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我的叔叔于勒
为助推阅读工程的开展,学校开展“‘悦’读文学经典,树立正确人生观”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 甲 (计较 比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 乙 (盼望 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zāo tà)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jié jū) ②(zāo tà)
(2)写出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
①节省 ②栈桥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4)文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2.梳理文中引发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发生变化的主要事件,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
①
②
③
3.下列句子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一)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4.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 后来又是怎样的反应 (用上面选文中的话作答)
5.“我”的母亲原先是怎样称呼于勒的 后来又是怎样称呼他的 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6.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7.有人认为“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是否赞同 请阐述理由。
(二)
①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②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牡蛎壳扔到海里。
③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
④母亲有点儿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⑤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⑥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
⑦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
⑧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8.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9.(教材课后习题三变式题)这篇小说是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并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从选段内容来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10.(新考法)如果小说人物有了微信朋友圈,他们在朋友圈会如何互动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若瑟夫在朋友圈发了下面的内容,请你以菲利普夫妇的口吻进行回复。
若瑟夫:哲尔赛岛之行,我竟然遇到了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夫妇:
(2024龙东中考)
暖心粥
车承金
①来到爱心粥铺时,天刚亮,太阳还没露头。一下车,一股寒风袭来,脸上刀割似的。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②掀起棉门帘,走进屋,热气扑面。只见右边是餐厅,五张长条桌,能坐下一二十人的样子。左边矮墙边放着两个粥桶。我掀开桶盖,粥香扑鼻。一桶是小米粥,金黄金黄的;另一桶是大米粥,雪白雪白的。桶边有两盆拌好的咸菜,一盆芹菜,一盆芥菜疙瘩。
③矮墙里面是厨房,两个大蒸锅冒着缕缕热气。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女人,一个低头揉面,一个低头切菜,看样子两人都很忙。
④“环卫清洁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我不在免费喝粥范围呢。”我看着墙上红纸上写的免费就餐范围,嘴里念叨着。切菜的女人转身打量我说:“第一次来吧 自己拿碗盛粥,随便喝,不在范围内也不向你要钱。”
⑤正说着,进来三个戴棉帽、穿棉袄的女人,帽子前檐上挂着白霜,棉衣外面套着橘黄色马甲。打头的女人摘下帽子,搓着手说:“这天,真冷啊!”看这身打扮,我猜她们是环卫工人。
⑥一问,果然是。我洗过手,盛了三碗粥,端到她们面前说:“喝碗粥暖暖身子。”高个子说声谢谢,接着问我:“以前没见过你,是新来的义工吧 ”我笑了笑,说:“算是吧,临时帮忙。”她笑着应道:“热乎乎的粥,喝一口热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姐妹把这粥叫暖心粥!”
⑦矮个子接过话茬:“我们每天凌晨四点多出来干活,抡着大扫帚,干活时没感到冷,扫完停下来就冷了,特别是后背冰凉冰凉的,又冷,又累,又饿。”停一会儿,她指着碗里的粥说:“你看,这时热乎乎的粥馇好了,还是免费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别暖心 ”
⑧此时,陆续有人进来喝粥吃饭,人多了起来。顾客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忙完手中活,两个中年女人从厨房出来,坐在木凳上歇息。趁着空闲,我与她俩聊了起来。
⑨原来这个粥铺是一个叫老李的人在2012年开办的,她们是这里的义工,其间来来走走的有三十多人。她们说起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有一次,老李起早外出谈业务,三九天特别冷,车出了点儿故障停在路边,见一名女环卫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几句,她说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还有,老李居住的小区,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手脚不大利落,做饭困难。小时候老李家困难,读书时没少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老李就开了这个免费粥铺。
⑩粥铺开办初期,只限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用餐,后来扩大到现在的用餐人员范围。每天来喝粥的有五六十人,主要还是环卫工人和附近的老人。
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高峰过了。其中一个女人说:“咱们把米粥和馒头热热,再拌个豆腐咸菜,老人们该来了。”说完,俩人又忙了起来……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窗外凛凛寒风,屋内融融暖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以文中“我”的视角,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⑨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中“暖意”的含义
4.“爱心粥”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温暖,你在学习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令你感到温暖的事,请把它写下来。
5.学完本文,九年级(4)班开展了“《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探究”活动,你也参与其中。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运用对联知识,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摇钱树
下联: ,咫尺天涯,
(2)下面有甲、乙两幅漫画,请从中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文主题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甲 乙
(3)补全表格。
人物 于勒
出处 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外貌特征 早年不详;后来“衣衫褴褛”;手上“满是皱纹”,“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人物关系 “我”的叔叔,菲利普的亲弟弟
续表
典型 事件 早年行为不端,家产挥霍殆尽。被家人送往美洲后发了点财,希望能够补偿哥哥一家。写来的信件成为菲利普家的至宝。后来破产,成为流浪汉,穷困潦倒,在船上卖牡蛎为生。
人物 点评
(4)如果在去往哲尔赛岛的船上,是于勒先认出了菲利普夫妇,当下于勒会想些什么 请以第一人称写写于勒的心理活动。
6.【写法练笔】《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生动形象的人物,作者的话语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般。请你仔细观察一个人的外貌,也采用特写镜头的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下。(100字左右)
【情境提示】①母亲的眼神 ②父亲的脸
③奶奶的手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8题。
常见题型:(1)文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找出一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3)文中多处写到××景物,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五个方面入手: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揭示主旨。
答题模式: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作用),揭示了……(主旨)。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①拮据 ②糟蹋
(2)①jié shěng ②zhàn qiáo
(3)甲:计较 乙:希望
(4)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的描写方法,重复父亲的典型话语,揭示了菲利普夫妇极度盼望于勒归来、渴望发财的心理。
2.①于勒挥霍了自己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 ②于勒写来第一封信说他赚了钱,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的损失 ③菲利普夫妇发现于勒成了穷光蛋,弃他而去
3.B 解析:分析小说中如何运用想象。②提出话题,排除A、C;①的“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承接②,作进一步解释,应是第二句,排除D。故选B。
4.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再说话”了。
5.原先称呼于勒为“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呼于勒为“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嫌贫爱富、自私冷酷的人。
6.说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进一步说明于勒确实很穷。
7.不赞同。这一段写出了大家的表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真相的复杂心理,表意丰富,耐人寻味,有利于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同时,在结构上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
8.环境描写。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上景色的明丽,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为下文他们遇到于勒后的情绪变化作铺垫。
9.从“我”的角度来观察,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小说中的“我”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其他人物,体察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
10.示例:若瑟夫,你简直是疯了!快点删除,不要让那个流氓看见!你想让他回来继续拖累我们吗
课后提升
1.“我”来到爱心粥铺,通过和爱心粥铺的三个环卫工人和两个中年义工的谈话,了解到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并见证了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
2.插叙。作用:交代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说明老李是个知恩图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照应上文环卫工人喝粥的内容。
3.“暖意”既指照进屋里的阳光让人感觉温暖,又指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让人感到很温暖。
4.示例:有一次我摔断了腿,只能坐轮椅。在校期间,有两个同学一直照顾我,无论我是去上厕所还是去吃饭,他们都推着我去,一直照顾我,直到我的腿痊愈。他们的行为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5.(1)示例:一朝相见 同胞却如陌路人
(2)示例一:我选择漫画甲。漫画甲中“¥”是金钱的符号,上有“贪欲”二字,影子代表陷阱。画面介绍的是有人因贪欲掉入陷阱,揭示了“贪欲是人生的陷阱”的观点。这与本文“讽刺金钱至上”的主题一致。
示例二:我选择漫画乙。漫画乙讽刺了那些发迹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亲人朋友的人。这与本文“讽刺嫌贫爱富,自私冷漠”的主题一致。
(3)年轻时行为荒唐;后来有所醒悟,挣钱后想弥补之前的过失,不失善良;破产之后,在贫困线上挣扎;能够自食其力,不愿拖累家人,不失良知。
(4)示例一:天哪,这不是哥哥一家吗 分别这么多年了,哥哥会想我吗 都怪我不好,生意失败了,不然现在该和他们一起旅行。
示例二:竟然会遇到哥哥一家,我败光了所有的财产,还占用了哥哥的那部分,我得找个地方躲起来,不然待会儿他们认出我来就要出大乱子。
6.示例:哦,起风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到父亲苍老的脸:高高的颧骨,深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忽然间,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多么不体贴的女儿。父亲,这些年,你明显地老了,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