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评估测试卷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2题 14分)
学完本单元,学校开展“阅读经典,感悟人生”主题活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2分)
阅读议论文,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力。读《敬业与乐业》,我们明白,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 甲 (劳作 劳动)。凡做一件事,要心无旁骛, ① 对职业不敬, ② 是(xiè dú)职业之神圣;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我们懂得,要(rú yǎng)精神的三间小屋,就不要 乙 (怠慢 轻觑)了事业的作用;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我们知道做人要知羞知耻□不能像英法联军那样,把掠夺别人财富的行为当作一种荣耀;读《论教养》,我们了解,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一种自我修养,对待世界是以慎重的态度。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xiè dú) (rú yǎng)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心无旁骛(wù) 忸怩作态(chǒu)
B.心无旁骛(zhì) 忸怩作态(niǔ)
C.心无旁骛(wù) 忸怩作态(niǔ)
D.心无旁骛(zhì) 忸怩作态(chǒu)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乙:
(4)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不是……而是……
B.虽然……但是……
C.不但……而且……
D.若是……便……
(5)请在文段的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6)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2.根据下图,推测“聒”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2分)
第二部分
(3~20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24分)
(一)默写(6分)
3.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学校举行“经典诗词永流传”主题活动。请补全下面的内容。(6分)
中国人重情义,思乡怀人这一主题在古诗词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羁旅游子思念家园的深情诉说:“① ,② ”(杜甫《月夜忆舍弟》)“③ ,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有对恋人深切的思念:“春蚕到死丝方尽,④ ”(李商隐《无题》);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⑤ ,⑥ ”(许浑《咸阳城东楼》)。
(二)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回答4~6题。(6分)
【甲】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江城子
苏 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4.下列对两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基调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是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5.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6.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你是如何理解的 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 (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0题。(12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③,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节选自《初至西湖记》)
【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④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⑤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⑥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节选自《游岳阳楼记》)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山色如娥: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③颊:面颊。④小舫:小船。⑤鹅溪练:一种名绢。⑥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朝晖夕阴
(2)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泫然不能自已也
8.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B.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C.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D.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10.班级阅读小组准备开展“古文之中感悟美景”的主题阅读活动,现向班内同学征集活动使用的古文材料。你会推荐上面哪段古文作为本次活动的材料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2024河南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3题。(9分)
【文本一】
科学与艺术
①早在100多年前,赫胥黎在一次题为《科学与艺术》的讲演中说,科学与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思想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感情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它们有什么共性呢
②第一,科学与艺术都追求普遍性和永恒性,追求真和美。关于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求真和艺术求美也无须赘言。科学追求的美主要是和谐之美和简洁之美。至于艺术求真,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悟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
③第二,科学与艺术有共同的评判标准,其中创新性是最主要的。只不过在艺术那里把创新性叫作“艺术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是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的诗则“深沉蕴蓄,抑扬曲折”,是现实主义风格。
④科学研究如何才能创新 首先,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任何伟大的科学成果都不是凭空起高楼的,都需要有丰厚的知识作基础。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⑤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早期是统一的,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逐步分化。福楼拜早在19世纪中叶就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⑥艺术的科学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很多艺术创作,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要艺术化,我的理解有两点:第一,科普要艺术化,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把一些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普及给大众,要通俗风趣,让大众易于接受,最好还能彰显艺术之美,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第二,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科学的艺术化。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不仅要对现有科学或技术的神奇富有想象,而且要大胆设想和预测科学技术未来可能的走向,这样的科幻作品才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
(摘编自严加安《科学与艺术》)
【文本二】
①科学研究的过程险阻重重,为什么杰出人才能够克服诸多困难、不断创新 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这确实是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杰出人才对于自己去追求创新有着更为高远的想法。邱成桐院士认为,数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真和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美的探究和追求是让数学家不停钻研的动力。
②对美的探究和追求,不仅让科学家愿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以获得最高的美的精神享受,而且也使他们更注重在创造活动中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各种功利的获取。在这种状态下产生出的科研成果,通常具有典范的价值。
(摘编自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
11.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12.科学研究怎样才能创新 请结合文本一第④段和文本二简要概括。(3分)
13.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⑥段的佐证材料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磁流体艺术:绽放》是2024年“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展出的作品,它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了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形成的磁流体,在磁力、重力和张力的共同作用下自由流淌所产生的优美造型。视频画面呈现的造型如同绽放的花蕾,又似翩翩起舞的精灵。
(二)(2024重庆中考A卷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8题。(14分)
永远的雪域高原
乔正芳
①那天下午,天气好得出奇。夹杂着黑丝的绯红色云朵,似乎要把西天点燃。看得久了,便感觉目迷神摇。
②连长站在山坡上。马上就要转业了,这雪原、边界、哨卡,他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战士小洪默默地站在他身边。
③连长注视着前方,似自言自语:“我来和老班长告个别。”小洪知道老班长是连长心里永远的痛。那是连长刚来雪原不久,一次和老班长巡逻,不慎摔下悬崖,又恰逢雪崩,老班长为了救他被永远地埋在了雪原……
④小洪想起他刚来雪原时,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那天,连长偷偷塞给他一个苹果,要知道,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雪原上,一个新鲜的苹果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小洪吃完,顿觉神清气爽,病似好了大半。这时,听到门外巍巍的哭声:“我的苹果呢 谁偷了我的苹果 ”原来,连长家嫂子带着六岁的儿子巍巍来雪原探亲,嫂子历经千辛万苦带来一袋苹果,给见到的战士每人一个,最后一个留给了巍巍。
⑤连长看起来有些低落。小洪抬起头,忽见大团的红云已变成灰云,滚动着汹汹而来。眨眼工夫,狂风裹挟着暴雪似千万条巨鞭狠狠抽来。连长一把搂住小洪,猛一侧身,靠在了一块巨石上。只觉耳边山呼海啸、地动天摇,世界正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疯狂撕扯、摇撼……
⑥也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睁开眼睛,茫茫雪海中,二人渺小如蚁。
⑦“连长,我们还能回去吗 ”小洪快哭了。
⑧“能!当然能!”连长笑着说,“我当兵二十三年了,什么危险没见过!等天亮了,部队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⑨看着连长胸有成竹的样子,小洪点点头。
⑩时间在慢慢熬着,也不知几点几分了。
棉大衣被冷气穿透了,裹在身上像层铁皮。小洪手脚麻木,茫然四望,看着因长期在高原生活而心脏早已出问题的连长,心一点点沉下去……
连长掏出一支烟,哆嗦着手点燃,递给小洪。平时,连长是不允许他们抽烟的。过了会儿,连长又掏出一颗糖,想塞到小洪嘴里。小洪摇摇头,他知道连长患有低血糖,更需补充能量。
连长咳嗽了几声,问:“小洪,你父母最近来信了吗 ”见小洪不回答,他又说:“你是家里的独子,父母是不是特盼着你早点儿娶个媳妇儿 ”
小洪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连长拍拍小洪的肩:“我有个侄女,在我们县医院当护士,人长得蛮漂亮。我嫂子托我在部队里给物色个对象,我观察了很久,觉得你最合适!本想过几天再告诉你的……”
小洪抬起头,眼里闪烁着星光。连长狡黠地问:“小洪,如果你俩成了的话,你该称呼我什么 ”
小洪红着脸说:“叔叔。”
连长说:“不对,是叔丈。”
小洪笑了。连长一鼓作气,说:“来!打起精神,先给叔丈捶捶后背揉揉肩。”
……
天终于亮了!搜救的直升机出现了!小洪激动地挥手,跳着喊着,可皑皑雪原里,他的声音和身影实在太渺小了。
连长嘴唇青紫,喘息着说:“小洪,咱分头行动。两个目标,更好。”
小洪手脚并用拼力朝东爬去。过了一会儿,他惊喜地发现,直升机朝着他们越飞越近。
“连长!”小洪猛一回头,惊呆了。只见一团熊熊烈火,燃烧,舞动,似一只浴火的凤,似一条腾空的龙!——是连长!他把自己的大衣、棉裤、内衣全都点燃了……
第二年,小洪陪着嫂子和巍巍来给连长扫墓。巍巍将一个苹果放在爸爸墓前,他说要让爸爸尝尝家乡的新苹果。
嫂子要回去了。小洪鼓足勇气提起连长的侄女,嫂子很诧异:“他们家三代单传,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哪有什么侄女 ”
小洪的眼泪瞬间决堤。他抬头挺胸,朝着连长的墓碑,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4年第2期,有删改)
14.小说在“连长救小洪”这一大故事中包裹着几个小故事,请梳理并概括出来。(2分)
1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16.小说中常有一些值得玩味的物象,本文在第④段和第段都写到苹果,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3分)
17.小洪最后得知连长并没有侄女,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妙处 (3分)
18.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永远的雪域高原”的多种意蕴。(3分)
三、整本书阅读(9分)
19.同学们阅读《艾青诗选》时,做了下面的积累卡片,并进行了关于诗歌阅读的对话,请根据你的阅读和理解补全对话。(7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 ——《复活的土地》
老师:我们学习了如何读诗,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来交流一下。
小王:这几首诗中有一个共同的意象:① ,它既指国土,也指祖国。无论是写它的寒冷、悲哀、古老、复活,其中蕴含的情感都是② 。
小李:它们传达出的感情也有一些不同。前面两段摘录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以及内心的悲痛,从《复活的土地》中摘录的这些诗句还表达了③ 。
小王:我同意你的观点。关注诗歌意象时,我们不仅可以“异中求同”,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还可以“同中求异”,比较同一意象的不同意蕴。
老师:小华在阅读《艾青诗选》时,采用了以下阅读方法理解诗意,感受诗韵,请你们和他一起完成下表。
读诗策略 运用策略,解读诗歌
④ 如《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借助“土地”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揣摩诗歌语言 如《北方》中,诗人在“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中通过“⑤ ”等词语渲染了北方人民的感受和困境。
⑥ 如《镜子》,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趣味。
想象诗歌画面 如《刈草的孩子》,“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读诗句,眼前浮现出一幅阔大之景:⑦ 。阔大之景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默默割草的孩子,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刈草的孩子的同情和悲叹。
其他策略:把握基调、关注修辞、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等。
20.来到浙江金华“艾青文化公园”,爱德华对广场上主题雕塑的名称“光的赞歌”感到好奇,请你结合艾青的诗歌解释命名原因。(2分)
第三部分
(21题 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假期,我们可以放下课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自己爱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
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详解答案】
1.(1)亵渎 濡养
(2)C 解析:“骛”的正确读音是“wù”,“忸”的正确读音是“niǔ”。故选C。
(3)甲:劳作 乙:轻觑
(4)D 解析:“对职业不敬”和“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之间是假设关系。A项,“不是……而是……”表示表示并列关系;B项,“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C项,“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D项,“若是……便……”表示假设关系。故选D。
(5),
(6)优雅举止,不是忸怩作态,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的行为。
2.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3.①露从今夜白 ②月是故乡明 ③因思杜陵梦 ④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溪云初起日沉阁 ⑥山雨欲来风满楼
4.D 解析:D项有误,甲词以月起兴,以词人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据此可知,“很值得伤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选D。
5.示例:“起舞弄清影”的“弄”意为“赏玩”,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包含了词人的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6.示例:此句的意思是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自己受不了那里的寒冷。含蓄地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其实是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现在比喻人身居高位难免因不被理解而承受孤独。如,在一个班级里,小红各方面表现优秀,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知心朋友并不多,别人会由于嫉妒而远离她,久而久之,她就会很孤独,这就是“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参考译文:
【乙】在湖上和张先一起赋诗填词,那时听到了弹筝的声音。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轻,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不知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
7.(1)日光 (2)完毕,结束 (3)停止
8.D 解析:“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意为:“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发出汩汩的声音。”故断句为: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故选D。
9.(1)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2)千百只船结成阵式一起驶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10.示例一:甲文。甲文既描写了巴陵郡广阔的全景,气势恢宏;同时概述此地一天中的多变景色,令人神往。同学们通过阅读本文,能充分感受到洞庭湖美好的自然景观和奇丽的景色,因此我推荐甲文作为本次活动的材料。
示例二:乙文。乙文中“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运用比喻的修辞,从视觉等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生机盎然的西湖景象: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如同少女的面颊,温煦的春风如令人陶醉的醇酒,湖面的波纹像细软平滑的绫罗。同学们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西湖的景色之美,所以我推荐乙文作为本次活动的材料。
示例三:丙文。丙文中“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面一开始平静无风,软如丝绢的美。同学们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洞庭湖的风和日丽之美,所以我推荐丙文作为本次活动的材料。
参考译文:
【乙】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叔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面颊,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醇酒,湖面的波纹好像细软平滑的绫罗,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
【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像白色丝绢一样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发出汩汩的声音。千百只船结成阵式一起驶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内城外。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11.引用赫胥黎的话,让读者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二者“有什么共性”的问题,引出下文对二者共性的阐释。
12.需要科学研究者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坚强的意志,探究和追求美。
13.能。理由示例:《磁流体艺术:绽放》这一作品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磁流体流淌所产生的优美造型,既向大众普及了磁流体的相关科学知识,又让大众感受到艺术之美,这与第⑥段中“科普要艺术化”(“科学要艺术化”)的观点相符。
14.①老班长为救连长而牺牲;②连长将儿子的苹果拿给生病的小洪吃;③连长说要将侄女介绍给小洪当对象。(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5.此景物描写,用“忽”“眨眼工夫”写出了暴风雪来势之迅猛,运用比喻(或夸张),写出了暴风雪力量之大,突出天气的恶劣;揭示连长和小洪面临的危险处境。
16.内容上:第一处写苹果,体现连长对小洪的关爱;第二处写苹果,体现巍巍对父亲的怀念。
结构上: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圆融。
17.结尾情节反转(或:情节突转、出人意料),使故事有起伏,增强可读性;突显连长爱兵如子、富有智慧的形象。
18.①实指戍边战士们戍守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边境战士们需要在此坚守。②暗指老班长、连长的牺牲,他们永远地留在了这片雪域高原上。③喻指在雪域高原上戍守的战士们的英雄精神代代传承,永不磨灭。
19.①土地 ②对祖国深沉的爱 ③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待(对祖国土地复活的无限欢喜)(意思对即可) ④把握诗歌意象 ⑤悲哀(或疲乏) ⑥体会诗歌理性美 ⑦夕阳的余晖照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把草原也染成了一片红色
20.示例:一是源于艾青的代表作《光的赞歌》,二是因为艾青的许多诗歌,如《火把》《给太阳》等,主要意象“火把”“太阳”都与“光”有关。艾青讴歌光明,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雕塑名称紧扣艾青诗歌的重要特征,向艾青追求光明的精神致敬。
21.【写作指导】《带一本书去旅行》这个题目以同学们熟悉的假期生活创设情境,以“读自己爱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引导同学们抒写对“读书”与“行路”的真实情感和思考。这个题目对同学们而言,没有审题障碍。该题目注重引导同学们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将读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本次作文,通过写作,引导同学们潜心读书,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本题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记叙文,可以叙述旅行中的读书生活与收获,如读书增加了旅行的趣味,旅行补充了读书的不足等;也可以写自己与书为伴,对假期生活的安排;还可以把旅行比喻为人生,把书比喻为知识,“带一本书去旅行”就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时刻读书,时刻学习,让读书时刻伴随生命,这样才有意义,才有情趣,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温故和创新结合到一起,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议论文,则可以阐明自己对读书和行路之间关系的思考,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举例论证,写出佳作。
例文:
带一本书去旅行
父亲一直要求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每年都会带我外出旅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中翰墨书香,弥漫全室,我的小书房,更是被父亲用诸子百家的书籍填满。我对旅行兴趣盎然,然而对于书籍,尤其是古典名著、诗词歌赋,总是爱理不理!
一如其他的10后,喜欢在网络上、短视频里寻找自己的快乐,对于父亲的话,我也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有真正刻在心中。
暑假,父亲带我去了湖南,这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宝地。夕阳映衬下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显得庄严肃穆,两旁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一时间,我却不知道它的意思。导游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这个书院的故事。原来,宋代的朱熹、张栻曾经在这里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一千多年来,留下了许多名人圣贤的足迹。后来,岳麓书院邀请金庸、余秋雨等当代名家重开会讲先例,使古老的书院焕发了新的书香气息。爸爸意味深长地说道:“看来不读书,就是见识短呀!”
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着这座充满沧桑的建筑物。虽然各处地方都略显陈旧,但每一个角落依然书香如故。我突然想象起“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之时,书生们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情景,正是由于这样的磨砺,书院学子中涌现出一大批千百年来炙手可热、千百年后青史留名的人物。这时,我的脑海中冒出了朱熹老先生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先贤们的人生智慧、名作家的经典之作不就是我们理解生活、提高修养的源头活水吗
这次湖南之行,让我对书、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理解了父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旅途中应该时刻带着一本书。
带一本书去旅行,世界变小了,思想却变深了。