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4 构造地貌的形成
——学会判定地质构造并掌握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填表:认识褶皱构造。
名称 形态 地形
未受侵蚀 久经侵蚀形成地形倒置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 _________ 形成 ________ 背斜顶部因受________产生裂隙,形成________(如图2中字母________处所示)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 _____________ 形成 ________ 向斜槽部受到________,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__________(如图2中字母________处所示)
2.填表:认识断层构造。
位移类型 地貌表现 举例
水平方向(图1) 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________ 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
垂直方向(图2) 相对 下降 形成________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 上升 发育成____________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断层沿线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认识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关系
1.填空:A为________板块,B为__________板块,C为__________板块,D为____________板块,E为__________板块,F为__________板块。
2.判断
(1)全球地壳不是完整的,是由众多板块组成的。 ( )
(2)六大板块一直处于缓慢地、不断地运动之中。 ( )
(3)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 )
(4)板块内部及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 )
(5)安第斯山脉是板块碰撞挤压隆升形成的。 ( )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2.13变式
沉积岩受力弯曲变形,形成各具特色的褶皱地貌。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地层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 )
A.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
B.地层张裂产生的剪切力
C.地壳运动产生的拉张力
D.地壳下沉产生的重压力
2.图中( )
A.甲地岩层坚硬,乙地岩层松软
B.甲地岩层先形成,乙地岩层后形成
C.甲地岩层凹陷,乙地岩层拱起
D.甲、乙两地岩层都有断层现象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2.20、图2.21变式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我国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 )
A.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接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B.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接近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C.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接近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D.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接近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4.台湾岛及其附近地层的构造,更接近( )
A.甲 B.乙 C.丙 D.丁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剖面图中 平面图中
方法 依据岩层弯 曲状况判断 依据岩层的新 老关系判断
图示 图甲 地质构造剖面图 图乙 地质构造平面图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如图甲中的①处 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如图甲中的②处 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如图乙)
特别说明:判读时将平面图(图丙)和剖面图(图丁)结合起来(图戊),利用平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就轻而易举了。
2.常见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①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所以煤、铁矿等矿层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②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
③在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3)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地震、滑坡,导致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同时断层会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区地震烈度会变大。
(4)修隧道——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修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而背斜不易积水。
②背斜呈拱形,结构稳定;修隧道不破坏岩层的连续性,不易塌陷,安全性强。
3.板块运动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4.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1)分析地球宏观地貌形态的形成(上表所示)。
(2)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其面积将逐渐变大或距离增大;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则相反。
(3)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火山、地震活动多分布于板块交界处附近。
(2024·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气温下降、湿度增大时,硫酸钠易发生水合反应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体积会强烈膨胀;在气温上升、湿度减小时,芒硝又可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Na2SO4)。上述可逆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Na2SO4+10H2O Na2SO4·10H2O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发现,在该县牛角寨山区紫红色砂岩表面及现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层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钠成分的硫酸盐物质。图1示意牛角寨山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图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1)分析图1中甲、乙两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哪个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根据硫酸钠的可逆反应过程,简述牛角寨山区砂岩表面的硫酸钠在图2所示三个时段中,分别可能发生的变化过程。
(3)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分析裂隙中硫酸钠的存在对该地石刻雕像表层岩体完整性的影响。
【解题导引】
(1)观察图1中的断层、岩层新老分布、岩层的弯曲状况→甲处为断层下沉处,覆盖有较新的地层;乙处为断层上升处且岩层弯曲,覆盖有较老的地层→比较甲、乙的地势及岩层的分布→乙处为背斜顶部,易遭受外力侵蚀
(2)观察图2中三个时段的气温、湿度的变化状况→看硫酸钠的可逆反应条件→判断是利于形成芒硝还是利于形成无水硫酸钠
(3)图文信息→季风气候→气温、湿度变化大→岩石表层裂隙中芒硝与无水硫酸钠反复变化→体积反复胀缩→破坏岩石的完整性
【尝试解答】 (1)
(2)
(3)
仅从地质构造对地貌产生影响的角度考虑,试预测乙处会出现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说明预测的理由。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24·金华三模)湖北宜昌市区附近的潮水河流域面积仅4.05 km2,属岩溶槽谷地貌,出露的地层①~⑤(由新到老)形成于寒武纪,呈小角度单向倾斜分布。潮水洞属岩溶间歇泉,是流域内最主要的地下水排泄点,也是当地主要的饮用水源地。下图为潮水河流域出露地层及岩溶水系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是隔水岩层的地层序号为( )
A.② B.③
C.④ D.⑤
2.推测杨家溪流经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图示判断依据是( )
A.向斜,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较低
B.背斜,岩层张裂易受流水溶蚀
C.向斜,两侧对称分布有⑤地层
D.背斜,两侧对称分布有⑤地层
板块运动与地貌
(2024·哈尔滨模拟)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由没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链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岛链组成(图1)。有学者认为,它是不断移动的太平洋板块经过位置相对固定的地幔柱时,岩浆喷发而成(图2)。该地幔柱从8 500万年前就开始喷发,一直持续至今。当地人很早就发现,此处岛屿越往北越矮小且火山地貌越不明显。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海山链的走向,推测太平洋板块的移动方向是( )
A.先向西北,再向正北
B.先向正北,再向西北
C.先向东南,再向正南
D.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4.近800万年以来,夏威夷岛链开始分叉为两条近似平行的岛链,其原因可能是( )
A.新地幔柱的形成
B.地壳运动方向的改变
C.外力作用的侵蚀
D.地震导致的地壳断裂
9 / 9课时24 构造地貌的形成
——学会判定地质构造并掌握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填表:认识褶皱构造。
名称 形态 地形
未受侵蚀 久经侵蚀形 成地形倒置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 拱起 形成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形成谷地(如图2中字母A处所示)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 弯曲 形成 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如图2中字母B处所示)
2.填表:认识断层构造。
位移类型 地貌表现 举例
水平方向(图1) 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
垂直方 向(图2)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断块山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断层沿线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认识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关系
1.填空:A为亚欧板块,B为非洲板块,
C为印度洋板块,D为太平洋板块,
E为美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判断
(1)全球地壳不是完整的,是由众多板块组成的。 (×)
(2)六大板块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
(3)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
(4)板块内部及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
(5)安第斯山脉是板块碰撞挤压隆升形成的。 (√)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2.13变式
沉积岩受力弯曲变形,形成各具特色的褶皱地貌。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地层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 )
A.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
B.地层张裂产生的剪切力
C.地壳运动产生的拉张力
D.地壳下沉产生的重压力
2.图中( )
A.甲地岩层坚硬,乙地岩层松软
B.甲地岩层先形成,乙地岩层后形成
C.甲地岩层凹陷,乙地岩层拱起
D.甲、乙两地岩层都有断层现象
1.A 2.B [第1题,结合图可以看出,该地质构造为褶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褶皱应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造成的,A正确。第2题,结合图中的岩层形态可以看出,甲处应为背斜,乙处应为向斜;背斜顶部岩层受到张力,因此岩性松软,A错误;结合图可知,甲地的岩层位置靠下,因此形成时间较早,B正确;甲地的岩层拱起,乙地的岩层凹陷,C错误;甲、乙两地都没有断层现象,D错误。]
选择性必修1教材图2.20、图2.21变式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我国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 )
A.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接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B.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接近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C.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接近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D.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接近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4.台湾岛及其附近地层的构造,更接近( )
A.甲 B.乙
C.丙 D.丁
3.B 4.B [第3题,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属于亚欧板块,东邻太平洋板块,所以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接近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B正确。第4题,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接近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在该交界地带,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底部俯冲,台湾岛应属于大陆岛,乙图更符合,B正确。甲图中岛屿属于火山岛,A错误。丙、丁所示构造应位于板块生长边界附近,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C、D错误。]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剖面图中 平面图中
方法 依据岩层弯曲状况判断 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图示 图甲 地质构造剖面图 图乙 地质构造平面图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如图甲中的①处 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如图甲中的②处 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如图乙)
特别说明:判读时将平面图(图丙)和剖面图(图丁)结合起来(图戊),利用平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背斜和向斜。
2.常见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①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所以煤、铁矿等矿层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②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
③在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3)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地震、滑坡,导致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同时断层会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区地震烈度会变大。
(4)修隧道——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修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而背斜不易积水。
②背斜呈拱形,结构稳定;修隧道不破坏岩层的连续性,不易塌陷,安全性强。
3.板块运动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4.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1)分析地球宏观地貌形态的形成(上表所示)。
(2)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其面积将逐渐变大或距离增大;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则相反。
(3)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火山、地震活动多分布于板块交界处附近。
(2024·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气温下降、湿度增大时,硫酸钠易发生水合反应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体积会强烈膨胀;在气温上升、湿度减小时,芒硝又可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Na2SO4)。上述可逆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Na2SO4+10H2O Na2SO4·10H2O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发现,在该县牛角寨山区紫红色砂岩表面及现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层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钠成分的硫酸盐物质。图1示意牛角寨山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图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1)分析图1中甲、乙两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哪个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根据硫酸钠的可逆反应过程,简述牛角寨山区砂岩表面的硫酸钠在图2所示三个时段中,分别可能发生的变化过程。
(3)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分析裂隙中硫酸钠的存在对该地石刻雕像表层岩体完整性的影响。
【解题导引】
(1)观察图1中的断层、岩层新老分布、岩层的弯曲状况→甲处为断层下沉处,覆盖有较新的地层;乙处为断层上升处且岩层弯曲,覆盖有较老的地层→比较甲、乙的地势及岩层的分布→乙处为背斜顶部,易遭受外力侵蚀
(2)观察图2中三个时段的气温、湿度的变化状况→看硫酸钠的可逆反应条件→判断是利于形成芒硝还是利于形成无水硫酸钠
(3)图文信息→季风气候→气温、湿度变化大→岩石表层裂隙中芒硝与无水硫酸钠反复变化→体积反复胀缩→破坏岩石的完整性
【尝试解答】 (1)甲区域为构造沉降区,易接受沉积;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构造抬升区,背斜顶部,易受剥蚀,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较老,因此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时段Ⅰ: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时段Ⅱ:前期(约6:00—11:00),气温持续上升(至最高),相对湿度持续减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后期(约11:00—17:00),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时段Ⅲ: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3)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和湿度变化较为明显;硫酸钠易发生水合或脱水反应,体积胀、缩反复交替发生;长期作用下,裂隙不断扩大,对石刻雕像表层岩体产生风化作用,破坏其完整性。
仅从地质构造对地貌产生影响的角度考虑,试预测乙处会出现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说明预测的理由。
[提示] 乙处将来会出现地表沟谷形态。理由: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乙处位于背斜顶部,且现在地势较高,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此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流水侵蚀强烈,因此该处将来会逐渐被侵蚀为地表沟谷。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24·金华三模)湖北宜昌市区附近的潮水河流域面积仅4.05 km2,属岩溶槽谷地貌,出露的地层①~⑤(由新到老)形成于寒武纪,呈小角度单向倾斜分布。潮水洞属岩溶间歇泉,是流域内最主要的地下水排泄点,也是当地主要的饮用水源地。下图为潮水河流域出露地层及岩溶水系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是隔水岩层的地层序号为( )
A.② B.③ C.④ D.⑤
2.推测杨家溪流经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图示判断依据是( )
A.向斜,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较低
B.背斜,岩层张裂易受流水溶蚀
C.向斜,两侧对称分布有⑤地层
D.背斜,两侧对称分布有⑤地层
1.C 2.D [第1题,潮水河位于②③地层区域,且②③地层均有河流及地下暗河入口分布,说明②③地层为透水的可溶性岩层,A、B错误;由岩层新老关系可知,④地层比③地层老,位于③地层下方,且潮水河与杨家溪分属不同流域,故④地层最可能是隔水岩层,C正确;而⑤地层比④地层老,位于④地层下方,是否为隔水层难以直接据图判断,D错误。第2题,以杨家溪为轴,其西北和东南对称分布有较老的⑤地层,其西北部其他岩层未显示,但其东南部是从轴线开始岩层渐新,即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故判断其为背斜构造,D正确,A、C错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是背斜构造的特点,但不能作为背斜判断的依据,B错误。]
板块运动与地貌
(2024·哈尔滨模拟)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由没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链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岛链组成(图1)。有学者认为,它是不断移动的太平洋板块经过位置相对固定的地幔柱时,岩浆喷发而成(图2)。该地幔柱从8 500万年前就开始喷发,一直持续至今。当地人很早就发现,此处岛屿越往北越矮小且火山地貌越不明显。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海山链的走向,推测太平洋板块的移动方向是( )
A.先向西北,再向正北
B.先向正北,再向西北
C.先向东南,再向正南
D.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4.近800万年以来,夏威夷岛链开始分叉为两条近似平行的岛链,其原因可能是( )
A.新地幔柱的形成
B.地壳运动方向的改变
C.外力作用的侵蚀
D.地震导致的地壳断裂
3.B 4.A [第3题,根据海山链的形成过程可知,地幔柱位置相对固定,板块经过时,会因岩浆喷发而形成火山岛,随着板块的持续运动,就会形成一系列岛屿。喷发越早的火山岛,受外力侵蚀的时间越长,高度越低。“此处岛屿越往北越矮小且火山地貌越不明显”,说明南部的岛屿形成较晚,仍保持较明显的火山地貌,此处应为岩浆最新一次喷发形成的,地幔柱的位置也应在这附近。因此,北部的皇帝海山链应先形成,它形成时,板块自南向北运动形成一系列岛屿,后逐渐没入海中;南部夏威夷岛链后形成,它形成时,板块保持自东南向西北的运动趋势。综上所述,太平洋板块的移动方向是先向正北,再向西北,B正确。第4题,根据岛链的形成过程可知,一条岛链对应一个地幔柱,“夏威夷岛链开始分叉为两条近似平行的岛链”,说明板块的运动方向并没有改变,仍向西北运动,但岛链由一条变为平行的两条,说明形成了一个新的地幔柱,A正确,B错误;外力侵蚀和地壳断裂,均不能形成火山岛链,C、D错误。]
课时数智作业(二十四) 构造地貌的形成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3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保定三模)受挤压力和外力共同影响,常发育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其中表面向斜较紧闭而背斜较开阔的称为隔槽式褶皱,反之称为隔挡式褶皱。川东地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发育隔挡式褶皱、隔槽式褶皱。如图示意该区域地层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川东地区发育隔挡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两者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抬升幅度 B.形成时间
C.挤压方向 D.侵蚀强度
2.该区域隔挡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的差异可能影响( )
①地震频率 ②油气赋存 ③水系形态 ④土壤类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该区域隔挡式褶皱出现的高度较低,本质上是高处的隔槽式褶皱被侵蚀,下部形态出露为隔挡式,D正确。两者应为同期抬升,抬升幅度相似,挤压方向相同,因为在侵蚀改造前两者的构造形态基本没有差异,A、B、C错误。第2题,地震频率与向斜或背斜的排列没有直接关系,①错误。油气赋存在背斜顶部,隔挡式褶皱背斜顶部空间小,不利于油气赋存,隔槽式褶皱反之,②正确。向斜、背斜不同的岩层倾斜方向影响地表起伏方向,进而影响水系形态,③正确。土壤类型主要与气候、植被相关,与地质构造关系不大,④错误。C正确。]
(2024·池州三模)下图示意科特迪瓦盆地东部两个油气田剖面,图中F断裂活动的开启和停止对当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完成3~4题。
3.推断图中F断裂形成于( )
A.前阿尔布阶之前
B.马斯特里赫特阶
C.古新统—中新统后
D.康尼亚克—坎潘阶前
4.图中F断裂活动在马斯特里赫特阶后期活动停止,对该地区两大油气田的形成来说( )
A.利于油气运移 B.利于油气生成
C.利于油气分离 D.利于油气聚藏
3.B 4.D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F断裂最后切断的地层是马斯特里赫特阶时期的地层,其上的古新统—中新统地层没有被切断,所以F断裂形成于马斯特里赫特阶,B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F断裂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时期,但到后期断裂活动停止,此后上部开始先后覆盖古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全新统两大地层,对断裂处油气的运移起到了封堵作用,使得生成的油气物质无法排出,利于油气聚藏,D正确;而此时断裂活动停止,不利于油气运移,A错误;油气生成主要与地质条件和有机物质等有关,与断裂后期活动停止关系不大,B错误;油气分离与断裂活动停止没有直接关联,C错误。]
(2025·襄阳模拟)地下深处的水、气体、泥沙像火山一样喷出,形成泥火山。阿塞拜疆东部是全球泥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在里海沿岸有超过300座泥火山。第四纪时期,里海最高水位比现代高70 m。下图示意阿塞拜疆里海西岸某台地的盾状泥火山剖面,该泥火山形成于第四纪,目前里海湖面海拔约-28 m。据此完成5~7题。
5.与阿塞拜疆泥火山的初期形成密切相关的有( )
①岩浆活动 ②水平挤压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甲台地形成于里海水位最高时的侵蚀作用,据此推测其海拔大约为( )
A.28 m B.42 m
C.70 m D.98 m
7.随着气候变干,甲台地( )
A.平台面积变大 B.平均高程上升
C.表面沟壑纵横 D.局部洼地发育
5.C 6.B 7.D [第5题,由材料“地下深处的水、气体、泥沙像火山一样喷出,形成泥火山”可知,地下深处的水、泥沙、气体来自深厚的沉积层,因此有沉积作用,③正确;物质的喷出说明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为泥火山的喷出提供了动力条件,②正确;与岩浆活动和侵蚀作用关系不大,①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第6题,读图结合材料可知,第四纪时期里海最高水位比现代高70 m,目前里海湖面海拔约-28 m。因此图中甲与里海湖面高差为70 m,而里海湖面较海平面低28 m,故甲地相对海平面的相对高度(海拔)为70-28=42 m,B正确。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气候变干,风力作用增强,甲地海拔较高,风力侵蚀使泥火山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从而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D正确;沉积作用使平台面积变大、平均高程上升,而此处以风力侵蚀为主,排除A、B;表面沟壑纵横多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此处气候干旱,流水作用不显著,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8.(2024·江门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煤矿瓦斯(特指煤矿井下有害气体,区别于煤层气)作为煤炭伴生的有害气体,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贵州六盘水格目底向斜构造所含矿井共17个,东北翼和西南翼煤矿瓦斯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格目底向斜矿区的构造与采样点分布(局部),下表示意某科研小组在部分矿井测得的煤矿瓦斯含量。
采样点 东北翼煤矿瓦斯 含量/(m3·t-1) 采样点 西南翼煤矿瓦斯 含量/(m3·t-1)
1# 3.9 8# 8.0
2# 9.1 9# 7.5
3# 9.6 10# 5.8
4# 10.1 11# 6.5
5# 11.0 12# 9.0
6# 14.6 13# 10.0
7# 14.0 14# 13.0
(1)请补充向斜两翼煤矿瓦斯含量分布折线和图例。(4分)
(2)专家认为,6#~9#采样点的矿井开采风险较高,请说明理由。(6分)
(3)地理信息系统在本次调研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请说明其应用的具体方面。(6分)
[解析] 第(1)题,首先根据已经绘出的两条折线,结合表格来对照数值,确定虚线表示西南翼,实线表示东北翼,再根据表格将两翼采样点(11#)煤矿瓦斯含量的数值在相应位置标出,最后连线即可。注意东北翼、西南翼要与已给的折线部分使用相同图例,如下图所示:
第(2)题,根据表格可知,6#~9#采样点煤矿瓦斯含量较高;由图可知,此处接近向斜、背斜垂直相交部位,不同地层相交,煤矿瓦斯赋存空间复杂,多条断层通过,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破碎,不稳定,易坍塌,加大了开采风险。第(3)题,可以从图层叠加、数据呈现、数据分析等不同方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图层叠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叠加矿井分布、地质构造等不同类型的图层,便于研究不同矿井(采样点)煤矿瓦斯含量的基础地质条件。数据呈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并呈现煤矿瓦斯含量的空间分布信息。数据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给地质构造、煤矿瓦斯含量等不同数据赋值,分析各矿井(采样点)的危险程度。
[答案] (1)作图如下:
(2)煤矿瓦斯含量较高,有害气体聚集;向斜与背斜近似直角相交,地质构造复杂;多条断层通过,岩层不稳定,易坍塌。
(3)叠加矿井分布、地质构造等不同类型的图层,便于研究不同矿井(采样点)煤矿瓦斯含量的基础地质条件;绘制并呈现煤矿瓦斯含量的空间分布信息;给地质构造、煤矿瓦斯含量等不同数据赋值,分析各矿井(采样点)的危险程度。
9.(2024·聊城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威尔逊旋回是指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通俗地理解就是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一生。威尔逊旋回认为大洋盆地的演化可以归纳为6个发展阶段: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结期、遗痕期。大洋的演化呈现为张开和关闭的旋回形式,主宰了地球表层活动和演化。
(1)将图中的6幅图片按照威尔逊旋回理论中大洋盆地的演化顺序进行排序。(4分)
(2)举例说出大洋盆地演化的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在地球上的对应区域。(6分)
(3)从海、陆角度,分别描述威尔逊旋回理论中终结期、遗痕期的过程。(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威尔逊旋回是指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通俗地理解就是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一生”可知,大陆岩石圈变化过程如下: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区渐次形成洋中脊、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或发生大陆渐次接近、碰撞,出现造山带,遂拼合成陆地,结合材料图分析,大洋盆地的演化顺序为D、C、F、E、B、A。第(2)题,根据材料“威尔逊旋回认为大洋盆地的演化可以归纳为6个发展阶段: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结期、遗痕期”可知,胚胎期是大陆岩石圈崩裂,大陆处在张裂地带,形成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由裂谷变为海洋,海洋中出现洋中脊,比如红海属于张裂的海洋,且随着板块不断张裂,红海面积扩大;在成年期海洋中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此时,大洋还处在不断扩张中,比如大西洋。第(3)题,根据威尔逊旋回理论,洋盆的六个阶段: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结期→遗痕期,其相对应的实例为东非裂谷→红海、亚丁湾→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综上所述,随着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消亡,在终结期洋盆不断缩小,两侧陆地相互靠近,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出现山脉,海洋面积不断缩小;在遗痕期,两侧山继续靠近,最终合并在一起形成高大山脉,而海洋消失。
[答案] (1)
(2)胚胎期:东非大裂谷;幼年期:红海、亚丁湾;成年期:大西洋。
(3)终结期:随着俯冲作用不断进行,海洋(洋盆)不断缩小;两侧陆地相互接近,发生碰撞,边缘发育年轻的造山带。
遗痕期:海洋两侧陆地继续靠近,最终相互碰撞,海洋消失;陆地相互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
16 / 16课时数智作业(二十四) 构造地貌的形成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3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保定三模)受挤压力和外力共同影响,常发育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其中表面向斜较紧闭而背斜较开阔的称为隔槽式褶皱,反之称为隔挡式褶皱。川东地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发育隔挡式褶皱、隔槽式褶皱。如图示意该区域地层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川东地区发育隔挡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两者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抬升幅度 B.形成时间
C.挤压方向 D.侵蚀强度
2.该区域隔挡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的差异可能影响( )
①地震频率 ②油气赋存 ③水系形态 ④土壤类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池州三模)下图示意科特迪瓦盆地东部两个油气田剖面,图中F断裂活动的开启和停止对当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完成3~4题。
3.推断图中F断裂形成于( )
A.前阿尔布阶之前
B.马斯特里赫特阶
C.古新统—中新统后
D.康尼亚克—坎潘阶前
4.图中F断裂活动在马斯特里赫特阶后期活动停止,对该地区两大油气田的形成来说( )
A.利于油气运移 B.利于油气生成
C.利于油气分离 D.利于油气聚藏
(2025·襄阳模拟)地下深处的水、气体、泥沙像火山一样喷出,形成泥火山。阿塞拜疆东部是全球泥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在里海沿岸有超过300座泥火山。第四纪时期,里海最高水位比现代高70 m。下图示意阿塞拜疆里海西岸某台地的盾状泥火山剖面,该泥火山形成于第四纪,目前里海湖面海拔约-28 m。据此完成5~7题。
5.与阿塞拜疆泥火山的初期形成密切相关的有( )
①岩浆活动 ②水平挤压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甲台地形成于里海水位最高时的侵蚀作用,据此推测其海拔大约为( )
A.28 m B.42 m
C.70 m D.98 m
7.随着气候变干,甲台地( )
A.平台面积变大 B.平均高程上升
C.表面沟壑纵横 D.局部洼地发育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8.(2024·江门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煤矿瓦斯(特指煤矿井下有害气体,区别于煤层气)作为煤炭伴生的有害气体,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贵州六盘水格目底向斜构造所含矿井共17个,东北翼和西南翼煤矿瓦斯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格目底向斜矿区的构造与采样点分布(局部),下表示意某科研小组在部分矿井测得的煤矿瓦斯含量。
采样点 东北翼煤矿瓦斯 含量/(m3·t-1) 采样点 西南翼煤矿瓦斯 含量/(m3·t-1)
1# 3.9 8# 8.0
2# 9.1 9# 7.5
3# 9.6 10# 5.8
4# 10.1 11# 6.5
5# 11.0 12# 9.0
6# 14.6 13# 10.0
7# 14.0 14# 13.0
(1)请补充向斜两翼煤矿瓦斯含量分布折线和图例。(4分)
(2)专家认为,6#~9#采样点的矿井开采风险较高,请说明理由。(6分)
(3)地理信息系统在本次调研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请说明其应用的具体方面。(6分)
9.(2024·聊城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威尔逊旋回是指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通俗地理解就是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一生。威尔逊旋回认为大洋盆地的演化可以归纳为6个发展阶段: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结期、遗痕期。大洋的演化呈现为张开和关闭的旋回形式,主宰了地球表层活动和演化。
(1)将图中的6幅图片按照威尔逊旋回理论中大洋盆地的演化顺序进行排序。(4分)
(2)举例说出大洋盆地演化的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在地球上的对应区域。(6分)
(3)从海、陆角度,分别描述威尔逊旋回理论中终结期、遗痕期的过程。(6分)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