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
2
课
时
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一
课堂导学
聚焦“如何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这一问题,进行小组探究。
(1)补全“方法简介”,再补充一种方法,仿照“方法简介”进行简要介绍。
例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方法简介]
◎品词法:诗人往往非常注重锤炼诗中的字词。聚焦字词,通过近义字词比较、联系语境等途径,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特点。如:“洪”有别于“大”,有山间众多湍流汇成的暴涨之感;“涌”有别于“ ”
流
有水势激荡,向上翻滚、腾起之感
◎追问法:诗人往往会选取富有特征的意象进行组合,营造特定的氛围。聚焦这些意象,进行追问,能帮助我们不断丰富诗歌画面。
如:目睹此景的诗人此时站在什么位置 萧瑟的秋风从哪里吹来 “洪波涌起”是什么样的景象
[方法补充]
洪波涌起时是什么样的声音 萧瑟的秋风吹过时是什么样的声音 洪波向上翻涌的频次如何
联系写作背景法:诗人会被这样的景物触动或让笔下的景物呈现这样的特点,与他们当时的经历密切相关。了解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心境。如:曹操写此诗当年,北征乌桓,铲除了袁氏集团的残余势力后,整个北方地区已掌握在他手中,如果再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
(2)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就“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以诗人的口吻抒写所见所感。
我从碣石山顶向下俯视,秋风吹动树叶,已然带来凉意,海面竟有由无数激流汇成的翻腾上涌的洪波,一下一下,以汹涌之势拍打海面。那么辽阔、有力的大海,仿佛可以吞吐一切!我渴望像洪波一样翻腾、向上,在历史上留下闪耀的浪花;我渴望像大海一样开阔,让天下都为我所统领!
(3)请再从四首诗歌中选一句诗句,综合运用上面几种方法,以第一人称写下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感。
从以下所给的角度,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选择角 度
,理解诗歌情感
角度一:抓住意象
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角度二:抓精妙字词
角度三:关注意象堆叠、组合
角度四:
……
②反复诵读,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诗人登上当年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有一种豪迈之情。
这几句是写实景,由水写到山岛,再写到草木,最后又写到波涛,动静结合,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景象,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但又踌躇满志,慷慨激昂。
想象之景与眼前之景交叠,让我感觉到一种喷薄欲出的豪情。
①再次朗读,体会四言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①诗歌题目透露了哪些信息?
好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这首诗是李白送给他的。
②这首诗中的“杨花”和“子规”有什么深意?
杨花:柳絮,漂泊无定。指杨花落尽,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
子规:杜鹃鸟,其叫声为“不如归去”。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
③诵读并进一步理解诗歌情感。
诗歌第一句用“杨花”和“子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伤感的气氛,在朗读时应该得轻而缓慢。第二句点题,“过五溪”要重读,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之情。第三、四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诗人突发奇想,将自己对友人的关怀、担忧和嘱咐都寄托于天上那轮明月,让它代替自己陪伴友人远行。诗歌从写景叙事转到了抒情,一般来说,绝句的第三句都是“转”,朗读的时候往往会走上一个高潮。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可以留稍长的停顿,以制造悬念,最后将自己对朋友的真诚祝福和盘托出。
①王湾以一首《次北固山下》立于唐代优秀诗人之列,这首诗的魅力何在?
②这是一首五律,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偶。抓住精妙字词赏析对偶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句所写的景象很壮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所写的景象很有哲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一句所抒发的乡愁很打动人心。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限
时
8
分
钟
,
思
考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海上已经涌出一轮红日,江上已有春意,而旧年还没有过完。两个动词“生”“入”非常传神,将残夜孕育海日,新年送走旧年的哲理表现出来。
②这是一首五律,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偶。抓住精妙字词赏析对偶联。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颔联上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很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天净沙·秋思》更浓重一些诗人选取了特定的时间——黄昏(夕阳西下);选取了特定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就是沧桑、凄凉,用这些景物烘托出特定的愁苦氛围。
《次北固山下》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冬末春初,旧年将尽新年来临之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雄放的激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之气。
①同样是表达乡愁,这首散曲和《次北固山下》,哪一首诗的愁绪更浓重一些?请简述理由。
同样是表达乡愁,这首散曲和《次北固山下》,哪一首诗的愁绪更浓重一些?请简述理由。
“小桥”“流水”“人家”,可能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别人的美好气氛更烘托出自己“古道”“西风”“瘦马”的落寞;也可能是诗人回忆中的故乡之景,与眼前“枯藤老树昏鸦”形成鲜明对比。
这首散曲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他的喟叹是沉重的,一声“断肠人在天涯”,把无所归依的伤感与愁苦表现了出来。
《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还可以通过书信传递自己的思乡之情,显然比散曲里的抒情主人公好多了。
导学二
课堂导学
除了本单元已经学习的朗读技巧之外,还有哪些朗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情味 小组展开朗读设计讨论。
小语:我认为读押韵处时声音要延长,不仅能突出古诗的韵味,还能为突出情味增色不少!
小文:我觉得在节奏点的字如果是平声(即第一、二声)字,可以稍作停顿,但气息不断,声音延长。比如下面这句的“花”和“规”就可以这样处理:杨花|——落尽|子规|——啼——
小诗:虽然古诗有固定的节奏,但在饱含情感的诗句中,也可以有特殊处理,比如:随君|——直到|夜——郎——西——
(1)你是否赞同同学们的看法 根据你的理解和朗读体验,说明理由。
我赞同小语的看法。在读“杨花落尽子规啼"时,将押韵处的“啼”延长,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诗人仿佛沉浸在子规的啼叫声中,无法抽离,离别的愁绪也在声音延长中蔓延。
我赞同小文的看法。读“花"和“规”时,将声音延长,与杨花在空中飘落之态和子规连绵不停的叫声相对应,可以帮助我们想象出诗人在看着柳絮飘落时,仿佛从空中看到地上,听着子规啼叫时,仿佛从听到声音时就开始辨认,而后沉浸其中,离别的愁绪也在声音延长中蔓延。
我赞同小诗的看法。“夜郎西”字字延长,可以帮助我们想象出明月一直带着诗人的祝福抵达友人所在之地的画面,突出诗人对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朗读设计】 画出重音、停顿,并设计朗读的体态、手势、表情等
【朗读说明】 结合诗歌内容说明朗读设计的理由
【朗读配乐】 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或意境,选择恰当的朗诵配乐
【朗读评价】 请其他小组为你们点亮☆ ☆☆☆☆☆
朗读预备
限
时
10
分
钟
,
讨
论
排
练
小组合作讨论、排练10分钟
(2)综合本单元所学的朗读设计方法,任选一首诗歌,进行朗读设计,并作朗读展示。
朗读任务卡
朗读任务卡投影展示、解说,并朗读
各小组配乐朗读,台下学生进行点评。最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将总评星级评价写在黑板上,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
《天净沙·秋思》
【朗读设计】 画出重音、停顿,并设计朗读的体态、手势、表情等
【朗读说明】 结合诗歌内容说明朗读设计的理由
【朗读配乐】 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或意境,选择恰当的朗诵配乐
朗读任务卡
这是一首散曲,诗人用几组意象的堆叠,营造出忧伤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愁苦与乡思,如“枯藤”“老树”“昏鸦”。给“枯”“老”“昏”“古”“西”“瘦”等词标注重音,是因为这些词特别能凸显秋日的衰败之象,表现了诗人心中那无法磨灭的思想之愁,所以在读到这些景象的时候,表情都是凝重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比较温馨的画面,但又突然发觉自己在离家十分遥远的“天涯”,激起“断肠人”更深的哀愁,所以读最后一句时表情应该更加凝重。
配乐:二胡曲《悲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组合了一幅天涯游子孤独地行走于西风古道的凄凉景象,抒发了凄苦的思乡之情。二胡《悲歌》(歌曲已设置超链接,使用课件前删掉括号里这句话即可)曲调幽怨悲凉,比较契合这首散曲的情感基调,适宜作为诵读配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
·
·
·
·
·
·
——《毛诗序》(古代中国诗歌理论著作)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是诗人情感喷涌而出的产物,《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何理解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拓展
课后拓展
诗人如何通过选取特定的景物来表达情感 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小组拓展探究,补全探究单。
探究单
诗歌 所写景物及特点 情感
《观沧海》 沧海(浩瀚壮阔、汹涌澎湃) 山岛(高耸、挺拔) 渴望建功立业、一揽天下的豪迈自信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探究发现:(请以文字或图示方式呈现探究结果) 诗歌 所写景物及特点 情感表达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沧海(浩瀚壮阔、汹涌澎湃)
山岛(高耸、挺拔)
渴望建功立业、一揽天下的豪迈自信
青山绿水:明净开阔、宁静平和;
潮平风正:江面平稳、一帆高悬;
海日江春:破晓新生、时序更替。
羁旅思乡:
以江南早春之景的生机,反衬漂泊中的孤寂,暗含对归乡的期盼。
杨花:落尽飘零、凋残萧瑟;
子规:悲啼哀鸣、声声泣血;
明月:清冷皎洁、跨越千里。
深切关怀:
借暮春衰景烘托对友人的担忧,托明月寄愁心,传递温暖慰藉。
枯藤老树昏鸦:衰败苍凉、暮色沉沉;
小桥流水人家:温馨安宁、反衬孤寂;
古道西风瘦马:荒芜萧索、疲惫漂泊;
夕阳:昏黄黯淡、暮年垂落。
断肠之悲:
以极致的秋景萧瑟,凝聚游子漂泊无依的绝望思乡之情。
探究单
探究发现:
诗人所选景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这一特点与情感特点相匹配。有时候,景物特点与情感特点相反,也能达到在反差中突出情感的效果。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
景物特征
朗读技巧
发挥想象
意境(情)
学习古代诗歌
诵读(情)
这堂课,我们破解了四位诗人的情感密码:
曹操以山岛沧海的壮,书写英雄之志;
王湾借潮平日生的新,暗藏游子之思;
李白托明月子规的哀,传递挚友之念;
马致远用枯藤夕阳的寂,凝结天涯之痛。
——原来景物从不只是景物,
它是诗人情感的箭矢,是穿越时空的信笺。
当我们读懂了沧海的壮阔、明月的皎洁、秋风的萧瑟,
便触碰到了千百年前鲜活的心跳。
请带着这份与古人的共鸣走出教室:
你眼中的一朵云、一阵风,或许正藏着属于你的诗篇。
期待下次共赴新的诗旅!
下
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