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咸阳城东楼》作者许浑,字 ,丹阳(今属江苏)人, 代诗人。
2.《无题》作者李商隐,字 ,号 , 代诗人,与杜牧合称“ ”,与温庭筠合称“ ”。
3.《行香子》作者秦观,字 ,又字 ,号 ,北宋词人。
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字 ,号 ,南宋词人。“丑奴儿”是 。
二、古诗词默写
5.(2024赤峰中考)在夕阳余晖的渲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放眼望去,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声满楼,营造出了萧条苍凉的氛围。
6.(2024广安中考)在李商隐《无题》一诗中,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
7.《行香子》中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风光的句子是: , 。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表现词人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体现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句子是: , !
三、诗歌阅读
(一)咸阳城东楼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登楼看到远处烟迷蒹葭、雾锁杨柳。
B.颔联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云起日沉、雨来风满的苍凉画面。
C.“莫问”乃劝诫之词,劝过客不用在乎家国兴亡的历史演变。
D.最后两句融情于景,诗人借渭水东流的景象抒发内心愁绪。
10.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请结合颈联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二)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妙处。
1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感情的 请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
(三)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绿树环绕,水满池塘。
B.“倚东风,豪兴徜徉”,描写词人沐浴东风,豪兴闲游,怡然自得。
C.下片侧重描绘静态景象,静景动景互相映衬,风光如画,富含诗韵。
D.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语言自然浅白,格调轻快,意趣盎然。
14.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5.词人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却道“天凉好个秋”
16.这首词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五)【甲】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乙】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7.“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蓬山”与“青鸟”分别表示什么
18.甲、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六)【甲】卜算子
[宋]游次公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柈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9.甲词中“催”字读来韵味无穷,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20.两首词均体现“愁”,请分别说说两首词中加点的“愁”所蕴含的情感。
(2023扬州中考)
(七)【甲】送苏尚书赴益州
[唐]郑惟忠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
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
【乙】送别
[唐]陈子良
落叶聚还散,征禽①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注:均选自《全唐诗》。①征禽:远徙的大雁。
21.乙诗为什么写“落叶”和“征禽”
22.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你选哪两句 简述理由。
【详解答案】
1.用晦 唐
2.义山 玉谿生 唐 小李杜 温李
3.少游 太虚 淮海居士
4.幼安 稼轩 词牌名
5.山雨欲来风满楼
6.蜡炬成灰泪始干
7.倚东风 豪兴徜徉
8.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9.C 解析:C项有误。“莫问”是诗人劝慰自己别再追寻前朝往事,因为时移世迁,历史痕迹已经难以分辨。故选C。
10.诗人以秋天夕阳中“鸟下绿芜”“蝉鸣黄叶”渲染出萧条苍凉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11.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前一个“难”字指难以相见,后一个“难”字则指分别时心境的痛苦。连用两个“难”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有情人相思难解的愁苦。
12.示例一:“但愁”“应觉”是联想猜测之意,诗人通过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示例二:“改”字体现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寒”字指夜晚月光的清冷,写出诗人当时的心境。此二字把相爱之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十分真切,相思之苦自然流露。
13.C 解析:C项有误。词的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故选C。
14.描绘了一幅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春光图,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5.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求和,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词人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一句“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浓重。
16.经历岁月的打磨,饱经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或:不经过岁月、生活的磨炼,就不懂得真正的愁苦。)
17.“蓬山”即蓬莱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表明两人见面很难;“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表明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18.示例:甲诗颔联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才停止流泪”比喻离别后思念的无休无止、无穷无尽,形象含蓄地表现了至死不渝的深情。
参考译文:
【乙】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虽没有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你我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19.“催”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风雨在催促人离开,表现了女子与亲人刚刚重逢却又要分离的不舍和伤感之情。
20.甲词的“愁”指的是与亲人分离之愁;乙词的“愁”则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之愁。(意思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甲】是风雨送人来,也是风雨留人住。离别的宴席上匆匆话别,又是风雨催人离去。
泪眼就不曾流干,眉头凝结着愁绪。明日相思时不要上高楼望远,楼上有几多凄风苦雨。
21.“落叶”“征禽”表达的是诗人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22.示例: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这两句诗蕴含着对新生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离别的忧愁似乎随着这一年的即将结束而渐渐消散,归家的期盼如同春天的脚步一般日益临近。庭院中的花朵仿佛也知晓我的心意,它们留下艳丽的色彩,仿佛在等着我归来再盛开。
【乙】聚在一起的落叶终究还会被风吹散,就像那远徙的大雁一去不复返。我身处困境,不禁悲伤哭泣,泪水沾湿了您即将出塞远行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