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导航
01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知识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题知识梳理——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知识当堂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重难点强训练——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巩固分层练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01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1.通过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达到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实现从生活概念进入化学概念的转变,初步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引发学生兴趣。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合作能力,通过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初步认识到在化学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
02知识思维导图——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3课题知识梳理——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定义: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实验步骤: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二】:
实验步骤:将盛有一小块石蜡的试管置于盛有沸水的烧杯中。
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三】:
实验步骤: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2ml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四】:
实验步骤:在盛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实验装置:
3.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一 液态的水 产生气泡,遇冷凝结成水珠 水 无
实验二 固态的石蜡 熔化成液态 液态的石蜡 无
实验三 蓝色硫酸铜溶液等 产生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实验四 颗粒状石灰石等 产生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外观特征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形状、状态和大小的改变
联系 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易错提醒】
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注意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海水晒盐也有沉淀、干冰升华也放出气体,却是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和能量变化,不一定有明显现象。
4.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由燃烧引起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
5.有这些现象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①颜色改变:氧气由无色气体变成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
②放出气体:加热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
③生成沉淀:海水晒盐,有盐粒从海水中析出
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举例: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
内容: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或指能与什么物质反应、能发生分解等。
化学性质: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
举例: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等。
内容:物质的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点燃一根小木条,将其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现象并记录发生的变化。
实验记录:
氧气 二氧化碳
颜色 无色 无色
状态 气体 气体
气味 无味 无味
能否支持燃烧 能 支持燃烧,使火焰燃烧更旺 不能 支持燃烧,火焰熄灭
性质、变化、用途的关系:
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叙述物质的性质一般用“能、会、易、是、具有”等表示能力或者属性的用语。
2.变化:是物质运动的过程,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词。
3.用途:是物质的作用。
4.性质和变化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体现 物质的性质。
5.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 物质的性质。
04知识当堂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1.某化工厂发生火灾,引起液氨泄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常温下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恶臭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有毒性,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氨气主要用作制冷剂及制取化肥。
(1)请你归纳出氨气的物理性质:常温下 。
(2)请归纳出氨气的化学性质: 。
(3)氨气用途中主要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4)如果发生液氨泄露事故,应该及时关闭阀门,疏散人群,还可以采取 的方法降低空气中氨气的含量。
【答案】(1)无色、有刺激性恶臭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2)有毒性,能与水反应
(3)氨气主要用作制冷剂
(4)向空气中喷水
【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氨气的物理性质:常温下,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恶臭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2)由题干信息可知,氨气的化学性质:有毒性,能与水反应;
(3)液氨汽化时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该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氨气用途中主要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氨气主要用作制冷剂;
(4)由题干信息可知,常温下氨气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因此如果发生液氨泄露事故,应该及时关闭阀门,疏散人群,还可以采取向空气中喷水的方法降低空气中氨气的含量。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许多重大的化学发现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某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进行了科学实验探究。
【任务一】认识实验室安全图标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并了解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对安全进行化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小明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接触到以下图标,请你帮助他认识相关图标的意义。
图标①的目的是 ;图标⑥表示做完实验后应 。
【任务二】探究蜡烛的燃烧
(2)小明点燃蜡烛后,观察到烛心周围的石蜡熔化,该变化为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小明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若 ,则说明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
(4)小红将点燃的蜡烛吹灭后,产生了一缕白烟,小红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白烟,发现蜡烛复燃,此现象说明白烟具有的化学性质为 。
【答案】(1) 保护眼睛 洗手
(2)物理变化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可燃性
【详解】(1)图标①护目镜可以保护眼睛,可以有效地防止眼睛受到碎片、颗粒物、液体飞溅、辐射、火花等有害物质的侵害;
图标⑥表示做完实验后应将水洗干净,因为有些东西混在一起会产生化学反应,还有会让一些微生物进入你的体内,危害人类的健康,有可能还会传染给别人,所以需要通过洗手来消灭细菌;
(2)石蜡熔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明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
(4)白烟能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3.汞俗称水银。是一种密度大、银白色、室温下为液态的金属。汞的凝固点是-38.83℃,沸点是356.73℃。汞不与大多数的酸反应,但汞可以与粉末状的硫反应,这一点被应用于处理汞泄露以后吸收汞蒸气的工具。汞可用于温度计、气压计、压力计、血压计、浮阀、水银开关等,由于汞有剧毒,故汞温度计和血压计在医疗上正被逐步淘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不属于汞的物理性质的是
A.汞的凝固点是-38.83℃ B.汞可以与粉末状的硫反应
C.汞的沸点是356.73℃ D.汞的密度大,常温下为液态
(2)装有汞的试剂瓶上应贴的标签是
A. B. C. D.
【答案】(1)B
(2)D
【详解】(1)A、汞的凝固点是-38.83℃,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汞可以与粉末状的硫反应,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C、汞的沸点是356.73℃,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汞的密度大,常温下为液态,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水银属于重金属,有毒,属于有毒液体,故试剂瓶上应贴有毒品标志;
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物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自燃物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阅读有关酒精的短文回答问题: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能溶解碘等物质。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 ;发生的化学变化有 ;用途有 。
【答案】 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溶于水、溶解碘 易燃烧 酒精在灯芯上汽化 点燃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析】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因为酒精易燃烧,故就行常用作燃料。
5.取一根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做了如下实验:
①观察蜡烛是白色固体②用小刀很容易地切下一小片,放入水中,浮于水面上 ③点燃,烛芯处燃烧发光发热 ④蜡烛融化,烛泪流下⑤熄灭蜡烛时观察到有白烟产生。
(1)上述各项,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填一条),理由: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填一条),理由: 。
(2)由此可知蜡烛的物理性质: (填一条,下同),化学性质: 。
(3)点燃白烟,白烟会复燃,结合以上实验现象推测白烟可能是 。
(4)用传感器测量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时,O2、CO2含量(体积分数)的变化如表所示。
O2含量 CO2含量
蜡烛点燃前 20.7% 0.058%
蜡烛熄灭后 15.9% 3.6%
结合实验结果计算分析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
【答案】(1) ④(合理即可) ④蜡烛熔化是固体变成液体,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 ③ 有新物质生成
(2) 石蜡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等)(合理即可) 可燃性
(3)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4)蜡烛燃烧前后,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5%,说明有新的二氧化碳生成
【详解】(1)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④蜡烛融化,烛泪流下,理由:蜡烛熔化是固体变成液体,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③点燃,烛芯处燃烧发光发热,理由:有新物质生成(如二氧化碳和水等);
(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根据“用小刀很容易地切下一小片,放入水中,浮于水面上”说明蜡烛的物理性质:石蜡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等);蜡烛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3)点燃白烟,白烟会复燃,结合以上实验现象推测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4)结合实验结果计算可知,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蜡烛燃烧前后,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量=3.6%-0.058%=3.542%,说明有新的二氧化碳生成。
05重难点强训练——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问题一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题技巧】:
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指相对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也可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伴随现象发生,但是出现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主要是形状的改变和状态的改变。
状态变化的微观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例: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海水晒盐 B.酒精挥发 C.甲烷燃烧 D.冰雪消融
【答案】C
【解析】A.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冰雪消融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变式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固体物质
C.镁条逐渐变短 D.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B
【详解】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耀眼的白光、镁条逐渐变短、放出大量的热,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固体物质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B。
变式2: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在下列劳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扫地 B.生火 C.摘菜 D.提水
【答案】B
【解析】A、扫地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生火有燃烧发生,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摘菜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提水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变式3: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诗句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答案】B
【详解】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述的是梅花的香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植物秸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的是自然景物状态变化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是风雨交加打落鲜花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问题二 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解题技巧】: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性质;而“镁条燃烧”则是变化。
例: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的燃料是使用废碳再生的甲醇(化学式为CH3OH),秉持绿色低碳的理念。下列属于甲醇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透明液体 B.有特殊气味 C.能与水互溶 D.易燃
【答案】D
【详解】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A、无色透明液体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有特殊气味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能与水互溶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易燃在燃烧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1: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到高浓度,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气瓶、氧气袋和制氧机。氧气瓶和氧气袋中的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该方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从空气中分离出。深冷法制氧利用了物质的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差异。
【答案】物理性质
【详解】深冷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从空气中分离出O2,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变式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体现物理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B.食品充氮防腐
C.乙醇用作燃料
D.氮气用于制造氮肥和硝酸
【答案】A
【详解】A、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说法正确;
B、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
C、乙醇用作燃料,利用其具有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
D、氮气用于制造氮肥和硝酸,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
故选A。
变式3: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以下图片展示的是四个不同的侧面,其中与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一项是( )
A. 放烟花 B. 贴对联
C. 剪窗花 D. 包饺子
【答案】A
【解析】A、烟花中的火药燃烧时会放发光,故放烟花是利用了火药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贴对联,不涉及化学变化,故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C、剪窗花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D、包饺子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问题三 根据描述判断变化、性质和用途
【解题技巧】:
1.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对应关系,不能混淆。
例:木炭是一种常见物质,根据下面的描述填空。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将木炭粉碎;④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答案】 ① ③ ② ④
【详解】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该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则属于物理性质;
③将木炭粉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②木炭能燃烧,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燃烧)才能体现,则属于化学性质;
④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变式1:指出下列描述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填序号。
①酒精挥发 ②氢气是无色气体 ③火药爆炸 ④铁丝生锈 ⑤酒精燃烧 ⑥植物光合作用 ⑦木柴可以燃烧 ⑧食物消化 ⑨汽车轮胎爆炸 ⑩氢气不易溶于水
(1)物理变化 。
(2)化学变化 。
(3)物理性质 。
(4)化学性质 。
【答案】(1)①⑨;(2)③④⑤⑥⑧;(3)②⑩;(4)⑦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味道、溶解性等;性质和变化,性质是特性,变化是过程,描述性质一般用“能、易、难、会、可以”等。
【详解】(1)①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⑨汽车轮胎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①⑨。
(2)③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④铁丝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⑤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⑥植物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和氧气,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⑧食物消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③④⑤⑥⑧。
(3)②氢气是无色气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⑩氢气不易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填:②⑩。
(4)⑦木柴可以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填:⑦。
变式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贝壳生产生石灰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钢制作电线电缆
D.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险丝
【答案】A
【详解】A、用贝壳生产生石灰,是利用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利用了化学性质,故A正确;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B错;
C、用钢制作电线电缆,是利用钢的延展性,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利用了物理性质,故C错;
D、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险丝,是利用合金的熔点低,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利用了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A。
变式3: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成功发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对应性质解释不合理的是
A.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 B.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
C.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耐高温 D.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弹性好
【答案】B
【详解】A、由于偏二甲肼具有可燃性,所以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A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B、由于铝合金密度小、强度和硬度大、抗腐蚀性好,所以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B解释不合理,符合题意;
C、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小、强度高、耐热、化学稳定性好,所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C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D、由于特种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的性质,所以用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D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06巩固分层练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巩固基础】:
1.古代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
(1)“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中发生的变化是 (“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是 写物质名称。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答案】(1)化学变化
(2)碱式碳酸铜
(3)BC
【详解】(1)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是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 “铜绿”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水与铜反应生成的碱式碳酸铜 ;
(3)A、“泪”是指石蜡熔化形成的,不是水,说法错误;
B、“泪”是指液态石蜡,说明石蜡受热易熔化,说法正确;
C、“泪”熔化发生物理变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说法正确;
故选BC。
2.实验室区分下列各组物质,选择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A.硫和红磷:观察颜色 B.氮气和氧气:加入澄清石灰水
C.过氧化氢溶液和水:加入二氧化锰 D.酒精和白醋:闻气味
【答案】B
【分析】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将物质区分开。
【解析】A、硫是黄色固体,红磷是红色固体,可以通过观察颜色鉴别,故选项正确;
B、氮气和氧气都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不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水分别加入二氧化锰,有大量气泡产生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水,所以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D、酒精有特殊香味,而醋有酸味,可以通过闻气味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B。
3.成语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成语描写场景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瑞雪纷飞 B.风起云涌 C.水落石出 D.烽火连天
【答案】D
【详解】A、瑞雪纷飞:描写下雪场景,雪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冰晶的过程,属于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风起云涌:描写风和云的运动,风是空气流动,云是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这些过程均无新物质生成,故错误;
C、水落石出:描写水位下降、石头显露的场景,涉及水的流动和位置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烽火连天:描写烽火燃烧的场景,燃烧是燃料(如木材)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烬),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4.神舟二十号运载火箭发射时,燃料推进剂发生剧烈反应,喷射出高温气体推动火箭升空。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液态燃料在高压下汽化为气体 B.点火后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火箭外壳因高温发生轻微形变 D.航天器太阳能电池板展开
【答案】B
【详解】A.液态燃料在高压下汽化为气体,这是液态燃料从液体状态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点火后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新物质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高温导致外壳形状改变(如膨胀或弯曲),但外壳的材质没有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航天器太阳能电池板展开,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世界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下列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酸奶发酵 B.葡萄酿酒
C.干冰升华 D.呼吸作用
【答案】C
【解析】A、酸奶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干冰升华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下列几组变化中,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蜡烛熔化是 ;将蜡烛点燃是 。
(2)葡萄酿酒是 ;葡萄榨成汁是 。
(3)铁水铸成锅是 ;铁锅生锈是 。
【答案】(1)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2)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3)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详解】(1)蜡烛熔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点燃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葡萄酿酒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葡萄榨成汁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铁水铸成锅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铁锅生锈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7.认真观察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如图Ⅰ,观察镁带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则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下同),理由是 。
(2)如图Ⅱ中发生的变化是 ,发生化学变化时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图Ⅲ中发生的变化是 ,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答案】(1) 化学变化 生成白色固体
(2) 化学变化 一定
(3) 物理变化 不一定
(4)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1)镁带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变化;生成白色固体。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其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故填:化学变化;一定。
(3)灯泡发光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这表明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故填:物理变化;不一定。
(4)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8.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是 。,“烧炭”是 。
(2)有机化合物一般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 。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生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这都属于 。
(4)锌粒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锌粒的这一性质属于 。
(5)在寒冷的冬天向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这一现象是 。
【答案】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详解】(1)“伐薪”只是砍树,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烧炭产生二氧化碳等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燃烧和受热分解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生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这些性质都不能产生新的物质,故这都属于物理性质;
(4)锌粒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锌粒的这一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5)在寒冷的冬天向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这一现象是液化现象,属于物理变化。
【能力提升】:
1.陕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众多,其中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磅礴的气势闻名世界。下列兵马俑制作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陶土粉碎 B.陶泥塑形 C.陶俑烧制 D.陶体打磨
【答案】C
【详解】A. 陶土粉碎,仅将大块陶土破碎成小颗粒,属于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 陶泥塑形,通过外力改变陶泥形状,材料仍为陶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 陶俑烧制,高温下黏土矿物发生脱水、氧化等反应,生成陶瓷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 陶体打磨,通过摩擦使表面光滑,仅改变外观,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2.《天工开物》展现了中国17世纪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下列插图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风扇车分离谷物和杂质 B.造纸
C.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 D.炼铁
【答案】A
【详解】A、用风扇车分离谷物和杂质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造纸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过程,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炼铁过程有金属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3.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0oC时水结成冰 ;
(2)汽油可以燃烧 ;
(3)西瓜被切成了108片 ;
(4)酒精易挥发 ;
(5)煤气燃烧 ;
(6)鸡蛋发臭 ;
(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 ;
(8)铁的密度是7.86g·cm-3 。
【答案】(1)A ; (2)D ;(3)A ;(4)C ;(5)B ;(6)B ;(7)D ;(8)C
【详解】(1)0oC时水结成冰为变化描述,水结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2)汽油可以燃烧,描述的是汽油具有能燃烧的能力,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3)西瓜被切成了108片是变化描述,该变化只是西瓜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4)酒精易挥发是性质描述,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属于物理性质,故选C;
(5)煤气燃烧为变化描述,该过程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6)鸡蛋发臭是因为鸡蛋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有臭味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7) 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性质描述,该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8) 铁的密度是7.86g·cm-3为性质描述,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故选C。
4.古代造纸术的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四个环节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切麻”,将树皮、麻头切碎、清洗
B.“浸灰水蒸煮”,加入碱性物质蒸煮
C.“春捣、打浆”,将蒸煮后的物质研磨打成纸浆
D.“抄纸”,最后用模板定型
【答案】B
【详解】A、“切麻”过程中只是形状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浸灰水蒸煮”,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舂捣、打浆”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抄纸”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B.用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
C.用活性炭吸附色素 D.液氮用于医疗手术
【答案】B
【详解】A、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升华,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周围水蒸气冷凝成雾,这一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主要利用了干冰的升华这一物理性质,因此,与化学性质无关,此选项错误;
B、氯气溶于水后,会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破坏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结构,从而起到消毒作用,这一过程涉及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主要利用了氯气的氧化性这一化学性质,因此,与化学性质有关,此选项正确;
C、活性炭具有多孔结构,能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将色素分子吸附在表面,这一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主要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这一物理性质,因此,与化学性质无关,此选项错误;
D、液氮在医疗中用于冷冻手术,通过极低温度使组织细胞冻结坏死,这一过程是状态变化和温度效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主要利用了液氮的低沸点这一物理性质,因此,与化学性质无关,此选项错误。
故选B。
6.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氨气(NH3)常用来制化肥和硝酸,科学家们发现它还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料。氨气燃烧时和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两种对环境友好的产物。氨气价格低、制造技术成熟,便于普及使用。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是将氮气和氢气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的。氨气很容易液化,将氨气常温下加压到1MPa,就可将其液化。
氨气虽然有毒,但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发生泄漏,达到人们察觉到时浓度的1000倍才会致命,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并避免人中毒。氨气比空气轻,泄漏后扩散快,不会聚。
(1)通常状况下,氨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答一条,合理即可)。
(2)将氨气液化的途径是 。
(3)写出氨气的一条用途 。
(4)氨气虽然有毒,但氨气泄漏不会轻易造成人中毒的原因 。
①氨气比空气轻、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常温下为气体(答一条,合理即可)
②常温加压
③制化肥(或制硝酸或作燃料)
④因为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达到人们察觉到时浓度的1000倍才会致命
【答案】(1)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任选其一即可)
(2)常温加压
(3)制化肥、制硝酸、作燃料
(4)①④
【详解】(1)物理性质是无需化学变化即可表现的性质。文中提到氨气的物理性质有: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任选其一即可);
(2)文中明确说明液化方法为常温下加压到1MPa,故填:常温加压;
(3)用途在首段直接列举:制化肥、制硝酸、作燃料(任选其一);
(4)结合材料信息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发生泄漏,达到人们察觉到时浓度的1000倍才会致命,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并避免人中毒。氨气比空气轻,泄漏后扩散快,不会聚。故选①④。
7.巴黎奥运会紫色跑道施展“魔力”。在这条紫色跑道上,运动健儿刷新PB和创造赛季最佳的频次很高。下列有关跑道的材料选择和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环保性 B.耐磨损性 C.化学稳定性 D.降低对足部的冲击力
【答案】C
【详解】A、环保性主要涉及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如是否可降解或是否有毒。这依赖于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反应性(如是否释放有害化学物质),但环保性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物理(如回收利用)和化学方面,不纯粹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耐磨损性是指材料抵抗摩擦、刮擦等物理磨损的能力,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化学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降低对足部的冲击力,这涉及材料的缓冲和减震性能,如弹性或柔软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纯净的臭氧()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
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臭氧也可用于医用消毒。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为 。(填一条即可)
(2)臭氧的沸点 (填“大于”或“小于”)氧气的沸点。
(3)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
D.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答案】(1)常温下是天蓝色(有难闻的鱼腥气味)
(2)大于
(3)ABD
【详解】(1)颜色、气味等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臭氧的物理性质为:常温下是天蓝色,有难闻的鱼腥气味等;
(2)由图可知,分离臭氧和氧气的混合物,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先变为气态,说明臭氧的沸点大于氧气的沸点;
(3)A、由题干信息可知,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由氧气制得臭氧主要属于化学变化,其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如可用作漂白剂,但是臭氧有很强的氧化性,对人类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D、臭氧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符合题意。
故选ABD。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导航
01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知识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题知识梳理——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知识当堂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重难点强训练——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巩固分层练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01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1.通过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达到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实现从生活概念进入化学概念的转变,初步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引发学生兴趣。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合作能力,通过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初步认识到在化学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
02知识思维导图——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3课题知识梳理——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定义:
化学变化: 叫作化学变化,又叫 。
物理变化: 叫作物理变化。
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实验步骤: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二】:
实验步骤:将盛有一小块石蜡的试管置于盛有沸水的烧杯中。
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三】:
实验步骤: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2ml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四】:
实验步骤:在盛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实验装置:
3.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一 液态的水 水
实验二 固态的石蜡 液态的石蜡
实验三 蓝色硫酸铜溶液等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实验四 颗粒状石灰石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的变化 的变化
外观特征 颜色改变、 、生成沉淀等。 、 和大小的改变
联系 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 。
【易错提醒】
生成 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注意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也可能是 变化;有 等现象的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海水晒盐也有沉淀、干冰升华也放出气体,却是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和能量变化,不一定有明显现象。
4.燃烧一定是 变化,爆炸不一定是 变化。由燃烧引起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
5.有这些现象不一定发生 变化:
①颜色改变:氧气由无色气体变成蓝色液体是 变化。
②放出气体:加热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
③生成沉淀:海水晒盐,有盐粒从海水中析出
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举例: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
内容: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或指能与什么物质反应、能发生分解等。
化学性质:
定义: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
举例: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等。
内容:物质的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点燃一根小木条,将其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现象并记录发生的变化。
实验记录:
氧气 二氧化碳
颜色
状态
气味
能否支持燃烧 支持燃烧,使火焰燃烧更旺 支持燃烧,火焰熄灭
性质、变化、用途的关系:
1.性质:是物质 ,叙述物质的性质一般用“能、会、易、是、具有”等表示能力或者属性的用语。
2.变化:是物质 ,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词。
3.用途:是物质的作用。
4.性质和变化的关系: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5.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 物质的性质。
04知识当堂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1.某化工厂发生火灾,引起液氨泄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常温下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恶臭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有毒性,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氨气主要用作制冷剂及制取化肥。
(1)请你归纳出氨气的物理性质:常温下 。
(2)请归纳出氨气的化学性质: 。
(3)氨气用途中主要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4)如果发生液氨泄露事故,应该及时关闭阀门,疏散人群,还可以采取 的方法降低空气中氨气的含量。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许多重大的化学发现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某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进行了科学实验探究。
【任务一】认识实验室安全图标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并了解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对安全进行化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小明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接触到以下图标,请你帮助他认识相关图标的意义。
图标①的目的是 ;图标⑥表示做完实验后应 。
【任务二】探究蜡烛的燃烧
(2)小明点燃蜡烛后,观察到烛心周围的石蜡熔化,该变化为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小明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若 ,则说明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
(4)小红将点燃的蜡烛吹灭后,产生了一缕白烟,小红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白烟,发现蜡烛复燃,此现象说明白烟具有的化学性质为 。
3.汞俗称水银。是一种密度大、银白色、室温下为液态的金属。汞的凝固点是-38.83℃,沸点是356.73℃。汞不与大多数的酸反应,但汞可以与粉末状的硫反应,这一点被应用于处理汞泄露以后吸收汞蒸气的工具。汞可用于温度计、气压计、压力计、血压计、浮阀、水银开关等,由于汞有剧毒,故汞温度计和血压计在医疗上正被逐步淘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不属于汞的物理性质的是
A.汞的凝固点是-38.83℃ B.汞可以与粉末状的硫反应
C.汞的沸点是356.73℃ D.汞的密度大,常温下为液态
(2)装有汞的试剂瓶上应贴的标签是
A.B.
C.D.
4.阅读有关酒精的短文回答问题: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能溶解碘等物质。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 ;发生的化学变化有 ;用途有 。
5.取一根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做了如下实验:
①观察蜡烛是白色固体②用小刀很容易地切下一小片,放入水中,浮于水面上 ③点燃,烛芯处燃烧发光发热 ④蜡烛融化,烛泪流下⑤熄灭蜡烛时观察到有白烟产生。
(1)上述各项,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填一条),理由: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填一条),理由: 。
(2)由此可知蜡烛的物理性质: (填一条,下同),化学性质: 。
(3)点燃白烟,白烟会复燃,结合以上实验现象推测白烟可能是 。
(4)用传感器测量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时,O2、CO2含量(体积分数)的变化如表所示。
O2含量 CO2含量
蜡烛点燃前 20.7% 0.058%
蜡烛熄灭后 15.9% 3.6%
结合实验结果计算分析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
05重难点强训练——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问题一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题技巧】:
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指相对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也可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伴随现象发生,但是出现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主要是形状的改变和状态的改变。
状态变化的微观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例: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海水晒盐 B.酒精挥发 C.甲烷燃烧 D.冰雪消融
【答案】C
【解析】A.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冰雪消融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变式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固体物质
C.镁条逐渐变短 D.放出大量的热
变式2: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在下列劳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扫地 B.生火 C.摘菜 D.提水
变式3: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诗句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问题二 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解题技巧】: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性质;而“镁条燃烧”则是变化。
例: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的燃料是使用废碳再生的甲醇(化学式为CH3OH),秉持绿色低碳的理念。下列属于甲醇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透明液体 B.有特殊气味 C.能与水互溶 D.易燃
【答案】D
【详解】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A、无色透明液体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有特殊气味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能与水互溶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易燃在燃烧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1: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到高浓度,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气瓶、氧气袋和制氧机。氧气瓶和氧气袋中的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该方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从空气中分离出。深冷法制氧利用了物质的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差异。
变式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体现物理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B.食品充氮防腐
C.乙醇用作燃料
D.氮气用于制造氮肥和硝酸
变式3: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以下图片展示的是四个不同的侧面,其中与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一项是( )
A. 放烟花 B. 贴对联
C. 剪窗花 D. 包饺子
问题三 根据描述判断变化、性质和用途
【解题技巧】:
1.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对应关系,不能混淆。
例:木炭是一种常见物质,根据下面的描述填空。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将木炭粉碎;④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答案】 ① ③ ② ④
【详解】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该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则属于物理性质;
③将木炭粉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②木炭能燃烧,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燃烧)才能体现,则属于化学性质;
④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变式1:指出下列描述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填序号。
①酒精挥发 ②氢气是无色气体 ③火药爆炸 ④铁丝生锈 ⑤酒精燃烧 ⑥植物光合作用 ⑦木柴可以燃烧 ⑧食物消化 ⑨汽车轮胎爆炸 ⑩氢气不易溶于水
(1)物理变化 。
(2)化学变化 。
(3)物理性质 。
(4)化学性质 。
变式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贝壳生产生石灰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钢制作电线电缆 D.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险丝
变式3: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成功发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对应性质解释不合理的是
A.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 B.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
C.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耐高温 D.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弹性好
06巩固分层练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巩固基础】:
1.古代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
(1)“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中发生的变化是 (“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是 写物质名称。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2.实验室区分下列各组物质,选择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A.硫和红磷:观察颜色 B.氮气和氧气:加入澄清石灰水
C.过氧化氢溶液和水:加入二氧化锰 D.酒精和白醋:闻气味
3.成语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成语描写场景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瑞雪纷飞 B.风起云涌 C.水落石出 D.烽火连天
4.神舟二十号运载火箭发射时,燃料推进剂发生剧烈反应,喷射出高温气体推动火箭升空。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液态燃料在高压下汽化为气体 B.点火后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火箭外壳因高温发生轻微形变 D.航天器太阳能电池板展开
5.世界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下列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酸奶发酵 B.葡萄酿酒
C.干冰升华 D.呼吸作用
6.下列几组变化中,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蜡烛熔化是 ;将蜡烛点燃是 。
(2)葡萄酿酒是 ;葡萄榨成汁是 。
(3)铁水铸成锅是 ;铁锅生锈是 。
7.认真观察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如图Ⅰ,观察镁带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则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下同),理由是 。
(2)如图Ⅱ中发生的变化是 ,发生化学变化时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图Ⅲ中发生的变化是 ,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8.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是 。,“烧炭”是 。
(2)有机化合物一般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 。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生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这都属于 。
(4)锌粒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锌粒的这一性质属于 。
(5)在寒冷的冬天向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这一现象是 。
【能力提升】:
1.陕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众多,其中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磅礴的气势闻名世界。下列兵马俑制作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陶土粉碎 B.陶泥塑形 C.陶俑烧制 D.陶体打磨
2.《天工开物》展现了中国17世纪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下列插图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风扇车分离谷物和杂质
B.造纸
C.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
D.炼铁
3.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0oC时水结成冰 ;
(2)汽油可以燃烧 ;
(3)西瓜被切成了108片 ;
(4)酒精易挥发 ;
(5)煤气燃烧 ;
(6)鸡蛋发臭 ;
(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 ;
(8)铁的密度是7.86g·cm-3 。
4.古代造纸术的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四个环节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切麻”,将树皮、麻头切碎、清洗
B.“浸灰水蒸煮”,加入碱性物质蒸煮
C.“春捣、打浆”,将蒸煮后的物质研磨打成纸浆
D.“抄纸”,最后用模板定型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B.用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
C.用活性炭吸附色素 D.液氮用于医疗手术
6.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氨气(NH3)常用来制化肥和硝酸,科学家们发现它还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料。氨气燃烧时和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两种对环境友好的产物。氨气价格低、制造技术成熟,便于普及使用。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是将氮气和氢气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的。氨气很容易液化,将氨气常温下加压到1MPa,就可将其液化。
氨气虽然有毒,但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发生泄漏,达到人们察觉到时浓度的1000倍才会致命,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并避免人中毒。氨气比空气轻,泄漏后扩散快,不会聚。
(1)通常状况下,氨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答一条,合理即可)。
(2)将氨气液化的途径是 。
(3)写出氨气的一条用途 。
(4)氨气虽然有毒,但氨气泄漏不会轻易造成人中毒的原因 。
①氨气比空气轻、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常温下为气体(答一条,合理即可)
②常温加压
③制化肥(或制硝酸或作燃料)
④因为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达到人们察觉到时浓度的1000倍才会致命
7.巴黎奥运会紫色跑道施展“魔力”。在这条紫色跑道上,运动健儿刷新PB和创造赛季最佳的频次很高。下列有关跑道的材料选择和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环保性 B.耐磨损性 C.化学稳定性 D.降低对足部的冲击力
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纯净的臭氧()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
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臭氧也可用于医用消毒。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为 。(填一条即可)
(2)臭氧的沸点 (填“大于”或“小于”)氧气的沸点。
(3)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
D.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