水中,则P、Q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总=VP+VQ;P、Q所受的总浮力F浮=ρ水gV排总;根据悬浮体积可知:P、Q的总重力等于浮力,即G总=F浮则P的重力GP=G总﹣GQ;结合重力公式G=mg计算P的质量;所以,P的密度ρP=。
1 / 1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错题重做(开学考试)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13小题,36分。1-10为单选,11-12为双选。)
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一次实验时让小车从棉布表面滑过,第二次实验时去掉棉布,让小车直接从木板表面滑过,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实验应将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位置释放
B.第一次实验中应在斜面和水平木板上都铺上棉布
C.两次实验中运动的小车都会停下来,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从实验可以看出,运动的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小
【答案】C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 实验中,为了让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都相同,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便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故A错误;
B. 实验中,应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第一次实验只在水平木板上铺上棉布,故B错误;
C. 实验中运动的小车受到阻力都会停下来,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
D. 接触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试验仪器由小车、斜面,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某个物理量,如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因素有:不同材料的水平面,速度,在探究某个单一变量对物理量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其余变量相同,如探究 不同材料的水平面对物体的速度影响时,需要小车速度相同,故 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相同位置)由静止下滑 。
2、试验步骤:将小车放置在斜面相同位置静止下滑,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水平桌面的移动长度;据此可知,阻力越大,小车速度减小的越快,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的越慢,据此可以推断阻力为0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D
【知识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解答】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则二者方向相同,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桌子受到的重力作用在桌子上,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作用在茶杯上,则二者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都作用在茶杯上,即二者受力物体相同,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前者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后者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盲道是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道路设施,一般由两种砖铺成,一种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种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或上、下坡了,称为提示盲道。砖上的条形或圆点高出地面5mm,当盲人走在上面时( )
A.增大了脚底的压力,使脚底产生感觉
B.增大了脚底的压强,使脚底产生感觉
C.减小了脚底的压力,使脚底产生感觉
D.减小了脚底的压强,使脚底产生感觉
【答案】B
【知识点】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脚踩在盲道上,砖上的条形或圆点减小了脚和地面的受力面积,增大了地面对脚的压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压强的计算公式:F=Ps,增加压强的方式有增加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式有减小压力,增加受力面积。
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把同种材料制成的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把甲放在乙的上面,如图所示,则乙对桌面的压强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设两正方体的密度为,边长分别为和,则甲乙的压强为,所以甲、乙两正方体的边长分别为,,把甲放在乙的上面时,乙对桌面的压力为甲乙的重力,即
,根据压强公式计算乙对桌面的压强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压强的计算公式:F=Ps,增加压强的方式有增加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式有减小压力,增加受力面积。
5.(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一辆赛车在赛道上疾驰,其尾翼风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尾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赛车被向下“压”
B.尾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赛车被向下“压”
C.尾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赛车被向上“抬”
D.尾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赛车被向上“抬”
【答案】A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解答】尾翼上平下凸,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与下方,上方的压强大于下方,形成向下的压力差,赛车被向下“压”,从而增大了地面对它的摩擦力,防止车子打滑,增大了行车的安全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控制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接触面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等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压强越大,流速越小,应用为飞机机翼上凸,空气流速快,导致压强较小,形成向上的升力。
6.(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竖直悬浮在某液体中,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1为5N,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为13N(g取10N/k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方体受到的浮力为8N
B.两侧面受到的液体压力相等
C.正方体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5cm
D.正方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竖直向上的
【答案】C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解答】A.浮力为上下表面受到压力差,所以正方体受到的浮力等于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之差为13N-5N=8N,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两侧面所处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压力相等,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正方体悬浮在液体中,浮力等于自身重力,根据浮力公式计算可知,根据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正方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表达式为,结合压强公式计算正方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为
,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据图可知,正方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的压力F2竖直向上,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浮力的本质为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计算公式为F浮=ρ液gV排,所以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当排开水的体积越小时,浮力越小,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时,浮力越大;
2、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等于物体所受浮力;
3、物体沉浮条件:物体悬浮时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漂浮表明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4、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可知P=ρgh。
7.(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分别用甲、乙两种物质制成实心球,将球放到盛有足量水的大容器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球的密度小于球乙的密度 B.乙球的密度是2×103kg/m3
C.甲球一定漂浮在水面 D.乙球一定漂浮在水面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以及密度公式计算可知甲、乙物体的密度:ρ甲===2g/cm3,
ρ乙===0.5g/cm3,ρ甲>ρ水,所以甲会沉入水底;因为ρ乙<ρ水,所以乙会漂浮在水面上,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物体沉浮条件:物体悬浮时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漂浮表明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8.(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则( )
A.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等于在C处的机械能
B.小球在D处的机械能大于在A处的机械能
C.小球在B处的动能小于在C处的动能
D.小球在A处的动能等于在D处的动能
【答案】A
【知识点】机械能及其转化
【解析】【解答】AB.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小球机械能守恒,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小球在B处和C处的机械能相等,在B重力势能较小,所以此位置动能较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小球在A处和D处的机械能相等,小球在A处和D处重力势能不相等,动能也不相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机械能:机械能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当质量不变时,动能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不变时,动能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不变时,重力势能和高度成正比,高度不变时,重力势能和质量成正比。
9.(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将物体A和B同时向靠近支点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杠杆仍能平衡 B.杠杆不能平衡,左端下沉
C.杠杆不能平衡,右端下沉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解答】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mAgOC=mBgOD,由图知OC<OD,所以mA>mB
当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L时,此时左边的力矩为mAg(OC-ΔL)=mAgOC-mAgΔL,右边的力矩为mBg(OD-ΔL)=mBgOD-mBgΔL,分析可知mA>mB,所以mAgOC-mAgΔL<mBgOD-mBgΔL
因此杠杆不能平衡,将向悬挂B物体的一端即右端下沉。
故选C。
【分析】杠杆原理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0.(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小艾陪爷爷去公园锻炼,看到工人在用园艺剪刀修剪树枝,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园艺剪刀正常修剪树枝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园艺剪刀是费力杠杆 B.支点为大拇指与手柄的接触点
C.剪的树枝越远离支点越省力 D.将手往手柄末端移动更省力
【答案】D
【知识点】杠杆及其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园艺剪刀的支点在转轴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故园艺剪刀为省力杠杆,故AB错误;
C.剪的树枝越远离支点,阻力臂越大,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当动力臂不变时,动力需增大,故C错误;
D.修剪树枝时将手往手柄末端移动,动力臂增大,在阻力和阻力臂大小不变时,动力减小,即更省力,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省力杠杆:动力臂较长,所以动力较小,常见的例子有羊角锤、核桃夹;费力杠杆:动力臂较短,动力较大,常见的例子有镊子、筷子等,等壁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常见的例子有:天平。
1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垃圾分类,让垃圾变成资源!”为了美化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环保驿站已逐步进入校园。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垃圾中的金属和塑料为导体,织物和纸张为绝缘体
B.利用垃圾焚烧可以发电,垃圾在燃烧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环保驿站上方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宣传语,说明光可以传递能量
D.先活垃圾分类后需要及时清运,避免散发腐败气味,其中闻到气味属于扩散现象
【答案】B,D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或转移;导体与绝缘体;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金属为导体,塑料是绝缘体,故A错误;
B.垃圾在燃烧时,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B正确;
C.环保驿站上方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宣传语,是提醒行人注意该消息,说明光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闻到气味属于扩散现象,表明是气味分子无时无刻在运动,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1、导体: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金属,人体、液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橡胶、塑料、石墨;
2、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3、发生化学反应,如燃烧等属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物理源于生活,下列说法最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人体安全电压是36V
B.我们教室的长度约为3米
C.一个鸡蛋的质量的为500g
D.家用空调正常工作1小时耗电约为1kW·h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常识
【解析】【解答】 A、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故A错误;
B、我们教室的长度约为10米,故B错误;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C错误;
D、家用空调正常工作1小时耗电W=Pt=1kW×1h=1kW h,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二、填空题(共3小题,14分)
1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物体与墙的接触面积为0.2m2,某人用200N的力将重为300N的物体压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对墙的压力为 N,物体对墙的压强为 Pa.物体受到墙对它的摩擦力为 N.
【答案】200;1000;300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大小
【解析】【解答】某人施加200压力压物体,故对墙的压力为200N;根据压强公式计算物体对墙的压强为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重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物体受到墙对它的摩擦力f=G=300N.
【分析】力和运动:物体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压强的计算公式:F=ps,增加压强的方式有增加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式有减小压力,增加受力面积。
1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是小红设计的一款盆景自动浇水器。当盆景盘中的水位下降到刚好露出塑料瓶口时,瓶中的水就会流出一些直至将瓶口重新淹没。塑料瓶中的水能保持一定高度是由于受到 的作用;该装置 (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答案】大气压;不是
【知识点】连通器原理及其应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1)当瓶子内外所受的力一致时,谁将不再流动。当大气压强对瓶口处的水产生的力等于瓶内气体和水对瓶口处的水产生的力大小相等时,瓶内的水就停止流动,所以塑料瓶中的水能保持一定高度是由于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称为连通器,当液体不在流动时,液面总是相平的;由于塑料瓶上端是封闭的,所以不是连通器。
【分析】利用平衡的方法,分析瓶子内外的气压的关系;上端开口、底部相连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15.(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甲所示,一个棱长为10cm、重为9N的正方体物块M,水平放置在一个方形容器中,M与容器底部不密合。以恒定水流向容器内注水,容器中水M的深度h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当t=100s时,物块M在水中处于 (选填“沉底”、“悬浮”或“漂浮”)状态,图乙中a的值为 cm(g=10N/kg)。
【答案】漂浮;9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物块M的体积为,结合重力公式计算可知物块M的质量为
,结合密度公式计算可知物块M的密度为
;所以物块在水中最终会漂浮,当t=40s时,物块M刚好处于漂浮状态,所以当t=100s时物块在水中将漂浮;
当t=40s时,物块M刚好处于漂浮状态,则F浮=G=9N,根据可知,所以物体的体积为
,此时水的深度为
。
【分析】1、重力公式:G=mg,密度公式m=ρv;
2、物体沉浮条件:物体悬浮时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漂浮表明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3、浮力的本质为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计算公式为F浮=ρ液gV排。
三、作图题(共2小题,共4分)
16.(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质量忽略不计的AC硬棒能绕O点转动,在C点挂一物体。在B点施加力F1时,棒刚好处于静止状态。请画出F2的力臂L2以及在B点画出作用在杠杆上最小的动力F1。
【答案】
【知识点】力臂的画法
【解析】【解答】最小动力臂对应最大动力,图中支点在最O点,OB作为动力臂最长,力臂和力的作用线垂直,由图知动力的方向应该向上,如图所示:
【分析】1、杠杆原理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力臂的画法:力臂是支点和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
17.(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请在图中组装好滑轮组,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答案】
【知识点】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
【解析】【解答】最省力,则动滑轮缠绕的绳子数最多,从动滑轮开始缠绕,依次绕过定滑轮和动滑轮,如图所示:
【分析】滑轮组连线的原则:遵循一定一动,需要省力,则需要绕过动滑轮的绳子数多,需要改变力的最终的绳子应该缠绕在定滑轮上。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共30分)
18.(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一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实验记录如图:
实测物体 物体质量 重力 G与m的比值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1)在探究过程中,测量工具除了天平和砝码,还需要 ;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分析,能正确描述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质量m关系的图像是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1)弹簧测力计
(2)B
【知识点】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探究影响重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解析】【解答】(1)测量重力的影响因素原理为G=mg,所以需要天平天平和砝码测量质量,需要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2)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即图像为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大小为自身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位于物体重心,公式为G=mg。
(1)天平和砝码测量质量,还需要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2)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故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为了“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同一装置分别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乙两次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压强的大小与 有关。
(2)对比 两次实验可以解释拦河大坝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的原因。
(3)小组同学得出甲图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于丙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他们的判断依据是 。
【答案】(1)液体密度
(2)乙、丙
(3)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
【知识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解答】(1)甲、乙两实验,变量为液体,当液体密度越大时,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跟液体密度有关。
(2)乙、丙变量为深度;水越深,水产生的压强越大,乙丙实验可以解释拦河坝上窄下宽的原因。
(3)甲图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大于丙图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说明甲图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于丙。
【分析】1、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ρgh,压强和液体的密度、浸没深度有关,且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同;
2、液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试验:仪器有压强计、不同密度的液体,U型管;试验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为 按压探头的橡皮膜,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变化 明显,则气密性良好;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强和深度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密度不变;
3、转换法: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某些物理量(动能、电能)难以直接观察,需要转换成容易观察的指标进行测量,如用通过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表示探头处液体压强的大小。
(1)甲、乙两实验,液体的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当液体密度越大时,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大,实验说明液体压强跟液体密度有关。
(2)乙、丙两实验说明液体密度一定,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越深,水产生的压强越大,所以拦河大坝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来增强抗压,所以乙丙实验可以解释拦河坝上窄下宽的原因。
(3)甲图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大于丙图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说明甲图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大于丙中橡皮膜受到的压强。
20.(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为测定大气压强实验。
(1)科学家 通过此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
(2)现将玻璃管向上缓缓提起,且玻璃管口未离开水银液面,在这一过程中,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 。如果将此装置拿到比地面高很多的山顶,则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 (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托里拆利
(2)不变;变小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解析】【解答】(1)托里拆利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
(2)将玻璃管略向上提一些,外界的大气压不变,大气压能支撑起的水银柱高度仍然为760mm,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不变。拿到高山上测量时,由于海拔越高,外界大气压越小,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变小。
【分析】压强和海拔的关系为:随着海拔的增加,压强减小,海拔的减小,压强增加。
(1)1644年科学家托里拆利通过此托里拆利实验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
(2)[1]托里拆利实验中标准大气压能支撑起的水银柱高度为760mm,将玻璃管略向上提一些,外界的大气压不变,大气压能支撑起的水银柱高度仍然为760mm,所以水银柱的高度将不变,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不变。
[2]拿到高山上测量时,由于海拔越高,大气压越小,所以大气压能支撑起的水银柱的高度将变小,水银柱内外液面高度差值将变小。
2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变化情况,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足够深的水中,如图甲所示,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底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 7
0 2 4 6 8 10 12
6.75 6.25 5.75 5.25 4.75 4.25 4.25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第7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N,物体的密度是 ;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说明 。
【答案】(1)2.5;
(2)在物体浸没前,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随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增大。
【知识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1、7实验数据,第一次实验物体的重力为6.75N,第7次实验时,结合称重法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浮力公式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为
,结合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是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物体浸没深度慢慢,排开液体的体积慢慢增大,浮力慢慢变大,故结论为在物体浸没前,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随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增大。
【分析】1、称重法测量物体浮力:先测出物体的重力,然后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会减小,减小的示数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2、浮力的本质为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计算公式为F浮=ρ液gV排,所以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当排开水的体积越小时,浮力越小,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时,浮力越大;
3、物体沉浮条件:物体悬浮时的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漂浮表明浮力等于重力(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1)[1]实验数据,第7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为
物体的密度是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物体还没有浸没,深度慢慢增加,排开液体的体积慢慢增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浮力慢慢变大,故结论为在物体浸没前,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随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增大。
2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小勇利用铁架台,带有均匀刻度的杠杆,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每个钩码质量相同)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应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图甲中,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2)将杠杆调成水平位置平衡后,如图乙所示,在A点挂3个钩码,要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应在B点挂 个钩码;
(3)小勇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在B点竖直向下拉,然后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逆时针旋转一小段至如图丙所示位置。在旋转过程中,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变小,动力慢慢变 。
【答案】(1)左
(2)2
(3)变大;大
【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解析】【解答】(1)甲图中,杠杆右端重,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2)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0,杠杆上一格的长度为l0。在A点挂3个钩码,应在B点挂钩码的个数为
使得杠杆平衡。
(3)旋转过程中,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不变,动力臂变小,动力增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变大。
【分析】1、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原理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首先对杠杆进行调平:调平原理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当指针偏左表明左侧较重,所以需要增加右侧力和力臂;调平的原因为:减小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试验的影响;
2、其次不断改变钩码重力以及钩码的位置,记录多组试验数据,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其中动力大于阻力此时杠杆为费力杠杆,反之属于在省力杠杆;
3、最后,使用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平衡进行动态分析,改变拉力的方向,实质为改变动力臂的大小,动力臂变小,则动力变大。
(1)如图所示,甲图中,杠杆右端重,需要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如图乙所示,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0,杠杆上一格的长度为l0。在A点挂3个钩码,要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应在B点挂钩码的个数为
(3)[1][2]在旋转过程中,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不变,动力臂变小,动力增大。因此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变大。
五、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8分)
2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所示,小李利用滑轮组提升货物,已知某次提升货物重为160N,动滑轮重为20N,在10s内,他用竖直向上的力把货物匀速提升了4m,(不计绳重和轮轴间的摩擦)求:
(1)小李提升货物时拉力F的大小;
(2)小李提升货物时拉力的功率;
(3)该提升过程中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解:(1)由图可知动滑轮上有三段绳子,则n=3,因为不计绳重和摩擦,所以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nh=3×4m=12m
拉力做的总功
W总=Fs=60N×12m=720J
拉力做功的功率
(3)拉力做的有用功
W有=Gh=160N×4m=64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答:(1)小李提升货物时拉力F的大小为60N;
(2)小李提升货物时拉力的功率为72W;
(3)该提升过程中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8.9%。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动滑轮上有三段绳子,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物体移动距离的3倍,即s=nh;根据W=Fs计算可知拉力做的总功;结合功率公式W=Pt计算拉力做功的功率;
(3)拉力做的有用功W有=Gh;结合效率公式计算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如图甲所示,小明课余时间用弹簧测力计做浮力实验,他用弹簧测力计挂着实心圆柱体Q,圆柱体Q浸没在水中且不与容器壁接触,然后将其缓慢拉出水面,弹簧测力计示数随圆柱体上升距离的变化情况如图乙,g取10N/kg,不计水面的变化;
(1)圆柱体的重力为多少?
(2)圆柱体的底面积为多少?
(3)将物块P与圆柱体Q用细线连接放入装水容器内,二者恰好悬浮如图丙所示;如果物块P的体积为400cm3,则物块P的密度为多少?
【答案】解:(1)由图乙知,当上升高度在20cm以上,圆柱体脱离水面,弹簧测力计示数F=2.0N,此时圆柱体处于空气中,圆柱体Q的重力GQ=F=2.0N;
(2)由图乙知,圆柱体上升高度在0~10cm时,圆柱体Q浸没在水中,根据称重法可知:Q所受到的浮力F浮Q=GQ﹣F1=2.0N﹣1.6N=0.4N;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圆柱体Q的体积VQ=VQ排==4×10-5m3=40cm3;当上升高度在20cm以上时,圆柱体Q脱离水面,所以圆柱体Q的高度为hQ=20cm﹣10cm=10cm;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根据V=Sh可得圆柱体的底面积SQ==4cm2;
(3)图丙中物块P和与圆柱体Q悬浮在水中,则P、Q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总=VP+VQ=400cm3+40cm3=440cm3=4.4×10-4m3P、Q所受的总浮力F浮=ρ水gV排总=1.0×103kg/m3×10N/kg×4.4×10﹣4m3=4.4N根据悬浮体积可知:P、Q的总重力G总=F浮=4.4N则P的重力GP=G总﹣GQ=4.4N﹣2.0N=2.4NP的质量mP==0.24kg所以,P的密度ρP==0.6×103kg/m3.
答:(1)圆柱体的重力为2.0N;
(2)圆柱体的底面积为4cm2;
(3)将物块P与圆柱体Q用细线连接放入装水容器内,二者恰好悬浮如图丙所示;如果物块P的体积为400cm3,则物块P的密度为0.6×103kg/m3。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图乙知,当上升高度在20cm以上,圆柱体没有和液面接触,不受浮力,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重力,即GQ=F;
(2)圆柱体上升高度在0~10cm时,圆柱体Q浸没在水中,根据称重法可知:Q所受到的浮力F浮Q=GQ﹣F1;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圆柱体Q的体积VQ=VQ排=;当上升高度在20cm以上时,圆柱体Q脱离水面,所以圆柱体Q的高度为hQ;结合V=Sh可得圆柱体的底面积;
(3)图丙中物块P和与圆柱体Q悬浮在水中,则P、Q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总=VP+VQ;P、Q所受的总浮力F浮=ρ水gV排总;根据悬浮体积可知:P、Q的总重力等于浮力,即G总=F浮则P的重力GP=G总﹣GQ;结合重力公式G=mg计算P的质量;所以,P的密度ρP=。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