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22 海—气相互作用讲义+数智作业(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32 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22 海—气相互作用讲义+数智作业(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7:47:51

文档简介

课时22 海—气相互作用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填图:认识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2.简答:写出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3.简答: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认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简答: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有何影响?
2.简答:什么是拉尼娜现象?有何影响?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4.15变式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为海洋和大气之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热力差异
B.太阳活动和海陆分布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2.下列关于图中各箭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海洋上空大气的直接热源
B.传导、对流——海洋加热近海面大气的方式
C.长波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起到保温作用
D.蒸发、降水——海洋多年平均蒸发量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
 选择性必修1教材活动变式
读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海水温度(单位:℃)分布图,完成3~5题。
3.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正常年份该区域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模式是(  )
A.      B.
C. D.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
B.东部可能出现上升气流
C.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加
D.秘鲁渔场捕鱼量增加
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减小
B.东部海域水温升高
C.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D.西部海面出现下沉气流
1.海—气相互作用
(1)影响海—气水热交换的因素
(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3)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发生时间 一般间隔2~7年发生一次 出现年份与厄尔尼诺现象交错
现象 洋流 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 秘鲁寒流过于强盛,使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低
水温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升高,西部水温降低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降低,西部水温升高
成因 东南 信风 减弱 增强
赤道 逆流 增强 减弱
影响 生物 水温升高海区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
大气 环流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部气流下沉,东部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海面气压较常年偏高,云量减少,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天气、 气候 大洋西部的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旱灾,大洋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24·浙江1月卷)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
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
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
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2)在海—气系统内部(  )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
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
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
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解题导引】
(1)图文信息→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合上升强烈→30°~40°因信风干燥,蒸发强烈,潜热释放数量较少→50°~60°气温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潜热释放高度较低→80°~90°潜热释放少与极地东风关系不大
(2)大气降水与海洋表面之间是水分交换→A错误;大气辐射和运动需要能量→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B正确;海面反射太阳辐射→使海水增温幅度减小→减少了大气潜热释放→C错误;海面水分蒸发凝结→实现海气间的热量交换→D错误
【尝试解答】 (1)________ (2)________
上题图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贡献最大的是哪个纬度带?主要原因是什么?
 海—气相互作用原理
(2024·杭州三模)下图为热带西太平洋63年的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平均分布图(虚线)。研究发现,该区域海—气温差增大时,潜热释放增加。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潜热值可能为(  )
A.①——1 800     B.②——2 300
C.③——1 500 D.④——1 500
2.影响②地潜热数值的主要因素有(  )
①西北季风 ②暖流 ③东南季风 ④热带气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2025·徐州模拟)北极涛动(AO)是表征北极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气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其正位相时,中纬度气压上升而北极地区气压下降,负位相时,大气环流形式相反;一般来说,AO异常会持续整个冬、春季节。下图示意1950—2018年晚春(5月)AO指数与随后夏季(6—9月)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频数年际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中信息可知,1950—2018年AO正位相与TC生成频数(  )
A.无显著相关性 B.毫无关联性
C.大致呈正相关 D.大致呈负相关
4.推测AO负位相时(  )
A.亚洲内陆地区较寒冷
B.地中海地区天气干燥
C.大量冷空气南下受阻
D.全球变暖受到了抑制
5.下列现象可能导致AO正位相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
B.拉尼娜现象
C.海底火山爆发
D.野火频发
7 / 7课时22 海—气相互作用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填图:认识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2.简答:写出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提示] ①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②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3.简答: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提示] 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认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简答: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有何影响?
[提示] 厄尔尼诺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其影响如下:
2.简答:什么是拉尼娜现象?有何影响?
[提示]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它会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4.15变式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为海洋和大气之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热力差异
B.太阳活动和海陆分布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2.下列关于图中各箭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海洋上空大气的直接热源
B.传导、对流——海洋加热近海面大气的方式
C.长波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起到保温作用
D.蒸发、降水——海洋多年平均蒸发量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
1.D 2.B [第1题,引起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在于高低纬度间太阳辐射差异引起的热量差异,地球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对大洋环流产生影响,D正确。海陆热力差异是对太阳辐射吸收不同而出现的结果,A错误。太阳活动对大气环流影响不大,B错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是太阳辐射季节性移动导致的结果,C错误。第2题,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A错误;传导、对流是近地面或近海面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B正确;地面长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但保温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大气逆辐射,C错误;蒸发、降水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海洋多年平均蒸发量和降水量应该是相等的,D错误。]
 选择性必修1教材活动变式
读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海水温度(单位:℃)分布图,完成3~5题。
3.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正常年份该区域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模式是(  )
A.  B.
C. D.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
B.东部可能出现上升气流
C.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加
D.秘鲁渔场捕鱼量增加
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减小
B.东部海域水温升高
C.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D.西部海面出现下沉气流
3.D 4.B 5.C [第3题,结合图中信息及热力环流知识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低,进而导致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而西岸水温与东岸相反,气流上升,因而热力环流模式为D项。第4题,结合所学海—气相互作用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升高,沃克环流减弱甚至方向相反,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导致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秘鲁渔场往常适宜在冷海水生存的鱼类迁徙甚至死亡,捕鱼量减少;东侧水温上升幅度较大时,可能会高于西侧水温,进而产生沃克环流相反情况,即东部出现上升气流。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降低,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导致沃克环流增强,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1.海—气相互作用
(1)影响海—气水热交换的因素
(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3)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发生时间 一般间隔2~7年发生一次 出现年份与厄尔尼诺现象交错
现象 洋流 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 秘鲁寒流过于强盛,使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低
水温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升高,西部水温降低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降低,西部水温升高
成因 东南信风 减弱 增强
赤道逆流 增强 减弱
影响 生物 水温升高海区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
大气环流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部气流下沉,东部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海面气压较常年偏高,云量减少,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天气、气候 大洋西部的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旱灾,大洋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24·浙江1月卷)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
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
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
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2)在海—气系统内部(  )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
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
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
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解题导引】
(1)图文信息→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合上升强烈→30°~40°因信风干燥,蒸发强烈,潜热释放数量较少→50°~60°气温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潜热释放高度较低→80°~90°潜热释放少与极地东风关系不大
(2)大气降水与海洋表面之间是水分交换→A错误;大气辐射和运动需要能量→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B正确;海面反射太阳辐射→使海水增温幅度减小→减少了大气潜热释放→C错误;海面水分蒸发凝结→实现海气间的热量交换→D错误
【尝试解答】 (1)C (2)B
上题图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贡献最大的是哪个纬度带?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0°~10°贡献最大。原因: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0°~10°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且此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对流旺盛,降水多,潜热释放最多。
 海—气相互作用原理
(2024·杭州三模)下图为热带西太平洋63年的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平均分布图(虚线)。研究发现,该区域海—气温差增大时,潜热释放增加。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潜热值可能为(  )
A.①——1 800 B.②——2 300
C.③——1 500 D.④——1 500
2.影响②地潜热数值的主要因素有(  )
①西北季风 ②暖流 ③东南季风 ④热带气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①地潜热值应大于1 800、小于2 000,A错误;②地潜热值应大于2 200、小于2 400,B正确;③地潜热值应小于1 400、大于1 200,C错误;④地潜热值应大于1 600、小于1 800,D错误。第2题,②地受日本暖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海水温度较高,蒸发旺盛,潜热释放多;同时该地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季风从相对较冷的陆地吹来,当它吹到相对温暖的②海域时,会使该海域的海—气之间形成较大温差,从而导致潜热释放增加,①②正确;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此时海水温度也较高,东南季风不能使海—气温差增大,对该地潜热数值影响较小,③错误;热带气旋对该地潜热数值有一定影响,但热带气旋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从较长时间尺度看,影响时间短,不能持续稳定地影响该区域,因此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④错误。故选A。]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2025·徐州模拟)北极涛动(AO)是表征北极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气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其正位相时,中纬度气压上升而北极地区气压下降,负位相时,大气环流形式相反;一般来说,AO异常会持续整个冬、春季节。下图示意1950—2018年晚春(5月)AO指数与随后夏季(6—9月)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频数年际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中信息可知,1950—2018年AO正位相与TC生成频数(  )
A.无显著相关性 B.毫无关联性
C.大致呈正相关 D.大致呈负相关
4.推测AO负位相时(  )
A.亚洲内陆地区较寒冷
B.地中海地区天气干燥
C.大量冷空气南下受阻
D.全球变暖受到了抑制
5.下列现象可能导致AO正位相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
B.拉尼娜现象
C.海底火山爆发
D.野火频发
3.D 4.A 5.A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北极涛动(AO)指数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频数在1950—2018年晚春(5月)大致呈负相关的变化趋势,D正确。第4题,当北极涛动(AO)处于负位相时,北极地区气压上升而中纬度地区气压下降,这会导致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影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气候,亚洲内陆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因此,在AO负位相时,冷空气的南下可能会使得该地区变得更加寒冷,A正确;AO负位相一般出现在冬、春季节,地中海地区温和多雨,B错误;由于极地气压高,中纬度气压低,AO负位相时,北极地区气压升高,南下气流的势力增强,C错误;全球变暖与AO没有关联性,D错误。第5题,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AO正位相与TC生成频数大致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频数越少,越容易导致AO正位相,厄尔尼诺现象导致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减少,可能导致AO正位相,A正确;拉尼娜现象会使热带气旋出现的频次增多,海底火山和野火对AO的影响有限,B、C、D错误。]
课时数智作业(二十二) 海—气相互作用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1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唐山二模)海洋表层水体存在一个混合层,混合层内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混合层之下为温、盐跃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发生急剧变化。海洋调查发现,某次台风过境期间,我国中沙群岛海域的海水温盐结构受到强烈影响(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过境前相比,此次台风过境期间中沙群岛海域(  )
A.0~10 m深度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混合层厚度明显减少
C.0~10 m深度海水盐度稳定
D.海水跃层的温盐变化一致
2.此次台风过境期间,中沙群岛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出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减弱    B.海—气相互作用增强
C.冷锋系统过境 D.高纬度表层海水流入
1.C 2.B [第1题,据台风过境前和台风过境期间的海水温度变化可知,在0~10 m深度台风过境前的水温超过25 ℃,但台风过境期间这一深度的海水温度下降到25 ℃,说明海水温度下降,A错误;混合层内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据图示可知,台风过境前的0~20 m范围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大致相似,而台风过境期间这一深度接近40 m,说明台风过境期间海水混合层厚度明显增加,B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在台风过境期间,0~10 m深度海水盐度几乎是一样的,说明这一深度海水盐度稳定,C正确;据图示信息可知,在台风过境期间,海水跃层的温度几乎一致,而海水盐度缓慢增大,变化趋势不一致,D错误。第2题,此次台风过境期间,中沙群岛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有明显的下降,台风可能会带来风暴潮,搅动海水,使海水和周围大气的热量交换更加充分频繁,台风一般伴随着气温下降,所以造成了表层海水温度下降,B正确;我国中沙群岛海域纬度低,气温高,即使台风带来阴雨天气,减弱太阳辐射,但对海水温度影响较小,A错误;台风属于气旋天气系统,与冷锋关系不大,排除C;没有题干信息表明在台风期间有高纬度表层海水流入,故无法判断,排除D。]
(2025·辽阳模拟)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若PDO指数为正值,则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若PDO指数为负值,则利于拉尼娜的发生与维持。下图示意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PDO指数长期趋势的逐年演变。据此完成3~4题。
3.PDO指数为正值期间,下列可能出现的现象中正确的数量有(  )
①我国气候向冬暖夏凉演变 ②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减小 ③赤道太平洋海水西冷东暖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偏高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PDO指数由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全球变暖显著,而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大气饱和湿度下降 B.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
C.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副热带地区大气收缩
3.D 4.B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若PDO指数为正值,则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西侧水温较低,与高纬海区的温差减小,冬季风减弱,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少,热带气旋对我国的影响减弱,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水西冷东暖,赤道太平洋东部受东南信风影响减弱,海水堆积导致海面偏高,因此①②③④都正确,D正确。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PDO从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推动北上的暖湿空气减少,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长江梅雨减少趋势增大,B正确。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全球进一步变暖,气温升高,大气需要容纳更多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其大气饱和湿度增大,A错误。副热带高压脊北移有利于推动暖湿空气北上,会导致长江梅雨增多,C错误。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全球进一步变暖,副热带地区大气难以冷却收缩,D错误。]
(2024·贵阳三模)卡里马塔海峡是南海和爪哇海及印度洋水体和热量交换的通道。科学家在数值诊断实验中用拦水坝关闭卡里马塔海峡,以研究卡里马塔海峡不同季节对爪哇海的影响及对望加锡海峡南下洋流流速的影响。如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环境。据此完成5~7题。
5.望加锡海峡南下洋流流速最快的月份是(  )
A.4月  B.7月 C.10月  D.1月
6.若关闭卡里马塔海峡拦水坝,爪哇海海域(  )
A.水温上升,盐度下降 B.水温上升,盐度上升
C.水温下降,盐度上升 D.水温下降,盐度下降
7.若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对图示地区的影响可能为(  )
A.涌升减弱,水温升高 B.干旱发生,粮食危机
C.气候异常,洪涝多发 D.信风增强,海岸侵蚀
5.D 6.A 7.B [第5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受季风影响显著,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该海域盛行偏北风,与望加锡海峡南下洋流方向相同,故1月望加锡海峡表层南下洋流流速最快,D正确;4月和10月受赤道低压控制,对南下洋流影响小,A、C错误;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该海域盛行偏南风,与望加锡海峡南下洋流方向相反,流速减慢,B错误。第6题,卡里马塔海峡拦水坝关闭后,爪哇海受来自南海的较冷洋流的影响减弱甚至消失,使爪哇海水温上升,排除C、D;卡里马塔海峡拦水坝关闭后,爪哇海较为封闭,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多,且陆地入海径流量大,水分收入大于蒸发,盐度下降,A正确,B错误。第7题,若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水温降低,A、D错误;该地区受沃克环流影响,下沉气流显著,降水减少,发生旱灾,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引发粮食危机,B正确,C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8.(2024·汕头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巴伦支海位于北大西洋暖流进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巴伦支海已经成为全球海区升温速度最快的区域。海冰覆盖区的海洋热量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于其对穿越该海域的北大西洋暖流具有显著的冷却效果,巴伦支海被誉为北冰洋的“冷却器”。在这一过程中,海洋主要通过潜热(包括水体蒸发、凝结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将大量热能传输至大气。下图示意巴伦支海的位置及其不同海冰覆盖区域。
(1)简析影响巴伦支海海洋热量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原因。(8分)
(2)从海—气热量交换的角度,说明巴伦支海成为北冰洋“冷却器”的理由。(8分)
(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分析巴伦支海长期冰区海洋热量释放增强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海冰覆盖区的海洋热量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可知,巴伦支海海洋热量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纬度位置的差异导致由南向北获取的太阳辐射减少;南部海域海冰覆盖率较低,北部海域海冰覆盖率较高,导致海水吸收的热量不同;北部海域受极地东风影响,南部海域受西风影响,导致南北方向海水获取热量不同;南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部海域受北冰洋南下冷水影响,导致南北方向海水热量的差异等。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巴伦支海纬度位置较高,该地受极地东风影响较大,大气温度较低;该海域南部与北大西洋相连,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较大,海水的温度较高,海—气温差较大;海水蒸发吸收大量的热量,遇到冷空气凝结释放大量的热量,海洋通过潜热的形式向大气传递能量;海水温度较高,作为热源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较多,海水温度降低。第(3)题,全球变暖,海水获得的热量增加,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巴伦支海海冰大量融化,海冰覆盖面积减小,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海水温度升高;海冰大量融化,导致海水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传输受到的阻碍作用减弱,加强了海—气之间的热量传输;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海水的蒸发加剧,海水通过潜热的形式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增多,海水温度升高,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增多。
[答案] (1)①纬度更高,太阳辐射更弱;②海冰覆盖率更大;③受盛行西风影响减弱,受极地东风影响更强;④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减弱,受北冰洋南下冷海水影响更强。
(2)①巴伦支海纬度高,受极地东风影响,大气温度低;②北大西洋暖流挟带大量海洋热量进入巴伦支海,海水温度较高,海—气温差大;③海洋潜热释放多(海水蒸发吸热、遇冷凝结放热多);④海洋长波辐射较强,对流较强,将热量传递给大气,海水冷却降温。
(3)①全球变暖,海水水温升高,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水温升高;②海冰融化,海冰对海—气热量交换的阻隔作用减弱;③海水水温升高,海水蒸发加剧,海水通过潜热释放的热量增多。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南半球中纬西风带多温带气旋,但少有气旋能进入南极洲。中纬度气旋进入南极洲,能冲击水热平衡状态,对冰冻圈产生较大的影响。下图示意某中纬度气旋进入南极洲时的状态,该气旋正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此时南极洲边缘的海冰正处于部分消融期。
(1)分析中纬度气旋难以进入南极洲的原因。(6分)
(2)图示气旋西侧海温高于气温,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预测温带气旋进入南极洲对冰冻圈的影响。(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大陆为冷高压,所以南极大陆周围分布有吹向中纬度的极地东风带,同时,中纬度气旋所处位置位于西风带内,且南半球西风带受陆地影响小,围绕南极大陆周围运动;结合上述原因,气旋在运动过程中受西风带推动影响,很难向南或北偏移,即很少发生经向移动;同时受南极高压和极地东风的阻挡,气旋也很难向南运动。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气旋所在海区比南极大陆纬度低,且南极大陆冰雪覆盖,故海洋温度较南极大陆高;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旋西侧盛行偏南的风,为源自酷寒的南极大陆的冷气团,故而气团温度极低;而且冷气团由海拔高的南极大陆吹向海平面,为下沉气流,导致风速进一步加快,冷气团没有足够时间与周围海洋和大气发生热量交换,故而保持来自南极大陆的寒冷性质,从而造成大气温度低于海洋。第(3)题,气旋进入南极洲会造成南极洲和中纬度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为南极洲带来中纬度的热量,使得南极洲海冰和陆地冰盖加速消融,导致冰面减小和破碎;同时从较热海区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在南极地区遇冷形成降雪,增加了冰雪补给,促进新冰形成。
[答案] (1)受自高纬向低纬的极地东风影响,中纬度气旋难以南下;南极地区温度低,受冷高压控制,遏制气旋的上升气流;南半球西风带受陆地影响小,较少发生经向移动。
(2)气旋西侧盛行偏南风,来自严寒的南极大陆,气温低;气流顺坡下沉,风速大,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周围空气发生热量交换,持续保持低温;与南极大陆相比,海洋温度较高,海温大于气温。
(3)带来中纬度的热量,加速海冰和陆地冰盖的消融,导致冰面面积减小,海冰分布变得破碎;增加降雪补给,促进新冰的形成。
15 / 15课时数智作业(二十二) 海—气相互作用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1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唐山二模)海洋表层水体存在一个混合层,混合层内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混合层之下为温、盐跃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发生急剧变化。海洋调查发现,某次台风过境期间,我国中沙群岛海域的海水温盐结构受到强烈影响(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过境前相比,此次台风过境期间中沙群岛海域(  )
A.0~10 m深度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混合层厚度明显减少
C.0~10 m深度海水盐度稳定
D.海水跃层的温盐变化一致
2.此次台风过境期间,中沙群岛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出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减弱    B.海—气相互作用增强
C.冷锋系统过境 D.高纬度表层海水流入
(2025·辽阳模拟)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若PDO指数为正值,则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若PDO指数为负值,则利于拉尼娜的发生与维持。下图示意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PDO指数长期趋势的逐年演变。据此完成3~4题。
3.PDO指数为正值期间,下列可能出现的现象中正确的数量有(  )
①我国气候向冬暖夏凉演变 ②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减小 ③赤道太平洋海水西冷东暖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偏高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PDO指数由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全球变暖显著,而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大气饱和湿度下降 B.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
C.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副热带地区大气收缩
(2024·贵阳三模)卡里马塔海峡是南海和爪哇海及印度洋水体和热量交换的通道。科学家在数值诊断实验中用拦水坝关闭卡里马塔海峡,以研究卡里马塔海峡不同季节对爪哇海的影响及对望加锡海峡南下洋流流速的影响。如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环境。据此完成5~7题。
5.望加锡海峡南下洋流流速最快的月份是(  )
A.4月   B.7月
C.10月   D.1月
6.若关闭卡里马塔海峡拦水坝,爪哇海海域(  )
A.水温上升,盐度下降 B.水温上升,盐度上升
C.水温下降,盐度上升 D.水温下降,盐度下降
7.若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对图示地区的影响可能为(  )
A.涌升减弱,水温升高 B.干旱发生,粮食危机
C.气候异常,洪涝多发 D.信风增强,海岸侵蚀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8.(2024·汕头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巴伦支海位于北大西洋暖流进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巴伦支海已经成为全球海区升温速度最快的区域。海冰覆盖区的海洋热量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于其对穿越该海域的北大西洋暖流具有显著的冷却效果,巴伦支海被誉为北冰洋的“冷却器”。在这一过程中,海洋主要通过潜热(包括水体蒸发、凝结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将大量热能传输至大气。下图示意巴伦支海的位置及其不同海冰覆盖区域。
(1)简析影响巴伦支海海洋热量上升速率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原因。(8分)
(2)从海—气热量交换的角度,说明巴伦支海成为北冰洋“冷却器”的理由。(8分)
(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分析巴伦支海长期冰区海洋热量释放增强的原因。(6分)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南半球中纬西风带多温带气旋,但少有气旋能进入南极洲。中纬度气旋进入南极洲,能冲击水热平衡状态,对冰冻圈产生较大的影响。下图示意某中纬度气旋进入南极洲时的状态,该气旋正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此时南极洲边缘的海冰正处于部分消融期。
(1)分析中纬度气旋难以进入南极洲的原因。(6分)
(2)图示气旋西侧海温高于气温,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预测温带气旋进入南极洲对冰冻圈的影响。(6分)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