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三) 气象灾害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2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吕梁模拟)山西省气象台2024年10月19日16时55分发布霜冻蓝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预警区域(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太原、阳泉、晋中、临汾西部和东部、长治、晋城)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0 ℃以下,其中大同、朔州、忻州、吕梁东北部、太原北部、阳泉北部、晋中东部等地地面最低温度将下降到-3 ℃以下,对农业将产生影响。下图为2024年10月19日23:00我国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刻,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盛行(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北风 D.南风
2.山西省降温明显的区域,农民应对寒潮的可行措施是( )
A.提前采摘晚熟苹果 B.大棚全天拉下保温帘
C.提前收割冬小麦 D.在已收获耕地中浇灌
(2025·四川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暗崴岩溶洼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洼地流域面积2.3 km2,地表水、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洼底土壤较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洪涝灾害频发;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植被以灌丛为主。图1为暗崴岩溶洼地示意图,图2为地下河出口处水文站2023年部分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
3.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表明该洼地所在流域( )
A.河流径流稳定 B.植被截留作用强
C.地表蓄水能力差 D.地下水补给占比高
4.该洼地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形原因是( )
A.裂隙发育 B.坡地较缓
C.沟谷密集 D.洼底狭窄
5.能够有效减轻该洼地洪涝灾害的措施是( )
A.拓宽洼底 B.疏通落水洞
C.退耕还林 D.设置蓄洪区
(2024·广州一模)热带气旋的生成与海洋表面温度关系密切,多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极强破坏力。气象意义上,一般将北半球6—8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定义为夏季热带气旋,9—11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定义为秋季热带气旋。如表为1949—2016年西北太平洋夏季和秋季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登陆的频数。据此完成6~8题。
强度等级 夏季热带气旋 秋季热带气旋
年平均 数量/个 占当季热 带气旋比 /% 年平均 数量/个 占当季热 带气旋比 /%
热带风暴 0.7 13.5 0.2 8.7
强热带风暴 1.4 26.9 0.4 17.4
台风 1.3 25.0 0.6 26.1
强台风 0.8 15.4 0.4 17.4
超强台风 1.0 19.2 0.7 30.4
6.与夏季相比,秋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特点有( )
①热带气旋登陆数量普遍偏少 ②热带气旋主要为低强度等级 ③热带气旋活动范围位置偏南 ④热带气旋受冷气团影响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洋面水温异常升高,会导致热带气旋( )
A.生成频率减少,强度减小
B.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增大
C.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减小
D.生成频率减少,强度增大
8.为分析不同季节热带气旋的特性,并评估其潜在灾害风险,下列选项中与其相关性最小的地理信息图层是( )
A.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层
B.实时台风路径图层
C.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层
D.地表排水能力图层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8分)
9.(2024·邵阳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湖南邵阳地区2024年4月2日15时左右突降冰雹,持续时间为10分钟左右。有市民反映:“冰雹导致部分房屋与车辆受损,这是自己这辈子见到过的最大的冰雹。”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有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下图为冰雹形成过程示意图。
(1)说明冰雹的形成过程。(6分)
(2)简述冰雹是天气预报难点的理由。(6分)
(3)说出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8分)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旱涝急转事件通常指一个地区前期为干旱状态,后期出现强降水或雨量较大的连阴雨,导致该地区迅速由旱转涝的天气过程。广义的旱涝急转则是同时包括干旱转洪涝和洪涝转干旱的过程。旱涝急转事件不同于单一的干旱、洪涝事件,它更强调地区短期内在干旱与洪涝状态之间的快速转变。下图示意1980—2018年西南地区(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的季节。
(1)分析西南地区频繁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原因。(6分)
(2)分析与一般的干旱、洪涝事件相比,旱涝急转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6分)
(3)简述西南地区为应对旱涝急转事件可采取的措施。(6分)
1 / 5考试要求 四层考查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必备知识】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能力】 综合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比较三大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差异;分析、评估、说明自然灾害间的关联及其影响,说明、评估地理信息技术的影响;培养演绎推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学科素养】 能够从区域空间联系的视角,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相互联系;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结合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综合分析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核心价值】 能够从“人地相互影响”的视角,认识避灾、防灾的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能够从“人对地的影响”的视角,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时33 气象灾害
——认识洪涝灾害及其多发区的影响因素
1.简答:什么是洪涝灾害?
2.填空:认识影响洪涝灾害多发区分布的因素。
(1)气候因素:多发于________气候区、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______________气候区等。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____________地区。
3.判断:认识洪涝灾害的危害。
(1)洪涝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社会稳定。 ( )
(2)洪涝不会造成人畜饮用水困难。 ( )
(3)洪涝会导致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 )
(4)洪涝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 )
——认识干旱灾害的形成及地域分布
1.简答:干旱灾害是如何形成的?
2.填表:掌握旱灾的地域分布。
世界 非洲、________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________的旱灾最严重
我国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________地区是旱灾多发区,其中______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简答:干旱会引发哪些灾害?
——认识台风灾害的分布和危害
1.填空:识记台风的分布。
(1)世界: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________季节。
2.简答:台风的危害有哪些?
——认识寒潮灾害的分布和危害
1.填空:掌握寒潮灾害的分布。
(1)时间分布:深秋到初春时节,________、________最严重。
(2)空间分布:北半球________纬度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________、西伯利亚地区。
2.辨析:寒潮只会给人们带来灾害吗?
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变式
应急管理部公布2020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如表),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591人死亡失踪,10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9 957.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 701.5亿元。据此完成1~2题。
1 7月份长江、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2 8月中旬川渝及陕甘滇暴雨洪涝灾害
3 6月上中旬江南、华南等地暴雨洪涝灾害
4 6月下旬西南等地暴雨洪涝灾害
5 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
6 云南巧家5.0级地震
7 新疆伽师6.4级地震
8 8月东北台风“三连击”
9 4月下旬华北、西北低温冷冻灾害
10 云南春夏连旱
1.根据材料可知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 ②自然灾害多发于冬春季节 ③灾害类型的地域分异明显 ④受灾人口众多,灾情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多发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
C.植被覆盖率低,破坏严重
D.河流、湖泊多,分布地区广
必修第一册教材图6.5、图6.6变式
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低压旋涡。图1是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示意图,图2为北半球台风卫星影像图。读图,完成3~5题。
3.根据图推测,一般情况下台风在中国大陆登陆频次最高的海域是( )
A.渤海与黄海 B.黄海与东海
C.东海与南海 D.南海与渤海
4.下列对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季节和旋转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A.夏秋季节,顺时针 B.夏秋季节,逆时针
C.冬春季节,逆时针 D.冬春季节,顺时针
5.当台风登陆时,沿海地区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水、滑坡与沙尘暴
B.大风、寒潮与沙尘暴
C.狂风、暴雨与风暴潮
D.暴雨、寒潮与泥石流
1.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
洪涝灾害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涝灾害,如下表分析: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 汇水速度加快,洪水易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
水系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塞,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减缓了河道排水的速度
(2)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比重高达80%。
②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3)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修建分洪、滞洪区等。
②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推行防洪保险等。
(4)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①洪水应急
②洪水中的救助
2.我国主要的其他气象灾害
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措施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寒潮 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西北到东南依次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等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
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造成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等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3.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关联性
(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如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1)~(3)题。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0°~ 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 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 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 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 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解题导引】
(1)表格信息→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以40°~50°N最高→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在高海拔山地冬季存有大量积雪→春季气温快速回升→多融雪洪水灾害
(2)表格信息→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秋季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
(3)材料信息→混合型洪水是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的→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加速积雪消融→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破坏力更强
【尝试解答】 (1)____ (2)____ (3)____
据表比较40°N~50°N和50°N~60°N两个纬度带出现融雪灾害频次的差异。
干旱灾害及其影响
(2025·开封模拟)气象统计要素表征的干旱称为气象干旱。生态干旱是指由于间歇性供水不足,生态系统超过自身脆弱性阈值,进而对生态系统的服务产生负面影响。气象干旱能传递到生态干旱。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部,地处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受干旱威胁较大。下图示意鄂尔多斯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气象干旱特征对生态干旱特征的影响,相关系数越大,说明影响越大。读图,完成1~2题。
1.鄂尔多斯气象干旱传递的起点通常是( )
A.气温偏高 B.降水偏少
C.风速偏大 D.气压偏低
2.从干旱历时来看,低覆盖度草地相关系数最高的原因是更多降水消耗于( )
A.蒸发 B.蒸腾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台风与风暴潮灾害
3.(202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二 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发生暴雨,引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一分析此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二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2 / 12第七章 自然灾害
考试要求 四层考查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必备知识】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能力】 综合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比较三大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差异;分析、评估、说明自然灾害间的关联及其影响,说明、评估地理信息技术的影响;培养演绎推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学科素养】 能够从区域空间联系的视角,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相互联系;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结合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综合分析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核心价值】 能够从“人地相互影响”的视角,认识避灾、防灾的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能够从“人对地的影响”的视角,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时33 气象灾害
——认识洪涝灾害及其多发区的影响因素
1.简答:什么是洪涝灾害?
[提示] 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填空:认识影响洪涝灾害多发区分布的因素。
(1)气候因素: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判断:认识洪涝灾害的危害。
(1)洪涝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社会稳定。 (√)
(2)洪涝不会造成人畜饮用水困难。 (×)
(3)洪涝会导致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
(4)洪涝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
——认识干旱灾害的形成及地域分布
1.简答:干旱灾害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并持续时间较长,形成干旱灾害。
2.填表:掌握旱灾的地域分布。
世界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我国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简答:干旱会引发哪些灾害?
[提示] 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认识台风灾害的分布和危害
1.填空:识记台风的分布。
(1)世界: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2.简答:台风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认识寒潮灾害的分布和危害
1.填空:掌握寒潮灾害的分布。
(1)时间分布:深秋到初春时节,初春、秋末最严重。
(2)空间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2.辨析:寒潮只会给人们带来灾害吗?
[提示] 不是。寒潮常常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冬季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雪水加速土壤有机质释放,增加土壤肥力;寒潮带来的低温是天然的“杀虫剂”;带来风力资源。
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变式
应急管理部公布2020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如表),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591人死亡失踪,10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9 957.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 701.5亿元。据此完成1~2题。
1 7月份长江、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2 8月中旬川渝及陕甘滇暴雨洪涝灾害
3 6月上中旬江南、华南等地暴雨洪涝灾害
4 6月下旬西南等地暴雨洪涝灾害
5 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
6 云南巧家5.0级地震
7 新疆伽师6.4级地震
8 8月东北台风“三连击”
9 4月下旬华北、西北低温冷冻灾害
10 云南春夏连旱
1.根据材料可知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 ②自然灾害多发于冬春季节 ③灾害类型的地域分异明显 ④受灾人口众多,灾情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多发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
C.植被覆盖率低,破坏严重
D.河流、湖泊多,分布地区广
1.C 2.A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包括暴雨洪涝、台风、地震、低温冷冻、旱灾等,且发生比较频繁,①正确;不同的自然灾害发生时间有差异,如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夏季,低温冷冻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并不是多发于冬春季节,②错误;据材料可知,不同的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地区,如季风气候区多旱涝灾害,东南沿海多台风,可见灾害类型的地域分异明显,③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自然灾害导致的受灾人口众多,灾情严重,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第2题,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夏季风来自海洋,给东部地区带来降水,但是夏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会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使我国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导致我国多发旱涝灾害,A正确;我国的旱涝主要是降水的多少直接导致的,与地形、植被覆盖率、河湖分布关系较小,B、C、D错误。]
必修第一册教材图6.5、图6.6变式
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低压旋涡。图1是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示意图,图2为北半球台风卫星影像图。读图,完成3~5题。
3.根据图推测,一般情况下台风在中国大陆登陆频次最高的海域是( )
A.渤海与黄海 B.黄海与东海
C.东海与南海 D.南海与渤海
4.下列对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季节和旋转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A.夏秋季节,顺时针 B.夏秋季节,逆时针
C.冬春季节,逆时针 D.冬春季节,顺时针
5.当台风登陆时,沿海地区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水、滑坡与沙尘暴
B.大风、寒潮与沙尘暴
C.狂风、暴雨与风暴潮
D.暴雨、寒潮与泥石流
3.C 4.B 5.C [第3题,读图可知,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台风在中国大陆登陆频次最高的海域是南海和东海,C正确。第4题,台风是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北半球气旋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台风发生需有较高的气温和大量的水汽,因此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B正确。第5题,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不会带来寒潮天气,台风往往带来暴雨,不会引发沙尘暴,A、B、D错误;台风的破坏性很强,往往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C正确。]
1.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
洪涝灾害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涝灾害,如下表分析: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洪水易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塞,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减缓了河道排水的速度
(2)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比重高达80%。
②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3)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修建分洪、滞洪区等。
②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推行防洪保险等。
(4)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①洪水应急
②洪水中的救助
2.我国主要的其他气象灾害
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 空分布 危害 防治措施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寒潮 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西北到东南依次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等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
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造成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等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3.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关联性
(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如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1)~(3)题。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0°~ 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 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 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 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 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解题导引】
(1)表格信息→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以40°~50°N最高→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在高海拔山地冬季存有大量积雪→春季气温快速回升→多融雪洪水灾害
(2)表格信息→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秋季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
(3)材料信息→混合型洪水是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的→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加速积雪消融→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破坏力更强
【尝试解答】 (1)D (2)A (3)C
据表比较40°N~50°N和50°N~60°N两个纬度带出现融雪灾害频次的差异。
[提示] 总体看40°N~50°N出现融雪洪水灾害的频次更高,且在同时段混合型出现频次要高于升温型;50°N~60°N出现融雪洪水灾害的频次较低,且在同时段混合型出现频次低于升温型。
干旱灾害及其影响
(2025·开封模拟)气象统计要素表征的干旱称为气象干旱。生态干旱是指由于间歇性供水不足,生态系统超过自身脆弱性阈值,进而对生态系统的服务产生负面影响。气象干旱能传递到生态干旱。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部,地处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受干旱威胁较大。下图示意鄂尔多斯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气象干旱特征对生态干旱特征的影响,相关系数越大,说明影响越大。读图,完成1~2题。
1.鄂尔多斯气象干旱传递的起点通常是( )
A.气温偏高 B.降水偏少
C.风速偏大 D.气压偏低
2.从干旱历时来看,低覆盖度草地相关系数最高的原因是更多降水消耗于( )
A.蒸发 B.蒸腾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1.B 2.A [第1题,鄂尔多斯地处农牧交错带,为半干旱、半湿润区过渡带,降水的变率大,当降水偏少时,易诱发干旱的连锁反应,持续的降水偏少,会导致土壤湿度下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导致植被生产力下降,形成生态干旱,B正确;气温、风速、气压不是导致该地气象干旱的根本原因。第2题,低覆盖度草地由于植被覆盖少,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表蒸发强,降水更多地消耗于蒸发,低覆盖度草地相关系数最高,A正确;低覆盖度草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植物蒸腾较少,B错误;低覆盖度草地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的比例较小,C、D错误。]
台风与风暴潮灾害
3.(202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二 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发生暴雨,引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一分析此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二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风暴潮强度大;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人们已入睡,没有察觉,疏于防范;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第(2)题,风暴潮是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西风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菲律宾位于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第(3)题,根据材料二可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加剧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的产生,因此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 (1)强风且适逢涨潮,风暴潮强度大;出现在夜间,大部分居民已入睡,疏于防范;荷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
(2)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西风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位于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三) 气象灾害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2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吕梁模拟)山西省气象台2024年10月19日16时55分发布霜冻蓝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预警区域(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太原、阳泉、晋中、临汾西部和东部、长治、晋城)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0 ℃以下,其中大同、朔州、忻州、吕梁东北部、太原北部、阳泉北部、晋中东部等地地面最低温度将下降到-3 ℃以下,对农业将产生影响。下图为2024年10月19日23:00我国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刻,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盛行(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北风 D.南风
2.山西省降温明显的区域,农民应对寒潮的可行措施是( )
A.提前采摘晚熟苹果 B.大棚全天拉下保温帘
C.提前收割冬小麦 D.在已收获耕地中浇灌
1.A 2.A [第1题,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30°~45°。结合图中山西省境内等压线的延伸方向及气压值高低可判断,高压中心位于东北方向,在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等压线南北延伸,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自东指向西,风向为东南风 。第2题,提前采摘晚熟苹果可减少果农损失,A正确;中午前后,气温高、光照强的时段,可以拉起大棚保温帘,B错误;冬小麦秋种夏收,此时是冬小麦播种的季节,C错误;已收获耕地中并无农作物,霜冻并不会造成损失,D错误。]
(2025·四川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暗崴岩溶洼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洼地流域面积2.3 km2,地表水、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洼底土壤较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洪涝灾害频发;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植被以灌丛为主。图1为暗崴岩溶洼地示意图,图2为地下河出口处水文站2023年部分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
3.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表明该洼地所在流域( )
A.河流径流稳定 B.植被截留作用强
C.地表蓄水能力差 D.地下水补给占比高
4.该洼地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形原因是( )
A.裂隙发育 B.坡地较缓
C.沟谷密集 D.洼底狭窄
5.能够有效减轻该洼地洪涝灾害的措施是( )
A.拓宽洼底 B.疏通落水洞
C.退耕还林 D.设置蓄洪区
3.C 4.D 5.B [第3题,由图可知,地下河出口处的流量变化很大,说明该河流径流不稳定,植被的截留作用弱,A、B错误;地下水补给占比高,径流稳定,D错误;地表水、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说明地表蓄水能力差,C正确。第4题,裂隙发育,地表水流失快,不易产生洪涝灾害,A错误;坡地较缓,不易形成地表径流,不易产生洪涝灾害,B错误;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说明沟谷不是很密集,C错误;由图可知,岩溶洼地的洼底狭窄,流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D正确。第5题,由材料可知,地表水、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故要从本质上解决该洼地的洪涝灾害就要疏通落水洞,B正确;拓宽洼底工程量大,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洪涝灾害,A错误;该区域洪涝灾害的洪水主要来源于流域的坡地,而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植被以灌丛为主,不是以耕地为主,加之土层浅薄,不易植树造林,C错误;溶蚀洼地的洼底狭窄,设置蓄洪区意义不大,D错误。]
(2024·广州一模)热带气旋的生成与海洋表面温度关系密切,多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极强破坏力。气象意义上,一般将北半球6—8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定义为夏季热带气旋,9—11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定义为秋季热带气旋。如表为1949—2016年西北太平洋夏季和秋季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登陆的频数。据此完成6~8题。
强度等级 夏季热带气旋 秋季热带气旋
年平均 数量/个 占当季热 带气旋比 /% 年平均 数量/个 占当季热 带气旋比 /%
热带风暴 0.7 13.5 0.2 8.7
强热带风暴 1.4 26.9 0.4 17.4
台风 1.3 25.0 0.6 26.1
强台风 0.8 15.4 0.4 17.4
超强台风 1.0 19.2 0.7 30.4
6.与夏季相比,秋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特点有( )
①热带气旋登陆数量普遍偏少 ②热带气旋主要为低强度等级 ③热带气旋活动范围位置偏南 ④热带气旋受冷气团影响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洋面水温异常升高,会导致热带气旋( )
A.生成频率减少,强度减小
B.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增大
C.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减小
D.生成频率减少,强度增大
8.为分析不同季节热带气旋的特性,并评估其潜在灾害风险,下列选项中与其相关性最小的地理信息图层是( )
A.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层
B.实时台风路径图层
C.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层
D.地表排水能力图层
6.B 7.B 8.A [第6题,据材料可知,与夏季相比,秋季形成的各强度热带气旋的年平均数量都少于夏季,故登陆的数量也随之偏少,①正确;与夏季相比,秋季台风至超强台风级别热带气旋占当季数量比高于夏季,故主要是高强度等级,②错误;由于西北太平洋秋季高水温区范围小于夏季,热带气旋生成和活动范围偏向水温相对较高的南部低纬度海域,③正确;秋季冷空气活动增强,热带气旋受冷气团的影响偏强,④错误。第7题,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洋面水温异常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和水汽更多,热带气旋有了更好的发育条件,会使热带气旋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增大,B正确。第8题,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层仅能反映当地年平均降雨量,对热带气旋潜在的致灾风险评估作用不大,A符合题意;实时台风路径图层可以对台风登陆位置和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对台风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灾害的预测作用较大,相关性较强,B不符合题意;海洋表面温度高,则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发展,故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层可以对台风生成的位置和强度变化进行分析预测,相关性较强,C不符合题意;台风会带来强降水,而地表排水能力图层可以对该地区排水能力进行分析,以确定应采取何种救灾和防御措施,相关性较强,D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8分)
9.(2024·邵阳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湖南邵阳地区2024年4月2日15时左右突降冰雹,持续时间为10分钟左右。有市民反映:“冰雹导致部分房屋与车辆受损,这是自己这辈子见到过的最大的冰雹。”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有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下图为冰雹形成过程示意图。
(1)说明冰雹的形成过程。(6分)
(2)简述冰雹是天气预报难点的理由。(6分)
(3)说出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8分)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冰雹的形成过程,根据材料和图进行分析,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大气不稳定、迅速降温等。午后多上升气流,且对流旺盛,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降温后凝结成小水滴,当气温降至0 ℃以下时,水滴凝结成冰粒;冰粒在上升运动过程中吸附周围小冰粒或水滴,体积增大,当其质量无法被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下落;下沉冰粒遇到更强的上升气流再次被抬升,体积再增大,如此反复,冰粒体积越来越大,直到下落至地面形成冰雹。第(2)题,可以从时空分布的角度进行阐述分析。冰雹时间分布上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具有影响范围小、离散性强(大多数冰雹降落点呈点状分布)的特点;空间尺度分布较小,且复杂地形所产生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可能触发冰雹,增加预报难度。第(3)题,危害:冰雹多发于春、夏季节,此时正是农业生产的播种期与生长期,容易损坏幼苗,影响农作物发育;影响花蕊期农作物传花授粉;使生长期农作物倒伏、果实掉落等,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措施:从气象台的角度,加强对冰雹天气的监测与预报;从农民的角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从育种的角度,培育优良品种,种植抗冰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
[答案] (1)午后对流旺盛,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气温降至0 ℃以下时,水滴凝结成冰粒;冰粒在上升运动过程中吸附周围小冰粒或水滴,体积增大,当其质量无法被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下落;下沉冰粒遇到更强的上升气流再次被抬升,体积再增大,如此反复,冰粒体积越来越大,直到下落至地面形成冰雹。
(2)冰雹时间分布上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具有影响范围小、离散性强(大多数冰雹降落点呈点状分布)的特点;复杂地形所产生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可能触发冰雹,增加预报难度。
(3)危害:冰雹多发于春夏季节,是农业生产的播种期与生长期,容易损坏幼苗;影响花蕊期农作物传花授粉;使生长期农作物倒伏、果实掉落等,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措施:加强对冰雹天气的监测与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培育优良品种,种植抗冰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旱涝急转事件通常指一个地区前期为干旱状态,后期出现强降水或雨量较大的连阴雨,导致该地区迅速由旱转涝的天气过程。广义的旱涝急转则是同时包括干旱转洪涝和洪涝转干旱的过程。旱涝急转事件不同于单一的干旱、洪涝事件,它更强调地区短期内在干旱与洪涝状态之间的快速转变。下图示意1980—2018年西南地区(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的季节。
(1)分析西南地区频繁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原因。(6分)
(2)分析与一般的干旱、洪涝事件相比,旱涝急转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6分)
(3)简述西南地区为应对旱涝急转事件可采取的措施。(6分)
[解析] 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西南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的影响大;春末(4、5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动,受南亚季风影响,西南地区东部(主要受东部地区的锋面雨的影响)率先从干季进入雨季,易发生旱涝急转事件;进入夏季后,当副热带高气压带在短时间内出现强度、位置异常时(副高北移速度偏快,造成北涝南旱;反之,造成南涝北旱),西南大部分地区易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旱涝急转事件不同于单一的干旱、洪涝事件,它更强调地区短期内在干旱与洪涝状态之间的快速转变”及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状态旱转涝转换急剧,时间短、降雨强度大或雨量较大的连阴雨,容易产生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河水入侵等现象,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快速的涝转旱,由于缺少抗旱的准备时间,可能加剧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导致农业减产。第(3)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应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科学并主动地做好防旱、抗涝两手准备;制订完善的防旱、抗涝处置方案。
[答案] (1)该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季风的影响大;春末,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动,受南亚季风影响,西南地区东部率先从干季进入雨季,易发生旱涝急转事件;进入夏季后,当副热带高气压带在短时间内出现强度、位置异常时,西南大部分地区易发生旱涝急转事件。
(2)自然状态旱转涝转换急剧,时间短、降雨强度大或雨量较大的连阴雨,容易产生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河水入侵等现象;快速的涝转旱,由于缺少抗旱的准备时间,可能加剧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3)加强对天气的监测预警;做好防旱、抗涝两手准备;制订完善的防旱、抗涝处置方案。
6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