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初中科学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初中科学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28 17:50:56

文档简介

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初中科学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5九下·浙江竞赛)绿豆芽是常见的食材,制作方法据《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种皮
B.绿豆植株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有机物
C.绿豆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D.“以水洒湿”提示绿豆种子萌发需要适量水分
【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种子萌发的过程:首先是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子叶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然后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最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解答】 A.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候芽长”的过程看到的是胚根首先突破种皮,故A正确符合题意;
B.在绿豆植株生长过程中需要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有机物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绿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绿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以水洒湿”能使绿豆获取适量的水分,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2025九下·浙江竞赛)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情境及其描述,能够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
A.甲图中,抽掉玻璃板,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
B.乙图中,两个铅柱洗净紧压后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
C.丙图中,百花盛开, 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
D.丁图中,水和硫酸铜溶液,静置十天后分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
【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内容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解答】 A.抽掉玻璃板,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A错误;
B.两个铅柱洗净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B正确;
C.长喙天蛾能够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是空气中有大量的花粉分子,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在量筒里装入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变模糊了,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3.(2025九下·浙江竞赛)把0℃的水和的一块冰混合后,放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里,那么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部分冰融化,冰的质量减少 B.部分水凝固,水的质量减少
C.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D.冰和水的质量均保持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 晶体凝固特点: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解答】 一部分0℃水凝固成0℃的冰,放出的热量,被温度为-5℃的冰块吸收,温度升高,变成0℃的冰,和原来的另一部分0℃的水,形成冰水混合物,温度是0℃.整个过程冰的质量增加,水的质量减少。
故选B。
4.(2025九下·浙江竞赛)如图所示,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丙模型能表示的化学式是(  )
A.FeCl3 B.Al2O3 C.H2S D.MnO2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凹角和凸角的模型分别表示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甲、乙模型分别NaCl、MgCl2,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由图示可知,凹角和凸角的模型分别表示阳离子和阴离子,则丙由2个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3个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构成,其化学式为Al2O3。
故答案为:B。
5.(2025九下·浙江竞赛)科学家为了研究链霉素对某些细菌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培养皿盛上适于细菌生存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在A培养皿的一侧接种链霉菌,在远离链霉菌接种线条一侧的三点上分别接种大肠肝菌、结核杆菌、肺炎链球菌;在B培养皿中不接种链霉菌,其他相同于A培养皿。将A、B培养皿同时放在25℃的环境中培养,七天后,三种细菌在A、B培养皿中生存情况不相同,结果见图。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说,培养基中必须有有机物,以保证细菌生长的需要
B.产生链霉菌素的链霉菌是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C.在接种前要高温消毒,是为了消除培养皿中原有细菌对实验的影响
D.实验结果表明链霉菌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
【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 真核生物指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具体地说,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真菌;
【解答】A. 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说,培养基中必须有有机物,以保证细菌生长的需要 ,A正确;
B. 产生链霉菌素的链霉菌是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 在接种前要高温消毒,是为了消除培养皿中原有细菌对实验的影响,C正确;
D. 实验结果表明链霉菌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 ,D正确;
故答案为:B
6.(2025九下·浙江竞赛)现有密度分别为、的两种液体,若将两液体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若将两液体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则(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混合液体的体积等于两液体的体积之和,混合液体的质量等于两液体的质量之和,根据密度公式分别求出两液体等质量和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然后得出答案。
【解答】 (1)将两液体等体积V混合时,
由可得,两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1=ρ1V,m2=ρ2V,
则混合液的密度:,故A正确、B错误;
(2)将两液体等质量m混合时,两液体的体积分别为:,,
则混合液的密度:,故C、D错误。
故选A。
7.(2025九下·浙江竞赛)关于如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A.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
B.甲处是山脊
C.智贤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
D.①②两条登山线路,线路②坡度更缓
【答案】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 读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故A正确;
甲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故B错误;
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智贤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月影峰的海拔在400米以上,智贤峰比月影峰海拔高,故C错误;
①、②两条登山线路中,线路②等高线比线路①密集,坡度更陡,故D错误。
故选A。
8.(2025九下·浙江竞赛)为探究液体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小明用同一热源对a、b两杯液体进行加热,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成“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图”,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两杯液体的沸点均为99℃
B.a、b两杯液体可能是同种液体
C.0到8分钟,a、b两杯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D.8到10分钟虽然继续加热但a、b不再吸热
【答案】D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 (1)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
(2)用同一热源加热时,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
【解答】 A.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由图可知,a、b两杯液体的沸点均为99℃,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b两杯液体的沸点相同,有可能是同种液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同一热源加热时,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因此0到8分钟,a、b两杯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8到10分钟,液体处于沸腾状态,持续吸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5九下·浙江竞赛)表示该氧元素的原子有8个质子,(16-8)个中子,是的一种同位素,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现有两个容器,分别充满、、三种原子构成的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两个容器中分别有相同的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含物质的质量和质子数相等 B.合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
C.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和原子 D.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和中子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碳原子和氮原子的质子数不同,因此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分子的质子数不相等,故A错误;
B.碳原子和氮原子的质子数不同,因此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分子的质子数不相等,故B错误;
C.一个一氧化氮分子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故相同数目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分子含有相同的原子个数,一个氮原子的中子数为14-7=7,一个碳原子的中子数为13-6=7,故相同数目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分子含有相同的中子数,故C正确;
D.一个氮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所含的电子数不同,故相同数目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分子不含有相同的电子数,故D错误。
故选C。
10.(2025九下·浙江竞赛)化学式中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意义,下列关于“2”的含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H2O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元素
B.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为+2价
C.2SO3中的“2”表示2种三氧化硫气体
D.Cu2+中的“2+” 表示铜离子中含有2个质子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 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分析H2O中的“2”的含义;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分析;
C.根据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分析2SO3中的“2”的含义;
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分析Cu2+中的“2+”的含义。
【解答】 A.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而不是氢元素,故A错误;
B.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B正确;
C.2SO3中的“2”表示2个三氧化硫分子,而不是气体,故C错误;
D.Cu2+中的“2+”表示一个铜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而不是含有2个质子,故D错误;
故选B。
11.(2025九下·浙江竞赛)某同学表演了一个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盛有等体积的清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10%盐水的烧杯中,30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烧杯内是清水,B烧杯内是盐水
B.A烧杯中的萝卜条吸水,萝卜条的质量变大
C.取出萝卜条后,A烧杯中的液面比B烧杯中的液面高
D.魔术中的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小于魔术中的盐水浓度
【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 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
【解答】 AB.结合分析可知,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说明A烧杯内的萝卜条吸水质量变大,溶液是清水;B烧杯内萝卜条失水,质量减少,溶液是盐水,故AB正确不合题意;
C.取出萝卜条后,A烧杯中的液面因萝卜条的吸水而比B烧杯中的液面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B烧杯中的萝卜条失水变软了,可知: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小于魔术中的盐水浓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2025九下·浙江竞赛)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g,用这架已经调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当在右盘上加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偏一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一个1g砝码,则指针向右偏1.5格,那么所测物体的质量为(  )
A.36.4g B.35.6g C.35.4g D.36.6g
【答案】C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 首先应搞清当右盘中增加100毫克砝码时,指针偏转了多少个格,从而计算出改变1小格所需要的砝码质量,进而根据天平指针的位置确定其质量的结果。
【解答】 当右盘中加上35克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向左端偏1小格,说明物体的质量稍大于35克。
在右盘加上1克的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向右端偏1.5格。
即1克的质量使指针偏2.5格则改变1小格的质量为1克÷2.5=0.4克。
当右盘中砝码质量为35克时,指针偏左1小格,
若在右盘中再加0.4克的砝码时,指针将会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天平将平衡。
因此,物体的质量为35克+0.4克=35.4克。
故选C。
13.(2025九下·浙江竞赛)给种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浇水,渗出的水量可能不同。如图是深究不同种类土壤渗水能力的实验,实验中不需要控制相同的是(  )
A.锥形瓶的大小 B.浇水量
C.土壤的多少 D.脱脂棉花的多少
【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1)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
(2)渗水力影响因素:土壤渗水力主要受土壤种类、土壤量、浇水量、过滤层(脱脂棉花)情况等影响 。
(3)实验设计原则:在探究不同种类土壤渗水能力的实验中,要保证除了土壤种类这一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都相同,以确保实验结果是由土壤种类不同导致的 。
(4)无关变量:在实验中,一些对实验结果没有直接影响的变量,如盛装土壤和承接渗水的容器大小等,在本实验中不影响土壤渗水能力的探究 。
【解答】此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不同种类的土壤,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都需相同且适宜。因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其它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脱脂棉花的多少、土壤的质量、多少、干湿度等都要控制相同。锥形瓶的大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所以实验中不需要控制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2025九下·浙江竞赛)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和物质构成的关系判断;
(2)注意原子和原子团的区别;
(3)电子带负电荷;
(4)根据化合物定义判断。
【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故A错误;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质子数都是10,不属于同种元素,故B错误;
C.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故C错误;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最少含有两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15.(2025九下·浙江竞赛)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甲和图乙两个过程,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图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的分子产生
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C.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一定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A、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属于是化学变化。
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不一定没有发生变化。
【解答】A. 图甲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是因为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故错误;
B. 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错误;
C. 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正确;
D. 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不一定没有发生变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6.(2025九下·浙江竞赛)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据陆羽《茶经》记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
(1)在茶树的种植过程中,昆虫纲的茶小绿叶蝉会吸食汁液,使茶叶受到破坏。从同化作用的角度看,茶小绿叶蝉的营养方式是   .
(2)细菌和真菌也会对茶叶造成破坏。从细胞结构上看,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   .
(3)如图所示为茶树主要的繁殖方式——   .(选填“嫁接”“扦插”或“组织培养”),该繁殖方式的优点为   。
【答案】(1)异养
(2)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扦插;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知识点】代谢的多样性;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A正确。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A正确。叫做异养.异养包括共生,A正确。寄生和腐生三种方式.
自养:绿色植物和化能细菌能够分别利用太阳能和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2.细菌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区核 鞭毛,A正确。DNA,A正确。夹膜。
真菌有细胞核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3.植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大类。在农林生产中,可采用嫁接、扦插等无性生殖方法来迅速大量培育优良品种。
【解答】(1)在茶树的种植过程中,昆虫纲的茶小绿叶蝉会吸食汁液,使茶叶受到破坏。从同化作用的角度看,茶小绿叶蝉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2)细菌和真菌也会对茶叶造成破坏。从细胞结构上看,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如图所示为茶树主要的繁殖方式扦插,该繁殖方式的优点为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17.(2025九下·浙江竞赛)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进行氚氘热核聚变自持反应堆的研究开发,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氚和氘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以下反应:
(1)氦核中质子数是   ,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   和   
(2)该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下列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B.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C.有能量的变化
【答案】(1)2;氚;氘
(2)A;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氦核的结构图判断质子数;元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即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不变。
【解答】(1)根据氦核的结构图可知,它的原子核由2个中子和2个质子组成; 氚和氘的原子核都具有2个质子,所以它们是同种元素的微粒。
(2) 该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 原因是:①原子种类发生改变;②元素种类发生变化,故选AB。
18.(2025九下·浙江竞赛)花青素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在医药方面有广泛应用,具有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其化学式为C15H11O6。工业上提取蓝莓中花青素的流程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青素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步骤④汽化浓缩时,设置低压的目的是   。
(3)根据花青素的化学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选填字母)
A.花青素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7
B.花青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花青素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1:6
【答案】(1)化学
(2)降低沸点,减少花青素因受热而分解和被氧化
(3)A;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质的化学性质;
(2)根据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分析;
(3)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及计算来分析。
【解答】 (1)花青素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步骤④汽化浓缩时,由于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可以防止花青素受热分解,故采用低压浓缩;
(3)A.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11)+(16×6)=287,故A正确;
B.花青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1):(16×6)=180:11:96,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正确;
C.花青素是由花青素分子构成的,花青素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故C错误;
D.花青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1):(16×6)=180:11:96,故D错误。
故选AB。
19.(2025九下·浙江竞赛)生物圈中的生物体,大小相差悬殊,外部形态千姿百态,内部结构繁简不一,生活环境也纷繁复杂,但这些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细胞。细胞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构成生物体的呢?请同学们依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   。
(2)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   的作用
(3)小小的指纹包含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拍纹信息,那么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   中。
(4)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地构成的,而细胞的各个结构又能够承担不同的功能,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   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结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彼此协调的,因此只有保持细胞的   性,才能表现出细胞的正常功能。
(5)材料二:观察细胞的分裂(图2)和分化(图3),回答问题
从图2、3中可以看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其   增多,细胞通过分化形成   ,从而完成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6)同学们在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时会发现,番茄果肉细胞是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这样的细胞群称为   ,而番茄的果实又是由形态、结构及功能不同的   构成的器官,番茄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整个植物体由此可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为   。
【答案】(1)①细胞壁
(2)②细胞膜
(3)④细胞核
(4)结构和功能;全能性
(5)数目;组织
(6)组织;器官;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 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有机的结合形成生物体的。图1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图2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图3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解答即可。
【解答】 (1)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①]细胞壁;
(2)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所以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②]细胞膜的作用;
(3)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所以小小的指纹包含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指纹信息,那么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④]细胞核中;
(4)大多数生物都是细胞构成的,而细胞的各个结构又能够承担不同的功能,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结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彼此协调的,因此只有保持细胞的全能性,才能表现出细胞的正常功能;
(5)从2、3中可以看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其数目增多;从而完成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6)同学们在用显微镜观察洋短鳞片昨内表皮细胞时会发现,洋葱表皮是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这样的细胞称为组织,洋葱鳞片叶又是由形态、结构及功能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器官,植物的根、蒸、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整个植物体,由此可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0.(2025九下·浙江竞赛)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公布了他发’现的新元素镓,镓是银白色金属,科技社团的同学们对这种金属很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将一小块固态的镓金属放入温水中,金属变成液态了,这一物态变化为   (选填“熔化”或“液化”)。如果放入沸水中,会剧烈反应,产生氢气,这一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为了测出金属镓的密度,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a.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3)b.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左盘放好被测金属,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当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右;若将这最小的砝码取出,指针偏左。要测出物体的质量,正确方法是(  )
A.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B.取出最小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
C.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D.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
(4)c.接着记录金属的质量为    。
【答案】(1)熔化;化学变化
(2)右
(3)B
(4)106.4g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天平的使用及读数;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天平使用前的调节:放: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移: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3)当天平的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时,右盘中再放砝码会下沉,取出砝码会上翘时,需要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增加砝码;
(4)天平恢复平衡后,金属的质量由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之和读出并且记录。
【解答】 (1)固态的镓金属放入温水中变成液态了,这一物态变化为熔化;镓金属放入沸水中,会剧烈反应,产生新物质氢气,所以这一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①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3)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故AC错误;
取出最小的砝码,此时天平的横梁右端上翘,左端沉,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相当于往右盘增加更小的砝码,能使天平的横梁平衡,故B正确;
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增加砝码。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指针会更偏右,故D错误;
故选B。
(4)由图乙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金属的质量为:m=100g+5g+1.4g=106.4g。
21.(2025九下·浙江竞赛)丹顶鹤立立跟同伴打架,失去了上喙。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利用3D打印做出塑料上喙的大致模样,接着手工打磨得到形状完美的塑料上喙,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又根据塑料上喙铸造得到同形状的金属钛上喙,帮助立立重获长久捕食能力。从塑料上喙到金属钛上喙,质量增加68g,已知ρ塑料=1.1×103kg/m3,ρ钛=4.5×103kg/m3,立立上喙的体积为   cm3。
【答案】变小;不变;20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改变时,物体的密度不变;体积一定时,根据密度的差和质量差,可以计算体积的大小。
【解答】1.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塑料的含量变少,质量变小。
2.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的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
3.从塑料上喙到金属钛上喙,质量增加68g,
已知 ρ塑料=1.1×103kg/m3,ρ钛=4.5×103kg/m3 ,
立立上喙的体积
立立上喙的体积为V=20cm3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6分)
22.(2025九下·浙江竞赛)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1)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   
(2)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
实验中观察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粒子数量,并绘制成如图乙所示曲线。图中能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小但质量大的是   段曲线;(用字母表示)
(4)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填序号,可多选)。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E.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答案】(1)电子
(2)B
(3)BC
(4)A;B;D;E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中间为带正电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周围是绕原子核高速转动的电子;
(2)原子核带正电荷,而α粒子也带正电,二者靠近时会产生排斥力,导致α粒子改变运动轨迹,根据改变轨迹的α粒子的数量可以确定原子核作用力的范围,从而确定内部结构;
(3)根据(2)中的分析解答;
(4) 根据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进行分析。
【解答】(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电子;
(2) 实验中观察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 说明原子核排斥力的作用范围很小,即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也就是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根据乙图可知,发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的数量很少,可以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是质量很大,故选BC。
(4)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是很完美,还有缺点;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故选ABDE。
23.(2025九下·浙江竞赛)为研究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的作用,设计如下实验:
①取菜豆种子500粒,平均分成5组(A~E),浸入水中24小时,让其萌发;
②选择其中4组种子,在萌发的不同时间去除子叶;
③两周后,分别收集各组所有幼苗,烘干,称量干重,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
组别 处理方法 两周后平均干重(克/株)
A 没有去除子叶 4.3
B 在萌发的第4天去除子叶 0.7
C 在萌发的第7天去除子叶 1.8
D 在萌发的第10天去除子叶 4.0
E 在萌发的第13天去除子叶 4.3
(1)两周后平均干重最低的是哪一组    ;原因是   。
(2)E组与A组两周后的平均干重相同的原因可能是   。
(3)本实验中,每组菜豆种子使用了100粒而不是1粒,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B;因为该组子叶最早被除去,种子缺少营养,不能正常萌发
(2)到萌发的第13天,子叶的营养物质已经耗尽,其是否摘除已经不影响幼苗的生长
(3)避免实验偶然性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双子叶植物中,子叶为种子萌发过程提供营养物质,子叶中营养物质不足,种子不能正常萌发。
(2)干重相近,说明子叶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很小。
(3)为了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每组实验中实验对象不能过少。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B组两周后的平均干重最轻,因为在前期种子中的子叶已被去除,种子不能正常萌发。
(2)E组和A组质量相近,可能是因为到13天左右,子叶中的营养物质已耗尽,所以不论是否摘去,对植物的生长不再有影响。
(3)每组实验中种子的数量过少,可能会因为种子自身的原因导致得出不正确的结论,所以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每组实验中种子的数量要达到一定值。
24.(2025九下·浙江竞赛)2023年5月,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入选浙江省共富农产品品牌之一。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
(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计算说明仙花谷蜂蜜是否为优质蜂蜜。
(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和槐花蜜的质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
【答案】(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
(2)仙花谷蜂蜜的密度
对比密度
仙花谷蜂蜜是优质土蜂蜜
(3)[3]游码虽未归零,但天平是在此基础上调平的,放物体后游码没有移动,所以两侧蜂蜜质量相同,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算出量筒中蜂蜜的质量,读出量筒中蜂蜜的体积,由密度公式即可计算蜂蜜的密度;
(3)小明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此时游码起到了平衡螺母的作用;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若游码的位置不变,则m1=m2;若游码的位置改变了,根据游码的移动方向进一步判断m1和m2的大小关系。
【解答】 (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为仙花谷蜂蜜的物理性质;
(3)小明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此时游码起到了平衡螺母的作用;由图知,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游码仍然在1克处,所以花谷蜂蜜的质量m1=槐花蜜的质量m2。
25.(2025九下·浙江竞赛)天气炎热时,人们往往用往地面上洒水这一避暑手段来降温。小明发现不同情况下,水蒸发的速度不同,于是小明想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
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
猜想四: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按照如图所示的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1)要验证猜想三,应进行A、C组实验,他获得的证据是   ;
(2)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____(填选项);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3)[拓展实验]小明结合生活现象,觉得液体蒸发快慢除了跟上述这些因素有关外,还与另一个因素有关,他用5个相同的容器及必要的测量工具,设计并进行了下面两组实验,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a、b、c为实验一的三个实验组,60min后,小明测量了杯中剩余水的体积:a时间/分 0 20 40 60 80 100 120
d组剩余水的体积/毫升L 20 17 15 14 14 14 14
e组剩余水的体积/毫升 20 16 12 8 4 0 0
实验一中C组的温度设定应为   ℃;
(4)实验二中,在0~60min内d组中水的蒸发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慢 请结合实验,帮助小明进行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1)C组的水先变干
(2)B
(3)30
(4)因为d组是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随着水分的蒸发,容器内的湿度会变大,蒸发速度变慢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此外液体蒸发快慢还与周围的湿度、液体的种类有关系;当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只改变研究的因素,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
【解答】 (1)要验证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应进行A、C组实验,由实验现象可知,他获得的证据是C组水“干”得快;
(2)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是因为B的表面积大,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尽量将湿衣服摊开就是利用了这一结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要探究与周围湿度的关系,要控制其他的量不变,因此,实验一中,c组的温度设定应为30℃;
(4)实验二中,在0~60分钟内d组中水的蒸发速度会越来越慢,这是因为随着水的蒸发,d周围的湿度越来越大,使用蒸发变慢的缘故。
26.(2025九下·浙江竞赛)相关数据显示,早产(指妊娠28周之前未足月生产)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大原因。为了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科学家们做了如下模拟实验:选取八只早产的羔羊胎儿,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为期4周的培育,结果所有羊羔均发育良好且顺利“出生”。
(1)该装置中的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   。
(2)依据图中信息, “外置设备”还需为羊羔的发育提供   。
(3)胶管A、B的一端都连接着羊羔胎儿,其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图箭头所示。相比B胶管,A胶管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
【答案】(1)子宫
(2)氧气
(3)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1)子宫是胚胎发育的主要产生。
(2)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交换。
(3)母体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输给胎儿,胎儿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输给母体。
【解答】(1)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可知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子宫。
(2)胚胎在体内时,呼吸系统不工作,所以需要母体提供氧气,可知外部设备还需为羊羔提供的是氧气。
(3)由图可知,A中血液从胎儿体外向外运输,将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排出。
四、解答题(共11分)
27.(2025九下·浙江竞赛)一个实心金属球的质量为1780g,体积为200cm3。求:
物质 密度()
银 10.05
铜 8.9
铝 2.7
(1)求这个球的密度?
(2)请你通过查表判断该金属球可能是什么材料。
【答案】(1)已知球的质量是1780g,体积为200cm3,则这个球的密度是
(2)铜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这个球的密度;
(2)将计算出球的密度与密度表的数据对比,从而确定制作该金属球的材料种类。
28.(2025九下·浙江竞赛)小科在四明山上捡到一块外形不规则的矿石。为了测定它的密度,小科用电子秤称出该石头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分别为0.58kg、1kg,然后将石头轻轻放入容器中,又测出了容器的总质量为1.38kg。(石头吸水不计)
(1)求溢出水的质量和体积。
(2)求石头的密度。
(3)若石头吸水,所测石头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并说明原因;   。
【答案】(1)排出水的质量为:m排=(0.58kg+1kg)-1.38kg=0.2kg;
石块完全浸没,则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则;
(2)石头的密度:
(3)偏大;由于石块吸水,导致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由题意可知,石头的体积等于它排开水的体积,所以根据盛满水的容器溢出的水求出石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块的密度;若石头吸水,则石块排开水的体积减小,由此判断所测石头的密度值的情况。
【解答】 (3)由于石块吸水,导致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根据可知,石头的密度偏大。
1 / 1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初中科学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5九下·浙江竞赛)绿豆芽是常见的食材,制作方法据《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种皮
B.绿豆植株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有机物
C.绿豆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D.“以水洒湿”提示绿豆种子萌发需要适量水分
2.(2025九下·浙江竞赛)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情境及其描述,能够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
A.甲图中,抽掉玻璃板,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
B.乙图中,两个铅柱洗净紧压后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
C.丙图中,百花盛开, 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
D.丁图中,水和硫酸铜溶液,静置十天后分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
3.(2025九下·浙江竞赛)把0℃的水和的一块冰混合后,放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里,那么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部分冰融化,冰的质量减少 B.部分水凝固,水的质量减少
C.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D.冰和水的质量均保持不变
4.(2025九下·浙江竞赛)如图所示,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丙模型能表示的化学式是(  )
A.FeCl3 B.Al2O3 C.H2S D.MnO2
5.(2025九下·浙江竞赛)科学家为了研究链霉素对某些细菌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培养皿盛上适于细菌生存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在A培养皿的一侧接种链霉菌,在远离链霉菌接种线条一侧的三点上分别接种大肠肝菌、结核杆菌、肺炎链球菌;在B培养皿中不接种链霉菌,其他相同于A培养皿。将A、B培养皿同时放在25℃的环境中培养,七天后,三种细菌在A、B培养皿中生存情况不相同,结果见图。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说,培养基中必须有有机物,以保证细菌生长的需要
B.产生链霉菌素的链霉菌是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C.在接种前要高温消毒,是为了消除培养皿中原有细菌对实验的影响
D.实验结果表明链霉菌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
6.(2025九下·浙江竞赛)现有密度分别为、的两种液体,若将两液体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若将两液体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则(  )
A. B.
C. D.
7.(2025九下·浙江竞赛)关于如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A.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
B.甲处是山脊
C.智贤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
D.①②两条登山线路,线路②坡度更缓
8.(2025九下·浙江竞赛)为探究液体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小明用同一热源对a、b两杯液体进行加热,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成“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图”,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两杯液体的沸点均为99℃
B.a、b两杯液体可能是同种液体
C.0到8分钟,a、b两杯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D.8到10分钟虽然继续加热但a、b不再吸热
9.(2025九下·浙江竞赛)表示该氧元素的原子有8个质子,(16-8)个中子,是的一种同位素,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现有两个容器,分别充满、、三种原子构成的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两个容器中分别有相同的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含物质的质量和质子数相等 B.合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
C.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和原子 D.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和中子
10.(2025九下·浙江竞赛)化学式中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意义,下列关于“2”的含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H2O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元素
B.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为+2价
C.2SO3中的“2”表示2种三氧化硫气体
D.Cu2+中的“2+” 表示铜离子中含有2个质子
11.(2025九下·浙江竞赛)某同学表演了一个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盛有等体积的清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10%盐水的烧杯中,30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烧杯内是清水,B烧杯内是盐水
B.A烧杯中的萝卜条吸水,萝卜条的质量变大
C.取出萝卜条后,A烧杯中的液面比B烧杯中的液面高
D.魔术中的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小于魔术中的盐水浓度
12.(2025九下·浙江竞赛)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g,用这架已经调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当在右盘上加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偏一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一个1g砝码,则指针向右偏1.5格,那么所测物体的质量为(  )
A.36.4g B.35.6g C.35.4g D.36.6g
13.(2025九下·浙江竞赛)给种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浇水,渗出的水量可能不同。如图是深究不同种类土壤渗水能力的实验,实验中不需要控制相同的是(  )
A.锥形瓶的大小 B.浇水量
C.土壤的多少 D.脱脂棉花的多少
14.(2025九下·浙江竞赛)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15.(2025九下·浙江竞赛)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甲和图乙两个过程,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图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的分子产生
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C.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一定没有发生变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6.(2025九下·浙江竞赛)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据陆羽《茶经》记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
(1)在茶树的种植过程中,昆虫纲的茶小绿叶蝉会吸食汁液,使茶叶受到破坏。从同化作用的角度看,茶小绿叶蝉的营养方式是   .
(2)细菌和真菌也会对茶叶造成破坏。从细胞结构上看,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   .
(3)如图所示为茶树主要的繁殖方式——   .(选填“嫁接”“扦插”或“组织培养”),该繁殖方式的优点为   。
17.(2025九下·浙江竞赛)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进行氚氘热核聚变自持反应堆的研究开发,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氚和氘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以下反应:
(1)氦核中质子数是   ,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   和   
(2)该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下列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B.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C.有能量的变化
18.(2025九下·浙江竞赛)花青素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在医药方面有广泛应用,具有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其化学式为C15H11O6。工业上提取蓝莓中花青素的流程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青素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步骤④汽化浓缩时,设置低压的目的是   。
(3)根据花青素的化学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选填字母)
A.花青素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7
B.花青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花青素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1:6
19.(2025九下·浙江竞赛)生物圈中的生物体,大小相差悬殊,外部形态千姿百态,内部结构繁简不一,生活环境也纷繁复杂,但这些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细胞。细胞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构成生物体的呢?请同学们依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   。
(2)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   的作用
(3)小小的指纹包含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拍纹信息,那么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   中。
(4)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地构成的,而细胞的各个结构又能够承担不同的功能,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   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结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彼此协调的,因此只有保持细胞的   性,才能表现出细胞的正常功能。
(5)材料二:观察细胞的分裂(图2)和分化(图3),回答问题
从图2、3中可以看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其   增多,细胞通过分化形成   ,从而完成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6)同学们在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时会发现,番茄果肉细胞是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这样的细胞群称为   ,而番茄的果实又是由形态、结构及功能不同的   构成的器官,番茄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整个植物体由此可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为   。
20.(2025九下·浙江竞赛)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公布了他发’现的新元素镓,镓是银白色金属,科技社团的同学们对这种金属很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将一小块固态的镓金属放入温水中,金属变成液态了,这一物态变化为   (选填“熔化”或“液化”)。如果放入沸水中,会剧烈反应,产生氢气,这一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为了测出金属镓的密度,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a.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3)b.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左盘放好被测金属,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当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右;若将这最小的砝码取出,指针偏左。要测出物体的质量,正确方法是(  )
A.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B.取出最小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
C.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D.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
(4)c.接着记录金属的质量为    。
21.(2025九下·浙江竞赛)丹顶鹤立立跟同伴打架,失去了上喙。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利用3D打印做出塑料上喙的大致模样,接着手工打磨得到形状完美的塑料上喙,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又根据塑料上喙铸造得到同形状的金属钛上喙,帮助立立重获长久捕食能力。从塑料上喙到金属钛上喙,质量增加68g,已知ρ塑料=1.1×103kg/m3,ρ钛=4.5×103kg/m3,立立上喙的体积为   cm3。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6分)
22.(2025九下·浙江竞赛)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1)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   
(2)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
实验中观察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粒子数量,并绘制成如图乙所示曲线。图中能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小但质量大的是   段曲线;(用字母表示)
(4)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填序号,可多选)。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E.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23.(2025九下·浙江竞赛)为研究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的作用,设计如下实验:
①取菜豆种子500粒,平均分成5组(A~E),浸入水中24小时,让其萌发;
②选择其中4组种子,在萌发的不同时间去除子叶;
③两周后,分别收集各组所有幼苗,烘干,称量干重,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
组别 处理方法 两周后平均干重(克/株)
A 没有去除子叶 4.3
B 在萌发的第4天去除子叶 0.7
C 在萌发的第7天去除子叶 1.8
D 在萌发的第10天去除子叶 4.0
E 在萌发的第13天去除子叶 4.3
(1)两周后平均干重最低的是哪一组    ;原因是   。
(2)E组与A组两周后的平均干重相同的原因可能是   。
(3)本实验中,每组菜豆种子使用了100粒而不是1粒,这样做的目的是   。
24.(2025九下·浙江竞赛)2023年5月,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入选浙江省共富农产品品牌之一。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
(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计算说明仙花谷蜂蜜是否为优质蜂蜜。
(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和槐花蜜的质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
25.(2025九下·浙江竞赛)天气炎热时,人们往往用往地面上洒水这一避暑手段来降温。小明发现不同情况下,水蒸发的速度不同,于是小明想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
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
猜想四: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按照如图所示的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
(1)要验证猜想三,应进行A、C组实验,他获得的证据是   ;
(2)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____(填选项);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3)[拓展实验]小明结合生活现象,觉得液体蒸发快慢除了跟上述这些因素有关外,还与另一个因素有关,他用5个相同的容器及必要的测量工具,设计并进行了下面两组实验,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a、b、c为实验一的三个实验组,60min后,小明测量了杯中剩余水的体积:a时间/分 0 20 40 60 80 100 120
d组剩余水的体积/毫升L 20 17 15 14 14 14 14
e组剩余水的体积/毫升 20 16 12 8 4 0 0
实验一中C组的温度设定应为   ℃;
(4)实验二中,在0~60min内d组中水的蒸发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慢 请结合实验,帮助小明进行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26.(2025九下·浙江竞赛)相关数据显示,早产(指妊娠28周之前未足月生产)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大原因。为了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科学家们做了如下模拟实验:选取八只早产的羔羊胎儿,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为期4周的培育,结果所有羊羔均发育良好且顺利“出生”。
(1)该装置中的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   。
(2)依据图中信息, “外置设备”还需为羊羔的发育提供   。
(3)胶管A、B的一端都连接着羊羔胎儿,其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图箭头所示。相比B胶管,A胶管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
四、解答题(共11分)
27.(2025九下·浙江竞赛)一个实心金属球的质量为1780g,体积为200cm3。求:
物质 密度()
银 10.05
铜 8.9
铝 2.7
(1)求这个球的密度?
(2)请你通过查表判断该金属球可能是什么材料。
28.(2025九下·浙江竞赛)小科在四明山上捡到一块外形不规则的矿石。为了测定它的密度,小科用电子秤称出该石头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分别为0.58kg、1kg,然后将石头轻轻放入容器中,又测出了容器的总质量为1.38kg。(石头吸水不计)
(1)求溢出水的质量和体积。
(2)求石头的密度。
(3)若石头吸水,所测石头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并说明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种子萌发的过程:首先是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子叶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然后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最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解答】 A.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候芽长”的过程看到的是胚根首先突破种皮,故A正确符合题意;
B.在绿豆植株生长过程中需要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有机物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绿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绿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以水洒湿”能使绿豆获取适量的水分,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内容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解答】 A.抽掉玻璃板,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A错误;
B.两个铅柱洗净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B正确;
C.长喙天蛾能够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是空气中有大量的花粉分子,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在量筒里装入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变模糊了,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 晶体凝固特点: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解答】 一部分0℃水凝固成0℃的冰,放出的热量,被温度为-5℃的冰块吸收,温度升高,变成0℃的冰,和原来的另一部分0℃的水,形成冰水混合物,温度是0℃.整个过程冰的质量增加,水的质量减少。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凹角和凸角的模型分别表示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甲、乙模型分别NaCl、MgCl2,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由图示可知,凹角和凸角的模型分别表示阳离子和阴离子,则丙由2个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3个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构成,其化学式为Al2O3。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 真核生物指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具体地说,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真菌;
【解答】A. 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说,培养基中必须有有机物,以保证细菌生长的需要 ,A正确;
B. 产生链霉菌素的链霉菌是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 在接种前要高温消毒,是为了消除培养皿中原有细菌对实验的影响,C正确;
D. 实验结果表明链霉菌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 ,D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混合液体的体积等于两液体的体积之和,混合液体的质量等于两液体的质量之和,根据密度公式分别求出两液体等质量和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然后得出答案。
【解答】 (1)将两液体等体积V混合时,
由可得,两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1=ρ1V,m2=ρ2V,
则混合液的密度:,故A正确、B错误;
(2)将两液体等质量m混合时,两液体的体积分别为:,,
则混合液的密度:,故C、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 读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故A正确;
甲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故B错误;
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智贤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月影峰的海拔在400米以上,智贤峰比月影峰海拔高,故C错误;
①、②两条登山线路中,线路②等高线比线路①密集,坡度更陡,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 (1)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
(2)用同一热源加热时,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
【解答】 A.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由图可知,a、b两杯液体的沸点均为99℃,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b两杯液体的沸点相同,有可能是同种液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同一热源加热时,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因此0到8分钟,a、b两杯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8到10分钟,液体处于沸腾状态,持续吸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碳原子和氮原子的质子数不同,因此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分子的质子数不相等,故A错误;
B.碳原子和氮原子的质子数不同,因此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分子的质子数不相等,故B错误;
C.一个一氧化氮分子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故相同数目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分子含有相同的原子个数,一个氮原子的中子数为14-7=7,一个碳原子的中子数为13-6=7,故相同数目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分子含有相同的中子数,故C正确;
D.一个氮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所含的电子数不同,故相同数目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分子不含有相同的电子数,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 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分析H2O中的“2”的含义;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分析;
C.根据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分析2SO3中的“2”的含义;
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分析Cu2+中的“2+”的含义。
【解答】 A.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而不是氢元素,故A错误;
B.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B正确;
C.2SO3中的“2”表示2个三氧化硫分子,而不是气体,故C错误;
D.Cu2+中的“2+”表示一个铜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而不是含有2个质子,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 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
【解答】 AB.结合分析可知,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说明A烧杯内的萝卜条吸水质量变大,溶液是清水;B烧杯内萝卜条失水,质量减少,溶液是盐水,故AB正确不合题意;
C.取出萝卜条后,A烧杯中的液面因萝卜条的吸水而比B烧杯中的液面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B烧杯中的萝卜条失水变软了,可知: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小于魔术中的盐水浓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C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 首先应搞清当右盘中增加100毫克砝码时,指针偏转了多少个格,从而计算出改变1小格所需要的砝码质量,进而根据天平指针的位置确定其质量的结果。
【解答】 当右盘中加上35克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向左端偏1小格,说明物体的质量稍大于35克。
在右盘加上1克的砝码时,天平指针指向右端偏1.5格。
即1克的质量使指针偏2.5格则改变1小格的质量为1克÷2.5=0.4克。
当右盘中砝码质量为35克时,指针偏左1小格,
若在右盘中再加0.4克的砝码时,指针将会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天平将平衡。
因此,物体的质量为35克+0.4克=35.4克。
故选C。
13.【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1)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
(2)渗水力影响因素:土壤渗水力主要受土壤种类、土壤量、浇水量、过滤层(脱脂棉花)情况等影响 。
(3)实验设计原则:在探究不同种类土壤渗水能力的实验中,要保证除了土壤种类这一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都相同,以确保实验结果是由土壤种类不同导致的 。
(4)无关变量:在实验中,一些对实验结果没有直接影响的变量,如盛装土壤和承接渗水的容器大小等,在本实验中不影响土壤渗水能力的探究 。
【解答】此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不同种类的土壤,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都需相同且适宜。因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其它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脱脂棉花的多少、土壤的质量、多少、干湿度等都要控制相同。锥形瓶的大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所以实验中不需要控制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和物质构成的关系判断;
(2)注意原子和原子团的区别;
(3)电子带负电荷;
(4)根据化合物定义判断。
【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故A错误;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质子数都是10,不属于同种元素,故B错误;
C.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故C错误;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最少含有两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A、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属于是化学变化。
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不一定没有发生变化。
【解答】A. 图甲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是因为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故错误;
B. 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错误;
C. 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正确;
D. 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不一定没有发生变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1)异养
(2)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扦插;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知识点】代谢的多样性;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A正确。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A正确。叫做异养.异养包括共生,A正确。寄生和腐生三种方式.
自养:绿色植物和化能细菌能够分别利用太阳能和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2.细菌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区核 鞭毛,A正确。DNA,A正确。夹膜。
真菌有细胞核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3.植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大类。在农林生产中,可采用嫁接、扦插等无性生殖方法来迅速大量培育优良品种。
【解答】(1)在茶树的种植过程中,昆虫纲的茶小绿叶蝉会吸食汁液,使茶叶受到破坏。从同化作用的角度看,茶小绿叶蝉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2)细菌和真菌也会对茶叶造成破坏。从细胞结构上看,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如图所示为茶树主要的繁殖方式扦插,该繁殖方式的优点为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17.【答案】(1)2;氚;氘
(2)A;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氦核的结构图判断质子数;元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即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不变。
【解答】(1)根据氦核的结构图可知,它的原子核由2个中子和2个质子组成; 氚和氘的原子核都具有2个质子,所以它们是同种元素的微粒。
(2) 该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 原因是:①原子种类发生改变;②元素种类发生变化,故选AB。
18.【答案】(1)化学
(2)降低沸点,减少花青素因受热而分解和被氧化
(3)A;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质的化学性质;
(2)根据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分析;
(3)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及计算来分析。
【解答】 (1)花青素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步骤④汽化浓缩时,由于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可以防止花青素受热分解,故采用低压浓缩;
(3)A.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11)+(16×6)=287,故A正确;
B.花青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1):(16×6)=180:11:96,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正确;
C.花青素是由花青素分子构成的,花青素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故C错误;
D.花青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1):(16×6)=180:11:96,故D错误。
故选AB。
19.【答案】(1)①细胞壁
(2)②细胞膜
(3)④细胞核
(4)结构和功能;全能性
(5)数目;组织
(6)组织;器官;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 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有机的结合形成生物体的。图1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图2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图3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解答即可。
【解答】 (1)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①]细胞壁;
(2)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所以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②]细胞膜的作用;
(3)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所以小小的指纹包含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指纹信息,那么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④]细胞核中;
(4)大多数生物都是细胞构成的,而细胞的各个结构又能够承担不同的功能,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结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彼此协调的,因此只有保持细胞的全能性,才能表现出细胞的正常功能;
(5)从2、3中可以看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其数目增多;从而完成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6)同学们在用显微镜观察洋短鳞片昨内表皮细胞时会发现,洋葱表皮是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这样的细胞称为组织,洋葱鳞片叶又是由形态、结构及功能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器官,植物的根、蒸、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整个植物体,由此可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0.【答案】(1)熔化;化学变化
(2)右
(3)B
(4)106.4g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天平的使用及读数;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天平使用前的调节:放: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移: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3)当天平的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时,右盘中再放砝码会下沉,取出砝码会上翘时,需要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增加砝码;
(4)天平恢复平衡后,金属的质量由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之和读出并且记录。
【解答】 (1)固态的镓金属放入温水中变成液态了,这一物态变化为熔化;镓金属放入沸水中,会剧烈反应,产生新物质氢气,所以这一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①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3)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故AC错误;
取出最小的砝码,此时天平的横梁右端上翘,左端沉,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相当于往右盘增加更小的砝码,能使天平的横梁平衡,故B正确;
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增加砝码。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指针会更偏右,故D错误;
故选B。
(4)由图乙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金属的质量为:m=100g+5g+1.4g=106.4g。
21.【答案】变小;不变;20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改变时,物体的密度不变;体积一定时,根据密度的差和质量差,可以计算体积的大小。
【解答】1.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塑料的含量变少,质量变小。
2.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的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
3.从塑料上喙到金属钛上喙,质量增加68g,
已知 ρ塑料=1.1×103kg/m3,ρ钛=4.5×103kg/m3 ,
立立上喙的体积
立立上喙的体积为V=20cm3
22.【答案】(1)电子
(2)B
(3)BC
(4)A;B;D;E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中间为带正电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周围是绕原子核高速转动的电子;
(2)原子核带正电荷,而α粒子也带正电,二者靠近时会产生排斥力,导致α粒子改变运动轨迹,根据改变轨迹的α粒子的数量可以确定原子核作用力的范围,从而确定内部结构;
(3)根据(2)中的分析解答;
(4) 根据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进行分析。
【解答】(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电子;
(2) 实验中观察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 说明原子核排斥力的作用范围很小,即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也就是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根据乙图可知,发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的数量很少,可以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是质量很大,故选BC。
(4)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是很完美,还有缺点;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故选ABDE。
23.【答案】(1)B;因为该组子叶最早被除去,种子缺少营养,不能正常萌发
(2)到萌发的第13天,子叶的营养物质已经耗尽,其是否摘除已经不影响幼苗的生长
(3)避免实验偶然性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双子叶植物中,子叶为种子萌发过程提供营养物质,子叶中营养物质不足,种子不能正常萌发。
(2)干重相近,说明子叶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很小。
(3)为了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每组实验中实验对象不能过少。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B组两周后的平均干重最轻,因为在前期种子中的子叶已被去除,种子不能正常萌发。
(2)E组和A组质量相近,可能是因为到13天左右,子叶中的营养物质已耗尽,所以不论是否摘去,对植物的生长不再有影响。
(3)每组实验中种子的数量过少,可能会因为种子自身的原因导致得出不正确的结论,所以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每组实验中种子的数量要达到一定值。
24.【答案】(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
(2)仙花谷蜂蜜的密度
对比密度
仙花谷蜂蜜是优质土蜂蜜
(3)[3]游码虽未归零,但天平是在此基础上调平的,放物体后游码没有移动,所以两侧蜂蜜质量相同,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算出量筒中蜂蜜的质量,读出量筒中蜂蜜的体积,由密度公式即可计算蜂蜜的密度;
(3)小明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此时游码起到了平衡螺母的作用;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若游码的位置不变,则m1=m2;若游码的位置改变了,根据游码的移动方向进一步判断m1和m2的大小关系。
【解答】 (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为仙花谷蜂蜜的物理性质;
(3)小明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此时游码起到了平衡螺母的作用;由图知,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游码仍然在1克处,所以花谷蜂蜜的质量m1=槐花蜜的质量m2。
25.【答案】(1)C组的水先变干
(2)B
(3)30
(4)因为d组是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随着水分的蒸发,容器内的湿度会变大,蒸发速度变慢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此外液体蒸发快慢还与周围的湿度、液体的种类有关系;当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只改变研究的因素,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
【解答】 (1)要验证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应进行A、C组实验,由实验现象可知,他获得的证据是C组水“干”得快;
(2)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是因为B的表面积大,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尽量将湿衣服摊开就是利用了这一结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要探究与周围湿度的关系,要控制其他的量不变,因此,实验一中,c组的温度设定应为30℃;
(4)实验二中,在0~60分钟内d组中水的蒸发速度会越来越慢,这是因为随着水的蒸发,d周围的湿度越来越大,使用蒸发变慢的缘故。
26.【答案】(1)子宫
(2)氧气
(3)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1)子宫是胚胎发育的主要产生。
(2)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交换。
(3)母体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输给胎儿,胎儿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输给母体。
【解答】(1)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可知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子宫。
(2)胚胎在体内时,呼吸系统不工作,所以需要母体提供氧气,可知外部设备还需为羊羔提供的是氧气。
(3)由图可知,A中血液从胎儿体外向外运输,将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排出。
27.【答案】(1)已知球的质量是1780g,体积为200cm3,则这个球的密度是
(2)铜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这个球的密度;
(2)将计算出球的密度与密度表的数据对比,从而确定制作该金属球的材料种类。
28.【答案】(1)排出水的质量为:m排=(0.58kg+1kg)-1.38kg=0.2kg;
石块完全浸没,则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则;
(2)石头的密度:
(3)偏大;由于石块吸水,导致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由题意可知,石头的体积等于它排开水的体积,所以根据盛满水的容器溢出的水求出石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块的密度;若石头吸水,则石块排开水的体积减小,由此判断所测石头的密度值的情况。
【解答】 (3)由于石块吸水,导致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根据可知,石头的密度偏大。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