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第三部分 第十四章 课时52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讲义+数智作业(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76 第三部分 第十四章 课时52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讲义+数智作业(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0 17:48:05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二)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2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昆明模拟)2023年5月中旬到7月,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中南半岛多国遭遇创纪录的连续高温,越南、老挝、泰国等国的日最高气温一直在40 ℃以上,越南出现严重缺电现象,制造业、商业、人们生活用电受到影响。下图为2023年越南电力生产结构图,越南政府敦促国内煤矿企业提高产能,要求海关简化煤炭进口入关程序。专家认为,以烧煤为主的火力发电,最适合当前越南工业化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此次越南严重缺电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贸易受阻
B.异常天气现象
C.输电设施建设不完善
D.能源生产结构不合理
2.以烧煤为主的火力发电适合当前越南工业化发展,因为火力发电(  )
①技术成熟 ②可调度性好 ③建造成本低 ④增加就业岗位多 ⑤抗自然风险能力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2025·辽阳模拟)乡村振兴战略与规划的落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通过地理区位和主导因素分析,将我国乡村地域系统划分为12个一级区,其中东北地区包括两个一级区。如图示意乡村地域系统主导要素与作用。据此完成3~4题。
3.东北地区平原区域大部分乡村所属一级区的名称是(  )
A.东北自然本底约束区
B.东北内生动力约束区
C.东北内外综合带动区
D.东北外援动力主导区
4.东北地区平原区域实现乡村振兴的举措主要包括(  )
A.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升乡村的价值与形象
B.积极吸引城市投资,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C.科学实施退耕还林,着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
D.优先发展节水农业,完善乡村交通物流设施
我国传统拱桥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图1为陡拱桥,桥洞高、桥面坡度大;图2为直拱桥,散肩大拱、桥面平坦。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传统陡拱桥与直拱桥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河谷宽度 B.河流水量
C.人口密度 D.交通方式
6.我国传统陡拱桥分布密集区最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2025·南昌模拟)海砂是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的海洋第二大矿产资源,是分布于近岸及大陆架海域不同粒径的砂,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冲刷及搬运堆积、入海河流输砂。如图示意渤海建筑海砂资源(粒径>0.125 mm的含量大于50%)总体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黄河口缺少建筑海砂是由于(  )
A.渤海洋流作用强,粒径大的海砂被侵蚀搬运,难以形成海砂堆积
B.黄河下游地形平坦,搬运能力较弱,粒径大的颗粒物提前沉积
C.黄河口处向海洋凸出,潮汐侵蚀作用强,海砂难以沉积
D.黄河口花岗岩埋藏深,难以被风化、侵蚀,缺少海砂堆积
8.近年来,由于建筑用砂市场日益火爆,引发了大量的非法盗采海砂行为,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因为采砂(  )
A.对海岸带基础设施产生破坏,如航运、管道缆线
B.破坏海底环境,导致海洋鱼类缺水,数量大量减少
C.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导致部分海洋生物死亡
D.破坏海底地形地貌,导致海水入侵、海水倒灌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8分)
9.(2024·南昌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行政区构成的区域经济合作区,境内钛铁矿、高岭土和黏土等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较低,以销售原矿为主,而已探明的铁、煤等矿产储量较少,且多为贫矿,品位低。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迅速,对矿产和能源需求量较大。下图示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理位置及相关地理要素分布。
(1)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推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水平低的原因。(6分)
(3)为保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矿产和能源资源供给,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4 / 4考试要求 四层考查
1.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2.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必备知识】 生态脆弱区;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方向。 【关键能力】 综合分析、概括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说明、分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综合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原因及其转型策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学科素养】 认识某些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基础、资源分布状况,针对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找出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问题;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描述、归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历程。 【核心价值】 能够从“人和地的相互影响”的视角,认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资源开发的合理措施,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课时52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填表:理解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实例
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________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________条件 ①自然条件很优越,但利用不充分,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如孟加拉国;②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________自然 ①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我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仍在发挥作用;②违背自然规律,会引发环境问题,如美国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出现了“黑风暴”
2.简答: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填空:认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1)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会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矿产资源贫乏,可利用____________,促进经济发展。
 选择性必修2教材案例变式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无坝引水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分水堤构筑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是4∶6,同时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据此完成1~2题。
1.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泥沙进入平原量较小的原因可能是(  )
A.飞沙堰将泥沙阻挡在内江一侧
B.内江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
C.内江位于凹岸,汛期表层水流经,含沙量小
D.在宝瓶口处流速减慢,泥沙在内江得到沉积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说明(  )
A.人类可以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
B.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
C.自然可以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任意改造
D.人类改造自然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选择性必修2教材活动变式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近年来,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据此完成3~5题。
3.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
①市场距离较近 ②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③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④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晋电东送”是山西省能源输出方式之一。关于其优缺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
B.缓解山西省环境污染问题
C.加剧山西省水资源短缺问题
D.加剧输入地环境污染问题
5.影响山西省煤炭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区域要素变化是(  )
①地质地貌 ②环境保护政策 ③煤炭资源储量 ④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2.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3.人类活动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域的影响
气候条件 发展温室大棚 改造热量条件,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缓解区域旱情
地形条件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水文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 防洪、排涝、灌溉
过度开发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生物条件 过度捕捞、引进物种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破坏植被 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4.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表现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可以快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贫乏可能严重制约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能起到支撑或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支撑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资源丰富地区,过度依赖资源,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贫乏地区,发挥技术、金融等优势,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方法技巧] 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主要分析方面 分析角度
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类型、分布状况 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评价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产品成本、市场需求、设备、环境等
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2024·山东卷)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其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位于莱茵瀑布附近的商业小镇沙夫豪森于1045年建城。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1868年,一名美国制表师在沙夫豪森创办了瑞士最早期的机械制表工厂——W厂,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如今W厂的钟表已成为知名产品。据此完成(1)~(2)题。
(1)商业小镇沙夫豪森的兴起最可能缘于(  )
A.行政管理需求     B.金融服务需求
C.观光旅游需求 D.货物转运需求
(2)1868年,W厂选址在沙夫豪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 B.市场
C.原材料 D.交通
【解题导引】
(1)材料信息→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航运价值较高→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影响河流的运输→船只运输的货物需要转运→沙夫豪森靠近莱茵瀑布→能满足船只的货物转运需求→促进了小镇的兴起
(2)材料信息→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到1868年,瑞士应积累了大量钟表产业工人→W厂选址在沙夫豪森主要是看重其熟练的钟表工人
【尝试解答】 (1)________ (2)________
目前沙夫豪森已经成为瑞士的经济重镇。由原题材料可知,如今W厂的钟表已成为知名产品,与其他品牌的瑞士钟表一样价格昂贵,主要原因是其(  )
A.原料精选,耗材量大
B.生活实用,性价比高
C.手工制作,品质卓越
D.艺术性强,收藏性强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巴渝地区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全城降水季节性差异显著,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350 mm,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两季降水量少,春旱(3—4月)常发。受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双重影响,巴渝梯田水利技术及梯田人居系统,是适应该区域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活态遗产。下图示意巴渝地区梯田水利技术时空组合形式。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巴渝地区囤水田布局的适宜条件是(  )
A.地势低洼且汇水面积大
B.地势较高且保水性好
C.无地下裂缝且地势低平
D.排水便利且坡度陡峭
2.秋季囤水田关水主要是为了(  )
A.保障秋季作物灌溉水量
B.翌年春耕储备灌溉水源
C.减少囤水田水分蒸发
D.提高冬水田土壤肥力
3.夏季,为减轻洪涝对梯田造成的威胁,最合理的做法是(  )
A.增加囤水田蓄水,减少下泄量
B.提前排干水分,腾出蓄水空间
C.开挖堰塘湖库,分流雨季洪水
D.打通田埂开口,连通梯田水系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025·眉山模拟)沙特阿拉伯东、西临海,原来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地广人稀,以游牧经济为主。自1933年发现石油后,依靠出口石油和对石油的开发利用,发展海水淡化、石油冶炼、农业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沙特阿拉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世界上的富裕国家。据此完成4~6题。
4.该国发展成为世界富裕国家的关键自然基础是(  )
A.气候资源独特 B.海洋资源富饶
C.能源资源丰富 D.土地资源辽阔
5.该国石油大量外运,其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  )
A.海洋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管道运输
6.面对当今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该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石油产量,以赚取更多外汇
B.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发展多种经济
C.减少石油产量,以保护本国资源
D.摆脱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发展民族经济
2 / 10考试要求 四层考查
1.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2.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必备知识】 生态脆弱区;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方向。 【关键能力】 综合分析、概括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说明、分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综合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原因及其转型策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学科素养】 认识某些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基础、资源分布状况,针对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找出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问题;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描述、归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历程。 【核心价值】 能够从“人和地的相互影响”的视角,认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资源开发的合理措施,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课时52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填表:理解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实例
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基础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①自然条件很优越,但利用不充分,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如孟加拉国;②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①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我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仍在发挥作用;②违背自然规律,会引发环境问题,如美国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出现了“黑风暴”
2.简答: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提示]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
3.填空:认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1)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矿产资源贫乏,可利用其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选择性必修2教材案例变式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无坝引水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分水堤构筑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是4∶6,同时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据此完成1~2题。
1.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泥沙进入平原量较小的原因可能是(  )
A.飞沙堰将泥沙阻挡在内江一侧
B.内江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
C.内江位于凹岸,汛期表层水流经,含沙量小
D.在宝瓶口处流速减慢,泥沙在内江得到沉积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说明(  )
A.人类可以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
B.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
C.自然可以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任意改造
D.人类改造自然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外江位于凸岸,内江位于凹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可知,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流速快,大量泥沙则被阻挡在凸岸,即外江一侧,因此内江河道泥沙少,A错误,C正确。内江河流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会导致泥沙进入平原多,不符合题意,B错误。宝瓶口比较狭窄,河流流速较快,不利于泥沙沉积,D错误。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在遵循流水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对水资源空间分布进行改造,并造福人类的一项伟大工程,A正确。区域发展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B错误。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并受到自然的惩罚,C错误。都江堰工程借助了独特的自然条件,造福人类,泽被后世,表明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D错误。]
 选择性必修2教材活动变式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近年来,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据此完成3~5题。
3.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
①市场距离较近 ②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③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④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晋电东送”是山西省能源输出方式之一。关于其优缺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
B.缓解山西省环境污染问题
C.加剧山西省水资源短缺问题
D.加剧输入地环境污染问题
5.影响山西省煤炭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区域要素变化是(  )
①地质地貌 ②环境保护政策 ③煤炭资源储量 ④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A 4.C 5.C [第3题,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碳、发热量高的特点,②正确;山西省邻近京津、郑州、西安等工业中心,煤炭的市场距离较近,①正确;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③正确;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④正确。第4题,“晋电东送”是山西省能源输出方式之一,变输煤为输电,成本较低,附加值高,效益高,有利于减轻能源输入地的环境污染问题,A、D错误;但会加剧山西省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B错误,C正确。第5题,环境保护政策、煤炭资源储量及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都会影响山西省煤炭工业的进一步发展,②③④正确;地质地貌条件不是影响山西省煤炭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①错误。]
1.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2.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3.人类活动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域的影响
气候条件 发展温室大棚 改造热量条件,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缓解区域旱情
地形条件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水文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 防洪、排涝、灌溉
过度开发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生物条件 过度捕捞、引进物种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破坏植被 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4.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表现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可以快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贫乏可能严重制约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能起到支撑或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支撑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资源丰富地区,过度依赖资源,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贫乏地区,发挥技术、金融等优势,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方法技巧]   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主要分析方面 分析角度
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类型、分布状况 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评价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产品成本、市场需求、设备、环境等
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2024·山东卷)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其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位于莱茵瀑布附近的商业小镇沙夫豪森于1045年建城。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1868年,一名美国制表师在沙夫豪森创办了瑞士最早期的机械制表工厂——W厂,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如今W厂的钟表已成为知名产品。据此完成(1)~(2)题。
(1)商业小镇沙夫豪森的兴起最可能缘于(  )
A.行政管理需求  B.金融服务需求
C.观光旅游需求 D.货物转运需求
(2)1868年,W厂选址在沙夫豪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 B.市场
C.原材料 D.交通
【解题导引】
(1)材料信息→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航运价值较高→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影响河流的运输→船只运输的货物需要转运→沙夫豪森靠近莱茵瀑布→能满足船只的货物转运需求→促进了小镇的兴起
(2)材料信息→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到1868年,瑞士应积累了大量钟表产业工人→W厂选址在沙夫豪森主要是看重其熟练的钟表工人
【尝试解答】 (1)D (2)A
目前沙夫豪森已经成为瑞士的经济重镇。由原题材料可知,如今W厂的钟表已成为知名产品,与其他品牌的瑞士钟表一样价格昂贵,主要原因是其(  )
A.原料精选,耗材量大
B.生活实用,性价比高
C.手工制作,品质卓越
D.艺术性强,收藏性强
C [精密仪器、仪表对原料的需求少,A错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获取时间的方式在不断增多,智能手表等新产品的出现导致只具有授时功能的钟表在功能性上落后,生活实用价值下降,B错误;瑞士钟表以其准确的授时、精良的手工工艺享誉世界,C正确;艺术性强、收藏性强也是源于瑞士钟表的品质卓越,不是其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D错误。]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巴渝地区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全城降水季节性差异显著,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350 mm,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两季降水量少,春旱(3—4月)常发。受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双重影响,巴渝梯田水利技术及梯田人居系统,是适应该区域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活态遗产。下图示意巴渝地区梯田水利技术时空组合形式。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巴渝地区囤水田布局的适宜条件是(  )
A.地势低洼且汇水面积大
B.地势较高且保水性好
C.无地下裂缝且地势低平
D.排水便利且坡度陡峭
2.秋季囤水田关水主要是为了(  )
A.保障秋季作物灌溉水量
B.翌年春耕储备灌溉水源
C.减少囤水田水分蒸发
D.提高冬水田土壤肥力
3.夏季,为减轻洪涝对梯田造成的威胁,最合理的做法是(  )
A.增加囤水田蓄水,减少下泄量
B.提前排干水分,腾出蓄水空间
C.开挖堰塘湖库,分流雨季洪水
D.打通田埂开口,连通梯田水系
1.B 2.B 3.D [第1题,由图可知,囤水田位于梯田的顶端,功能类似小型堰塘,利用地势落差,将雨季所囤的水用作灌溉。布局囤水田要求岩性适合,山顶坡度缓和,土壤保水性好,地下无裂缝,适宜常年蓄水,B正确;巴渝地区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汇水面积小,地势不低平,A、C错误;坡度陡峭对此无影响,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巴渝地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春旱严重,为保障翌年的春耕灌溉用水,在秋季囤水田关水囤积降水,为翌年春耕储备灌溉水源,B正确,A错误;囤水田水分蒸发未减少,C错误;对冬水田土壤肥力无影响,D错误。第3题,夏季雨洪期间,打通田埂开口,连通梯田水系,通过梯田层级分布的高差势能达到源头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成为对洪涝季节雨水进行消纳减速的天然大型水动能消解器,有效地解决了巴渝地区夏季雨水蓄滞和雨洪安全问题,D正确;增加囤水田蓄水到一定量会加重洪涝,A错误;提前排干水分,腾出蓄水空间成本高,不现实,B错误;开挖堰塘湖库,分流雨季洪水成本高,C错误。]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025·眉山模拟)沙特阿拉伯东、西临海,原来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地广人稀,以游牧经济为主。自1933年发现石油后,依靠出口石油和对石油的开发利用,发展海水淡化、石油冶炼、农业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沙特阿拉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世界上的富裕国家。据此完成4~6题。
4.该国发展成为世界富裕国家的关键自然基础是(  )
A.气候资源独特 B.海洋资源富饶
C.能源资源丰富 D.土地资源辽阔
5.该国石油大量外运,其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  )
A.海洋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管道运输
6.面对当今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该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石油产量,以赚取更多外汇
B.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发展多种经济
C.减少石油产量,以保护本国资源
D.摆脱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发展民族经济
4.C 5.A 6.B [第4题,沙特阿拉伯地处中东地区,紧邻波斯湾,而波斯湾沿岸石油资源异常丰富,该国依赖丰富的石油资源,开采创汇成为世界上的富裕国家,C正确;该国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恶劣,A错误;该国虽然临海,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并不多,不是成为富裕国家的原因,B错误;该国沙漠广布,虽有大片未利用土地,但开发较少,且该国土地面积总体较小,D错误。第5题,石油属于大宗矿产品,重量大,而该国沿海,海运运量大,运费低,适宜大宗农矿产品的运输,所以石油外运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洋运输,A正确;铁路、公路、管道交通运输线路建设需要跨越多个国家,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且这些陆地运输方式相对于海运运量小,运费高,所以不是主要的石油运输方式,B、C、D错误。第6题,石油开采是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命脉,由于当今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其经济冲击较大,为此,应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发展多种经济,B正确;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增加石油产量,会加速资源的枯竭,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措施,A错误;减少石油产量不利于该国的经济发展,C错误;当地开采的石油主要销往国外,不能摆脱对世界市场的依赖,D错误。]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二)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2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昆明模拟)2023年5月中旬到7月,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中南半岛多国遭遇创纪录的连续高温,越南、老挝、泰国等国的日最高气温一直在40 ℃以上,越南出现严重缺电现象,制造业、商业、人们生活用电受到影响。下图为2023年越南电力生产结构图,越南政府敦促国内煤矿企业提高产能,要求海关简化煤炭进口入关程序。专家认为,以烧煤为主的火力发电,最适合当前越南工业化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越南此次严重缺电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贸易受阻
B.异常天气现象
C.输电设施建设不完善
D.能源生产结构不合理
2.以烧煤为主的火力发电适合当前越南工业化发展,因为火力发电(  )
①技术成熟 ②可调度性好 ③建造成本低 
④增加就业岗位多 ⑤抗自然风险能力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1.B 2.B [第1题,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气温与降水变率大。由材料“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一直在40 ℃以上”可知,该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高温天气,水力发电量大幅下降,制冷用电量快速增加,这种异常高温、少雨的天气是本次越南严重缺电的主要原因,B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能源贸易、输电设施、能源生产结构发生了突然变化,故不是越南此次严重缺电的主要原因,A、C、D错误。第2题,以煤为动力燃料的火力发电,是最常规的发电形式,技术成熟,①正确;火力发电根据电网负荷,可随时调节发电量,因此火力发电具有很好的调峰作用,②正确;火力发电与水电站、核电站、光伏发电场相比,建设周期短,建造成本低,③正确;火力发电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利用火力发电不会增加就业岗位,④错误;火力发电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小,抗自然风险能力强,⑤正确。综上可知,①②③⑤正确,故选B。]
(2025·辽阳模拟)乡村振兴战略与规划的落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通过地理区位和主导因素分析,将我国乡村地域系统划分为12个一级区,其中东北地区包括两个一级区。如图示意乡村地域系统主导要素与作用。据此完成3~4题。
3.东北地区平原区域大部分乡村所属一级区的名称是(  )
A.东北自然本底约束区
B.东北内生动力约束区
C.东北内外综合带动区
D.东北外援动力主导区
4.东北地区平原区域实现乡村振兴的举措主要包括(  )
A.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升乡村的价值与形象
B.积极吸引城市投资,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C.科学实施退耕还林,着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
D.优先发展节水农业,完善乡村交通物流设施
3.B 4.A [第3题,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平原区域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对于乡村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约束,但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季风气候利于农业发展,总体来看,自然条件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所以这里不属于自然本底约束区,A错误;东北平原乡村人口外流严重,老龄化水平较高,缺少劳动力,造成其土地资源禀赋难以高效发挥,所以这里属于内生动力约束区,B正确;东北平原不是人口迁入地,村镇化水平不高,难以从外部获得发展动力,进而难以被外界带动发展,所以这里既不是外援动力主导区,也不是内外综合带动区,C、D错误。第4题,由材料“乡村振兴战略与规划的落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平原地区整体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所以应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升乡村的价值与形象,A正确;东北地区平原区域实现乡村振兴对于吸引城市投资的需求相对较小,并且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不属于乡村振兴的主要举措,B错误;东北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合发展耕种业,不太适合发展特色林果产业,C错误;优先完善乡村的交通物流设施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但我国东北平原地区水资源不算短缺,因此没有必要优先发展节水农业,D错误。]
我国传统拱桥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图1为陡拱桥,桥洞高、桥面坡度大;图2为直拱桥,散肩大拱、桥面平坦。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传统陡拱桥与直拱桥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河谷宽度 B.河流水量
C.人口密度 D.交通方式
6.我国传统陡拱桥分布密集区最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5.D 6.C [第5题,注意题中信息“我国传统”,意思是受自然条件限制明显、改造自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我国传统交通运输方式为“南船北马”(南方河网密布,水运方便,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陆运方便),陡拱桥为了适应内河航运,桥洞高,利于船只通行,桥面上大多数为步行通道;而直拱桥主要是为了沟通河流两岸,便于车马在桥面通行,D正确。河谷宽度、河流水量、人口密度与拱桥形态关系较小,A、B、C错误。第6题,结合上题可知,陡拱桥以便于船只通行为主要目的,长江三角洲发展历史悠久,历史时期经济发达,河网密布,内河航运繁忙,陡拱桥分布较多,C正确;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河网较稀疏,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人口较稀少,交通需求较低,A、B、D错误。]
(2025·南昌模拟)海砂是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的海洋第二大矿产资源,是分布于近岸及大陆架海域不同粒径的砂,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冲刷及搬运堆积、入海河流输砂。如图示意渤海建筑海砂资源(粒径>0.125 mm的含量大于50%)总体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黄河口缺少建筑海砂是由于(  )
A.渤海洋流作用强,粒径大的海砂被侵蚀搬运,难以形成海砂堆积
B.黄河下游地形平坦,搬运能力较弱,粒径大的颗粒物提前沉积
C.黄河口处向海洋凸出,潮汐侵蚀作用强,海砂难以沉积
D.黄河口花岗岩埋藏深,难以被风化、侵蚀,缺少海砂堆积
8.近年来,由于建筑用砂市场日益火爆,引发了大量的非法盗采海砂行为,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因为采砂(  )
A.对海岸带基础设施产生破坏,如航运、管道缆线
B.破坏海底环境,导致海洋鱼类缺水,数量大量减少
C.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导致部分海洋生物死亡
D.破坏海底地形地貌,导致海水入侵、海水倒灌
7.B 8.D [第7题,黄河口地区地处黄河三角洲,黄河流经华北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挟带的泥沙颗粒较细,难以在河口地区形成颗粒较大的建筑海砂。第8题,大量的非法盗采海砂行为会破坏海底地形地貌,使海洋环境变得不稳定,可能导致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问题,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D正确;非法盗采海砂对海岸带基础设施破坏影响较小,航运受海水运动的影响较大,A错误;非法盗采海砂不会使海水减少,不会造成海洋鱼类缺水,B错误;非法盗采海砂对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影响不大,C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8分)
9.(2024·南昌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行政区构成的区域经济合作区,境内钛铁矿、高岭土和黏土等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较低,以销售原矿为主,而已探明的铁、煤等矿产储量较少,且多为贫矿,品位低。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迅速,对矿产和能源需求量较大。下图示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理位置及相关地理要素分布。
(1)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推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水平低的原因。(6分)
(3)为保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矿产和能源资源供给,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解析] 第(1)题,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海岸线、矿产、水资源等方面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纬度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优越,生物资源(农产品)丰富;位于沿海地区,海岸线较长,海港多,有便利的海运,方便对外联系;有丰富的钛铁矿、高岭土和黏土等资源,开发潜力大;降水丰富,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工、农业用水充足。第(2)题,矿产资源的开发水平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政策等相关。广西经济较落后,资源开发投资不足,开采力度较小;广西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矿产开采技术水平低,部分矿产难以开采,开发利用率低;国家环保政策的严格执行,使矿产开采成本上升;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相关工业发展慢、规模小,矿石需求量小。第(3)题,为保障矿产和能源、资源供给,应该开发优势矿产,进口短缺矿产,开发清洁能源、海洋资源等;由材料“境内钛铁矿、高岭土和黏土等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较低”可知,可以加大矿产开发力度和深度,推动钛铁矿、高岭土和黏土等资源产业化;由材料“而已探明的铁、煤等矿产储量较少,且多为贫矿,品位低”可知,需要适当进口短缺矿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短缺,可以开发风力、水能等清洁能源,增加能源供给,保障能源供应;临海,可以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保障矿产和能源安全等。
[答案] (1)海岸线较长,海港多,海运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水源充足,工、农业用水充足;纬度低,水热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农产)丰富等。
(2)矿产开发投资不足,开采力度较小;矿产开采技术水平低,部分矿产难以开采;受环保等相关政策影响,矿产开采成本高;相关工业发展慢、规模小,对矿石需求较小等。
(3)加大矿产开发力度和深度,推动钛铁矿、高岭土和黏土等资源产业化;适当进口部分短缺矿产,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推动风力、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提高能源保障;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保障矿产和能源安全等。
18 / 1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