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培优卷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25 广西)某乘客乘坐的动车进站时,动车速度从36km/h减小为0,此过程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期间该乘客的脉搏跳动了70次。已知他的脉搏跳动每分钟约为60次,则此过程动车行驶距离约为( )
A.216m B.350m C.600m D.700m
2.(2025 湖南)如图,物块以某一初速度滑上足够长的固定光滑斜面,物块的水平位移、竖直位移、水平速度、竖直速度分别用x、y、vx、vy表示。物块向上运动过程中,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3.(2025 安徽)在竖直平面内,质点M绕定点O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质点N沿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M、N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同一高度。t=0时,M、N与O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此后在M运动一周的过程中,N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
A. B.
C. D.
4.(2025 江苏)新能源汽车在辅助驾驶系统测试时,感应到前方有障碍物立刻制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s内速度由12m/s减至0。该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 )
A.2m/s2 B.4m/s2 C.6m/s2 D.8m/s2
5.(2025 安徽)汽车由静止开始沿直线从甲站开往乙站,先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大小为x;接着在t时间内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加速度大小也为a的匀减速运动,到达乙站时速度恰好为0。已知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为8x,则( )
A. B. C. D.
6.(2025 海南)如图所示是某汽车通过ETC过程的v﹣t图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0~t1内,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t1~t2内,汽车静止
C.0~t1和t2~t3内,汽车加速度方向相同
D.0~t1和t2~t3内,汽车速度方向相反
7.(2025 浙江)有一离地面高度20m、质量为2×10﹣13kg稳定竖直降落的沙尘颗粒,在其降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与速率v成正比,比例系数1×10﹣9kg/s,则它降落到地面的时间约为( )
A.0.5h B.3h C.28h D.166h
二.实验题(共1小题)
8.(2025 湖北)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g。细绳跨过固定在铁架台上不可转动的小圆柱体,两端各悬挂一个重锤。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
②将遮光片固定在重锤1上,用天平测量重锤1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锤2的质量M(M>m)。
③将光电门安装在铁架台上,将重锤1压在桌面上,保持系统静止,重锤2离地面足够高。用刻度尺测量出遮光片中心到光电门的竖直距离H。
④启动光电门,释放重锤1,用数字毫秒计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所用时间t。
⑤根据上述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g。
⑥多次改变光电门高度,重复步骤③④⑤,求出g的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d时,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b)所示,可知d= cm。
(2)重锤1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为v= (用d、t表示)。若不计摩擦,g与m、M、d、t、H的关系式为g= 。
(3)实验发现,当M和m之比接近于1时,g的测量值明显小于真实值。主要原因是圆柱体表面不光滑,导致跨过圆柱体的绳两端拉力不相等。理论分析表明,圆柱体与绳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很小时,跨过圆柱体的绳两端拉力差ΔT=4γg,其中γ是只与圆柱体表面动摩擦因数有关的常数。
保持M+m=2m0不变,其中M=(1+β)m0,m=(1﹣β)m0。β足够小时,重锤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可近似表示为 a=(β﹣γ)g。调整两重锤的质量,测得不同β时重锤的加速度大小a,结果如表。根据表格数据,采用逐差法得到重力加速度大小g=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β 0.04 0.06 0.08 0.10
a/(m/s2) 0.084 0.281 0.477 0.673
三.解答题(共1小题)
9.(2025 福建)某运动员训练为直线运动,其v﹣t图如图所示,各阶段图像均为直线。
(1)0﹣2s内的平均速度;(2)44.2﹣46.2s内的加速度;(3)44.2﹣46.2s内的位移。
新课预习.培优卷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25 广西)某乘客乘坐的动车进站时,动车速度从36km/h减小为0,此过程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期间该乘客的脉搏跳动了70次。已知他的脉搏跳动每分钟约为60次,则此过程动车行驶距离约为( )
A.216m B.350m C.600m D.700m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应用(平均速度的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直线运动规律专题;推理论证能力.
【答案】B
【分析】先将初速度单位换算为m/s,根据脉搏跳动频率算出运动时间,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结合位移公式求解。
【解答】解:火车运动的时间为
v0=36km/h=10m/s
火车共行驶的距离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应用,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运动时间,可通过平均速度求位移。
2.(2025 湖南)如图,物块以某一初速度滑上足够长的固定光滑斜面,物块的水平位移、竖直位移、水平速度、竖直速度分别用x、y、vx、vy表示。物块向上运动过程中,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复杂的运动学图像问题.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复杂运动过程的分析专题;推理论证能力.
【答案】C
【分析】物块在水平方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小球的水平速度,以及竖直速度。
【解答】解:物块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大小a,斜面倾角为θ
AB.可知物块在水平方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x=v0cosθ,加速度大小为ax=acosθ,则有
解得
根据公式可知,vx﹣x图像为类似抛物线的一部分,故AB错误;
CD.可知物块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0y=v0sinθ,加速度大小为ay=asinθ,则有
解得
根据公式可知,vy﹣y图像为类似抛物线的一部分,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复杂运动学图像的问题,需要学生细心分析小球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3.(2025 安徽)在竖直平面内,质点M绕定点O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质点N沿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M、N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同一高度。t=0时,M、N与O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此后在M运动一周的过程中,N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
A. B.
C. D.
【考点】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v﹣t图像是否正确.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运动学中的图象专题;推理论证能力.
【答案】D
【分析】根据速度的分解与合成知识,结合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题意,M、N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同一高度,则N的速度vN与M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My大小相等,设M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为ω,半径为r,其竖直方向分速度vMy=ωrcosωt,即vN=ωrcosωt,即N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按余弦规律发生变化,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考查运动分解与合成知识,图像问题,会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分析解答。
4.(2025 江苏)新能源汽车在辅助驾驶系统测试时,感应到前方有障碍物立刻制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s内速度由12m/s减至0。该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 )
A.2m/s2 B.4m/s2 C.6m/s2 D.8m/s2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追及、相遇问题;推理论证能力.
【答案】C
【分析】根据运动学公式v=v0+at可知加速度大小。
【解答】解:根据运动学公式v=v0+at
解得a=﹣6m/s2
加速度大小为6m/s2。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追及相遇的问题,需要学生细心分析运动过程。
5.(2025 安徽)汽车由静止开始沿直线从甲站开往乙站,先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大小为x;接着在t时间内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加速度大小也为a的匀减速运动,到达乙站时速度恰好为0。已知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为8x,则( )
A. B. C. D.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直线运动规律专题;推理论证能力.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汽车运动的三个阶段,设置加速结束时的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分别表示出加速、减速阶段的位移,再结合匀速阶段的位移,根据总位移为8x建立等式求解x与t、a的关系。
【解答】解:设汽车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间为t′,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在匀加速直线运动阶段,由位移公式,根据逆向思维方法,位移关系满足8x﹣x﹣x=vt,即6x=vt,联立解得,再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解得,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涉及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及速度—时间关系的综合运用,重点是对不同运动阶段的运动学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6.(2025 海南)如图所示是某汽车通过ETC过程的v﹣t图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0~t1内,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t1~t2内,汽车静止
C.0~t1和t2~t3内,汽车加速度方向相同
D.0~t1和t2~t3内,汽车速度方向相反
【考点】利用v﹣t图像的斜率求解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根据v﹣t图像的物理意义分析单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专题】信息给予题;定性思想;推理法;直线运动规律专题;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根据v﹣t图像斜率的含义分析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根据速度的正、负分析速度的方向。
【解答】解:A.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轨道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0 t1时间内图像的斜率不变,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为负方向,因此0 t1时间内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v﹣t图像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速度随时间不发生变化;因此t1 t2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v﹣t图像中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0 t1内汽车的加速度为负,t2~t3内汽车的加速度为正,因此0 t1和t2~t3内,汽车加速度方向相反,故C错误;
D.v﹣t图像中速度的正负表示汽车运动的方向,即速度的方向,0 t1和t2~t3内,汽车速度均为正,表示汽车速度方向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v﹣t图像斜率的理解和运用,知道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以及速度方向的判断方法。
7.(2025 浙江)有一离地面高度20m、质量为2×10﹣13kg稳定竖直降落的沙尘颗粒,在其降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与速率v成正比,比例系数1×10﹣9kg/s,则它降落到地面的时间约为( )
A.0.5h B.3h C.28h D.166h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专题】计算题;定量思想;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解题关键掌握沙尘颗粒降落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kv=ma,解得,当a=0时做匀速 沙运动,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
【解答】解:沙尘颗粒速度较小时,阻力较小,可知mg﹣kv=ma,沙尘颗粒速率增大,阻力增大,加速度减小,当a=0时,沙尘颗粒速度达到最大且稳定,此时速度满足mg=kvmax,解得vmax=2×10﹣3m/s,沙尘下落时间为t,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综合运用,解题关键掌握沙尘颗粒降落过程中,沙尘颗粒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实验题(共1小题)
8.(2025 湖北)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g。细绳跨过固定在铁架台上不可转动的小圆柱体,两端各悬挂一个重锤。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
②将遮光片固定在重锤1上,用天平测量重锤1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锤2的质量M(M>m)。
③将光电门安装在铁架台上,将重锤1压在桌面上,保持系统静止,重锤2离地面足够高。用刻度尺测量出遮光片中心到光电门的竖直距离H。
④启动光电门,释放重锤1,用数字毫秒计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所用时间t。
⑤根据上述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g。
⑥多次改变光电门高度,重复步骤③④⑤,求出g的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d时,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b)所示,可知d= 0.515 cm。
(2)重锤1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为v= (用d、t表示)。若不计摩擦,g与m、M、d、t、H的关系式为g= 。
(3)实验发现,当M和m之比接近于1时,g的测量值明显小于真实值。主要原因是圆柱体表面不光滑,导致跨过圆柱体的绳两端拉力不相等。理论分析表明,圆柱体与绳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很小时,跨过圆柱体的绳两端拉力差ΔT=4γg,其中γ是只与圆柱体表面动摩擦因数有关的常数。
保持M+m=2m0不变,其中M=(1+β)m0,m=(1﹣β)m0。β足够小时,重锤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可近似表示为 a=(β﹣γ)g。调整两重锤的质量,测得不同β时重锤的加速度大小a,结果如表。根据表格数据,采用逐差法得到重力加速度大小g= 9.81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β 0.04 0.06 0.08 0.10
a/(m/s2) 0.084 0.281 0.477 0.673
【考点】重力加速度.
【专题】实验题;定量思想;实验分析法;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专题;重力专题;实验探究能力.
【答案】(1)0.515;(2);; (3)9.81。
【分析】(1)根据游标卡尺读数规则读取数据;
(2)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时间极短,平均速度大小近似等于瞬时速度大小,根据求解重锤1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列式求解g的关系式;
(3)根据表达式 a=(β﹣γ)g,利用逐差法计算重力加速度。
【解答】解:(1)游标卡尺的精度是0.05mm,主尺部分读数为5mm,游标尺的刻度3和主尺上刻度线对齐,则游标卡尺的读数 d=5mm+3×0.05mm=5.15mm=0.515cm。
(2)重锤1上遮光片的宽度为d,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利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可知。
两个重锤组成的系统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有m)v2,联立可得。
(3)由题意有ai=(βi﹣γ)g,即,由逐差法可得g9.81m/s2。
故答案为:(1)0.515;(2);; (3)9.8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逐差法的应用是本题难点。
三.解答题(共1小题)
9.(2025 福建)某运动员训练为直线运动,其v﹣t图如图所示,各阶段图像均为直线。
(1)0﹣2s内的平均速度;
(2)44.2﹣46.2s内的加速度;
(3)44.2﹣46.2s内的位移。
【考点】利用v﹣t图像的斜率求解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根据v﹣t图像的物理意义分析单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v﹣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求物体的位移.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运动学中的图象专题;推理论证能力.
【答案】(1)0﹣2s内的平均速度为2.4m/s,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2)44.2﹣46.2s内的加速度为0.1m/s2,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3)44.2﹣46.2s内的位移为4.2m,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分析】(1)根据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求出0﹣2s内运动员的位移,再根据求平均速度;
(2)根据加速度公式,结合图中数据求出加速度;
(3)根据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求出44.2﹣46.2s内运动员的位移。
【解答】解:(1)根据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得0﹣2s内运动员的位移为x
0﹣2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2)根据加速度公式
可得44.2﹣46.2s内的加速度为,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3)根据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得44.2﹣46.2s内运动员的位移为,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答:(1)0﹣2s内的平均速度为2.4m/s,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2)44.2﹣46.2s内的加速度为0.1m/s2,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3)44.2﹣46.2s内的位移为4.2m,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掌握速度一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